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_李浩然
- 格式:pdf
- 大小:946.05 KB
- 文档页数:3
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曹欣桐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7期摘要:利用2008-2016年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建立了随机效应模型,考虑宏观经济增长率、银行资产规模、成本收入比等因素,对非利息收入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绩效与宏观经济增长、银行总资产规模显著正相关,与营业成本负相关,但非利息收入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绩效显著正相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绩效负相关。
就此,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提升整体盈利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银行绩效;面板数据随着全球金融环境复杂化以及金融竞争加剧,金融技术在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发,世界各大银行纷纷将经营重点由传统业务向非传统业务转移,并以此作为维护其金融中介地位、获得更高收益的一种策略。
银行的非利息业务的发展不仅来自于金融市场的环境变化,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来自银行自身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大力拓展非利息收入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绩效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通过研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来比较非利息收入对其的作用以及影响。
一、实证分析(一)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取各变量的选取如表1所示:选取13家上市的商业银行(已上市的25家商业银行中的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在2008-2016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假设为:ROEit=C+βiNONit+γliRGDPit+γ2iCOSTit+γ3iINASSETit+μit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6年同花顺数据库;建立模型的软件为Eviews10.0。
(二)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1.平稳性检验各个序列虽然都不平稳,但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可以用原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
2.面板协整检验全样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模型中各自变量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经营绩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
因此,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提升银行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概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是指银行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通过运用各种资源,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表现。
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客户满意度等。
而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众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一)内部因素1. 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
包括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等。
2. 业务创新能力: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业务创新能力成为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
3. 资本充足率:充足的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二)外部因素1. 宏观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货币政策等,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2. 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竞争状况、监管政策等,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产生直接影响。
3. 客户需求与偏好:客户的需求与偏好是商业银行提供服务、开发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四、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确定影响因素;其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因素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 内部管理机制、业务创新能力、资本充足率等内部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影响;2. 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也不可忽视;3. 客户需求与偏好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服务优化等具有导向作用,进而影响其经营绩效。
2014年31期总第770期一、引言非利息收入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这是众多学者和银行管理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对于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可以增加银行收益率;另一种观点反之,认为非利息收入不仅不能带来银行收益的增加,反而会因为开展非利息业务而增加风险,加大波动性,从而降低银行的收益,降低银行绩效。
早期的研究大多强调非利息收入的正向积极影响,例如Lepetit 等(2008)对欧洲银行业,以及Calmes 等(2009)对加拿大的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研究都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的确会增大银行收入的波动性,提高了银行的风险系数,从而降低银行的绩效。
从国内相关人员的研究来看,娄迎春(2008)的论文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资产收益率是起负作用的。
但是在盛虎等(2008)的研究中则得出相反的结论,张羽等(2010)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会产生风险分散化效应,同时非利息收入也会衍生恶化风险与收益权衡关系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实证研究1.研究假设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业务是为了增加非利息收入,扩展银行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展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
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设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2.模型设计面板数据是将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数据类型。
它能够克服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容易出现的自相关、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问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模型估计方法,也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选择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来考察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盈利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文设定的基本模型为:ROAit=αit+β1(NIIR)it+β2(COST)it+β3(Ln (ASSET))it+β4(Ln (GDP))it+μit其中ROAit:第t 年的第i 家银行税前总资产利润率;NIIRit:第t 年的第i 家银行非利息收入营业占比;COSTit:第t 年的第i 家银行营业费用率;LnASSETit:第t 年的第i 家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GDP)it:第i 年GDP 的自然对数;μit:随机误差项。
非利息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刘瑜;李佳【摘要】文章首先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上的差距及原因,其次选取51家代表性银行2000-2010年间非利息收入的相关数据,从银行整体层面与个体层面研究了我国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相关性及经营绩效有效性的问题.主要结论为: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显著正相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正相关性最强,在现有水平下增加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反倒会降低经营绩效水平,而增加另外两类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会增加经营绩效水平;在手续费及佣金的现有投入水平下,不利于国有银行继续提高经营绩效,三类银行均应注重投资收益与汇兑收益的风险管理,增加与其它金融机构的交叉经营.【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非利息收入业务;对比研究;绩效评价;实证分析【作者】刘瑜;李佳【作者单位】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10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33一、研究背景非利息收入(Non-interest Income)是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经验中总结出的概念,以此与传统的利息收入进行区分。
非利息收入在我国更多出现在各大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中,用以与净利息收入业务相区别。
银监会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非利息收入的披露时按照来源不同分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汇兑收益以及其它业务收入。
①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指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银行卡、对公理财、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代理收付及委托、其它;投资损益指为交易而持有的债券、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可供出售的债券、其它;汇兑损益指与自营外汇业务相关的汇差收入、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公允价值损益以及外币货币性资产与负债折算产生的汇兑收益;其它业务收入指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和保险服务收入等未列入以上收入部分的所有业务收入形式。
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者:田卫江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11期【摘要】基于2005~2012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影响。
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银行影响显著,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股份制银行盈利性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现有的非利息收入业务无法成为支撑商业银行发展的下一增长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面板数据从2003年我国开始进行银行业改革以来,整个银行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现在已经逐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崛起,商业银行以利息业务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面临严重挑战。
在世界范围内,欧美一些大银行非利息收入在营收中占比已经超过50%,超过利息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但我国传统利息收入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发展相对缓慢。
2011年底,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0.5%,中国建设银行为21.91%,中国工商银行为21.58%;2013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9.8%,中国建设银行为20.4%,中国工商银行为24.8%。
从非利息收入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费非利息收入结构多元化,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信托业务收入、存款账户服务收入、交易账户损益与附加非利息收入(投行业务、风险投资收入、资产服务收入、证券化资产交易净收入、保险业务收入等)是非利息收入的主要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主要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非利息收入比重在50%以上,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主要还集中在较低的业务层次。
本文以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百分比作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收入业务发展情况。
将成本收入比Inf(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非利息收入占比Rni(非利息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和不良资产比率Npl(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考虑在内,构建模型如下:■(1)其中,Proit为t年银行i的净利润,Salit为t年银行i的应付职工薪酬,Fasit为t年银行i 的固定资产净值,Infit为t年银行i的成本收入比,Rniit为t年银行i的非利息收入占比,Nplit 为t年银行i的不良贷款比率。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0-000-02摘要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2000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样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资产收益率以及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非利息收入的结构不合理、波动性大以及费用偏高等原因引起银行绩效下降。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资产收益率面板数据分析一、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与衰退,同样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冲击,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开信贷规模管制,加大对信贷政策的指导力度。
而银行天量信贷的支持,虽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复苏,但是,信贷激增的背后很可能积聚着银行不良贷款风险。
这意味者银行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将面临巨大的信贷风险,使以信贷业务为主的单一利息收入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此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对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协议中全面改善原有协议的资本框架,提高了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在这样的压力下,商业银行要想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如何调整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寻找存贷业务之外的营业项目——非利息收入业务成为银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非利息业务又是低资本消耗业务,在资本充足约束效应下适时增加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重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
但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有待做深层次的探讨。
二、实证模型、理论假设和样本数据(一)实证模型要说明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我们所采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必须对影响银行绩效的其他因素加以控制,本文以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关键自变量,其他银行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模型来分析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回归模型中,表示第家银行,第个年份,是一个常数,度量时间固定效应,度量横截面固定效应,、表示估计系数,为误差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价值的实证研究 作者:郭娜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06期
摘要:文章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我们16家上市银行2003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非利息收入与银行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并没能提高银行价值,净利差和资本实力与银行价值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模型研究显示,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决定的,并且与非利息收入波动性和现行考核机制有关。研究还发现,金融市场的筹资额占比与银行价值负相关,表明企业直接融资已经对银行价值产生了负面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价值;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
一、 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目标,探寻保持银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举措,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恒久价值。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服务型企业,因而银行价值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价值的形成是以国家金融制度安排为基石,由宏观经济因素决定货币的基本供求关系和银行业的行业价值,通过银行内部微观管理的作用决定上市银行个体的价值(刘宏,2010)。那么内外部因素对银行价值影响程度如何?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银行2003年~2010年数据,从整体层面和银行层面研究上市银行价值影响因素,考察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价值的关系。
二、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1. 理论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追求的具体目标尽管有区别,但是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价值最大化。根据公司估值的贴现法:
Vt=■ 其中,Vt代表了公司价值;E(Dt)代表第t年预期净现金流入,i是与公司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t代表持续的时间。由于E(Dt)反映了公司的盈利状况,i表示公司的风险,因此,公司的价值与盈利状况和风险程度有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文献综述。早期的研究大多强调非利息收入的正向积极影响,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会提高银行的收益,同时有助于降低盈利波动性。Eisemann(1976)和Brewer(1989)的实证研究都发现,银行发展非银行业务会获得大量的收益。Canals(1993)研究认为,新业务发展带来的收益显著提高了银行绩效。国外学者对欧洲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Rosie et al.,2003;Smith et al.,2003)。然而近年來,国外学者的研究文献逐渐质疑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优势,认为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越高,其面临的风险可能反而越大。Lepetit等(2008)和Calmes等(2009)分别对欧洲和加拿大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都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加大了银行收入的波动性周好文与王菁(2008)从投资组合理论视角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性,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收人波动性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王菁与周好文(2008)根据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年~2006年数据分析得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娄迎春(2008)研究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而盛虎等(2008)则得出相反的结论。张羽等(2010)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增长对我国银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非利息收入存在恶化风险与收益权衡关系的可能性。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非利息收入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影响及其相关对策,因此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十三家主要的上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3年的财务年度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的从四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非利息收入的界定范围及其自身特点。
第二、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现状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与利息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结合之前的分析选取变量,构造模型,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与银行绩效的相关影响。
第四、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占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根据实证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的增加能够有效降低上市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与银行破产风险呈正相关,投资收益占比与银行破产风险呈负相关,但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对提高商业银行绩效并无显著地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与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高度相关性,以及中国奉行的分业经营阻碍非利息收入的发展相关。
据此笔者从六个方面对非利息收入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建议。
以期为非利息收入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的拟创新点为两点。
第一、本文将非利息收入对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研究分为两大层面进行,分别为破产风险与绩效两个方面,使得非利息收入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角度更加完整。
第二,本文利用最新的银行财务数据,保证了文章数据研究的时效性和可参考性。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上市商业银行;破产风险;绩效风险目录第1章绪论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的意义 (2)1.2.1理论意义 (2)1.2.2实践意义 (2)1.3本文的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3)1.3.1主要研究内容 (3)1.3.2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5)第2章文献综述 (5)2.1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国外文献综述研究 (5)2.2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国内文献综述研究 (7)2.3文献评述 (9)第3章非利息收入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0)3.1非利息收入的概念 (10)3.2非利息收入的界定 (13)3.3非利息收入的特点 (14)第4章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分析 (16)4.1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 (16)4.2非利息收入相关性分析 (20)第5章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的分析 (21)5.1样本数据的选取与指标的选择 (21)5.1.1样本数据的选取 (21)5.1.2变量的选取 (21)5.2模型的设定 (24)5.3回归结果与分析 (27)5.3.1描述性结果分析 (27)5.3.2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29)第6章对策及建议 (30)6.1转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业务方向 (31)6.2健全非利息收入财务处理及技术处理 (31)6.3加强创新、拓宽渠道 (32)6.4合理绩效考核、优化服务水平 (33)6.5在分业中求发展 (34)6.6加强风险监控 (35)第7章结论与不足 (36)7.1结论 (36)7.2不足 (36)参考文献 (38)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0)致谢 (41)学位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42)第一章绪论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创新改革的日新月异,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赖的传统存、贷、汇等利息收入业务的盈利空间逐渐缩小,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化利率改革的步伐也在逐步加紧,特别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使得原有的0.7倍贷款利率下限取消,这也就标志着中国的金融机构将根据市场的资金情况以及未来的资金走势,自主的决定贷款利率的水平,不再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定和限制,因此利率水平的划定将更加具有市场性,原有的利率保护机制也由此将逐步消失,商业银行如果依旧继续以利息收入的经营为主,那么在激励的同业竞争下,势必将增加自身的经营风险。
2011年第10期(总第387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11-08作者简介:李浩然(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马晓娇(1989-),女,河北保定人,本科。
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
李浩然,马晓娇(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经营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越来越多元化。但是,非利息收入在给银行带来多元化收益的同时,是否也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这一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国内外关于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非利息收入发展的相应观点并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非利息收入;银行风险;研究综述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0-0104-03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
一、非利息收入的含义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银行的收入可以分为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收入两部分,营业收入又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银行通过贷款而获得的资金收益,非利息收入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根据中央银行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落实《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暂行规定》,将其具体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其他类。长期以来,利息收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主动调节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变。一部分学者认为发展非利息收入有利于稳定银行收入,降低银行风险,而有一部分则持相反观点。发展非利息收入是否能够达到风险分散效应,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在此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二、非利息收入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提高经营绩效(一)国外研究成果简述Eisemann(1976)认为由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的变动,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比净利息收入更能稳定银行利润。Diamond(1983,1984)和Williamson(1989)认为,商业银行经营多元化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它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持久全面的关系,继而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Clark(1988)、Murder(1992)和Ror-etoeri(1993)通过对日本、以色列和欧洲一些国家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进行联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TempletonandSeveriens(1992)检测了54家银行持股公司1979—1986年的市场数据,认为经营多元化(以非银行资产引起的市场价值份额来衡量)与较低的股东回报波动有关,这意味着多元化经营能给银行带来好处,但是他们用来测度多元化的工具比较粗糙。SantomeroandChung(1992)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对123家银行持股公司和6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进行了估计,研究表明银行向非银行业务的扩张普遍
【金融讲坛】1042011年第10期(总第387期)金融理论与实践能降低风险。特别是银行持股公司对证券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并购一般能降低银行收益的波动性,而对财产保险和意外保险的并购会增加风险,但能够更多地增加回报,所以倒闭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Rogers和Sinkey(1999)使用美国1989—1993年银行业的数据,对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银行风险与非利息业务呈负相关关系,文章分析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发现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较低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较高的损失准备,从事非利息业务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Rosie等人(2003)考察了1994—1998年期间,8个欧盟国家中净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大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考察期内的确有利于稳定欧洲银行业的收益。Vincenzo和Chiorazzo等(2008)对意大利银行进行分析,发现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国内关于非利息收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以下方面。王志军(2004)考察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欧洲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状况,发现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非利息收入对利息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对银行盈利具有稳定性的作用,与银行的规模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财务经营的利润和证券收入有比较高的波动性,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的波动性比较低。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分别评价了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1998—2003年间的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和总收入综合效率,并利用回归方程分析了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总收入综合效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盛虎、王冰(2008)通过分析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的非利息收入变化,发现非利息收入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占比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存在正向关系,非利息收入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张兆杰和汪泓(2009)通过分析1992—2008年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变化,发现金融危机后银行扣除拨备后的净利息收入呈现较大的下滑,而非利息收入的降幅则较小,可见非利息收入具有“抗危机性强”的特征。通过分析全球5家顶级的商业银行以及国内主要的上市商业银行2004—2008年的收入结构,发现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作用最大。三、非利息收入不能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理论假说及实证分析监督技术假说(MonitoringTechnologyHypothe-sis)。BergerandUdell(1993)认为由于银行业务来源与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使得银行监督技术复杂程度提高,监管当局对于银行业务的监管力度相对减弱,因此,整体金融监管的弱化,有可能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在监督技术假说之下,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道德风险假说(MoralHazardHypothesis)。Rog-ersandSinkey(1999)认为在存款保险的保障下,银行可以利用这些存款资金来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并且无需对存款人提供较高的风险溢价。所以,在道德风险假说下,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会增大银行的风险。DeYoungandRo1and(200l)通过研究1988年到1995年472家大型商业银行的银行收益、波动性和不同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发现手续费收入业务(除贷款,投资,存款和交易业务外所有的收入来源)的增加导致银行收益和利润更高的波动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Stiroh(2004)用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来表示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所承担的风险,考察了非利息收入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风险的影响,发现更多地依赖非利息收入,尤其是交易收入,会导致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风险调整收益。在实证分析中,Stiroh首次利用资本市场数据来衡量风险和回报,具有创新性。因为资本市场的数据具有前瞻性,可以反映未来风险,而且包含了很多潜在的经济因素。Laeti-tia等人(2007)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与产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将非利息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交易性收入,另一部分为手续费收入。通过分析1996—2002年间734家银行的数据,分析那些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的风险要大于主要从事信贷业务的银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银行的风险越高,而导致银行风险增大的并不是交易性收入,而是手续费收入,这一结果在总资产小于10亿欧元的银行中更为显著。相反,对于这些小型银行来说,交易性收入的增加有降低其经营风险的趋势,使其违约风险更小。Baele(2007)研究了欧洲银行业的情况,发现非利息收入比重越大的银行,以托宾Q值测度的预期收益越大,但同时风险贝塔值也越大,这说
【金融讲坛】1052011年第10期(总第387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明过度依赖非利息收入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Merc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2003年期间755家欧洲小银行的多样化收益,认为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王谦考察了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0—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风险调整收益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银行以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来带动收益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风险。郑荣年、牛慕鸿(2007)考察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净利差收入、资本比率、人员规模负相关,与信用风险正相关。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分类银行方面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并从盈利、风险和经营战略三个层次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影响。盈利层次:非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波动性更大,以交易账户的波动性最为明显,同时,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ROE(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明显增加。风险层次: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会导致低的SharpeRatio(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其中交易账户的盈亏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经营战略层次:非利息收入没有带来更好的ROE与成长性。王菁、周好文(2008)根据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2006年期间的数据分析得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引起银行股权收益下降的原因除风险因素外,还存在诸如成本、内部结构等其他影响因素。魏世杰等(2008)考察了2003—2007年间中国40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数据,发现非利息收入及其占银行营业收益份额逐年提高,其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谢罗奇、龚霁虹等(2009)通过采用国内11家上市银行1997年至2008年之间的混合数据,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间的波动性与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波动性明显高于净利息收入,而且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间具有顺周期性和轻微的滞后性。张羽和李黎(2010)利用中国银行业1986—2008年数据从整体层面和银行层面考察了我国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从整体层面分析结果来看,非利息收入增长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是由于非利息收入相比于净利息收入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和明显的周期性,随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这种分散化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在逐步减少。四、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非利息收入是否降低了银行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结论,之所以会得到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研究对象和样本空间不同都是很大的原因,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其反映的规律不尽相同。同时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我国目前来说,由于银行业务品种单一,传统业务仍然占主导地位,严重制约着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所以,我国银行业还是应该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实现多元化经营;同时,要重视对非利息收入风险的控制,加快对非利息收入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参考文献:[1]AcharyaViralV,IftekharHasan,andAnthonySaunders.TheEffectsofFocusandDiversificationonBankRiskandReturn:EvidencefromIndividualBankLoanPortfolios[J].Mimeo,NewJerseyInstituteofTech-nology,2002,March15.[2]Baele,Lievan,OlivierdeJonghe,andRudiVanderVennet.DoestheStockMarketValueBank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7,31:1999-2023.[3]DeYoungR,&Rice,T.NoninterestIncomeandFinancialPerformanceatU.S.CommercialBanks[J].TheFinancialReview,2004,39(1):101-127.[4]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574-605.[5]王菁,周好文.非利息收入负向收益贡献度的实证解析—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模型检验[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49-52.[6]王志军.欧盟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J].国际金融研究,2004,(7):47.[7]薛鸿健.解析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J].国际金融研究,2006,(8):20-25.[8]张兆杰,汪泓.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展望[J].国际金融,2009,(10):56-63.[9]魏世杰,倪旎,付忠名.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40家银行的经验[J].未来与发展,2010,(2):51-55.(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