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
- 格式:ppt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34
第五节 强度理论一、强度理论概述各种材料因强度不足而引起的失效现象是不同的。
根据第五章的讨论,我们知道象普通碳钢这样的塑性材料,是以发生屈服现象、出现塑性变形为失效的标志;而象铸铁这样的脆性材料,失效现象是突然断裂。
第五~八章的强度条件可以概括为最大工作应力不超过许用应力,即[]σ≤σmax 或[]τ≤τmax 。
这里的许用应力是从试验测得的极限应力除以安全系数得到的,这种直接根据试验结果来建立强度条件的方法,对于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情况不再适用。
这是因为复杂应力状态下三个主应力的组合是各种各样的,1σ、2σ和3σ之间的比值有无限多种情形,不可能对所以的组合都一一试验确定其相应的极限应力。
事实上,尽管失效现象比较复杂,但可以归纳为如下二点:1.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不外乎有几种类型;2.同一类型材料的破坏是由某一个共同因素引起的。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综合多种材料的失效现象和资料,对强度失效提出各种假说。
这些假说认为,材料按断裂或屈服失效,是应力、应变或变形能等其中某一因素引起的。
按照这些假说,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引起失效的因素是相同的,造成失效的原因与应力状态无关。
这些假说称为强度理论。
利用强度理论,就可以利用简单应力状态下的试验(例如拉伸试验)结果,来推断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建立复杂应力状态的强度条件。
强度理论是推测材料强度失效原因的一些假说,它的正确与否以及适用范围,必须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检验。
经常是适用于某类材料的强度理论,并不适用于另一类材料。
下面介绍的四种强度理论,都是在常温静载荷下,适用于均匀、连续、各向同性材料的强度理论。
二、四种强度理论1) 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压力,它是人们根据早期使用的脆性材料(象天然石、砖和铸铁等)易于拉断而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无论什么应力状态下,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压力1σ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b σ,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
材料力学章节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主要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截面法、内力、应力,变形和应变的基本概念;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2.重点: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应力、应变的概念。
3.难点:第二章杆件的内力1.主要内容:杆件在拉压、扭转和弯曲时的内力计算;杆件在拉压、扭转和弯曲时的内力图绘制;平面弯曲的概念。
2.重点: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3. 难点: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第三章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1.主要内容:拉压杆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圆轴扭转时切应力和强度计算;梁弯曲时正应力和强度计算;梁弯曲时切应力和强度计算;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方法;胡克定律和剪切胡克定律。
2.重点:拉压杆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圆轴扭转时切应力和强度计算;梁弯曲时正应力和强度计算。
3.难点:圆轴扭转时切应力公式推导和应力分布;梁弯曲时应力公式推导和应力分布;第四章杆件的变形简单超静定问题1.主要内容:拉(压)杆的变形计算及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圆轴扭转的变形和刚度计算;积分法和叠加法求弯曲变形;用变形比较法解超静定梁。
2.重点:拉(压)杆的变形计算;;圆轴扭转的变形和刚度计算;叠加法求弯曲变形;用变形比较法解超静定梁。
3.难点:积分法和叠加法求弯曲变形;用变形比较法解超静定结构。
第五章应力状态分析? 强度理论1.主要内容: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广义胡克定律;强度理论的概念及常用的四种强度理论。
2.重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广义虎克定律;常用的四种强度理论。
3.难点:主应力方位确定。
第六章组合变形1.主要内容:拉伸(压缩)与弯曲、斜弯曲、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2.重点: 弯扭组合变形。
3.难点:截面核心的概念第七章压杆稳定1.主要内容:压杆稳定的概念;各种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和经验公式;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化工工艺类专业一门综合性的机械类技术基础课,包括工程力学基础(静力学、材料力学)、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和机械传动三大部分。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从事化工设备机械的设计、使用、管理和维护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教学应贯彻应用性原则和重视素质培养原则。
要求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主要是讲清概念,学会应用,对数学推导一般不作演绎。
要重视分析实例、课堂讨论、习题等教学环节,同时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工程力学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好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应着重抓好。
其余教学内容则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安排学时(或学分)的多少选择讲授。
对化工工艺专业则要抓好化工设备设计基础,而机械传动部分可不作为重点。
讲课要结合化工行业的实际,并允许对教学内容做必要调整和组合。
考核方式以闭卷为主,平时成绩在期评成绩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静力平衡方程(6学时)要求掌握的内容:1.静力学基本概念;2.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图;3.分离体的受力图;4.力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5.力矩、力偶;6.力的平移;7.平面力系的简化、合力矩定理;8.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9.空间力系。
重点:是受力图和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难点:约束、约束反力和一般力系的简化。
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6学时)要求掌握的内容:1.轴向拉伸、压缩的概念;2.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3.拉伸和压缩的强度计算,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4.应力集中的概念;15.剪切、挤压的实用计算;重点:轴力、应力、应变和截面法的概念,拉伸与压缩的强度计算,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难点:分析低碳钢在受力和变形过程中所表现的力学性质。
第三章扭转(4学时)要求掌握的内容:1.扭转的概念和实例;2.扭转时外力和内力的计算;3.纯剪切;4.圆轴扭转时的应力;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6.圆周扭转时的变形和刚度条件。
需要课件请或强度理论(一)强度理论的概念1.材料破坏的两种类型材料破坏型式不仅与材料本身的材质有关,而且与材料所处的应力状态、加载速度温度环境等因素有关。
材料在常温、静载荷下的破坏型式主要有以下两种:脆性断裂材料在无显然的变形下骤然断裂。
塑性屈服(流动) 材料浮上显著的塑性变形而丧失其正常的工作能力。
2.强度理论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关于材料破坏缘故的假设,称为强度理论。
研究强度理论的目的,在于利用容易应力状态下的实验结果,来建立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条件。
(二)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四个常用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可以统一地写成式中σr称为相当应力,其表达式为最大拉应力理论σr1=σ1(第一强度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σr2=σ1-ν(σ1+σ2)(第二强度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σr3=σ1-σ3(第三强度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σ]为材料的许用应力。
第1 页/共18 页对于工程上常见的一种二向应力状态如图5—9—3所示,其特点是平面内某一方向的正应力为零。
设σy=0,则该点的主应力为代入(5—9-15)式得:第三强度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的相当应力为第四强度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的相当应力为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是关于脆性断裂的强度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是关于塑性屈服的强度理论。
强度理论的选用在三向拉应力作用下,材料均产生脆性断裂,故宜用第一强度理论;而在三向压缩应力状态下,材料均产生屈服破坏,故应采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
当材料处于二向应力状态作用下时:脆性材料易发生断裂破坏,宜用第一或第二强度理论;塑性材料易发生塑性屈服破坏,宜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
[例5-9-1] 已知构件上某点的应力单元体如图5-9-4(a),(b)所示(图中应力单位为MPa)。
试求指定斜截面上的应力。
[解] 图示单元体处于平面应力状态。
(1)在图示坐标中代人公式(5-9-1)、(5-9-2)得σα、τσ方向如图中所示。
材料力学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材料力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在材料力学中,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用来描述和分析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变形性能。
材料的应力状态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各个部分所受到的力的分布情况。
应力有三个分量:法向应力、剪应力和旋转应力。
法向应力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作用力,剪应力是平行于物体表面的作用力,旋转应力则是物体受到扭转力产生的应力分量。
应力状态的描述可以用应力矢量来表示。
应力状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材料内部各个部分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而推导出物体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常用的应力状态分析方法有平面应力问题、平面应变问题和三维应力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是指在一个平面上的应变为零,而垂直于该平面的应力不为零;平面应变问题是指在一个平面上的变形为零,而垂直于该平面的应力不为零;三维应力问题则是指在空间中3个方向的应力都不为零。
强度理论是指根据材料的内部应力状态来评估其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等,以判断材料是否能够承受外力而不发生破坏。
常见的强度理论有最大正应力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和最大扭转应力理论。
最大正应力理论是指在材料的任何一个点,其法向应力都不能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最大剪应力理论则是指剪应力不能超过材料的抗剪强度;最大扭转应力理论则是指旋转应力不能超过材料的极限扭转强度。
实际应用中,强度理论通常与材料的断裂理论结合起来,以评估材料的破坏行为。
材料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应力超过了材料的强度极限,从而导致材料的破坏。
为了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抗拉性能,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改变材料的结构和制造工艺等方法来实现。
综上所述,材料力学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是描述和分析材料力学行为和变形性能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应力状态、应力分析和强度理论,可以为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抗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