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制度建设框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水权管理制度建设一、水权管理制度建设的背景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是维系生态平衡、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压力。
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水污染、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问题,使得水资源管理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水资源的管理不同于其他资源管理。
水资源是一个跨界资源,其管理不仅涉及地方政府、国家政府,还涉及流域内的各个相关部门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
同时,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受地域限制,不同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利用冲突明显,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为了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各国开始建立和完善水权管理制度,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和保护。
水权管理制度建设成为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二、水权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1.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权管理制度建设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导致的问题。
通过建立明确的水权制度,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水权管理制度可以引导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各方面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 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分配水权管理制度建设可以使水资源的利用更加公平合理,避免过度竞争和不当利用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和争端。
通过建立水权交易和转让制度,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节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水资源的基本权益。
3. 促进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权管理制度建设可以促进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通过建立健全的水权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可以规范各方面的水资源管理行为,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建立水权管理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4. 促进水资源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水权管理制度建设是国际水资源管理合作的基础。
有关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探讨作者:陈长清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重要成就。
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管理协调体制,围绕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保障机制建设和水权实时管理能力建设这三层开展工作, 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量实行实时调度。
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在今后对其水权制度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三位一体中图分类号: TV21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是塔里木河流域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的基础工作,也是实施水权管理的依据。
不少专家对塔里木河流域初始水权实践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对我国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下面就结合塔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下其目前的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方案1.1 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步骤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建设按照“三位一体”的步骤建设,并围绕着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保障机制建设和水权实时管理这三部分逐步展开。
2003 年,自治区政府批准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地表水量分配方案》( 以下简称《水量分配方案》),它是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基本依据,实质上确定了塔里木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方案。
而水权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相关机构的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1998 年,根据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实际情况,在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了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
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由常委会及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组成,并且明确规定了水利委员会运行方式与相关职能,这是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组织保障。
关于水权制度建设的法律法规方面, 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办法》等。
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立法研究作者:李舒张瑞嘉蒋秀华张永永孙世雷李强坤来源:《人民黄河》2022年第02期摘要: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从而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为缓解流域用水紧张的局面,亟须开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立法研究。
因此,从国家层面、流域层面和省(区)层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的制度,并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划分为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经济激励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四类,分析了这四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界定流域管理机构和当地政府的权利与义务、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建立强制性用水定额体系、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市场激励机制、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考评体系等立法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节约;集约;立法研究;黄河中图分类号:TV213.4;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2.014引用格式:李舒,张瑞嘉,蒋秀华,等.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立法研究[J].人民黄河,2022,44(2):65-70.Abstract: The most p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located in the dry and semi-dry area. In order to meet the national strategy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water resources must be regarded as the maximum rigid constraint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social efficiency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can be maximized. For relieving a tense water supply in the basin, legislation on economic and intensiveuse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should be made. Thu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lative water resources economic and intensive use systems at the levels of nation, basin and provinces (regions). These systems were further grouped by the four systems of total water use control, quota management,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supervision and check-up. The problems rais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four systems were analyzed. It put forward five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including defining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watershed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strict water intake permit management,establishing a mandatory water quota system, improving the market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water resources.Key words: maximum rigid constraint of water resources;economic use;intensiveuse;legislative research;Yellow River1 引言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1-2]。
水利部关于印发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12.08.13•【文号】水资源[2012]356号•【施行日期】2012.08.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12]356号)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细化工作任务,落实措施要求,明确责任分工,举水利全行业之力,推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组织制定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见附件)。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
要积极推动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形成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监督管理、其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抓紧落实各项任务措施。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进度要求,进一步细化措施、要求和时间控制节点,加快落实,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各级水行玫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本流域和本地区实际,进一步细化提出本流域和本地区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需由其它有关部门牵头完成的事项,有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主动联系有关部门落实。
三、加强指导与监督检查。
水权管理制度背景一、水权管理制度的背景1.1、我国水资源状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33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10位。
而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平衡,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则相对缺水。
此外,水资源的分布还存在季节性和地域性的不平衡,春夏季水资源丰富,秋冬季则相对匮乏。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1.2、我国水利设施和用水结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设施得到了相应的加强和完善。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用水依然是我国用水的主要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这也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而城市供水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供水管网老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
因此,如何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3、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需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议题。
1.4、水权管理制度的国际经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国际上的经验和做法也对我国水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水权管理制度,包括水权交易、水权控制、水权分配等内容,为我国水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水权管理制度的现状2.1、我国水权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我国的水权管理制度主要由水资源管理法、水法和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构成。
水资源管理法是我国水权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水权的取得、使用、转让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水权试点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当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水权管理成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合理配置水权、推动水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水权试点工作方案。
二、试点范围和内容1. 试点范围:本次试点将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区域,包括城市、农村和工业区域等。
2. 试点内容:(1) 水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明确水权主体、水权范围和水权交易的规则和程序。
(2) 水权划分与配置:根据水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制定水权划分和配置方案,确保水权的公平合理。
(3) 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提供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促进水权市场化运作。
(4) 水权管理和监督:建立水权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水权的跟踪监测和绩效评估,确保水权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 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水权试点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试点实施步骤1. 确定试点区域:根据水资源状况和需求情况,选取若干个试点区域,并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
2. 制定试点方案:针对每个试点区域,制定具体的试点方案,明确试点内容、时间节点、责任主体和工作任务。
3. 实施试点工作:(1) 水权制度建设:制定水权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明确水权主体的权益和义务。
(2) 水权划分与配置:根据水资源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水权划分和配置方案,并进行公示和征求意见。
(3) 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统一的水权交易平台,规范水权交易行为,加强信息公示和市场监管。
(4) 水权管理和监督:建立水权管理和监督机制,对水权使用进行跟踪监测和绩效评估。
(5) 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加强对水权试点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为试点提供合法、公正、公平的环境。
四、试点效果评估本次试点工作将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环境保护的改善、水权交易的顺利进行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试点方案,推广和推进水权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水行政管理制度一、水行政管理制度的内涵水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政府为完成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任务而设立的一套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
水行政管理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组织机构等多个方面。
其核心是政府在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职责。
水行政管理制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水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立法确定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水法》《水利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了水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2. 政策措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指导和规范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政策措施包括水资源优先配给制度、水环境监管制度、水资源税收政策等,旨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
3. 组织机构:政府设立水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和水资源管理机构,负责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
水行政管理执法部门主要包括水利部门、环保部门、水利巡查部门等,水资源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局等。
4. 公众参与:水行政管理制度应当注重公众参与,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建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
政府应当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局面。
二、水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水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由地方官员和水利专家负责,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村民和官府共同建设。
在明清时期,水利科技得到了较大发展,水行政管理制度逐渐完善。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逐渐成为政府的重点任务。
20世纪初,我国相继建立了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水行政管理制度开始逐步健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水法》《水利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在国际上,水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也十分复杂。
水权制度建设框架——水利部出台2005.1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要抓好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水权制度,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措施。
水权制度是现代水管理的基本制度,涉及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已有许多规定涉及水权制度,其中部分规定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调整,而水权制度体系中更多的内容尚待作明确规定。
为理清水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提高对水权制度的认识,推进水权制度建设,现对水权制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水权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水法规和中央治水方针,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用水者权益,建立健全我国的水权制度体系,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1.可持续利用原则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必须坚持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要将水量和水质统一纳入到水权的规范之中,同时还要考虑代际间水资源分配的平衡和生态要求。
水权是涉水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要以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作为水权配置的约束条件,利用流转机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大政府对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责任。
2.统一管理、监督的原则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必须贯彻水资源统一管理、监督的原则。
实施科学的水权管理的前提是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资源统一管理必须坚持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水量与水质管理相结合、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相分离的原则。
3.优化配置原则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必须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要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双控制的要求配置水资源。
根据区域行业定额、人口经济布局和发展规划、生态环境状况及发展目标预定区域用水总量,在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可配置量和水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平衡后,最终确定区域用水总量。
区域根据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按照用水次序和行业用水定额通过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对取用水户进行水权的分配。
各地在进行水权分配时要留有余地,考虑救灾、医疗、公共安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用水要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
国家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区域用水总量进行宏观调配,区域也要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可利用水量,及时调整行业用水定额。
国家还要建立水权流转制度,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权、责、义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必须清晰界定政府的权力和责任以及用水户的权利和义务,并作到统一。
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国家通过水权配置,实现用水权利社会化成功与否的前提,也是水权流转成功与否的前提。
5.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公平和效率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属。
在水权配置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生存和发展的平等用水权,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合理确定行业用水定额、确定用水优先次序、确定紧急状态下的用水保障措施和保障次序。
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相衔接,水权必须有偿获得,并通过流转,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的效用。
6.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既要保证政府调控作用,防止市场失效,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配置效率。
二、水权制度建设框架水权制度是界定、配置、调整、保护和行使水权,明确政府之间、政府和用水户之间以及用水户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规则,是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水权制度体系由水资源所有权制度、水资源使用权制度、水权流转制度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水资源所有权制度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国务院是水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代表国家对水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推行水资源宏观布局、省际水量分配、跨流域调水以及水污染防治等多方面工作,都涉及到省际之间的利益分配,必须强化国家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并服从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的宏观管理。
国家对水资源进行区域分配,是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依法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特定额度水资源和水域进行配置、管理和保护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而不是国家对水资源所有权的分割。
水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国家对水资源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则,突出国家的管理职责。
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明确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内涵。
制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管理办法。
2.全国水资源规划制度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配置、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
编制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水资源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配置方案、水功能区划、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等,建立编制水资源配置方案和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的管理制度。
3.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协商机制包括中央政府调控,流域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参加的协商制度。
4.区域用水矛盾的协调仲裁机制5.水资源价值核算制度包括对水资源的经济、环境和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的制度,对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对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对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等制度。
6.跨流域调水项目的论证和管理制度7.水资源管理体制规范水资源的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流域管理体制和区域水管理体制,规范水资源配置统一决策、监管的体制和机制。
(二)水资源使用权制度根据水法的有关规定,建立水权分配机制、对各类水使用权分配的规范以及水量分配方案。
根据水法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规定,确定各类用水户的合理用水量,为分配水权奠定基础。
水权分配首先要遵循优先原则,保障人的基本生活用水,优先权的确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水情变化而有所变化,同时在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特殊需要,确定优先次序。
要做到科学、合理分配水权,必须建立两套指标,即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体系。
根据全国、各流域和各行政区域的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确定控制指标,通过定额核定区域用水总量,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制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对各省级区域进行水量分配。
各行政区域再按管理权限向下一级行政区域分配水量。
根据水权理论和经济发展制定分行业、分地区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以逐步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为总目标,加强管理,完善法制,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通过建立微观定额体系,制定出各行政区域的行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定额,并以各行各业的用水定额为主要依据核算用水总量,在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水量分配。
水资源使用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水权分配(1)建立流域水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分配原则,明确分配的条件、机制和程序。
重点工作是研究区域水资源额度的界定,包括水资源量的配置额度和水环境容量的配置额度。
(2)建立用水总量宏观控制指标体系。
对各省级区域进行水量分配,进而再向下一级行政区域分配水量,流域机构和区域负责向用水户配置水资源。
区域配置的水资源总量不超过区域宏观控制指标,流域内各区域配置的水资源总量不超过流域可配置总量。
(3)建立用水定额指标体系。
合理确定各类用水户的用水量,为向社会用水户分配水权奠定基础。
制定各行政区域的行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定额,并以各行各业的用水定额为主要依据核算用水总量,依据宏观控制指标,科学地进行水量分配。
(4)建立水权的登记及管理制度。
对用水户的初始水权进行登记和确认,保证初始水权的基本稳定,并对初始水权的调整、流转和终止进行规范。
(5)制定水权分配的协商制度。
建立利益相关者利益表达如听证等机制,实现政府调控和用水户参与相结合的水权分配的协商制度。
(6)建立对各类水使用权分配的规范。
建立和完善水能、水温、水体、水面及水运使用权的配置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行为。
(7)完善大型用水户和公共取水权的配水机制。
建立配水方案制定、调整以及相关用水户参与的相关制度。
(8)建立公共事业用水管理制度,保障救灾、医疗、公共安全以及涉及卫生、生态、环境等突发事件的公共用水。
(9)建立生态用水管理制度,强化生态用水的管理,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
(10)制定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制度、紧急状态用水调度制度。
规定特殊条件下水量分配办法,对特殊条件和年份(如干旱年)各类用水水量进行调整和分配。
2.取水管理(1)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2)制定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
对取得取水许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对水的使用目的、水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3)制定国际边界河流和国际跨界河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
对于向国际边界河流和国际跨界河流申请取水的行为进行许可管理,包括取水限额、取水河段、水质要求等。
(4)制定取水权终止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取水权的使用期限和终止时间。
(5)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尽快出台全国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法规。
为了进一步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应制定出台全国性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的法规,各地据此修订地方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实施办法。
3.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建立水权制度的核心之一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有效保护水资源。
应尽快完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制度,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1)制定全国节约用水管理法律法规,建立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
(2)保护水环境,加强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制度建设。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水功能区划管理及保护制度,建立并实施生态用水和河道基流保障制度以及区域水环境容量分配制度。
(3)完善控制排污的制度。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排污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制度、边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排污行为现场检查制度以及其他各项排污管理制度。
(4)完善地下水管理及保护制度。
为保护地下水资源,要充分考虑代际公平原则,不能破坏地下水平衡。
要完善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监测、开采总量控制、限采区和禁采区的划定及管理、超采区地下水回补等方面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