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近代财政制度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219.00 KB
- 文档页数:5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进程,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财政制度的变迁。
财政制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探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财政制度所经历的变迁,旨在深入分析这一变迁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与启示。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财政制度主要受到国家控制和计划的影响。
国家在经济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财政制度也被明确规定为政府控制的工具。
中央政府通过控制和分配资源、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实现了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绝对控制。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的利润、税收和国有资源的出售,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中央政府决策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
这一时期的财政制度特点是高度集中、政府主导,市场因素较弱。
财政收入和支出完全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残留的财政自主权较少。
此外,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效率低下,财政制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制度变革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相应的财政制度也迎来了变革。
中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财政制度变革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 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市场经济时期,中国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过去的依赖国有企业利润和资源出售的模式,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模式。
税收逐渐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而且税制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此外,其他收入来源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也逐渐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多元化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税制改革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税收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2.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在市场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逐渐优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近代国体与政体一、近代国体的变迁〈一〉、晚清时期的国体晚清时期的国体仍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国体〈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国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体北洋政府是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国体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二、近代政体的变迁〈一〉、晚清时期的政体晚清时期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
君主立党制度曾粉墨登场,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采用民主共和制。
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用总统制。
中央组织机构包括临时参议院、行政各部、中央审判所三大部分,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政体北洋政府政体采用民主共和制,组织形式上采用责任内阁制。
中央机构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和法院组成。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权。
恢复《临时约法》。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不按《临时约法》,设立御用机构——临时参政院、新国会。
属名义上的责任内阁制,实质上是军事专制政体。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后,曹锟贿赂议员,当选总统。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采用责任内阁,扩大总统权力。
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入主北洋政府,实行临时执政。
1927年张作霖成立“中华民国政府”。
中华民国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体1928年10月至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
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
五院名义上合理,实际上既不对国民政府主席负责,也不对国民政府委员会负责,只对蒋介石一人负责。
五院制实际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府。
抗战时期,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
蒋介石为委员长,形成军事独裁体制。
第九章近代国家组织一、晚清国家组织的变化〈一〉、鸦片战争后涉外机构(包括戊戌变法时期,“新政”时期和“预备立党”时期)两个阶段。
财政体制变迁经济学2019-09-25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进⾏了多次的改⾰和完善,经历了由⾼度集中、⼀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过程。
沿着这条制度变迁的轨迹,从经济学的视⾓,运⽤经济学的⽅法,对其进⾏分析和研究,⽆疑会发现并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对进⼀步理顺中央与地⽅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积极的影响。
⼀、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度集中、统收统⽀的阶段(1950年-1952年)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中央做出了《关于统⼀国家财政经济⼯作的决定》,要求统⼀全国财政收⽀,统⼀全国的物资调度,统⼀全国现⾦管理。
之后政务院⼜了建国后第⼀个关于国家财政体制的⽂件,即《关于统⼀管理1950年财政收⽀的决定》,规定国家预算管理权和制度规定权集中在中央,收⽀范围和收⽀标准都由中央统⼀制定;财⼒集中在中央,各级政府的⽀出均由中央统⼀审核,逐级拨付,地⽅组织的预算收⼊同预算⽀出不发⽣直接联系,年终结余也要全部上缴中央。
1950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度集中的中央财政统收统⽀的体制,⼜称为收⽀两条线的管理体制。
1951-1952年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为了调动地⽅的积极性,开始实⾏在中央统⼀领导下的初步分级管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
但是,在这种体制下,财权和财⼒仍然集中在中央,划归省级财政的收⼊只充抵原来的中央拨款,地⽅机动财⼒有限。
因此,1951-1952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还是统收统⽀的办法,但在⼀定程度上开始向分级管理的体制过渡。
(⼆)划分收⽀、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1953年,我国进⼊第⼀个五年计划时期。
随着⼤⾏政区机构的改变和撤销,县级政权的建⽴和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中央、⼤⾏政区、省(市)三级管理,改为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管理,并划分了各⾃的财政收⽀范围。
1954年根据、邓⼩平同志的指⽰精神,开始实⾏分类分成办法,将财政收⼊划分为固定收⼊、固定⽐例分成收⼊、中央调剂收⼊三⼤类。
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变迁分析” 内容提要: 财政共有三个基本规定,人类历史上经过四种财政制度的演变与传承。
公共财政是一种财政制度,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生成与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它们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财政民主是通过作为民主政体基础的政府预算制度实现的;预算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政府财政活动的机制,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现代经济社会政府配置资源的机制,作为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就是要按照财政民主的要求重建政府预算制度,它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关键词」公共财政;民主制度;政府预算一、财政的公共性及其三个基本规定财政是以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
在本质上,财政本来就是公共的,公共性是财政一般。
这是由公共权力的性质决定的。
那么,我们在财政之前冠以“公共”之限定,用“公共财政”来概括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财政,其意义在哪里呢?或者说到底什么是公共财政?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就无从下手,就没有办法拿出合适的措施达到公共财政的目标。
为此,笔者以财政制度变迁的历史为线索对财政公共性做更深入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以公共权力为根本,财政公共性具有三个基本规定。
(1)财政目的的公共性。
财政活动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它与私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不同。
(2)财政活动范围的公共性。
由满足公共需要的目的所决定,财政活动应定位于私人不愿意干或没有能力干、干不好的事,在理论上一般地说是指非盈利领域、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但不限于此。
在特定的条件下,财政也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以外的产品;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也可以由私人提供。
财政活动范围在实践上的伸缩性颇大,可以说并无定制,这要看当时的社会公共需要如何,公共意志如何表达和贯彻。
财政的财务制度一、国家财政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财政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财政制度主要是以征税为主,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田赋、商税等,财政制度比较简单,财政管理也相对较为粗放。
随着社会发展和制度实践的需要,中国的财政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进入了现代国家财政制度的阶段。
中国的现代国家财政制度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财政改革开始了,财政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财政制度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也不断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国家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1. 法制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 经济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为宗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效益,保护国家资产。
3. 公平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强调公平公正,保障全体公民享有财政款项的权利,弥补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 现代管理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走现代管理之路,加强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5. 预算管理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预算管理,实行年度预算、财政计划和决算制度,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公开性和规范性。
6. 控制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财政监督、审计监督、财产监督等控制措施,保障财政款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 政策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服从国家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
8. 透明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公开透明,加强信息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
三、国家财政制度的基本内容1. 财政收支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制度是国家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等。
2. 预算管理制度: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预算管理,主要包括年度预算、预算编制和执行、财政计划和决算等。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ef7《中国近代史》第八章一、单项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得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就是由工人阶级领导得,因而都具有( )因素。
A、民主主义B、资本主义C、新民主主义D、社会主义答案:D2、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就是在( )A、1953年底B、1956年C、1979年D、1952年底答案:D3、1951年—1952年开展得"三反"运动得内容就是(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B、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C、反贪污、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D、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官僚主义答案:A4、“一五”计划着重发展( )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服务业答案:B5、建国初得过渡时期就是指( )A、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B、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C、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答案:D6、建国后,对官僚资本采取得方针就是( )A、赎买B、保持原状C、没收D、拍卖答案:C7、中华人民共与国得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答案:B8、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主要任务就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对农业得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得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得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9、我国大规模得有计划得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得标志就是( )A、三大改造得开始B、土地改革得完成C、“一五”计划得制定与实施D、“三反”、“五反”运动得开展答案:C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可用“一化三改造”概括。
一化就是指( )A、社会主义工业化B、社会主义农业化C、社会主义现代化D、社会主义集体化答案:A11、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得经济条件不包括( )A、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水平D、物价稳定,物资较为充足答案:B12、中国人民志愿军得司令员就是( )A、朱德B、彭德怀C、林彪D、刘伯承答案:B13、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得就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得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答案:B14、没收官僚资本,具有( )与社会主义革命得双重性质A、农业革命B、工业革命C、民主革命D、社会革命答案:C15、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主体就是( )A、实现国家得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农业得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得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得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16、我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得五年计划开始于(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答案:D17、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得赎买政策就是( )A、“四马分肥”B、定股定息C、加工订货、统购包销D、国家资本答案:B18、我国在对农业与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得方针就是( )A、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B、利用、限制、改造C、鼓励、支持、扶助D、自愿互利、典型示范与国家帮助答案:A19、党得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得特点就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得辩证统一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D、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得历史必然性答案:A2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得主要形式就是( )A、与平赎买B、国家资本主义C、利用、限制、改造D、团结、批评、团结答案:B21、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得高级形式就是( )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全行业公私合营D、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答案:C*2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社会A、新民主主义社会初级阶段B、新民主主义社会高级阶段C、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答案:C23、( )制度在中国得全面建立就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得最主要得标志、A、政治B、经济C、文化D、外交答案:B24、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得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得任务基本完成得标志就是(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案:C25、我国在对农业与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得方针就是( )A、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B、利用、限制、改造C、鼓励、支持、扶助D、自愿互利、典型示范与国家帮助答案:A26、党得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得特点就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得辩证统一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D、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得历史必然性答案:A2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得主要形式就是( )A、与平赎买B、国家资本主义C、利用、限制、改造D、团结、批评、团结答案:B28、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得高级形式就是( )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全行业公私合营D、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答案:C2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得时间就是( )A、1945年B、1949年C、1956年D、1966年答案:C30、“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得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指( )得胜利。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一、我国地方财政的由来自清末以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渐播于中国,自治观念逐渐兴盛,清廷筹备立宪以后,在各省设立咨议局,颁布了府州厅县的自治章程和城乡自治章程。
由此地方自治的雏形初具,然而地方财政体制的规模却没有确立。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各省设财政司管理财政事务,1913年春,财政部初次颁布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及国家费用地方费用的标准法案,另在财政司之外,设置国税厅专门管理国家税收及国家费用的支出,而地方税的征收和地方费用的支付则由财政司管理,可惜这个法案所规定的地方财政范围较为狭窄,颇受国人非议。
当时设立国税厅的原意是为了划分国税和地税的权限,让国税厅和财政司,各司其责。
然而此种法案当时难以实行,所以又在1915年春季,合并国税厅和财政司为财政厅,为一省的地方财政最高机关。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各省的政府都改设委员制,财政厅长以省政府委员的名义兼任。
1927年,颁布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暂行标准案,又于次年根据均权学说重新修订,地方财政就此开始确立。
当时的财政部和财政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遂产生了指令不畅的弊端。
1928年夏,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制定财政部监督地方财政的条例,并于1929年1月经过中央政治会议的修正,改为国民政府监督地方财政的暂行办法。
这一个法案一经颁布,指令不畅的弊端逐渐改善,民国以前,县是行政系统的基础,县令代表国家征收赋税,受布政使司管辖。
县经费的支出和收入,都由国库统筹管理。
如果有地方人士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官员照例不能进行干涉,这些公款公产向来不计入租税系统。
都由地方的绅士推举人员办理。
自清朝举办新政以来,兴学办警等所需要的经费,有的是依赖于商人的捐助,有的是依赖于陋规充公,也有的是增加田赋和其他附税,地方的税收由此开始增多。
1909年,清廷颁布府厅州县自治章程,县的自治由此开始。
县的新政实施费用,主要是通过增税来弥补。
民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府、州而保留下来县,县议会和参事会都相继成立,事务逐渐繁忙,需要的费用也越来越多。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是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我国古代、近现代和当前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演变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财政管理的发展脉络。
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未来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总结归纳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展望未来、改革路径和措施方面的建议。
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和现状,也为今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分析、古代、近现代、重大改革、构成、现状、问题、启示、建议、总结、发展展望、改革路径、措施。
1. 引言1.1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是对我国在历史长河中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变革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的过程。
财政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财政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制度框架,它的变迁和演变反映了一个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制度变革的路径。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与演变,既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的过程。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革建议,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通过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推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 正文2.1 我国古代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演变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各个朝代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财政管理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来管理财政,地方政府则设立州、县等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赋税和农田收入,而支出则主要用于军事、官员工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随着时代变迁,财政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变化。
财政体制的演变60年来,中国财政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统收统支,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分灶吃饭”、各类包干制,最终在1994年作出了建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选择。
(一)中央高度集中夹杂不成功的短期下放权力(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后,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财政体制合理化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1950年,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而财力分散薄弱的矛盾,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为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在集中的前提下给予地方一些财政权限。
在“大跃进”期间,下放财权和财力,实行以收定支的财政体制。
进入经济调整时期,为适当集中财权财力,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
1968年,在社会经济秩序较混乱的情况下,曾恢复高度集中的收支两条线体制。
1971~1973年,适应经济体制“大下放”,曾实行收支“大包干”体制。
1974~1975年又将“大包干”财政体制改为“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部分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的财政体制。
1976年,为改变中央财政缺乏足够调剂能力的状况,又改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办法。
但是,1976年以前财政体制变动中的多次探索,一直没能改变财政体制的“高度集中”特征和形成相对稳定的体制模式。
(二)从“分灶吃饭”到包干制(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渐进式改革得以启动,除了农村、企业的微观试验,特区的局部试验之外,宏观层面是在财政这一分配领域,以“分灶吃饭”的分权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动作,后续各项改革的空间得以陆续打开。
1978年以前,财政体制虽经多次变动,但都是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后期相对稳定的体制形式是“总额分成,一年一定”。
1979年,作为解决传统体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问题的突破口,财政体制改革以“分灶吃饭”来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资源支配能力,中央决定从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管理体制,并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四种不同的办法。
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作者:马金华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关键词:预算制度国家治理近代中国摘要:近代中国传统财政预算制度向近代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
清后期是我国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过渡尝试期,北洋政府时期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创立构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论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预算制度如何演进为具有显著的现代化标志的近代预算制度体系的。
透过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王权治理体系框架内的君民治国理政思维如何转换到包括国家管理者和民众在内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公共事业治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 F811.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3012310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in Modern ChinaMA Jinhua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e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Key words: the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 China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modern western budget system, which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as develop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 transitional on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The period of Northern Government is its establishment and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udget system to the modern budget system with marked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financial budget system,analyze how the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 governing think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ower management switch to the public utility management thinking including country managers and the public to all members.第3期馬金华: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6卷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