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8.19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进程,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财政制度的变迁。
财政制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探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财政制度所经历的变迁,旨在深入分析这一变迁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与启示。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财政制度主要受到国家控制和计划的影响。
国家在经济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财政制度也被明确规定为政府控制的工具。
中央政府通过控制和分配资源、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实现了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绝对控制。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的利润、税收和国有资源的出售,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中央政府决策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
这一时期的财政制度特点是高度集中、政府主导,市场因素较弱。
财政收入和支出完全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残留的财政自主权较少。
此外,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效率低下,财政制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制度变革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相应的财政制度也迎来了变革。
中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财政制度变革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 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市场经济时期,中国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过去的依赖国有企业利润和资源出售的模式,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模式。
税收逐渐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而且税制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此外,其他收入来源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也逐渐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多元化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税制改革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税收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2.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在市场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逐渐优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完善,经历了由高度集中、壹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过程。
沿着这条制度变迁的轨迹,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发现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进壹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壹、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壹)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阶段(1950年-1952年)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中央做出了《关于统壹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壹全国财政收支,统壹全国的物资调度,统壹全国现金管理。
之后政务院又发布了建国后第壹个关于国家财政体制的文件,即《关于统壹管理1950年财政收支的决定》,规定国家预算管理权和制度规定权集中于中央,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均由中央统壹制定;财力集中于中央,各级政府的支出均由中央统壹审核,逐级拨付,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同预算支出不发生直接联系,年终结余也要全部上缴中央。
1950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财政统收统支的体制,又称为收支俩条线的管理体制。
1951-1952年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实行于中央统壹领导下的初步分级管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
可是,于这种体制下,财权和财力仍然集中于中央,划归省级财政的收入只充抵原来的中央拨款,地方机动财力有限。
因此,1951-1952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仍是统收统支的办法,但于壹定程度上开始向分级管理的体制过渡。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1953年,我国进入第壹个五年计划时期。
随着大行政区机构的改变和撤销,县级政权的建立和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管理,改为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管理,且划分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
财政体制分析(5篇可选)第一篇:财政体制分析财政体制分析一、主要发达国家财政体制的基本情况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都实行分级分税制财政体制。
国际上通行的分税制按集权、分权的程度区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管理权限分散的联邦制国家的分税制,以美国最为典型,另一类是管理权限集中的单一制国家的分税制,法国是其代表。
(一)美国的财政体制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其政府体系包括联邦政府、州和特区政府、地方政府(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殊劳务区)三个层次。
美国财政层次与政府层次是一致的。
自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以来,美国一直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
由联邦财政、州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构成。
三级财政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财政税收制度和专门法,各自编制、审批和执行本级预算。
上下级预算之间的主要联系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和拨款。
美国的财政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预算制度,并依据政府间事权的划分确定三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美国作为典型的联邦制财政体制,没有全国统一的税法,仅是在联邦宪法中对若干税收问题作约定。
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拥有其各自的税法,拥有独立的税收体系和主体税种以及税收立法权和征管权。
包括联邦政府的税收体系、州政府的税收体系、地方政府的税收体系。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90%以上的联邦财政收入来自联邦税收收入。
为保证各级政府有一定的财力,能够提供其事权范围内的服务,每级政府都有一个主体税种作为它的主要财源。
联邦政府开征除财产税以外的各种税,主体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州政府开征除关税以外的所有税种,并决定税率,主体税种是销售税;地方政府一般以财产税作为主体税种。
同时,三级政府之间还存在着税源共享关系。
主要包括:税收补征、税收扣除、税收抵免、税收分享、税收免征。
总体上,在国家的财政总收人中,联邦收入占60%左右,州和地方政府收入占4o%左右。
(二)法国的财政体制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
法国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三个层次,财政体制由中央、大区、省和市镇四级构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务制度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我国财务制度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将就我国财务制度变迁的历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我国财务制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务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务制度主要受到中央计划的控制和指导,各级财政部门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基本上是由国家控制和安排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只需按照国家的指令履行各项财务工作,几乎没有自主权和自主决策的空间。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虽然能够满足当时的国家经济需要,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弊端,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财务管理缺乏灵活性等问题,限制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我国,税收制度也比较单一,主要是按照中央计划来征税,地方财政对财政收入的管理权力非常有限。
各级财政部门主要通过中央分配和调剂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则很难有所改善。
总的来说,计划经济时期的我国财务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财务管理缺乏市场化和自主性,这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财务制度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财务制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财务制度逐渐向着市场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最大化,因此,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首先,我国在市场经济时期开始实行“税收下放、责权明确”的改革方针,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得到了改善。
地方政府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财政支出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财政政策,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得到了深化和改革,各种税种逐渐走向多样化,税收征管逐渐规范化。
税收制度的改革,使得财政收入逐渐增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体制改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财政体制改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财政体制改革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也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财政体制,简单来说,就是规定政府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分配资金以及如何管理资金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一个良好的财政体制应当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社会公平、维持财政稳定,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过去,我国的财政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结构不够合理,间接税比重过高,直接税比重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在财政支出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些领域的投入不足,而另一些领域可能存在浪费和低效的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合理的财政体制能够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的引导,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例如,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可以鼓励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入这些领域,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其次,保障社会公平。
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更公平分配。
例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再者,维持财政稳定。
良好的财政体制能够确保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避免出现财政赤字过大或债务危机。
通过合理的预算管理、债务控制和财政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
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效率原则。
改革应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和低效支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是公平原则。
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享受公共服务和承担税负方面的公平性,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体制改革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资源配置效率,更对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财政体制改革,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财政体制,简单来说,就是规定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它涵盖了财政收入的划分、财政支出的责任界定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等诸多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不断适应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关键。
在财政领域,这意味着要通过合理的体制设计,确保财政资金能够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财政资源的配置往往并非尽善尽美。
一方面,财政收入的划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够合理。
例如,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税收政策却未能充分体现这种差异,导致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公共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责任划分也存在模糊之处。
某些事项的支出责任在各级政府之间不够明确,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公共服务的提供效率和质量。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地区间的财政不平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可能不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落后地区的财政困境;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和资金分配有时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在经济学中,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个良好的财政体制应当能够为各级政府提供正确的激励,促使其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然而,当前的财政体制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激励扭曲的现象。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等非税收入,忽视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高效、可持续的财政体制。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财政制度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财政制度的改革与进步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个时期,中国尚处于封建社会,财政制度非常落后且不健全。
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和战争财政,而非中央政府。
这导致了财政收入的不稳定,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极不透明,常常被用于满足统治者的个人利益,而非为了民众福祉。
20世纪初,中国迎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财政制度改革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确保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发展,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制度改革。
这其中包括建立中央银行,制订现代税收制度和预算法,以及推行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
这些改革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也提高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这一时期,财政制度的变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中华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财政制度改革的成果大部分未能得以持续和完善。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财政制度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即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决定了财政制度改革必须紧密配合国家计划经济。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福利。
虽然在这一时期,财政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了政治因素的限制,但它仍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即改革开放时期。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自建国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变动,总的趋势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实行各种形式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体制。
尽管分级管理的形式有许多种,集中和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各个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多数是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发展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一)、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生产停顿、职工失业、通货膨胀等残破不堪的经济局面,只能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把国家收入和支出的支配权集中在中央,即“统收统支”制度。
(二)、“一五时期”我国从恢复国民经济开始转向有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财政下放了权限,实行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财政。
把地方收人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支出大体上按照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三)、1958年~1959年这一时期,经济管理体制作了较大的改革,中心是扩大地方的权限。
财政管理体制也相应作了重大的改革,即中央企业下放给地方,收入归地方,支出也相应地下放,实行以收定支,确定收支比例、五年不变,但只执行了一年,而后改“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做法。
(四)、1961年~1966年1961年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与国民经济调整相适应,财政管理体制作了必要的改进,主要采取集中财政,加强财政管理,强调“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账。
(五)、“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的经济管理、财政管理处于半计划、半无政府状态。
1971年开始实行企业下放,财政收支实行大包干。
企业大幅度下放后,中央各部几乎没有直属企业,而地方又没办法把这些大企业管好。
(六)、1980年~1984年从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
这个体制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中央所属企业的收入、关税收入和中央其他收入作为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中央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企业的流动资金、国防费、中央级的事业费等由中央支出;地方所属企业的收入、盐税、工商所得税和地方其他收入作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地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流动资金、地方各项事业费及行政费等,由地方财政支出。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演变、现状、问题和改革。
结论部分总结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为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分析、形成、演变、现状、问题、改革、启示、未来发展建议、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介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严重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命令调度,地方财政缺乏自主权,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不合理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实行了分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致力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演变、现状、问题和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路径和变革方向,以期为未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路径和现状特点,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可以探讨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政治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我国财务制度变化的原因财务制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制度体系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财务制度变化历程丰富而复杂。
本文将分析我国财务制度变化的原因,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下的财务制度变化我国的财务制度变化始于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随着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及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财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建国初期,我国财务制度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国家财政收支完全由中央政府控制。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财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国家财政体制逐步调整,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增强,实行了税收分成制度,建立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等。
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政治因素导致财务制度变化政治因素是影响我国财务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高度中央集权的状态,国家财政收支主要由中央政府控制。
然而,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负担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工作,其财政独立性得到了提升。
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的增强导致了财政权责的不对称,国家财政资源过度过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财政难以保障基本运转,造成了一定的财政相对贫困。
另外,政治体制改革也对我国财务制度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在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也影响了我国财务制度的演进。
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不仅推动了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也直接影响了财务制度的变革。
三、经济因素导致财务制度变化经济发展是导致我国财务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财务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和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国家财政体制逐渐调整,地方财政收入占比逐渐提高。
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财政体制改革变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其中财政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体制改革不仅涉及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财政分权下放、地方财政自主权等核心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改革变迁来分析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财政体制改革,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农村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我国开始了财政分权下放的改革。
1980年,我国实行了农村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建立了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统筹与财政分权相适应的新财政制度。
这一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财政制度上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进行了关于企业税费改革的探索。
1984年,我国实行了税收分设税率试点,企业税收开始逐步分开,这使得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财务自主权,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我国还实行了城市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弥补了城市发展中的财政缺口。
二、财政体制改革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深化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财政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
1994年,我国开始了关于地方债券试点的改革,建立了地方政府举债机制,这一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债券进行融资,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996年,我国又进行了关于税制改革的探索,并进行了企业所得税的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
这一改革使得企业所得税法的实行,使得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期,我国还进行了农村土地管理法的改革,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财产性权利,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打开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体制改革在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财政体制如同血液循环系统,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支持。
财政体制改革,则是优化这一系统、提升其效能的关键举措。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财政体制改革,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
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经济学中,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基本前提。
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分配到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是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过去,一些地方可能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例如在某些低效率的项目上投入过多,而对民生领域、创新驱动的支持不足。
通过改革,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政策的作用和方式需要相应调整。
在经济衰退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刺激经济复苏;而在经济过热时,适当的紧缩财政政策则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稳定。
财政体制改革能够使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灵活、精准,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角度看,财政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和服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财政体制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上可能存在不足,导致供给短缺或质量不高。
改革可以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和激励机制来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税收制度是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深远影响。
在经济学中,税收不仅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
当前,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例如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等。
增值税改革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动力;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提高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等措施,更好地实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促进了社会公平。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财政制度是指国家收入和支出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财政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历程,并探讨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1. 传统财政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的财政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官僚制度建立起来的。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主要是依靠土地税收来维持活动的,而种地的农民则是从事生产和缴纳赋税的主体。
在财政预算方面,各级官员都有权利批准预算,而且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在财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滥用权力问题。
2.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国家实行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体制,形成了财政分级管理的制度。
此外,政府还实行了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确定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的预算。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采取了民主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并进行了土地收归国家的政策,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国家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财政制度改革的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财政制度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制度,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体制,构建了财政预算制度,建立了财政制度的两条主线:管理预算和管理资金;二是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加强企业破产管理和法律制度改革,并公开控制财政;三是完善税收体系,加大税收征收的力度,实行营改增、个税法修订等措施,以缩小财政收支之间的差距和防范财政风险,降低社会不公,实现税收的公正和有效;四是推进地方债券市场化,促进区域税收共享和财政投融资机制改革。
4. 现有财政制度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虽然中国的财政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近十年财政收入变迁的统计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前进,国家财政收入较之前有大的改变,从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总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特别是近些年的发展,财政收入的总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在总量上有了显著的增长。
财政收入近年来发展也是高于GDP的增长,相较于从前,呈现出增长态势。
一、财政收入总量变迁特征分析近十年来的发展,我国财政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看都有了很明显的增长。
伴随着这种增长态势,说明我国财政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很强。
1、财政收入总量的提高图1在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提高也是相应的快速提高。
我国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03.64亿元到2011年的103874.43亿元,十年中的发展中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近5.5倍。
相较于改革初期,财政收入的稳步发展主要可归结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以来国民经济基础有了很大飞跃;其二是在1998年明确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政策之后伴随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能力的提高。
其两点是稳固财政收入增长和保障其平稳发展的原因。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增长在近十年的发展中财政收入能保持稳步发展,总量不断提高,作用于经济建设能力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依赖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不断提高,而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随之不断提高。
图2图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15.71%到2011年的21.96%,从图2 中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GDP中财政收入的比重是一项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宏观赋税的指标,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赋税的总量是不断提高的。
但是从表3中可以看到的是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可以看出国家是在调整税收体系,在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减轻赋税。
二、财政收入结构变迁特征分析1、中央与地方财政年份财政收入(亿元)比重 (%)中央地方中央地方2002 18903.64 10388.64 8515.00 55.0 45.0 2003 21715.25 11865.27 9849.98 54.6 45.4 2004 26396.47 14503.10 11893.37 54.9 45.1 2005 31649.29 16548.53 15100.76 52.3 47.7200638760.20 20456.62 18303.58 52.8 47.2 2007 51321.78 27749.16 23572.62 54.1 45.9 2008 61330.35 32680.56 28649.79 53.3 46.7 2009 68518.30 35915.71 32602.59 52.4 47.6 2010 83101.51 42488.47 40613.04 51.1 48.9 2011103874.43 51327.3252547.1149.450.6表4表5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总来看在近十年来都在提高,中央财政所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常年保持在50%以上。
我国财务制度的变化我国财务制度是指国家对财政收支进行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涉及到国家财政收支的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等各个方面。
财务制度的变化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我国财务制度的变化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我国的财政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财务制度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务制度变化是全方位的,从中央到地方,从机构到管理模式,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务制度主要表现为集中管理和分权财政并存的情况。
在财政管理中,中央集中管理和分权管理并存,中央拥有极大的财政权力,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相对较低。
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财政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利用,同时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动力。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开始对财务制度进行改革。
我国财务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加大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开始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而中央政府则逐步减少对地方财政的干预。
这一调整促进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的支持上。
为了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我国开始逐步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3.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管理混乱和权限不清的情况。
为了规范财政管理,我国开始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并逐步推进了财政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了各级政府的财务管理制度。
4.加强对财政监督。
我国财务制度的变化还包括对财政监督的加强。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监督体制存在着监督不力、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加强对财政的监督,我国加大了财政审计和监察的力度,建立了严格的财政监督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保障。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是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我国古代、近现代和当前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演变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财政管理的发展脉络。
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未来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总结归纳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展望未来、改革路径和措施方面的建议。
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和现状,也为今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分析、古代、近现代、重大改革、构成、现状、问题、启示、建议、总结、发展展望、改革路径、措施。
1. 引言1.1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是对我国在历史长河中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变革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的过程。
财政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财政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制度框架,它的变迁和演变反映了一个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制度变革的路径。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与演变,既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的过程。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革建议,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通过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推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 正文2.1 我国古代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演变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各个朝代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财政管理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来管理财政,地方政府则设立州、县等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赋税和农田收入,而支出则主要用于军事、官员工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随着时代变迁,财政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财政政策的演变也一直是中国宏观经济复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1.增强财政作用(1978年-1991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财政开支的政策操作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增加的财政开支主要用于加强早期粮食、棉花、油料、煤炭、铁路等领域的投资。
在这个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增强财政作用的文件和政策,比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三线建设、债务管理系统改革、地方税制改革、销售税改革、公共财政制度的更衣等。
2.公共财政初级阶段(1992年-1996年)在经济转型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财政体制也面临了转型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时期,中国采取了分税制,即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征收不同种类的税收,并由中央政府决定税收的收入分割比例。
这一改革使得税收体系更加规范和健康。
3.经济困难时期(1997年-2002年)在经历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等严重货币危机后,中国的财政状况也开始变得严峻。
为了应对困难,中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减税、增加财政投资等举措。
4.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财政利用效率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向现代化阶段转变。
此时,各地方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的有效度及其影响力特别重要,中国政府早期就开始加强重大项目的财政支持,并建立财政投资机制。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拉动需求中国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了不同领域的投资增长,扩大了投资规模,拉动了需求,推动宏观经济不断改善。
2.促进经济稳定和金融保障在经济波动时期,财政政策发挥了稳定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政策相结合,能够协调的调节和抑制一些无序的波动,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3.形成良性的财政体制通过推进分税制、整合地方财政等措施,逐渐形成了良性的财政体制,为财政资源的配置和适当分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完善,经历了由高度集中、一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过程。
沿着这条制度变迁的轨迹,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发现并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阶段(1950年-1952年)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中央做出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的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之后政务院又发布了建国后第一个关于国家财政体制的文件,即《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财政收支的决定》,规定国家预算管理权和制度规定权集中在中央,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都由中央统一制定;财力集中在中央,各级政府的支出均由中央统一审核,逐级拨付,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同预算支出不发生直接联系,年终结余也要全部上缴中央。
1950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财政统收统支的体制,又称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制。
1951-1952年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初步分级管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
但是,在这种体制下,财权和财力仍然集中在中央,划归省级财政的收入只充抵原来的中央拨款,地方机动财力有限。
因此,1951-1952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还是统收统支的办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向分级管理的体制过渡。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随着大行政区机构的改变和撤销,县级政权的建立和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管理,改为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管理,并划分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
1954年根据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开始实行分类分成办法,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中央调剂收入三大类。
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固定收入和固定比例分成抵补,不足部分,由中央调剂收入弥补。
分成比例一年一定。
“一五”期间,财政体制虽然每年都有一些变化,但主要倾向仍然是在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三)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1958年-1979年)从1958年起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
这次重大改革的背景是,“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骨干工程已陆续建成投产,中央各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剧增,难以做到有效监管。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的论断,“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设计的。
它把三种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调剂分成收入)划归地方,分类分成,多收了可以多支,少收了只能少支。
1958年的财政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传统体制下的第一次财政分权。
但是由于财力下放过度,中央财政收支所占比重锐减,于是在1959年开始实行“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即各地的财政收支相抵后,收不抵支的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收大于支的部分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
从1959年到1970年,以及后来的1976年到1979年,“总额分成”的管理体制共存续了16年。
(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1980年-1993年)为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遵循“放权让利”的思路,从80年代初开始实行财政大包干的过渡体制。
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其要旨是,把收入分成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实行分类分成,财政支出主要按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划分,地方财政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多收可多支,少收则少支,自求平衡。
1983年和1985年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两步利改税,企业由上缴利润改交税金,同时开征了几种新税,完善了税制体系。
从1985年起财政体制也相应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198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财政体制在某些方面与之不相适应。
1988年,根据财政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开始全方位实行财政承包制。
财政包干体制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但它从本质上看仍未摆脱集权型的财政分配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问题,但它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吻合的,为后来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五)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1994年至今)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从1994年开始改革财政包干体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是“三分一返”,即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按税种划分收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
分税制体制改变了原来多种体制形式并存的现象,通过“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原则,既保证了中央财力不断增强,又有利于实现对现存关系的逐步平稳调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所得税收入的弊端日益显现,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助长了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在分税制实施8年后即2002年,中央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完善,改革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
二、财政体制的特征分析(一)财政体制变迁的主线是由集中到分权。
通过上述对财政体制变迁历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变化进行,可以说财政体制的变迁史,实际就是从集权到分权、从收权到放权的循环变化过程。
图1给出了1953年到1998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变化的面积图,图2则描述了1953年到1998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化情况,通过图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这种制度变迁的主要脉络。
50年代基本上属于高度集中阶段,1953年中央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3.0%,中央财政支出占到73.9%。
1958年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建国来的第一次财政分权,尽管当年中央财政收入仍然占到80.4%,比1957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支出比重却由1957年的71.0%骤降到44.3%。
之后到60年代末仍然属于集中阶段,将1958年下放过头的权力逐渐收回,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回升的趋势,到1968年达到60.7%。
1969年以后国家再次实行以“块块”为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从1971年开始实行财政收支包干体制,扩大了地方预算管理范围,当年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萎缩到16%,1975年达到最低点11.8%。
有人把这个阶段的财政体制改革称为传统体制下第二次大规模的财政分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又一轮的财政分权改革,由过去全国“一灶吃饭”,改为“分灶吃饭”,财力分配由过去“条条”为主,改为“块块”为主。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承认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的地位和利益,是迈向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一步。
从1988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财政承包制,运用边际增量分成的手段激励地方政府组织收入。
这期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总体呈现下滑态势,由1985年的38.4%下降到1993年22.0%。
1994年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财政分权改革,即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突破了50%。
分税制体制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再一次导致中央财政收支呈现下滑态势,到1998年中央财政收支所占比重分别降到49.5%和28.9%。
(二)财政体制改革往往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指在存在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确实使得某些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而与此同时,其它人的福利水平却没有降低(至少是不变)。
属于“帕累托改进”的改革是不会受到改革阻力的。
在实践中,越接近“帕累托改革”的体制改革,所引起的利益摩擦和震动也越小,改革越容易推进。
财政体制规定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对政府间的财政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因此,财政体制的改革,实质上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或者是中央(或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要以地方(或中央)财政收入的损失为代价,或者是部分省(市)财力的增加要以其他省(市)财力的减少为代价。
即使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最终能够使中央与每一个地方政府从中受益,但各方获益多少是不一样的,这就可能引起地方政府财力位次的升降,位次下降者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损失。
2002年实行所得税体制改革时,财政部最初估计东部发达省市肯定会反对改革,而中西部省份应该支持改革,因为所得税改革的初衷就是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增加的收入将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出乎财政部预料的是改革方案也遭到了中西部省份的反对,因为所得税改革也同样集中了他们的部分财力由中央统一安排,对他们而言与其等待中央的转移支付还不如自己收取放到自己的腰包里放心。
所以说,财政体制的改革往往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非帕累托改进意味着阻力,改革的设计者一般运用“补偿”的手段来减缓阻力推进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调整,基本上是用“基数法”确定体制的收支划转,从而保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
承认地方的既得利益是中央政府为了推行财政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最大的补偿措施,很多人对这种补偿措施提出批评,认为基数的长期延续承认了原有分配结构中的不合理部分,使一次性体制受益或受损永久化,使财政体制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性的连续的演变过程,是通过制度在边际上的不断调整而实现的。
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是吻合的,正是“增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这两大特点,才使得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稳步进行。
在一个更加标准和优良的体制办法出现之前,通过保证既得利益、调节增量的手段,能够避免“鞭打快牛”的现象发生,在确保效率的前提下达到调节政府间财力状况的目的,符合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要求。
通过这种承认既得利益的补偿措施,可以把“非帕累托改进”向着“帕累托改进”的方向转化。
(三)中央与地方“经济理性”的特征十分明显。
尽管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没有摆脱“经济人”的本质属性,博弈味道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