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单砂体刻画与剩余油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14.17 MB
- 文档页数:82
长垣油田辫状河砂体储层内部构型研究张善严;白振强【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2(031)004【摘要】针对大庆长垣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应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流带、辫状河道和心滩坝、心滩坝内部构型4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首次确定长垣辫状河砂体为“浅的砂质辫状河”,并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构型要素定量分布模式.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精密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实现了辫状河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定量表征.研究表明,长垣辫状河为浅的砂质辫状河三期叠加沉积,西部发育大规模下切带,辫状河内部心滩坝宽约400m,辫状河道宽约80m,心滩坝内部夹层呈窄条带状随机分布.【总页数】7页(P57-63)【作者】张善严;白振强【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相关文献】1.基于辫状河砂体构型分析的储层建模研究--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 [J], 高莉2.辫状河储层单砂体及构型表征技术研究 [J], 王玥;何宇航;王元庆;王晓峰3.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大港油田枣南断块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为例 [J], 印森林;陈恭洋;戴春明;吴胜和;芦凤明;冯文杰4.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构建方法——以大庆长垣油田喇萨区块葡一组储层为例[J], 邢宝荣5.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构建方法——以大庆长垣油田喇萨区块葡一组储层为例[J], 邢宝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3-11T08:50:02.40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期作者:张春楠[导读] 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加之注水开发对油层内部油水分布的改造,油层内部油水分布愈加复杂,原有储层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实际生产需要,储层研究应由以层组为单元过渡为以小层、单砂体为研究对象,由现象表征发展为机理预测、质量评价阶段。
因此,单砂体的成因分析、垂向划分、平面识别以及单砂体间连通关系的研究越来越突显出重要性,搞清单砂体三维空间分布对于研究油水分布规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 138000摘要: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加之注水开发对油层内部油水分布的改造,油层内部油水分布愈加复杂,原有储层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实际生产需要,储层研究应由以层组为单元过渡为以小层、单砂体为研究对象,由现象表征发展为机理预测、质量评价阶段。
因此,单砂体的成因分析、垂向划分、平面识别以及单砂体间连通关系的研究越来越突显出重要性,搞清单砂体三维空间分布对于研究油水分布规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单砂体成因隔夹层连通关系 1 单砂体成因分析与层次划分单砂体是指自身垂向上和平面上都连续,但与上、下砂体间有泥岩或不渗透夹层分隔的砂体。
尽管也有一些单砂体中的一部分因无隔层而与邻层相连接,但其内部流体仍大体自成系统,构成独立油藏。
扶杨油层细分后的时间单元实质上仍是不同沉积成因单砂体的组合。
1.1单砂体成因分析储集层单砂体成因分析主要是沉积微相细分和识别。
在岩心观察、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测井相标定的基础上,在油田扶杨油层识别出三角洲分流平原、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漫流薄层砂、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席状砂、席状砂间、席缘、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溢岸薄层砂、分流间、决口河道、决口扇15种沉积微相。
其中,分流河道频繁摆动使河道砂体的宽度逐步增加,河道砂体局部相互切割、叠加形成相对连片的复合河道砂体,这些复合河道砂体构成了扶杨油层主要储集体。
地下辫状河储层结构划分——以盘40块区馆Ⅲ~7砂体为例赵永强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1
【摘要】储层结构划分揭示储层非均质性,从而为更好的开发储层提供依据.针对盘40块区馆Ⅲ~7砂体,在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砂体进行了层次界面的识别和划分.以研究四级界面构成要素即成因单砂体为研究重点,对四级界面标志--沉积问歇面和冲刷面进行了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沉积问歇面和冲刷面的测井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成因单砂体为基本单位,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对研究区内馆Ⅲ~7砂体进行了等时地层对比,将其划分为8个等时闻单元,为地下砂岩储层结构分析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赵永强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070074;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 山东东营2515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4
【相关文献】
1.基于辫状河砂体构型分析的储层建模研究--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 [J], 高莉
2.基于水平井信息的辫状河岩相单元与砂体定量研究——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为例 [J], 黄文松;陈和平;李胜利;万广峰;徐芳;孟征;刘畅
3.地下侧积砂坝建筑结构研究及储层评价——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砂体为例 [J], 李阳;郭长春
4.盘40块储层砂体构成研究 [J], 明传政
5.利用地震沉积学定量刻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以委内瑞拉MPE-3区块为例[J], 刘书亭; 张宪国; 任丽华; 林承焰; 林芳; 黄文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摘要:目前,中国辫状河三角洲油气储层的开发很多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但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并不多,影响了该类储层剩余油的挖潜。
以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厚层砂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和开发资料,通过隔夹层划分,将主力层段划分为5级界面限制的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和4级界面限制的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
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周缘溢岸砂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周缘、分流间湾等构型单元。
通过综合利用曲线形态差异、砂体侧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隔夹层数目差异等进行砂体边界与叠置关系的划分,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一沉积体的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揭示了单一沉积体各构型单元逐层进积的基本过程,明确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河窄坝宽、河薄坝厚、河顺坝横的特点。
研究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度为分流河道宽度的2.23~8.95倍,河口坝厚度为分流河道厚度的1.25~2.50倍。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进积体;分流河道;河口坝;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图分类号:P618.13;TE122.2+1 文献标志码:A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d River DeltaFront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Yong8 Fault Block,Shengli OilfieldWANG Guan-min1,LI Ming-peng1,2(1. School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80,Shandong,China;2. Langfang Branch of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Langfang 065007,Hebei,China)Abstract:Lot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for braided river delta reservoirs has entered high water cut stage in China,but the study on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braided river delta is few,so that it affects the potential of digging residual oil for this kind of reservoir. Taking the thick sandbody in the second member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Yong8 fault block,Shengli oilfield as a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cores,well logging,seismic and development data,the main interval was divided into compound sedimentary body of delta front with the limitation of the fifth surface and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of delta front with the limitation of the fourth surface by interbed. The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of delta front includes architectureelements such as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overbank sandbody of channel periphery,main mouth bar,periphery of mouth bar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etc. The boundary of sandbody and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well logging curve,lateral change of sandbody thickness,argillaceous sediment between sandbodies,and the number difference of interbeds;the architecture style of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of braided river delta front both in plane and profile was confirmed;the basic process of layer-by-layer progradation for each architecture unit of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was explain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d river delta in this block we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channel being narrow,thin and straight,and the mouth bar being wide,thick and lateral. The width of mouth bar for braided river delta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the block is 2.23-8.95 times of that of distributary channel,and the thickness is 1.25-2.50 times of that of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 Key words:braided river delta;reservoir;architecture;prograding body;distributary channel;mouth bar;Shengli oilfield;Dongying sag0 引言目前,中国东部勘探程度较高的老油田大都进入开发中后期,存在含水饱和度上升、水淹严重、剩余油分散、产量下降、采收率低等问题[1-13]。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关键词】构造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陆相沉积油田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本文以青海狮子沟油田为例展开论述,该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油藏构造、非均质性、渗流机理、开发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剩余油研究规律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潜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
1 狮子沟油田概况1971年8月25日,青海管理局西部勘探指挥部1270队在狮子沟高点承钻狮中2井,在1179.00m~1182.00m井段射孔提捞试油,发现狮子沟油田n1油藏。
狮子沟油田nl油藏为一个近乎完整的北西南东走向的背斜构造,构造南部被狮子沟断层所遮挡,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的高点,油气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
油藏钻遇三套地层,该油藏地层以河流一三角洲泛滥平原沉积为主。
储层岩性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的砂砾岩为主,储层物性中等,以低孔中渗为特征,局部中孔中渗,孔隙度一般在2.5%一30.1%,平均13.2%,各小层渗透率级差最高达1950.6,最小为8.7,平均达到514,非均质性强。
油田主力开发共7个小层,合采合注方式开发,原油粘度6.5mpa·s。
狮子沟油田共开油井31口,平均核实日产油达45吨左右,截止2012年12月底核实年产油1.6791万吨自然递减率15.9%,综合递减率15.9%,综合含水率74.5%,含水上升率3.8%。
水井开井数20口,年累注水12.2542万方,阶段注采比1.66,累计注采比0.92。
研究与开发化 工 设 计 通 讯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29·第45卷第11期2019年11月1 研究区概况尕斯库勒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形成的构造位置是在新疆柴达木盆地的中部茫崖坳陷区,属于三级潜伏构造;尕斯库勒油田的西部与上游尕斯库勒湖相连,其东部和南部被盐碱滩所包围。
研究区的北部被Ⅺ断层截断,南端与阿拉尔断裂和跃进二号油田东部相邻,东翼以Ⅰ号断层和油砂山油田为边界,西翼与砂西一号油田西部紧邻。
图1 尕斯库勒油田位置概况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沉积物主要来自西南缘的昆仑山水系和北部的阿尔金山脉水系,在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时期,整个盆地处于收缩及衰亡阶段,因此在向陆湖盆的西北方向形成了一套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 体系。
2 河口坝特征2.1 岩相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是河流入尕斯库勒湖之后,物源物质受到湖水的波浪作用,导致河流的水动力骤降,在河口快速卸载之后,形成条带状或无规则的多边形的河口坝。
河口坝主要沉积在河流与下游湖泊汇集最强烈的地区,由于河道沉积物大量入侵湖泊时,会连续经历大量河流与湖浪的双重综合水动力作用。
当湖浪作用很强时,会将沉积物中的泥质或钙质成分簸选带走。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河口坝砂体岩性主要为深灰色和褐色的粗砂岩、细砂岩以及粉砂岩,砂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泥质含量少。
此外,通过观察岩心照片,河口坝还发育有透镜状层理以及平行层理等,偶见虫孔和生物扰动。
对岩样进行粒度分析,统计各种粒度所占的砂体百分比,然后绘制粒度概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坝砂体常见的有三段式和五段式。
2.2 测井相特征将测井资料导入软件得到测井曲线,并将对应的岩心照片附在相应的测井曲线旁,两者对比,可知河口坝的垂向韵律特征。
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分析总结可知,河口坝主要以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马低值为特征,其SP 曲线的形态多呈漏斗形,少见箱形。
砂体叠置关系与剩余油分布规律杜殿发;郭乔乔;郑洋;张根凯;张雪【摘要】针对不同砂体叠置类型下水驱流线及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问题,以孤东油田七区西区块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概念模型,利用流线数值模拟方法,对储层内部砂体叠置构型进行深入分析,模拟不同空间叠置类型下的油水渗流状态,观察流线的分布及变化,剖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砂体叠置对流线分布、剩余油的驱替有重要影响作用,剩余油分布呈现叠置区域上部高于下部,边缘区域高于中心区域的规律.流线趋向于保持在原砂体内渗流,泥岩及叠置面的存在改变了流线的方向,造成泥岩、泥岩附近和叠置交界面处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该研究对认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流线驱替效率及油藏开发后期的方案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8(025)004【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砂体叠置;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流线分布;孤东油田【作者】杜殿发;郭乔乔;郑洋;张根凯;张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0 引言中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日趋分散,开发难度不断增大。
砂体间的叠置关系直接控制注水开发油田的水淹特征,常规的储层研究已无法满足油田生产的需要,需对砂体间的接触关系展开精细研究[1]。
胡光义等[2]对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的叠置样式展开研究,封从军等[3]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单砂体进行识别,以上研究只局限于砂体叠置类型的描述与划分,对不同砂体叠置关系下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仅停留在定性层面上,未曾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砂体叠置构型下的流线与剩余油分布展开集中研究。
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刘忠保;罗顺社;何幼斌;尹太举;尚飞;吕奇奇;罗进雄【期刊名称】《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09)006【摘要】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且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对该类砂体形成、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二叠系中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模拟原型,应用沉积模拟实验技术,论述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探讨了影响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及演变的控制因素,揭示了平缓构造背景下大面积砂岩形成机理。
综合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认识,建立了实验条件下苏里格地区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总页数】6页(P9-14)【作者】刘忠保;罗顺社;何幼斌;尹太举;尚飞;吕奇奇;罗进雄【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中海油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3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X凹陷H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J], 李杨阳;高鹏2.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储层砂体预测———以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二段为例 [J], 李峰峰;李军;高志前;毛丽华;3.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J], 赵国祥;官大勇;刘朋波;黄颖;刘丹丹4.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2亚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J], 文沾;刘忠保;何幼斌;苑伯超;罗进雄;蒲秀刚;陈长伟;林常梅5.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J], 杨帆;曹正林;卫延召;路琳琳;吴爱成;马丽亚;王瑞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