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混声二部合唱-钢琴伴奏谱(正谱)-G调.pdf
- 格式:pdf
- 大小:937.71 KB
- 文档页数:3
合唱基本知识合唱基本知识合唱的概述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同时演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称为合唱。
合唱是一种群体性、多声部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
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和声性强,气势宏大,具有多层次、立体性的声响效果,以人声抒发感情、以人声表现音乐,因而,极富震撼力和感染力。
是一种品位高,且易于普及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
合唱的种类合唱的种类中分为两类:1、同声合唱:这种合唱形式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①童声合唱,由男童和女童共同演唱的合唱。
②男声合唱,由单纯的男声演唱的合唱。
③女声合唱,由单纯的女声演唱的合唱。
2、混声合唱:由成年男声和成年女声共同演唱的合唱。
合唱的形式合唱的形式大体分为两类:1、由乐队、钢琴或其它形式伴奏的合唱。
如《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长征组歌》(肖华词、晨耕、生茂、遇秋、吕远曲),《阿拉木汗》(新疆民歌、谢功成编合唱),《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曲)等。
2、无伴奏合唱,如《牧歌》(内蒙民歌,海默词,瞿希贤编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海民歌,蔡余文、杨嘉仁编合唱),《回声》([比]拉索曲),《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俄]莱蒙托夫词,柴科夫斯基曲),《摇篮曲》([德]布拉姆斯曲)、《梦幻曲》([德]舒曼曲)等。
在大合唱形式中,还可包含男女声独唱、齐唱、对唱、朗诵及男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多种声乐表演形式,由此构成大合唱的整体。
合唱的组织合唱的组织是依据人声的分类来划分的。
依据人声的不同,一般将合唱分为两大类,一是同声合唱,二是混声合唱。
一、同声合唱同声合唱,是由相同声部类型的声音组合而成的合唱,按照声音类别划分,同声合唱又可分为童声合唱、女声合唱和男声合唱三种。
1、童声合唱:①童声二部合唱:全部由男童和女童组成、并分为高低两个声部。
②童声三部合唱:全部由男童和女童组成、并分为高中低三个声部。
为了演唱更为复杂的作品,有时会将高低两个基本声部再分为四个声部:即第一高音声部、第二高音声部、第一低音声部、第二低音声部。
谈不朽之歌《在太行山上》的再创作作者:潘宇凌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5期摘要:在抗战年间创作的经典二声部合唱作品《在太行山上》因其写作手法的精炼、音乐表现的贴切以及情感上的振奋人心,在70多年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新时期,藏云飞及陈国权先生从曲式结构、音乐织体、声部配置以及调式调性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再编,使其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更为深刻的演唱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曲式组合扩大节拍调式调性“1938 年7月前后,为了举行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宣传活动,武汉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武汉桂涛声把《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誊抄给冼星海,冼星海对曲谱进行了二度创作,使之成为一首当时国内不多见的二声部的大合唱经典曲目,这首英雄的战歌从武汉开始唱遍唱全了中国。
”这首作品虽然写作技法简练、演唱方式淳朴。
但其短小、精炼且准确的表现形式传承着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的民族魂。
多少年来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传唱至今仍被认定为一首经典的合唱曲目。
2009年藏云飞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陈国权先生又进行了再编。
使这首抗战时期的经典合唱作品在21世纪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更为深刻的演唱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即以曲式结构为框架对两个版本进行分析。
一、引子(一)原曲无引子采用男女二声部的演唱形式直接进入A段主题。
(二)改编版本将原有的A段主题改编为男声三部与钢琴对话式的段落作为整个作品的引子。
其中运用了g和声小调的调性,并加以属系列和弦、副属和弦及III的增三和弦等色彩性的和弦。
男生深沉而富有磁性的音色搭配多彩的和弦色彩这样丰富的音响使音乐潜藏着一种的神秘、阴霾。
(见例1)演唱提示:1.男声三部整体保持在中音区,和弦成密集排列。
这样的安排要求男声用弱力度半声演唱,这样可以平衡音响使三个声部层次分明音响清晰避免出现混浊。
2.引子部分的钢琴伴奏声部与合唱声部形成呼应。
钢琴从单旋律的8°重叠开始,在男声合唱出现的地方钢琴以休止的形式出现,分别在第5、6、9小节处伴奏部分以主题音乐的节选和8°重叠的形式在合唱句尾的长音处作填充,使伴奏部分带有一定的回声感。
目录前言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一)曲作者(二)词作者(三)作品创作背景二、作品分析(一)歌词分析(二)曲式分析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一)指挥手法方面(二)声乐演唱方面结语附录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摘要:《在太行山上》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
它是为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战士们所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本选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内在含义,掌握演唱合唱曲的技巧要领以及抗日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在太行上;混声合唱;桂涛声;复二部曲式;作品分析前言回顾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就是当时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歌。
在那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理与强权生死搏杀的时期;作者记录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亿万中国人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是对作品内容,情感脉络和所要表达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作品的背景,情绪的表现,曲式的运用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只有全面的了解,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形象,做到具体、细腻、生动、感人。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理解一首作品的第一步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情况,何种背景下写成的,这样才能初步的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曲作者冼星海(1905年至1945年),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里长大。
[1]1928年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31年在巴黎学习。
回国后面对同胞们家破人亡的遭遇,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作品,为抗日运动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其优秀作品有:战斗性歌曲《战歌》《救国军歌》,抒情性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劳动性歌曲《搬夫曲》,说唱性歌曲《打倒汪精卫》。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益,人生更加丰富。
希望国人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更希望国人的精神文明和基本素质建设更上一层楼。
我们衷心的祝愿全国的音乐爱好者,在生活无虑之余,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好的音乐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李岚清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提高全民素质道德教育配套大型合唱普及作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方针, 促进我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发展。
武汉音像出版社,北京美特振兴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邀请合唱界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教授撰写序,由张彬教授主编,录音专家尹珍元先生录制。
本《合唱伴奏大全》是为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为了合唱艺术的普及而制作。
使我国合唱艺术的普及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钢琴伴奏合唱大全》的内容涉及红歌,民歌,流行歌,艺术歌,外国优秀作品,童声六大系列共近200首曲子;涵盖了从建国以来的经典到当今的传颂新作的所有优秀作品的集合。
本作品是以光盘结合乐谱的方式出版;一套合唱谱(简谱),一套是伴奏谱(线谱)共计两套书,CD光盘是伴奏碟,是由钢琴伴奏谱结合适当的旋律弹奏而成,磅礴的现场录制加上超高水准的杜比7.1环绕立体声道为合唱作品的大众使用和普及将起到推波助澜。
---《钢琴伴奏合唱大全》10张CD光盘里的每首曲子都是在我们制作人员精心力作之下完成的;从每个音符变化到速度不断的进行排练从而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可以说这些作品是我们用琴键声在诉说着中国合唱史。
《钢琴伴奏合唱大全》的出现不仅是全国合唱界,音乐工作者的盛事。
同时也解决了党政机关、企事业机构、各级学校等单位在开展合唱艺术活动时所面临的找曲目难、找伴奏难、找钢琴伴奏难、日常排练无钢琴伴奏时进状态难等系列难题;我们在制作时,为了指挥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速度,我们根据合唱作品的起拍速度加入两小节节拍,如:二拍子就加入两个小节节拍,三拍子也加入两小节节拍的方式,尽可能的创造出让指挥及合唱队员更准确的进入作品的速度。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1.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吴祖强等作于1972年,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
2.【俄】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下苦闷彷徨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3.长江之歌,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王世光曲,胡宏伟填词,《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4.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5.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6.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
旋律:也称作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旋律。
7.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主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
如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
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或自高至低的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8.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弦进行”。
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9.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10.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及横向结合关系)11.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
人声音色又可分为童声、女声、男声等;乐器音色的区别更是多种多样。
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1.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花儿,高亢悠扬,舒展自由。
2.刨洋芋,山西民歌,起兴开始,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
3.脚夫调,陕西北部的信天游,寂寞惆怅。
目录前言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一)曲作者(二)词作者(三)作品创作背景二、作品分析(一)歌词分析(二)曲式分析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一)指挥手法方面(二)声乐演唱方面结语附录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摘要:《在太行山上》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
它是为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战士们所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本选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内在含义,掌握演唱合唱曲的技巧要领以及抗日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在太行上;混声合唱;桂涛声;复二部曲式;作品分析前言回顾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就是当时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歌。
在那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理与强权生死搏杀的时期;作者记录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亿万中国人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是对作品内容,情感脉络和所要表达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作品的背景,情绪的表现,曲式的运用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只有全面的了解,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形象,做到具体、细腻、生动、感人。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理解一首作品的第一步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情况,何种背景下写成的,这样才能初步的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曲作者冼星海(1905年至1945年),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里长大。
[1]1928年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31年在巴黎学习。
回国后面对同胞们家破人亡的遭遇,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作品,为抗日运动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其优秀作品有:战斗性歌曲《战歌》《救国军歌》,抒情性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劳动性歌曲《搬夫曲》,说唱性歌曲《打倒汪精卫》。
《在太行山上》(案头)《在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救亡为主要题材内容,歌词描绘太行山中游击健儿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纲开朗的性格。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这首二部合唱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
前段抒情宽广,虽是小调色彩,又不乏明朗朝气的情绪。
第二声部回声式的短句,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 一呼百应的气氛。
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过了军民间的鱼水之情。
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旋律、鲜明而富于弹性的竹奏,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高山密林、誓死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
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正奏果敢有力,给人以紧迫感,随着调向上推进,逐渐形成商潮。
歌曲最后结束:在小调上,使作品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作者简介1、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血苦船工的家里。
1928 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的高级作曲班。
回国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及多部电影插曲。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
冼星海短暂的一生,刻苦勤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拯救民族危亡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顽强斗争英勇献身的精神。
作品有歌曲三百五十余首,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歌剧《军民进行曲》,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两部。
2、词作家桂涛声(1901年-1982年),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人,回族。
1919年至1923年,桂涛声在省立曲靖师范学校(今曲靖一中)读书。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松沪事变后, 桂涛声在汉口工作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在太行山上》。
1982年12月16日,他在上海育才中学病逝。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音乐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202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音乐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江南博哥)1.题目:初中《小放牛》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在10分钟之内完成;(2)有教师范唱主旋律环节;(3)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4)需有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一、音频导入教师播放民歌《小白菜》,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河北民歌。
顺势引入本课课题;“今天来欣赏一首河北的民歌一《小放牛》”。
二、新课教授1、初步感知教师播放作品音频,提问:歌曲的速度和音调是怎样的? (中速稍快、音调明快流畅。
)2、歌曲介绍河北民歌《小放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河北民间小调。
其旋律流畅,音乐性格纯真,常由两人演唱,歌词与史实、传说结合紧密,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略带几分俏皮的性格特点。
歌曲的词曲结合紧密,音调顺畅平实,朗朗上口。
.3、歌曲视唱(1)教师范唱主旋律,学生边划拍子边小声跟唱;(2)学生自行填词演唱(注意体止符的时值)。
4、歌曲故事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猜想民歌故事。
(鲁班为赵县人民修好了赵州大石桥,这个奇迹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他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太阳”,一边装上“月亮”,同时还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同时过桥。
谁知二人上桥后,桥被压得摇摇欲坠。
鲁班一看情况不妙,立即跳下桥去,用手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
从此,“仙迹”被留存了下来。
)5、歌曲结构分析(1)学生分小组讨论歌曲的曲式结构。
(歌曲为徵调式,分为五个乐句。
)(2)思考五个乐句之间的关系。
(第三乐句的第1小节为第一乐句第1小节的下方五度模进,采用了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第一、三乐句第2小节的后半拍起唱,以及第三乐句第1小节的下五度移位,增加了旋律的动力;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旋律的变化重复;第五乐句是第四乐句的重复,以增强旋律的稳定感。
《合唱(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合唱(一)》是一门专为音乐师范生设计的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强化他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同时也是提升师范专业技能的关键课程。
该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在音乐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不仅教导学生掌握合唱演唱技巧,还引导他们感受音乐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在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合唱(一)》课程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懂合唱、会合唱,掌握合唱技术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并为今后步入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下相应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合唱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合唱的基本知识、演唱技术,为学生今后能承担一般性合唱的作品的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2: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以及为毕业后有训练中小学合唱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3:在合唱教学中,要把握民族化风格。
通过介绍民族性音乐风格、阐述语言特征以及分析音乐调式特征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培养他们建立民族文化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今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统合唱曲目的训练1.教学目标本章主要解决学生在合唱中对指挥的敏锐反应和集体歌唱的技巧,其中,包括正确的演唱姿势、集体发声、呼吸共鸣等,让学生懂得合唱的正确状态。
2.教学重难点重点:集体发生的训练难点:音色统一的训练3.教学内容(1)气息训练、合唱音准训练。
(2)讲授传统四声部合唱曲目的演唱。
教学曲目(在以下曲目中选择两首):《从在太行山上》(混声四部合唱)桂涛声词冼星海曲杨鸿年配伴奏《长城谣》(混声四部合唱)潘子农词刘雪庵曲郑克宁编合唱《本事》(混声四部合唱)卢前词黄自曲《飞来的花瓣》(混声四部合唱)望安词瞿希贤曲4.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演唱的技术内容及作品的群体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