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三角洲
- 格式:ppt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92
三角洲沉积相特征最近又仔细研究了下三角洲沉积相特征,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
让我想想这个特征。
首先呢,从粒度上看,哎,这挺复杂的。
三角洲沉积相它的粒度一般是有从粗到细这么个变化。
就好像你从河流入海口往海里走,一开始河底的那些石头、沙子感觉比较大颗,就像你在河边看到的那些小石块和粗砂。
不过越往海洋方向,它就像变魔法一样,变得越来越细了。
这时候就感觉像面粉一样细腻,我刚开始看到的时候还惊讶了一下,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细啦。
后来想想,这其实就是水流的力量在起作用。
河水冲过来,那些大的颗粒因为重力和自身重量,肯定先沉淀下来,然后那些细小的就被带到更远的地方啦。
然后呢,它的层理构造也很有趣。
有些时候,我看到的层理就像是蛋糕的分层一样,一层一层很清晰。
我一开始还看错了呢,我以为是不同的沉积物胡乱堆在一起的,但是仔细看就发现原来是有顺序的。
有的层感觉是洪水来了突然带来好多东西一下子沉积下来的,就比较厚,还有些层就看起来很薄,或许是平常流水慢慢沉积而成的。
这种厚度不同的层理肯定是记录了不同强度水流的变化。
还有它的生物化石这一方面。
三角洲里的生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也能体现这个沉积相的特点。
有些像贝壳之类的化石很多,我也不确定我看到的小螺壳是不是就属于这里特有的,但是数量确实不少。
我就想啊,这应该是因为这里正好是淡水和海水交界的地方,食物比较丰富,所以很多生物都生活在这里,死了之后就变成化石啦。
从沉积的形状来说,我看有些三角洲像鸟足状,也有些像扇形。
鸟足状的三角洲感觉就像是鸟的爪子伸到海洋里去了一样。
我在比对不同的三角洲图片的时候,就琢磨这形状为什么会有差别呢。
后来我觉得大概率是和河流的流量、含沙量以及海洋的潮流、波浪等作用有关系。
流量大、含沙量高的河流,它形成的三角洲可能就比较庞大而且形状复杂,像鸟足状。
而如果海洋的作用比较强烈,比如波浪很大,很可能就把堆在河口的沉积物给冲散冲平一些,这样的三角洲就更趋向于扇形啦。
再说回沉积物的成分,除了有砂和黏土之外,有时候还夹杂着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三角洲相沉积是指在海洋或湖泊水域中,三角洲河流口部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在水流和水浪的作用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岩石层。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表现如下:1. 沉积物特征:沉积物包括沉积岩、煤、盐等,主要由砂、泥、粒石等物质组成。
沉积物的层位和结构往往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特征,即底部粒级较大,逐层递减趋势明显。
2. 沉积构造:沉积构造包括泥砂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标准层理等。
其中,泥砂层理在三角洲相沉积中表现尤为明显,呈现出倾斜度较小、厚度比较均匀、层间关系复杂的特点。
3. 浅滩砂体:由于三角洲相沉积通常出现在浅水区域,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浅滩砂体。
这些砂体通常呈现出砂体粗细变化明显、轮廓折曲多变的特征。
4. 沉积序列:由于三角洲相沉积通常受到河流、海浪等环境影响,因此在不同层位中表现出的沉积序列也比较复杂。
除了基本的递减趋势外,还包括多个不同的沉积体系,如河道相、三角洲前缘相、陆相及深海相等。
5. 生物化石:在三角洲相沉积中,通常会产生一些生物化石。
这些化石可以为人们研究当时地质环境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沉积物的成分和成因。
参考文献:1. 马永峰, 吴恩泽, 陈志龙等. 内蒙古东部下巴山组沉积相特征及其对油气地质的启示[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 41(1): 1-9.2. 陈立, 刘希林, 赵秀富. 渤海湾深水区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与模式[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2(5): 44-52.3. 孟晓晖, 郭玉红, 安振海等. 富源盆地下奥陶统三角洲相沉积特征及其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499-1509.。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沉积岩层的一个关键方面。
下面,我们将以以下步骤来阐述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三角洲定义、沉积过程和特征、沉积相和三角洲相。
一、三角洲的定义
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河流运河扇形扩散,随着海岸线或湖岸线的扩大,河流的沉积物成为地形隆起的地带,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通常被沙、泥、砾等沉积物所覆盖,坡度缓和。
二、沉积过程和特征
三角洲的沉积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水沉积、协调沉积和退水沉积。
在进水沉积阶段,主要沉积的是粗粒物质,如沙和砾石,沉积层主要以构成河底冲积扇为主。
在协调沉积阶段,主要沉积物质由砾石向泥砂过渡,沉积层主要构成扇形三角洲。
在退水沉积阶段,沉积物质转向细粒的泥、粉砂,沉积层呈扩散状。
三、沉积相和三角洲相
沉积相是指一类有着相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岩石地层,其中常常有着特定的成因和结构特征。
沉积相通常被用来解释沉积岩层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是地质学和物理地理学的基础。
而三角洲相,则是特指三角洲环境的沉积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常常含有海水内陆化的特征,少有淡水环境;
2. 地层层数繁多,沉积物质多样,含有多种岩性;
3. 沉积容易受到水流、洪水、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沉积中容易形成河道、河道口等特征。
综上所述,三角洲相沉积特征是三角洲在沉积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是地质学家和物理地理学家研究沉积岩层所需要了解的关键内容。
理解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沉积岩层的演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沉积环境和地球的演化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沉积相是地球表面上由沉积物形成的地质单位,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沉积物的特征和形成环境的不同,沉积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沉积相的分类及其详解进行阐述。
一、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颗粒组成,可以将沉积相分为以下几类:1.碎屑岩相:碎屑岩相主要由岩屑颗粒组成,岩屑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决定了岩性。
碎屑岩相可以进一步分为砂岩相、砾岩相和泥岩相。
砂岩相主要由砾石、砂粒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粗,常见于河流、河口和河口三角洲等环境。
砾岩相主要由砾石和卵石组成,颗粒更大,常见于冲积扇和冲积台地等环境。
泥岩相主要由粉砂粒和粘土颗粒组成,颗粒较细,常见于湖泊和海洋等环境。
2.碳酸盐岩相:碳酸盐岩相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石灰石、白云石等。
碳酸盐岩相常见于海洋和湖泊等浅水环境,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构造物。
碳酸盐岩相又可以分为浅海碳酸盐岩相和深海碳酸盐岩相。
浅海碳酸盐岩相主要由珊瑚、藻类和浅海生物的骨骼等构成,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深海碳酸盐岩相主要由微生物的残骸和颗粒物质组成,常见于深海盆地和大陆边缘沉积区。
3.有机质岩相:有机质岩相主要由有机质组成,如煤和页岩等。
有机质岩相常见于湖泊和海洋等富含有机质的环境,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岩相可以进一步分为煤相和页岩相。
煤相主要由植物残体和腐殖质组成,常见于湖泊和沼泽等湿地环境。
页岩相主要由有机质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细,常见于海洋和湖泊等深水环境。
二、根据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点,可以将沉积相分为以下几类:1.河道相:河道相主要由河流运输的颗粒物质沉积形成,常见于河流底部和河口沉积区。
河道相的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砂粒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粗,呈现层理结构和交错纹理。
2.冲积扇相:冲积扇相是由冲积扇形成的沉积相,常见于山区和山前平原。
冲积扇相的沉积物主要由砾石和卵石组成,颗粒更大,呈现扇形堆积的特点。
3.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由三角洲形成的沉积相,常见于河口沉积区。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1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
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
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
但它们较中、上游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
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
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
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
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
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
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
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
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
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和潜穴等较常见。
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
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
(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面积的90%。
三⾓洲沉积相今天⼀起聊聊三⾓洲沉积相,主要看其中包括哪些亚相,这些亚相⼜包括哪些微相,各具有哪些特点。
直击主题,三⾓洲相包括三⾓洲平原亚相,三⾓洲前缘亚相和前三⾓洲亚相。
其中,三⾓洲平原亚相发育在⽔⾯以上⾄分流河⼝,相当于河流相在三⾓洲上的延续;同时主要发育四个微相,分别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决⼝扇和沼泽微相。
具体来看,对于三⾓洲平原来说该相带沉积特征为砂质沉积与泥炭、褐煤共⽣(垂向上共⽣),该特征为三⾓洲平⾯亚相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鉴别标志,是与⼀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其实它发育的四个微相就已决定了它的沉积特征,砂质沉积反映的就是分流河道的沉积物;泥炭和沼泽反映的是沼泽微相的沉积物。
再来看三⾓洲前缘亚相,它是在海平⾯以下,浪基⾯以上的范围(属于浅⽔环境,受波浪作⽤,为⾼能环境),为三⾓洲沉积的主体相带。
主要包括⽔下分流河道、⽔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分流河⼝砂坝、远砂坝和席状砂,六个微相。
这部分微相的内容较多,⽽且较重要,下次集中进⾏讨论。
前三⾓洲亚相为浪基⾯以下的静⽔环境。
该相带为三⾓洲向正常海(湖)相沉积过渡的区域。
沉积物以暗⾊粘⼟、粉砂质粘⼟为主。
构造上主要发育⽔平层理、⽣物扰动,同时还会发育⼀些上部沉积物的滑塌沉积。
⼤家应该可以看出,从三⾓洲平原到前缘再到前三⾓洲,反映⽔体深度是从⽔⾯之上到⽔⾯之下波基⾯之上,再到波基⾯之下。
实际上就是表现出了不同区域的⽔体能量差异,和所对应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特征。
⼤家如果将沉积环境与沉积物结合进⾏记忆,就可以很好理解各亚相沉积物的特点了。
今天就说到这⾥,有对油⽓⽥开发地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公众号:littlemonkey105,期待与⼤家⼀起交流成长!祝⼤家⼀切安好。
(四)三⾓洲沉积相知识1、三⾓洲的发育过程:三⾓洲的形成发育主要经历下列两种过程。
①河⼝坝和分流河道的形成,当河流注⼊海洋(湖泊)时,在河流⼊⼝处,由于⽔⾯展宽,以及盆地⽔体的顶托作⽤,使得⽔流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形成⽔下浅滩.随着沉积作⽤的进⾏,浅滩逐渐淤⾼、增⼤,露出⽔⾯,形成最早的河⼝坝.⽔流从河⼝坝的顶端分成两段,形成两个分⽀河道。
随着三⾓洲建设的进⾏,在新的河⼝形成新的河⼝坝和分流河道。
②决⼝扇的形成与延伸,分流河道的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流速减缓,泄流不畅,洪⽔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在分流河道间形成决⼝扇沉积,这就使得三⾓洲分流河道间得以建设,从⽽使三⾓洲在横向上逐渐扩⼤。
2、三⾓洲形成的控制因素:三⾓洲的形成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河流能量、河⽔与蓄⽔盆地⽔体密度的差异、河⼝区盆地⽔体的能量、河⼝区地形及河⼝区的构造稳定性。
①河流能量越⼤,携带的泥砂越多,对三⾓洲的形成发育越有利;②河⽔与蓄⽔盆地⽔体密度的差异对三⾓洲的类型和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当河⽔密度<蓄⽔体密度时,河⽔沿蓄⽔体表层扩散,形成表层平⾯喷流。
河流⼊海多出现这种情况,从⽽形成海成三⾓洲。
当河⽔密度=蓄⽔体密度时,河⽔与蓄⽔盆地⽔体在三度空间混合,形成轴状喷流,河流⼊湖多出现这种情况,从⽽形成湖成三⾓洲。
当河⽔密度>蓄⽔盆地⽔体密度时,河⽔沿蓄⽔盆地⽔体底部扩散,形成底部平⾯喷流,这种情况多为洪⽔性河流⼊湖,海洋中少见,海洋中主要是海底重⼒流,形成深海扇。
③河⼝区盆地⽔体的能量主要指波浪、潮汐、海(湖)流的能量强弱,如果盆地⽔体能量弱,有利于河控三⾓洲的形成发育。
如果波浪能量强,则有利于形成浪控三⾓洲。
如果潮汐能量强,则有利于形成潮控三⾓洲。
④河⼝区地形主要指河⼝区的坡降⼤⼩,河⼝区的坡降越⼩,对三⾓洲的形成越有利,反之不然。
⑤河⼝区的构造稳定性是指河⼝区相对沉降幅度的⼤⼩,当沉降幅度等于或略⼩于沉积速度时,有利于三⾓洲的形成发育。
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等沉积物在河流入海或湖泊口沉积形成三角洲的大型沉积体。
大多数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的汇合处都有发育。
由陆上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和前三角洲沉积三部分组成。
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
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
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
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
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
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
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
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
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占三角洲平原的90%。
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
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
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
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
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
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
当三角洲向海方推进时,在分支流间湾地区可形成泥岩楔(比沼泽的地貌低,靠海一侧)。
分支流河道1 分支流河道2 沼泽和湿地3 沼泽和湿地4 沼泽和湿地5 沼泽和湿地6 沼泽和湿地7 沼泽和湿地8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1、三角洲概述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
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
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
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2.1建设作用2.1。
1河口作用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
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
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