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防效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15
杀菌剂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的效果评价
和西奇
【期刊名称】《中国果菜》
【年(卷),期】2024(44)6
【摘要】黄瓜白粉病是设施黄瓜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真菌性病害。
为了筛选控制黄瓜白粉病的有效药剂,为黄瓜生产提供有力保障,本研究以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WP)、50%嘧菌酯水分散粒(WG)、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SC)、20%吡噻菌胺悬浮剂(SC)作为供试药剂,以新泰‘密刺黄瓜’为供试品种,进行黄瓜白粉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内无不良影响。
其中以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分别为83.92%和75.25%,与其它几个药剂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建议在今后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过程中,根据发病情况,每7 d施用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次,连续施药2~3次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
同时,20%吡噻菌胺悬浮剂可作为替换药剂使用,避免白粉病抗药性的产生。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和西奇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2.4
【相关文献】
1.5种杀菌剂对温室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试验
2.7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评价
3.三唑酮杀菌剂防治温室秋延晚茬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4.7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5.吡噻菌胺与不同杀菌剂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瓜白粉病白粉病是瓜类作物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南北方的露地栽培、大棚栽培和温室栽培的黄瓜、南瓜、西葫芦、甜瓜等瓜类作物上都有发生。
黄瓜是主要受害者,所以,重点阐述黄瓜白粉病。
(一)病原及侵染白粉病是由二孢白粉菌或单丝壳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上属于子囊菌亚门的白粉菌属和单丝壳属,其中,主要是单丝壳属。
白粉菌有二个很主要的特点,其一它是专性寄生菌,即它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吸取营养,寄主衰老了,它就发育成闭囊壳,不”吃”不”动”了。
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外寄生,即它的菌丝不侵人寄主体内生长发育,而是只形成吸器、吸取寄主营养,生长、发育、繁殖都在寄主组织表面。
由于以上的特点,它和其他病菌的侵染症状完全不同,不是先产生病斑再见到病原,而是先见到病原菌,最后才在寄主组织上产生痕迹。
它的形态也与其他菌不同,在寄主表面先产生分生孢子梗,在梗上产生出成串的分生孢子,像人们常见的糖葫芦(山楂串)一样,这许多的分生孢子成熟后,分散飘浮到各处,就成为它的侵染传播体,落到寄主组织表面。
萌发产生菌丝,然后产生吸器伸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菌丝即在寄主组织表面生长发育,再产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寄生生长后期,气候变冷了,温度变小了,分生孢子就产生闭囊壳,脱落遗留在田间越冬。
第二年春末夏初、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它便从闭囊壳中释放出于囊孢子,靠气流进行传播,落到寄主表面。
又开始了一年的寄主生活。
白粉菌主要侵染黄瓜的叶片,它在寄主叶片上,完成大半个生长发育阶段后,吸收了很多叶片的营养,同时寄主叶片也到了发育后期,因此提早枯黄。
在侵染循环过程中,塑料大棚和温室则成为白粉菌的良好”中转站”和”宿营地”。
影响白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孢子萌发的温度条件是10-30℃以20-25℃最适宜。
作为湿度条件,白粉菌比较特殊,它不像其他真菌那样需要较大的相对湿度。
与其相反。
较大的湿度(例如有水滴存在时)反而使孢子吸水膨胀而破裂。
丧失生命力,它的适宜相对湿度是35-45%。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研究作者:丁玲朱翠兰孙仁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研究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在白粉病发病前用药2次,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控制病害的发生危害且对黄瓜安全。
推荐使用剂量为250~300 g/hm2。
关键词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 S43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40-01黄瓜是苏北沿海大丰市栽培的众多瓜菜种类之一,种植面积超过1 000 hm2,主要集中分布在新丰、大中、大桥、草堰等镇,由于多年种植黄瓜,以黄瓜为寄主的多种病害发生普遍,生产过程中一旦对病害防治不力或防效不佳,就会造成产量损失与品质下降,仅以黄瓜白粉病危害为例,重发生年份就可以减产2~3成[1-3]。
据报道,新型药剂醚菌酯对其防治效果较佳,为寻求更经济有效的农药品种,进一步明确不同剂量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笔者于2012年进行了田间试验,探讨该药剂对黄瓜白粉病在本地区的最佳使用剂量及对黄瓜是否安全,现将试验过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大丰市草堰镇草堰村某农户田中,土壤质地为黏壤土,肥力中上等,pH值7.8。
试验田为露地黄瓜,前茬为甘蓝,黄瓜于2012年5月初移栽,畦宽100 cm,畦距30 cm,一畦栽2行黄瓜,行距50 cm,株距30 cm,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一致。
1.2 试验材料供试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发事达(南通)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市售;250 g/L 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市售。
防治对象: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4]。
供试黄瓜品种:津研1号。
1.3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00 g/hm2(A)、250 g/hm2(B)、300 g/hm2(C),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0 mL/hm2(D),以清水作对照(CK)。
微生物菌肥对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贾玉芳(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山西 昔阳 045300)摘要:为了解微生物菌肥(菌剂)对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选择4种不同菌肥进行了田间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选择的4种微生物菌肥(菌剂)均对黄瓜白粉病有防治效果,除20%井岗霉素外,8%宁南霉素、10%多抗霉素素、4%春雷霉素均表现较佳,可选择使用。
关键词:微生物菌肥;大棚;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田间试验贾玉芳. 微生物菌肥对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0):45+47.黄瓜白粉病是黄瓜种植中的常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大多数种植户会选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降低黄瓜品质,污染周边环境,造成恶性循环。
使用微生物菌肥(菌剂)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扩散,同时诱导植株发育期间产生抗病性,从而高效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扩散。
本试验研究了几种微生物菌肥(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黄瓜白粉病起到良好防治效果的微生物菌肥,提升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1]。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昔阳县半蕾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棚中开展,试验面积666.7 m2。
当地为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9.3℃,无霜期162天,日照总时数2484 h。
1.2 试验材料1.2.1 微生物菌肥。
本次试验所使用的微生物菌肥(菌剂)的化学名称、生产厂家、剂型及使用倍数详见表1。
1.2.2 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为园丰元6号青瓜,为山西夏县园丰元蔬菜研究所推出的杂交品种。
该品种中早熟,长势较强,主侧蔓均可结瓜,雌花率较高,瓜条直顺,长约35 cm,颜色深绿有光泽,刺白密,瓜把较短,品种优良,适宜在春、夏、秋季种植。
该品种对白粉病抗性一般,需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感病减产。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喷施8%宁南霉素、20%井岗霉素、10%多抗霉素素、4%春雷霉素、清水(CK),重复3次。
5种黄瓜白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摘要选择5种药剂进行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效对比试验,从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佳的药剂。
结果表明:特克来、腈茵唑和百茵清这3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较高,且安全性好,适宜在朝阳地区推广使用。
关键词黄瓜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中图分类号S43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21(2009)11-067-01黄瓜白粉病(图1、2)是辽宁省朝阳市这几年黄瓜上的主要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且黄瓜白粉病病菌对某些药剂已产生抗药J生,造成防治效果下降,不适合继续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5种药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效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防治药剂。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选择在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上河首村张志家的黄瓜园。
1.2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年7月份进行,此时正值黄瓜结果盛期。
设计了6个处理,为5种农药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
试验处理分别为:①12.5%腈菌唑WP(丹东市农药总厂)480 ml/hm2;②50%特克来水悬浮剂(江苏利农化学有限公司)2 400g/hm2;③80%安美兰水溶性分散剂(江苏利农化学有限公司)1 500 g/hm2;④15%粉锈宁WP(江苏省剑湖县农药厂)1 500倍液;⑤75%百菌清WP(江苏利农化学有限公司)1 800 g/hrn2;⑥清水对照(CK)。
各处理药剂量均为1 125 kg/hm2。
1.3试验过程1.3.1喷药时间及次数。
7月11日喷药1次,7月16日和7月22日分别再施药1次,一共施药3次。
1.3.2药效调查。
定点定株定叶调查,每小区调查10株,每株调查3片叶,每次施药前和最后1次施药后5~7 d(7月11、16、22、29日分别调查1次),按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施药后注意观察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有无药害产生。
1.3.3药效计算与统计。
试验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防治效果、推荐剂量、施药日期、方法、施药次数及间隔期、安全性评价、注意事项等,撰写出试验报告。
收稿日期:2020-01-08;修回日期:2020-05-07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18359);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4-C-01)作者简介:范淑琴,女,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E-mail :fanshuqin@ 通信作者:陈夕军,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病害绿色防控研究。
E-mail :xjchen@黄瓜为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作为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和鲜食瓜类,近年来我国黄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规模和产量均已居世界第一[1]。
但黄瓜在栽培过程中可遭受多种病害的侵袭,严重降低了其产量和品质,白粉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2-3]。
黄瓜白粉病潜育期短、流行性强、危害严重,且在设施蔬菜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但随着化学药剂的频繁使用,病菌抗药性问题日趋突出,且化学药剂造成的“3R ”(即抗性、再猖獗和残留),甚至引起人畜中毒的事件亦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提高黄瓜产量、品质,维护市民菜篮子稳定,筛选使用生物源物质或拮抗微生物控制黄瓜白粉病,显得尤为迫切[4-5]。
水杨酸是一种植物源简单酚类化合物。
许多试验表明,水杨酸能激活植物的过敏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外源施用水杨酸可提高植物的耐盐、抗旱能力和对病害的抗性[6-8]。
其抗病性机制可能与植株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增加、抗性相关物质含量改变、内源激素变化,以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调水杨酸诱导黄瓜生长及对白粉病的防效范淑琴1,陈曦2,施永军1,陈宸2,黄奔立2,陈夕军2(1.启东市农业农村局江苏南通226200;2.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水杨酸是一种公认的系统获得抗性化学诱导剂。
为明确其对黄瓜生长及黄瓜白粉病的控制作用,采用0.5~1.0mmol·L -1的水杨酸处理种子,结果发现其可显著提高黄瓜种子的萌发率和胚根胚芽长。
水杨酸诱导黄瓜生长及对白粉病的防效作者:范淑琴陈曦施永军陈宸黄奔立陈夕军来源:《中国瓜菜》2020年第12期摘要:水杨酸是一种公认的系统获得抗性化学诱导剂。
为明确其对黄瓜生长及黄瓜白粉病的控制作用,采用0.5~1.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种子,结果发现其可显著提高黄瓜种子的萌发率和胚根胚芽长。
叶面喷施4~5叶期黄瓜苗,以0.5~1.0 mmol·L-1水杨酸液对黄瓜的促生效果最好,株高、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和叶绿素值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65%、5.70%、22.06%、18.87%和1.64%;高浓度(>0.5 mmol·L-1)水杨酸对黄瓜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当水杨酸浓度达到10 mmol·L-1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近50%;以1.0 mmol·L-1水杨酸配合生物源物质或生防菌剂施用,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最高可达65.24%和71.92%。
关键词:黄瓜;水杨酸;促生作用;控制作用;白粉病中图分类号:S642.2+S436.42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0)12-077-05Abstract: Salicylic acid, an acknowledged chemical inducer for systemic acquisition resistance,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cucumber and shows better control effect on powdery mildew. When the cucumber seeds were treated with 0.5-1.0 mmol·L-1 of salicylic acid, the germination rate and elongation of the radicle and germ of them were improved. The plant height, root length, fresh weight, dry weight,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increased after the cucumber plants, at 4-5 foliar stage, being sprayed with the same content of salicylic acid as above, and the rates of improvement were 26.65%, 5.70%, 22.06%, 18.87%, and 1.6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alicylic acid with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0.5 mmol·L-1 could inhibit the conidial germination of Sphaerotheca fuliginea, the pathogen of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nd the inhibitory rate was nearly 50%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salicylic acid reached 10 mmol·L-1. The better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was found when 1.0 mmol·L-1 of salicylic acidcombined with the biogenic materials or bio-control agents, an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as up to 65.24% and 71.92%, respectively.Key words: Cucumber; Salicylic acid; Growth promotion; Control effect; Powdery mildew黃瓜为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10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许敏;王戎杰;王丽萍;王美琴【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50)7【摘要】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叶片干枯,植株衰弱,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是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措施之一。
通过大田药效试验测试了10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生产上合理防治病菌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常规喷雾法及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间隔7~10 d喷施一次,共喷施3次,末次施药后7、14 d调查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防治效果最好的是25%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达87.82%;其次依次是30%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悬浮剂>43%氟嘧菌酯·戊唑醇悬浮剂>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4%四氟醚唑水乳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99%矿物油乳油>80%硫磺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在80%~85%;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1 000亿个/g孢子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在80%以下。
可以在生产上选用10种杀菌剂中的3~4种药剂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交替使用,间隔7~10 d,连续施药2~3次,可以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发展,延缓抗病性的产生。
【总页数】6页(P1050-1055)【作者】许敏;王戎杰;王丽萍;王美琴【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大学林学院;太原市东西山林区管护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21.12【相关文献】1.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2.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3.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4.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分析5.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陈磊;何欢宇;黄淼;陆信仁;王世忠【期刊名称】《农学学报》【年(卷),期】2014(004)007【摘要】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3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醚菌酯悬浮剂、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良好,连续2次用药,可大幅提高防效.第1次用药后7天,30%醚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的防效为70.34%,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各处理的速效性较好,防效整体略优于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其250倍液防效最高,达到79.98%;第2次用药后7天,各处理的防效普遍达到85%以上,其中,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80倍液的防效分别高达96.37%和97.10%.田间应用时,推荐哈茨木霉菌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总页数】3页(P24-25,50)【作者】陈磊;何欢宇;黄淼;陆信仁;王世忠【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202150;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202150;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202150;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202150;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202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21.12【相关文献】1.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J], 何欢宇;黄淼2.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J], 李青青;李继平3.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J], 陈磊;何欢宇;黄淼;陆信仁;王世忠;4.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分析 [J], 王彦杰;金辉5.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分析 [J], 王彦杰;洪秀杰;金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4号抗菌素对大棚番茄\黄瓜病害的防效摘要24号抗菌素对大棚番茄、黄瓜病害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 24号抗菌素对大棚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番茄立枯病、猝倒病均有较好防效,并能有效改善作物的农艺性状,增产保产作用明显。
关键词24号抗菌素;番茄;黄瓜;病害;防效;增产作用中图分类号s4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1-0120-0224号抗菌素是由山东链霉菌产生的一种新型生物抗菌素,为了验证其防治效果,在小区试验的基础上,济宁市农科院分别在汶上、鱼台、青州等地进行了大棚番茄、黄瓜病害防治试验;同时对其增产效果进行测定。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市售;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市售;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市售;10%的24号抗菌素水剂,自配。
1.2防治对象大棚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大棚番茄猝倒病、立枯病。
1.3试验设计(1)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试验。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a);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600倍(b);7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500倍(c);10%的24号抗菌素水剂600倍(d);喷等量清水为空白对照(ck)。
(2)防治番茄立枯病、猝倒病试验。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75%百菌清可湿粉600倍(a1);70%甲基托布津800倍(b1);70%代森锰锌600倍(c1);10% 24号抗菌素水剂600倍(d1);喷等量清水为对照(ck1)。
1.4试验方法试验分别在济宁市农科院农场、鱼台县李阁乡果蔬基地、汶上县辛店乡和青州市农业局试验农场进行,每种作物均选择1个大棚,面积约为533m2,试验按各种农药的常规用量,采用工农18型喷雾器小喷片低容量喷雾,每4行(20m2)为1个小区,重复3次,隔7d喷1次药,对照区不喷药,各处理间设保护行,随机排列设计。
1.5效果调查(1)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
嘧菌酯与戊唑醇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作者:海飞袁水霞刘圣明来源:《中国瓜菜》2022年第06期摘要:為了明确嘧菌酯与戊唑醇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嘧菌酯、戊唑醇及其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嘧菌酯、戊唑醇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3.383 2 μg·mL-1和0.995 7 μg·mL-1;嘧菌酯与戊唑醇(质量比1∶2)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值为1.069 8 μg·mL-1,表现为相加作用。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嘧菌酯和戊唑醇单剂在150 g a.i.·hm-2剂量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2.67%和74.88%。
嘧菌酯与戊唑醇(1∶2)组合在67.5、112.5、157.5 g a.i.·hm-2剂量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0.99%、80.85%、83.82%,防效与剂量呈正相关。
与单剂相比,嘧菌酯与戊唑醇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效显著提高,且用药量显著降低。
建议田间按照嘧菌酯与戊唑醇(质量比1∶2),推荐使用剂量为157.5 g a.i.·hm-2,科学用药,降低抗药性发生及作物安全性风险。
关键词:黄瓜白粉病;嘧菌酯;戊唑醇;防治效果;安全性评价中图分类号:S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2)06-086-06Control efficac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o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Sphaerotheca fuligenea)HAI Fei YUAN Shuixia LIU Shengming(1.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Zhengzhou 451450, Henan, China;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Plant Protec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Abstract:The lab and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mixtures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on control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50 values of azoxystro bin and tebuconazole against Sphaerotheca fuligenea were 3.383 2 μg·mL-1 and 0.995 7 μg·mL-1, respectively. The EC50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1∶2) against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was 1.069 8 μg·mL-1, which showed additive effect. Field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could reach 72.67% and 74.88% at 150 g a.i.·hm-2,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pyrimethanil and tebutanol (1∶2) on powdery mildew were 70.99%, 80.85% and 83.82% at the dosage of 67.5, 112.5 and 157.5 ga.i.·hm-2,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sage. Compared with single fungicide, the mixtures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field control efficiency o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nd the dos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lthough the mixtures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showe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the mixtures had safety risk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dose. It was suggested to use the mixtures at the recommended dose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ungicide tolerance and crop safety risk.Key words: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zoxystrobin; Tebuconazole; Control efficacy; Safety evaluation黄瓜白粉病(Cucumber powdery mildew)是威胁黄瓜高产优质栽培中的重要真菌病害,具有分布广、流行性强、传播快、发病重等特点,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