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田间病症、调节剂使用方法、农药防治方法、防治档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5
黄瓜白粉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1)症状及发病逻辑黄瓜白粉病俗称“吊白灰”,是庇护地黄瓜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苗期至心得期均可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第二是叶柄和茎,果实较轻。
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小粉斑,当环境相宜时,逐渐扩大为边缘不显然的连片白色粉斑。
上面笼罩着白色的白粉病,病叶黄而脆,但不易脱落。
病斑上有时(多见于秋季)浮现散在或成堆的小黑点。
叶柄和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相像,但白色粉末较少。
这种疾病从植物的下部逐渐进展到上部。
后期白色粉末可变成灰色或红褐色,严峻者植物死亡。
在低温柔干旱地区,病原真菌在土壤中以封闭的囊壳中的病体越冬,在庇护区或较暖和的地区以黄瓜植株上的菌丝体越冬。
黄瓜不种的时候,能够在温室里的玫瑰、凤仙花等花卉上越冬。
病原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利用气流或雨水传扬,野外湿度大。
温度在16-24时,病害简单扩散,高温干旱条件受到抑制。
庇护地内湿度大,空气不流通,比开阔地来得早,也重。
(2)防治办法农业防治和非瓜类作物应轮作3年以上;收割后彻底清除病残尸体,焚烧或深埋;种植前,每100立方米空间内将200-250克硫磺粉和500克锯末混合匀称,密封熏制过夜;栽后注重通风透光,降低棚内湿度,准时供给肥水,防止瓜苗徒长或早衰。
喷洒50-100倍的27%高脂膜乳剂,或在药物控制初期喷洒200倍的2%农康120或2%武夷菌素;对白粉病硫特殊敏感,可挑选40%多硫悬浮剂800倍,或40%硫悬浮剂500倍,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或
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或12.5%腈菌唑乳油5000倍,每隔7-10d 喷施2-3次。
黄瓜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会导致黄瓜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的霉菌。
为了综合防治黄瓜白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有些黄瓜品种对白粉病具有较高的抗性,
种植这些品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间作与轮作:避免连续种植黄瓜或其他同属蔬菜,可采用轮作或间作方式,有助于减少
病源菌的积累和传播。
3.病原菌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如甲基溴、氧化亚铜
等)或物理方法(如太阳消毒、热水浸泡等)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4.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和销毁感染了白粉病的黄瓜植株、叶片和果实,以防止病原菌的
传播和扩散。
5.调整温湿度:控制温湿度有助于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适当增加通风,降低大棚内的湿度,
避免水分积聚。
6.喷药防治:在早期发现病情时,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硫磺、
三唑酮等。
但使用药剂时应注意安全操作,并根据使用说明和建议施用。
7.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白粉病具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拮抗菌、真菌防治剂等,来
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综合使用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定期检查植株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治疗黄瓜白粉病最简单的方法,你知道吗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大棚种植的黄瓜比较容易发病,黄瓜种植密度过大,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在20-25°时最容易发生。
黄瓜整个生长期均有可能发生,以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病较严重。
黄瓜白粉病比较好辨认,严重时叶片正反面都布满了白粉,
底下的老叶先染病,正反面都有白粉。
这是一张露地黄瓜照片,赶上下雨,雨水把感染白粉病的老叶上的白粉冲掉了,里面雨水淋不到的叶片,白粉还在。
对于所有病害还是以预防为主,比如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后播种,使用微生物菌肥做底肥,或者冲施微生物菌剂等,或者发病前提前喷药预防。
一旦黄瓜感染白粉病,可以使用的药剂有许多种,
嘧菌酯,乙嘧酚,肟菌酯等这几种药比较安全,效果也好。
还有一种唑类,醇类药剂,如丙环唑,氟硅唑,戊唑醇,己唑醇等这些药剂价格便宜,但用的次数多了会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烧花,出现畸形果,,所有这类药在开花坐果后不要使用。
网上已经有许多预防治疗白粉病的文章,这里介绍一个经过多年总结出来的,认为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最近听一个老农艺师介绍过一个治疗白粉病的好方法,(本人还没用过,先写出来,有白粉病的可以试一下,听起来还是不错的)。
白粉病发生后,先用洗涤灵(就是家里洗碗用的洗涤剂)30毫升对15公斤水喷雾,把白粉冲到地上,正反面都喷到(实际上就是用洗涤剂来洗掉叶片上的白粉)也可以用清水喷一遍,或者用苏打水喷一遍,(清水效果没有用洗涤剂效果好),第二天用三唑酮喷施黄瓜地面。
注意:三唑酮不要喷到黄瓜上,只喷地面,因为白粉病菌被冲到地面后并没有死,需要用杀菌剂杀死,这样才能有效治疗白粉病,三唑酮治疗白粉病效果是最好的,但三唑酮药味比较大,一定不要喷到黄瓜上。
黄瓜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是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会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
其防控技术规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加强田间管理:
- 采用基质营养盘育苗,培育壮苗、无病苗。
采用高垄覆膜栽培,应用膜下滴管技术,科学浇水,调节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定植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后期脱肥。
- 生长期注意通风透光管理,做好病害监测工作,发现病株或病叶,及时带出棚外。
- 电热硫磺熏蒸技术:设施内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挂置熏蒸器,在晚间定期熏蒸,预防病害发生。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2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0.5%小檗碱水剂、25%戊唑醇水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等进行喷雾防治。
此外,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田间湿度密切相关,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还需注意控制湿度,干湿交替不要太频繁。
汇报人:日期:•引言•黄瓜白粉病的症状和诊断•无公害防治技术目•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效果•结论录01引言黄瓜白粉病会导致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随着病情加重,叶片会逐渐枯黄,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叶片枯黄感染白粉病的黄瓜植株生长发育受到阻碍,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产量下降白粉病菌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繁殖和传播,短时间内即可感染整个园区。
传播速度快黄瓜白粉病的危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残留,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
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采用环保型的农业防治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030201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性02黄瓜白粉病的症状和诊断症状识别在黄瓜的叶片上,会产生一些小型的白色粉斑,通常只有1-2mm宽,2-3mm 长。
这些粉斑会逐渐扩大,并连接成片,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有时甚至会覆盖整个叶片。
后期症状病情严重时,黄瓜的叶片会逐渐变黄,甚至枯死。
叶柄和瓜藤上也会出现白色粉斑,有时还会伴有黄色的褪色斑点。
观察症状通过对黄瓜植株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上了白粉病。
如果发现叶片上有白色粉斑,且粉斑会逐渐扩大并覆盖整个叶片,同时叶柄和瓜藤上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那么就可以初步诊断为白粉病。
显微镜检查将患病叶片上的白色粉斑制成显微镜样本,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到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这是白粉病的典型特征。
这可以帮助确诊黄瓜白粉病。
鉴别诊断虽然白粉病是黄瓜常见的病害之一,但还有其他类似病害也会引起类似的症状。
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与其他病害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诊断方法03无公害防治技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抗病的黄瓜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避免与白粉病易感作物连作,尤其是与葫芦科作物轮作。
合理轮作及时清理病残体,合理施肥和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黄瓜白粉病发病原因、症状黄瓜白粉病
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是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且容易发生流行,流行年份减产在20~40%左右,下面我们谈谈瓜白粉病发病原因与主要症状表现,了解一下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一、黄瓜白粉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二、黄瓜白粉病的发生症状
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叶柄。
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近圆形白色星状小粉斑(即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以叶面居多,后向周围蔓延连结成片,严重时白粉布满整个叶片。
后期白色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白色,产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叶片逐渐变灰白色至灰黄色,质地变脆。
植株从幼苗期即可受害,但以中后期发病为多。
三、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25%嚓菌酉旨悬浮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哩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预防。
2、点片发生时马上喷洒32.5%苯醚甲环唑middot;嘧菌醋悬浮剂1500倍液,或25%戊噢醇水乳剂3000倍液,或50%醚菌醋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12.5%烯哩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或33.5%喹啉酮悬浮剂800倍液,或8%氟硅唑微乳剂1200倍液,或30%壬菌铜微乳剂400倍液。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一、发生症状及危害
白粉病俗称“白毛”,是棚室黄瓜和露地黄瓜常见的侵染性病害。
植株任何部
分都可发病,其中以叶片最严重,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布满叶面,好像撒了一层白粉。
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
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
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惟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
侵染花器,导致落花。
当气候条件不良,植株衰老时,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黑褐色小点。
此外,该病原菌还侵染其他瓜类作物,发病症状与黄瓜类似。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农业措施: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棚室栽培时及时通风、降湿。
实行轮作,加强管理,清除病残组织。
3、药剂防治:发病前喷27%高脂膜100倍液保护叶片。
发病期间,用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的三唑酮可湿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百菌清为广谱杀菌剂,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多菌灵具
内吸性,为广谱杀菌剂,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三唑酮是内吸性杀菌剂,残效期长达30天,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炭疽病、黑斑病也有效。
防治白粉病的关键是早预防,减少病源。
喷雾要周到,这样既能将药喷匀,使
白粉菌孢子胀裂,又不至于因过分提高空气湿度而引起霜霉病。
各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止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而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黄瓜白粉病症状及防治方法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一种常见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因为黄瓜白粉病的病害在相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展快速,假如防治不准时或防治措施不当,黄瓜叶片的光合作用功能往往会下降,黄瓜会过早年轻,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色,但以叶片多见。
叶片感染时,叶片正面浮现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为边缘不显然的大圆形斑点,严峻时笼罩囫囵叶片。
病斑为白色、灰色,笼罩有白色菌丝,并有许多小黑点。
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科,甜瓜白粉病。
它是一种专性弱寄生虫,只在活的宿主身上存活。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细胞。
蒴果棕色,球形,有一个倒梨形子囊孢子和8个椭圆形子囊孢子。
产分生孢子的相宜温度为15 ~ 30,相对湿度为75%以上。
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继续危害庇护地黄瓜和温室花卉,成为次年的首要传染源。
分生孢子利用气流和雨水传扬。
16 ~ 24的相宜温度和75%的相对温度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当湿度达到饱和,也就是叶子上有水滴时,细菌就会吸水而开裂死亡。
高温、高湿、无凝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退,则严峻发生白粉病。
防治办法1.挑选抗病品种。
如金燕2号、4号、6号,津杂1号、2号等。
2.强化栽培和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提升植物抗病本事。
注重棚内通风、透光、减湿。
3.化学控制。
各种硫磺制剂均可作为庇护剂,如50%硫磺悬浮剂500倍,40%紫草素悬浮剂600倍,75%百菌清600倍,80%桑德森可湿性粉剂600倍,80%盛达M-45可湿性粉剂600倍。
可用内吸杀菌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10%世高水簇拥粒剂2000-3000倍,20%福?1000-1200倍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43%悬浮剂、5000-6000倍25%腈菌唑乳油、1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62%鲜生可湿性粉剂等。
棚室黄瓜常见病虫害防控技术吴晓鹏(临颍县农业农村局)1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1.1 发病规律与症状黄瓜白粉病通常在棚室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典型症状为叶片上产生白色近圆形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布满一层白粉,造成叶片干枯甚至提前拉秧。
该病在肥水不足、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15~ 30 ℃条件下易发病,在雨后转晴、田间湿度较大时易大流行。
1.2 防治措施菜农应选用抗病品种进行栽培,并注意增施生物菌剂和有机肥,适量使用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适当减施氮肥;注意绑缚吊蔓,及时摘除下部老叶和黄叶,避免棚内通风透光不良;保持棚室内温度在28 ℃以内、空气湿度在60%以下。
对于多年栽植瓜类作物的棚室,应进行轮作换茬。
发病前,喷施27%高脂膜100倍液保护叶片。
发病后,可用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500~ 2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2 霜霉病2.1 发病规律与症状黄瓜霜霉病喜温暖高湿环境,棚室内20~24 ℃、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大流行。
该病多浸染叶片,典型症状为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可导致整株枯死,只有顶部几片新叶无病斑。
2.2 防治措施菜农应在播种前采用温汤浸种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建议与葱蒜类、十字花科、豆类作物轮作;增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在叶面喷施钙肥、硅肥,控施氮肥;应采用滴灌方式,避免串灌、漫灌,适当通风降湿。
发病初期,可每667 m 2用1%蛇床子水乳剂200 mL 或0.5%几丁聚糖水剂120~160 mL 兑水进行喷施防治。
严重发病时,可每667 m 2用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20 mL 兑水喷施防治,连用3次,每次间隔3 d 。
3 细菌性角斑病3.1 发病规律与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棚室内低温高湿时易暴发,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时发病较重,4—5月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其典型症状为叶面出现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湿度大时叶背病部溢出菌脓(干燥后有白痕)。
黄瓜白粉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1)症状和发病规律黄瓜白粉病俗称“挂白灰”,各地普遍发生,是保护地黄瓜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次之,果最轻。
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环境适宜时,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
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的霉,病叶枯黄发脆,但不易脱落。
有时(秋季多见)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小黑点。
叶柄与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白粉较少。
病害逐渐由植株下部往上发展。
白粉后期可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严重时植株枯死。
在低温干燥地区病原真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保护地或较温暖的地区以菌丝体在黄瓜植株上越冬,没有黄瓜种植时,可在花房中的月季、凤仙花等花卉上越冬。
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露地田间湿度大,温度16-24℃时该病易流行,高温干旱病情受抑制;保护地湿度大,空气不流通,比露地发病早且重。
(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烧毁或深埋;定植前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粉200-250克,锯末500克掺匀,密闭熏一夜;定植后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棚内湿度,及时供应肥水,防止瓜株徒长或脱肥早衰。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7%高脂膜乳剂50-1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或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白粉病对硫特别敏感,可选用40%多硫胶悬剂800倍液,或40%硫磺胶悬剂500倍液,或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5000倍液,每7-10d喷一次,连喷2-3次。
近几年随着天气的不稳定,给菜农带了很多的麻烦。
随着青菜的价位段逐渐的上升,菜农的积极性也大幅度的攀升。
病菌似乎也参与到这种一系列。
黄瓜的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白粉病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情发展速度很快,若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往往造成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黄瓜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黄瓜叶片、叶柄、茎都会感染病菌,叶片会出现白色圆斑,而且渐渐扩大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
严重的时候会把整个叶片都感染,病斑周围会长满菌丝,并且有很多小黑点。
生物农药杀菌剂防治方案:
用法用量:
预防:在病害发生前,将本品按500倍液稀释喷雾,5-7天一次,连喷2-3次。
治疗:将本品按300—500倍液稀释加《大蒜油》15-20毫升喷雾,3天2次,连喷2-3次(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1、本品须现配现用,与其它药剂混用时(强酸、强碱类药剂禁止混用),应先将本品稀释做为母液,搅拌混匀后,再加入其它药剂,若混配过程中,出现浑浊或沉淀,请停止使用。
与《大蒜油》复配时需加水后依次稀释。
2、产品有少许沉淀析出属正常现象,不影响药效,使用时摇匀即可。
3、甜瓜、脆瓜、西瓜、葡萄、芸豆花期禁用。
特点:
1、杀菌谱广:对于多种半知菌群均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2、营养保健:产品内含钙、硫及多糖类营养物质,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
3、绿色环保:产品属纯植物源药剂,安全性高,是生产绿色、有机产品的保证;
4、安全无公害:对作物无损伤,不会出现灼伤、叶片易老化现象;
5、无抗性:长期使用不产生抗药性。
6、性价比高。
黄瓜白粉病Cucumber powdery milde黄瓜白粉病又称黄瓜白霉病、白毛,是保护地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
各地均有分布。
通常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病严重,造成黄瓜的产量损失,甚至提前拉秧。
关键词黄瓜;黄瓜白粉病;黄瓜白霉病;白毛;单丝白粉菌;氟硅唑;嘧肽菌;翠贝;粉星水;己唑醇发病症状病害先出现在下部叶片正面或背面,开始为白色小粉点,后扩大为粉状圆形斑。
条件适宜时,白色粉状斑点继续扩展,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直至布满整个叶片,看上去又象长了一层白毛,所以俗称、白毛病。
其后叶片逐渐变黄、发脆,白毛由白色转变为灰白色,最后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
受害的叶柄和茎,症状与叶片基本相似。
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病叶症状黄瓜白粉病—发病中期病叶症状黄瓜白粉病—病原菌线图病原物病原为单丝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1.形态。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不分枝,无色。
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0.2~39.5)微米×(7.38~22.12)微米。
闭囊壳褐色,球形,直径67.5~122.4微米,无孔口,表面有附属丝。
2.特性。
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在活体寄主上存活。
3.寄主。
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甜瓜,以及西瓜、苦瓜、瓠瓜。
侵染循环1.菌源。
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棚室保护栽培的作物上越冬。
2.侵染。
越冬的闭囊壳在气温达到20~25℃时散发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生规律1.环境。
该病喜温湿、耐干燥。
温度10~30℃,相对湿度25%~85%,其孢子均可萌发。
发病最适温度16~24℃,最适相对湿度为75%。
温度高于30℃,湿度超过95%,则病情受到抑制。
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
黄瓜白粉病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调查方法:
每小区随机取四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
录。
分级方法:
病情级别 症状描述
0
无病斑;
1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3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
5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
7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40%;
9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4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黄瓜白粉病田间病症
黄瓜白粉病主要侵害叶片,也危害茎和叶柄,多从下部老叶片开始发病。发病
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后变灰白色,像在叶片上撒了层面粉,最后叶片呈黄褐
色干枯。
A 图1 黄瓜白粉病危害情况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黄瓜生长调节剂使用方法
生长调节剂 用量 使用方法 作用
1%吲哚丁酸可溶液剂 120-160毫升/亩 灌根 促进生根
1%吲丁·萘乙酸可溶液剂 120-140毫升/亩 灌根 促进生根
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 800-1000倍液 喷雾 调节生长
0.01% 24-表芸·三表芸可溶液剂 2500-3000倍液 喷雾 调节生长
0.01%14-羟基芸苔素甾醇可溶液剂 2000-3300倍液 喷雾 调节生长
0.5%赤霉·氯吡脲可溶液剂 125-250倍液 喷瓜胎 调节生长
0.1%氯吡脲可溶液剂 50-100倍液 浸瓜胎 调节生长
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水剂 3000-5000倍液 喷雾 调节生长
0.1%噻苯隆可溶液剂 200-250倍液 浸瓜胎(子房) 调节生长
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 7-14克/亩 喷雾 调节生长
2.85%硝钠·萘乙酸水剂 5000-6000倍液 喷雾 调节生长、增
产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黄瓜白粉病农药防治方法
防治农药 使用方法 使用次数 安全间隔期(天) 防治时期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亿芽孢/克) 70-84克/亩喷雾 3 1 病情指数≦5
0.5%几丁聚糖水剂 120-160毫升/亩喷雾 3 1 病情指数≦5
1%蛇床子水乳剂 150-200毫升/亩喷雾 3 1 病情指数≦5
50%硫磺悬浮剂 150-200克/亩喷雾 3 1 病情指数≦5
99%矿物油乳油 200-300毫升/亩喷雾 3 3 病情指数≦5
0.5%小檗碱盐酸盐 200-250毫升/亩喷雾 3 1 病情指数≦5
5% d-柠檬烯可溶液剂 90-120克/亩喷雾 3 1 病情指数≦5
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 1000-2000倍液喷雾 3 5 病情指数>5
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200克/升) 40-50毫升/亩喷雾 2 3 病情指数>5
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 60-80毫升/亩喷雾 3 3 病情指数>5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20-40毫升/亩喷雾 3 2 病情指数>5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1000倍液喷雾 3 4 病情指数>5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黄瓜白粉病防治档案
类型
日期 前茬 作物 黄瓜白粉病发生症状特点 曾使用过防治方法防治黄瓜白粉病
当茬 作物 当前使用防治方法 病情
指数
发病率(%) 防治
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