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25.08 KB
- 文档页数:3
黄瓜白粉病及防治
(1)为害病状白粉病又称白毛。
从苗期到成株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蔓和叶柄。
发病时,叶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小粉斑,逐渐扩大,后连成片,上面布满一层白色的霉。
一般从底部叶开始,逐渐向上展。
严重时,整个叶子布满白粉,使叶色由浅变黄,逐渐失去光合作用能力,最后叶片干枯。
在发病后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点。
(2)病原及发生规律由真菌单丝壳白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
病原菌靠气流传播,从露地到温室,在温室繁衍越冬然后再传到露地。
发病适温16~24℃、相对湿度75%。
病孢子在14℃以下不萌发,高于30℃容易失去活性。
温室虽有发病条件,但由于多选用抗病品种,或温室湿度大,黄瓜叶片上的水膜、水滴使孢子吸胀破裂而死亡;加上连续长期施用防治其他病害的农药也对白粉病有防治作用,所以在日光温室里一般较难见到本病的发生和蔓延。
但在日光温室温度低、种植密度大,特别是地面覆盖地膜始终不揭去的情况下,本病可能发生并成为主要病害。
(3)防治方法目前该病菌已对多菌灵、托布津等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用药时应注意。
可用40%杜邦福星5000倍液,粉必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高脂膜或京2B30~50倍液喷茎叶保护,6~7天1遍,连喷3~4次;小苏打500倍液,或食盐300倍液喷雾,隔3天1遍,连喷4~5次;45%扑霉灵乳油2000~3000倍液,可同时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和炭疽病。
一般地面满铺地膜,或不敢浇水空气比较干燥的温室发病严重,只要喷用了上述药剂,同时给黄瓜浇1次大水,停止放风3~5天,病情即可消退。
在黄瓜上使用粉锈宁防治白粉病,稍不注意就会产生严重药害,一般不用。
黄瓜白粉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1)症状和发病规律黄瓜白粉病俗称“挂白灰”,各地普遍发生,是保护地黄瓜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次之,果最轻。
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环境适宜时,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
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的霉,病叶枯黄发脆,但不易脱落。
有时(秋季多见)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小黑点。
叶柄与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白粉较少。
病害逐渐由植株下部往上发展。
白粉后期可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严重时植株枯死。
在低温干燥地区病原真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保护地或较温暖的地区以菌丝体在黄瓜植株上越冬,没有黄瓜种植时,可在花房中的月季、凤仙花等花卉上越冬。
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露地田间湿度大,温度16-24℃时该病易流行,高温干旱病情受抑制;保护地湿度大,空气不流通,比露地发病早且重。
(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烧毁或深埋;定植前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粉200-250克,锯末500克掺匀,密闭熏一夜;定植后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棚内湿度,及时供应肥水,防止瓜株徒长或脱肥早衰。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7%高脂膜乳剂50-1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或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白粉病对硫特别敏感,可选用40%多硫胶悬剂800倍液,或40%硫磺胶悬剂500倍液,或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5000倍液,每7-10d喷一次,连喷2-3次。
黄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白粉病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情发展速度很快,若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往往造成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黄瓜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博但多见于叶片。
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
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
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
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
发病特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继续为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
在16~24℃的适宜温度和75%相对温度下,有利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饱和湿度即叶面有水珠的情况下,该菌会吸水破裂而死。
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如津研2、4、6号,津杂1、2号等。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
3、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制剂,如50%硫悬浮剂500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75%百菌清600倍,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
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2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好力克43%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晴菌唑乳油5000~6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 62%仙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使用保护剂要早,若病害已盛发,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连续3~4次,间隔期一般为7~10天。
黄瓜白粉病白粉病是瓜类作物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南北方的露地栽培、大棚栽培和温室栽培的黄瓜、南瓜、西葫芦、甜瓜等瓜类作物上都有发生。
黄瓜是主要受害者,所以,重点阐述黄瓜白粉病。
(一)病原及侵染白粉病是由二孢白粉菌或单丝壳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上属于子囊菌亚门的白粉菌属和单丝壳属,其中,主要是单丝壳属。
白粉菌有二个很主要的特点,其一它是专性寄生菌,即它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吸取营养,寄主衰老了,它就发育成闭囊壳,不”吃”不”动”了。
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外寄生,即它的菌丝不侵人寄主体内生长发育,而是只形成吸器、吸取寄主营养,生长、发育、繁殖都在寄主组织表面。
由于以上的特点,它和其他病菌的侵染症状完全不同,不是先产生病斑再见到病原,而是先见到病原菌,最后才在寄主组织上产生痕迹。
它的形态也与其他菌不同,在寄主表面先产生分生孢子梗,在梗上产生出成串的分生孢子,像人们常见的糖葫芦(山楂串)一样,这许多的分生孢子成熟后,分散飘浮到各处,就成为它的侵染传播体,落到寄主组织表面。
萌发产生菌丝,然后产生吸器伸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菌丝即在寄主组织表面生长发育,再产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寄生生长后期,气候变冷了,温度变小了,分生孢子就产生闭囊壳,脱落遗留在田间越冬。
第二年春末夏初、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它便从闭囊壳中释放出于囊孢子,靠气流进行传播,落到寄主表面。
又开始了一年的寄主生活。
白粉菌主要侵染黄瓜的叶片,它在寄主叶片上,完成大半个生长发育阶段后,吸收了很多叶片的营养,同时寄主叶片也到了发育后期,因此提早枯黄。
在侵染循环过程中,塑料大棚和温室则成为白粉菌的良好”中转站”和”宿营地”。
影响白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孢子萌发的温度条件是10-30℃以20-25℃最适宜。
作为湿度条件,白粉菌比较特殊,它不像其他真菌那样需要较大的相对湿度。
与其相反。
较大的湿度(例如有水滴存在时)反而使孢子吸水膨胀而破裂。
丧失生命力,它的适宜相对湿度是35-45%。
黄瓜病害的防治黄瓜白粉病症状特点:本病多发生于植株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延及叶柄、茎蔓和卷须,但瓜果通常较少受害。
被害叶片初现近圆形白色霉点,但边缘不明晰,仔细看可见蛛丝状向四周扩展的菌丝体。
后霉点逐渐扩大,数量也逐渐增多,由霉点发展为白粉斑,数个粉斑可融合为粉状斑块,严重时全叶为白粉状物所覆盖,如被撒上一薄层面粉,白粉病之名即由此而来。
病叶后变黄甚至焦枯。
白粉为病菌无性态表现的病征(分生孢子)。
后期在粉状物中还可见针头大的小黑粒,为病菌有性态表现的病征(闭囊壳),北方瓜田常见。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的单丝壳白粉菌属[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Poll=S.cucurbitae(Jacz.)Zhao],其无性阶段归半知菌亚门的粉孢属[Oidium sp.]。
在寒冷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残体或温棚瓜类作物上越冬;在温暖地区,尤其在华南地区,病菌以无性态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气流传播,在田间瓜类作物上辗转侵害,完成病害周年循环,越冬期并不明显。
病菌喜高温、高湿,但耐干燥,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70%~85%时最有利于发病,但相对湿度低至25%时孢子仍能萌发侵染致病。
通常田间郁闭、昼暧夜凉、多露潮湿情况下发病重,天气干旱也能发病。
植株生势衰弱,或偏施氮肥致植株徒长,会加重发病。
保护地栽培比露地的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在近年国内推介的近50个黄瓜品种中,对白粉病表现抗耐病的有:津研4号(抗)、津杂3号(抗)、津春4号(抗)、90-4(抗)、90-5(抗)、津春2号(较抗)、津春1号(抗);中农2号(抗)、中农8号(抗)、碧春(抗)、春香(抗)、中农6号(抗)、中农1101(抗);早抗(江苏、高抗);山西农大1号(高抗);露地3号(辽宁、抗);鲁黄7号(中抗);华早1号(湖北,较抗);早春2号(广东,耐)等。
防治方法:(1)常发白粉病地区应因地制宜换种抗耐病高产良种。
黄瓜病害---白粉病发表于2009-5-22 8:10:22黄瓜白粉病为真菌性病害,又称白霉病、白毛,是保护地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称单丝壳白粉菌,异名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 Z.Y.Zhao称瓜类单丝壳菌,均属于囊菌亚门真菌。
各地均有分布。
一旦发病,发展迅速,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甚至提早拉秧,对黄瓜产量影响很大。
除危害黄瓜外,还能危害西葫芦、甜瓜、南瓜、西瓜、冬瓜、丝瓜等。
为害症状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
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即病原菌无性阶段。
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
有时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菌的闭囊壳。
侵染循环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花房里的月季花上,或温室、塑料棚瓜类作物上越冬。
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尘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入需24小时,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
产生分生孢子适温15~30℃。
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升高,温度适宜,上-午6时至上午3时有微风适于孢子飞散,尤以中午至下午3时最适。
分生孢子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无水或低湿虽可发芽侵入,但该菌遇水或湿度饱和,易吸水破裂而死亡。
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
-般湿度大利其流行,虽然低湿此菌可萌发,但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所以,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
黄瓜白粉病(课件)
伍均锋
(全国优秀教师、省名师、市管优秀专家)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病害之一。
由于近年来,白粉病产生一定抗药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病情发展迅速,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
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20%~40%左右。
瓜类白粉病俗称“白毛”,以黄瓜、南瓜、西葫芦和甜瓜受害严重,冬瓜、苦瓜和西瓜次之,丝瓜较抗病。
此病一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分布为害
黄瓜白粉病全国各地的露地、保护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生。
我曾经对滦南县、乐亭县的部分温室和大棚内进行调查,发病率几乎100%。
温室大棚最易发生此病,其次是春播露地黄瓜,而秋黄瓜发病较轻。
因白粉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对黄瓜生长后期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
二、症状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
时期:整个生育期都发生,中后期较重,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部位: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
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白色粉状霉层多。
症状:发病初期,正面或背面产生近圆形的小粉斑,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粉斑(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粉。
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
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后期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惟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
二、病原
该病原菌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可常年寄生于寄主植物上,成为初侵染源。
三、发病条件
该病菌的发病适温在16~24℃,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25~85%均能发病,最适宜发病湿度为75%。
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流行快。
特别是雨后转晴、田间湿度大时,或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会导致病害大流行。
另外,肥水不足、植株生长细弱、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的地块易发病。
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四、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即可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
唐山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的蔬菜品种抗病虫能力不同,在引进试种蔬菜新品种时,应结合其生物特性,进行抗病虫能力观察,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这样就从源头上减少我们病虫害防治的工作量。
一般田间表现抗霜霉病的黄瓜品种也抗白粉病,栽培上可选择叶片厚实的品种。
常用品种有:冀杂1号、津优35号,津冬23号、津研2、4、6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通风良好,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
要适当配合使用磷钾肥,防止脱肥早衰,增强植株抗病性。
经常擦棚膜,保持棚膜的良好透光性,增加光照,这样就会提高棚温、降低相对湿度。
夏季考棚,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迫使病原菌孢子或菌丝体不能顺利萌发或侵入,灭菌灭虫。
可在夏季休闲期间,将大棚温室覆盖密闭闷晒,温度可达60℃以上,高温闷棚5~7天即可杀灭土壤中的多种病虫害。
冬季温室灌水注意:坚持“阴天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不浇明水浇暗水”的原则,连阴天和低温情况下严格控制浇水。
晴天多放风,降低温室或大棚的相对湿度,防止温度过高,以免出现闷热。
经验表明:白粉病发生时,可在黄瓜行间浇小水,适当提高空气湿度,同时结合喷药,能一举控制病害。
辅助措施还有,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拉秧后清除病残组织等。
3.药剂防治。
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前期或未发病时,主要是用保护剂防止病害侵染发病。
在田间叶片出现白粉病为害症状,应注意用速效治疗剂进行抢救,控制病情。
并注意加入适量保护剂合理混用,防止病害进一步加重为害与蔓延。
黄瓜白粉病防治用药应改变传统的用药方式,改换新药:以前常用1:0.7:240倍波尔多液、或800倍绿乳铜液,效果不是很理想。
改喷27%高脂膜70~140倍液进行茎叶保护。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防治:改单一用药(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为合理混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0%氟桂唑乳油3000~40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300~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1%武夷菌素水剂+200~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大量叶片出现白粉病症状时:(62.25%晴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嘧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10%苯醚甲环锉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20%福美双·晴菌唑可湿性粉剂1000~12000倍液),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
据我去年的试验:30%敌菌酮1000倍液防效良好,高科控白800倍液有治疗效果。
日本的经验:喷4000倍液的拜雷顿效果很好,喷4000倍液的拜雷顿+1000倍液的百菌清效果良好,还可兼治同期发生的其他真菌病害。
小经验:发病期间,小苏打为弱碱性物质,可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蔓延。
喷洒后可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尚有促进光合作用之效,而且价廉,安全,无污染。
4.生物防治(中药治疗)
(1)预防方案:(奥立克)速净30~50ml+(沃丰素)25ml+大蒜油15ml兑水30斤,定期喷雾。
(2)治疗方案:发病初期:(速净)50~7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兑水30斤连喷2~3次,3天喷施1次,控制后改为预防。
(3)发病中后期:(速净)70~1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兑水30斤连喷2~3次,3天喷施1次,控制后改为预防。
6.熏棚。
白粉菌孢子飘散并沾附在病株周围的空间,在秋冬大棚及温室中很易发病,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所以,可按每4000平方尺(近0.6分地,一个棚)用硫磺粉1.2~2公斤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密闭熏闷一昼夜,可杀死白粉菌,隔3天再熏闷一次,然后播种或定植。
有黄瓜生长期间,硫磺粉可减量一半,时间减为一夜即可,隔5~7天再熏闪一次。
效果良好。
话外题:另外。
为预防害虫在生产上往往应用敌敌畏熏棚,这与绿色无公害生产相抵触吗?
答:不抵触。
绿色无公害蔬菜重点强调的是产品也就是蔬菜中无残留。
敌敌畏用来熏棚目的是杀死虫卵和害虫,我们熏蒸过后及时通风,有毒物很快散尽,况且是在蔬菜栽培定植前用敌敌畏熏棚,况且敌敌畏属中等毒农药,因此对蔬菜没有丝毫的影响。
小结:主要讲了黄瓜白粉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的问题,重点掌握根据发病条件如何防治综合防治白粉病的发生。
作业:
1.简述黄瓜白粉病症状及发病条件。
2.到图书馆、学生机房查询有关黄瓜白粉病防治资料后,总结出其综合防治措施。
3.利用周未放假,到自己所在镇村,调查保护地黄瓜种植品种、面积,在白粉病防治上中存在哪些问题?讲完黄瓜病虫害后统一布置。
4.下次上课前让预习教材4-5页(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