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针刺激频率对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94.72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期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期肢体康复功能的效果评价。
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105例患者,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期间,均分为3组各35例,为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进行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治疗,分析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中频组FMA评分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P<0.05)。
结论对于脑梗死偏瘫恢复期患者应用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治疗,中频脉冲电疗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并采纳。
【关键词】不同强度中频脉冲电疗;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脑梗死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脑卒中,中医学将其称为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当前阶段脑血管疾病已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在70%左右,多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的某个部位,因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其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该处血管负责的脑组织因缺少供血供氧而坏死,造成脑部组织功能缺失,产生较多症状,如偏瘫、言语不清、口眼歪斜以及昏迷等,甚至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残疾或是死亡。
在大脑控制肢体活动时,通常是交叉控制,左脑控制右侧肢体,右脑控制左侧肢体,而在脑部组织受到损伤后,大脑无法传递正确信号,患者出现肢体功能运动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这也是患者在脑梗后出现偏瘫的原因[1]。
脑梗后偏瘫因其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偏瘫则是指患者一侧上下肢运功功能丧失,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经研究发现,中频脉冲电疗能够通过刺激肌肉收缩而促进患者康复[2]。
为此,筛选105例患者接受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治疗,观察其最佳频率区间,加速患者肢体功能康复。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符合标准的105例患者,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期间,均分为3组各35例,为高频组、中频组、低频组,进行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治疗。
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产生的影响。
方法从我院2020-2022年期间抽取99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照治疗仪强度不同,分为低频率,中频率,高频率。
三组,每组各33例。
在常规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三组中频脉冲电疗进行治疗,低频率组应用中频脉冲电刺激20-30Hz,中频率组应用31-40Hz,高频率组应用41-50Hz。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效果。
结果治疗后,中频率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低频率组以及高频率组,P<0.05结论与低频率和高频率对比,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有着重要康复的作用,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频脉冲电疗;脑梗死;偏瘫前言:据统计,脑梗死发病率占全球总数的70%,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治疗周期较长,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此,临床中如何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成为了首要任务[1]。
近年来,常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缓解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随着器械的不断创新,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一种新型的仪器,即为中频脉冲电疗。
其主要是将仪器中的电极片粘贴在患肢表面处,一旦被刺激后,就会引起患者肌肉收缩。
但哪种强度更适合治疗,未有相关报告显示。
为此,本院将研究三种刺激强度对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我院在2020-2022年期间,选取收治的99例脑梗死偏瘫患者。
其中,男性50例,女性49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44岁,平均年龄(61.50±5.83)岁。
左侧偏瘫40例,右侧偏瘫59例。
纳入标准:①经CT诊断,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且发病均在72h内。
②患者以及家属了解本次探究且同意,积极配合。
③年龄均在40-85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之前存在肢体功能者。
②伴有认知,精神障碍者。
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2023 年第 9 卷第 10 期Vol.9, No.10, 2023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中医疗法研究进展栾梦圆, 谢娟, 王瑜, 费才莲(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上海长征医院 神经内科, 上海, 200003)摘要: 脑卒中患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损伤,尤其是手功能障碍。
本文就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及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手功能障碍; 中医疗法; 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 R 24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709-1961(2023)10-0124-05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 for hand motor dysfunction inpost -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LUAN Mengyuan ,XIE Juan ,WANG Yu ,FEICailian(Department of Neurology ,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LA Navy Medical University , Shanghai , 200003)ABSTRACT : Post -stroke patients often show different degrees of limb hemiplegia. Symptoms in⁃clude muscle weakness , especially hand motor dysfun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udie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hand motor dysfunction in post -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 ,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exercise of hand motor func⁃tion in post -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KEY WORDS : stroke ; hemiplegia ; hand motor dysfunction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供应大脑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低频电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胡春燕王静敏【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某院就诊的96例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
对照组予高频电针(连续波频率50Hz)治疗,观察组予低频电针(连续波频率20Hz)治疗。
对比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肌力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0.001);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001)。
结论低频电针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肢肌力,降低炎症因子,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
【关键词】低频电针;运动功能;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炎性因子脑卒中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是由脑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脑部组织缺氧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特性,急性期50%~70%的脑卒中存活患者伴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偏瘫[1]。
中医认为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属“中风”,病机在瘀、痰、风、气四端,故治疗时应以通经活络、行气祛风、活血化瘀为主。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通气血之效,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针也逐渐被应用于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但目前临床上主要有高频电针(连续波频率50Hz)和低频电针(连续波频率20Hz)两种电针治疗方式,但何种频率电针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具有更佳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探究。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96例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
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6.51±4.37)岁;病程1~7d,平均病程(4.31±0.96)d。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文献综述 (4)二、电刺激治疗的基础理论 (6)1. 电刺激的生理效应 (7)2. 电刺激在治疗中的应用历史 (8)3. 电刺激治疗的机制探讨 (9)三、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的影响 (10)1. 高频电刺激 (10)生物学效应 (11)临床应用 (12)2. 低频电刺激 (13)生物学效应 (15)临床应用 (16)3. 中频电刺激 (17)生物学效应 (18)临床应用 (19)四、实验研究 (20)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2. 实验结果分析 (22)五、临床应用 (23)1. 临床病例报道 (24)2. 临床疗效评估 (25)六、结论与展望 (26)1. 研究成果总结 (2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7)3. 未来研究方向 (28)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因创伤、疾病或手术等因素导致。
电刺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再生和恢复过程中。
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档将首先介绍周围神经损伤的背景和现状,阐述电刺激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将详细介绍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电刺激。
将分析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促进作用,包括神经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神经功能的恢复等方面。
还将探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评估方法和参数优化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将总结不同频率电刺激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中的优势和潜在风险,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神经损伤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年上升。
周围神经损伤作为神经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任媛媛;赵卫峰;朱秀莲【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4(000)010【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80例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电针20Hz 组、40Hz 组、60Hz 组,每组分别为60、59、61例。
选取主穴:肩"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臑会与天井。
结果:MAS 评分以20Hz 组和40Hz 组为优:3组病例疗效分析显示:频率为20Hz、40Hz、60Hz 的电针总有效率分别为86.7%、79.7%、65.6%,各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三种刺激频率对于降低痉挛肌群的肌张力,均有一定作用,从总有效率上来看,20Hz 要优于40Hz、60Hz。
【总页数】2页(P1404-1405)【作者】任媛媛;赵卫峰;朱秀莲【作者单位】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1;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1;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中医医院临沂 277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4.3【相关文献】1.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疗效观察 [J], 滕秀英;王晨燃2.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32例 [J], 魏冰;李岩3.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J], 孙萍萍;齐瑞;马玉玺;施婕妤4.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J], 刘刚;李雪岩;李翠;盛国滨5.头电针疗法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J], 季丽平;陈炳;章国伟;刘海飞;葛童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百会、风池穴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1-02-02T08:25:02.736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9期作者:徐龙彪杜国森蔡耀杰韦超冯建钜赵明(通讯作者)[导读] 目前已证实了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原因就是颈动脉狭窄、闭塞致使脑组织缺血[2]。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浙江绍兴 3118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电针百会、风池穴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18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
结果:电针组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与常规组(8例)、假针刺组(7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电针百会、风池穴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可降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
【关键词】百会穴;风池穴;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脑高灌注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9-0017-03 Clinical study 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Baihui and Fengchi points for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by carotid endarterectomy Xu Longbiao, Du Guoseng, Cai Yaojie, Wei Chao, Feng Jianju, Zhao Ming(Corresponding author)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Zhuji Peopl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Zhuj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Zhuji, Zhejiang 3118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Baihui and Fengchi o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Metho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80 patients undergo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as used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clinical data. Result The postoperative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1 case)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group (8 cases) and the sham acupuncture group (7 cases) (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Baihui and Fengchi point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Key words】Baihui acupoint;Fengchi acupoint; Carotid stenosis;Carotid Endarterectomy;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随着老龄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脑卒中发病率急剧上升,具有着高发病、高复发、高费用、高致残、高死亡的“五高”特征。
电针刺激参数
电针刺激是一种治疗手段,可以通过电流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电针刺激的参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频率:电针的频率可以根据具体治疗的需要而调节,常用的频率包括2Hz、10Hz、50Hz等。
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对人体
产生的生理效应也不同。
2. 强度:电针的强度可以根据个体的耐受性和治疗的需要而调节。
一般来说,电针的刺激强度应该适中,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不会引起过度刺激或疼痛。
3. 脉宽:电针的脉宽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影响着电流对人体的影响。
脉宽较宽的电针刺激能够产生更强的刺激效果,而脉宽较窄的电针刺激则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活动。
4. 刺激方式:电针刺激可以通过直流或者脉冲的方式给予。
直流刺激一般用于较长时间的治疗,脉冲刺激则适用于较短时间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电针刺激的参数应该根据具体的疾病和治疗目的而定,最好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电针刺激的参数定制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操作。
电针参数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述电针是针灸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电针参数包括频率、强度、波形、时间等。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电针参数刺激时,可产生不同的效应或机体反应。
以下笔者对电针参数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做一概述。
标签:电针参数;临床实验;概述1临床研究1.1电针频率在电针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方面,王焕梅[1]等以不同频率电针刺激患者的腰夹脊、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等穴。
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评分,发现低频和高频电针均可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疼痛程度改善,低频电针的镇痛效果更明显。
比较治疗前后的证候评分,发现不同频率电针均使其减少,高频电针偏于泻的作用,对实证患者较好;低频电针偏于补的作用,对虚证患者较好。
在电针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曹莲瑛[2]等采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患者的百会、迎香、地倉、头维等穴。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以及临床疗效评定,发现2Hz和20Hz的电针均可改善观测指标,20Hz电针的疗效优于2Hz电针。
在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中,王乐[3]等以不同频率电针刺激的患者的一侧颈夹脊穴中的1个相同穴位,分别选用低频5Hz和高频900Hz的两种电针频率。
对比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疼痛时间的缓解情况、头痛指数等来进行疗效评定。
发现低频电针的疗效明显优于高频电针。
1.2电针强度在电针对于高血压病的影响研究中,靳瑞[4]等以不同电针强度刺激高血压实证患者的曲池穴。
治疗后患者休息20min,测定血压值,比较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
发现 3.7mA和2.7mA两个强度都可调整血压。
强电针(3.7mA)有兴奋的作用可使患者血压升高,相当于”补”的作用;中强度电针(2.7mA)有抑制作用,使患者血压下降,相当于”泻”的作用。
提示电针强度调整血压时,因证而异。
周杰芳[5]等以中等强度(3mA)的电针刺激虚实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的曲池穴和太冲穴。
比较血压的变化发现中等强度电针适合实证高血压患者,不适合虚证患者。
脑卒中论文:脑卒中上肢表面肌电信号电针低频电刺激【中文摘要】客观评价并比较电针治疗和电针结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两种方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
①对照组:给予头针和体针治疗,头穴依据“于氏头部腧穴七区划分法”,选取顶区和顶前区,按照丛刺法留针6小时/天;体针取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等穴位。
头针、体针同时连接电针,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每次30分钟,日2次。
②实验组:取穴及电针方法同对照组,并给予屈伸交替低频电治疗,选用断续波,频率为50Hz,每次20分钟,日1次。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腕部、肘部活动时相应主动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提取特征值即积分肌电值(IEMG)、最大值(MAX);记录关节活动度(ROM)、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ADL)评分,以全面评价肌肉的电生理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并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判定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1.伸肘时,患侧肱三头肌MAX、IEMG分别比健侧降低23.79%和22.29%;屈肘时,患侧肱二头肌MAX、IEMG分别比健侧降低23.77%和32.48%;患健侧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腕背伸时,患侧桡侧腕伸肌MAX、IEMG分别比健侧降低24.54%和39.06%;腕掌屈时,患侧桡侧腕屈肌MAX、IEMG分别比与健侧降低27.09%和27.21%;患健侧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治疗后,各运动主动肌MAX、IEMG均较疗前提高。
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以MAX、IEMG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4.治疗后,两组Fugl-Meyer 评分均提高。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软瘫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唐朝正;李春燕;张晓莉;王金宇;刘智岚;何志杰;吴毅;贾杰【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32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6)和对照组(n=16)。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共6周。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和6周时采用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2周、4周及6周后,治疗组FMA-UE、MS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4周后治疗组MBI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进一步促进软瘫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恢复。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 on paralytic hand and upper limb of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3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n=16) and the control group (n=16). All the pa-tients accept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ccepted TEAS in addition for 6 weeks.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Fug1-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ies (FMA-UE), motor status scale (MSS)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before and 2, 4,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ll the measures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after 2, 4, and 6 weeks of treatment (P<0.05), while the scores of MBI improv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P<0.05), and all the measures improved more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6 weeks after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TEAS ma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flaccid hand and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post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252-255)【关键词】脑卒中;经皮穴位电刺激;手功能;上肢【作者】唐朝正;李春燕;张晓莉;王金宇;刘智岚;何志杰;吴毅;贾杰【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市35000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广西柳州市54500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永和分院,上海市20007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唐朝正,李春燕,张晓莉,等.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软瘫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3):252-255.CITED AS:Tang CZ,Li CY,Zhang XL,et al.Effects of low frequenc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hand and upper extremity dysfunction post stroke[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Shijian,2015,21(3):252-255.脑卒中后患者多遗留偏侧肢体功能障碍,其中上肢功能往往比下肢功能更难恢复。
不同频率电针对AD大鼠突触素和PSD-95的影响近年来,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峻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电针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不同频率的电针对AD大鼠突触素和PSD-95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AD大鼠突触素和PSD-95的调整效果。
电针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及神经功能,达到调整人体机能平衡的目标。
对于AD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重要。
探究表明,电针对AD相关病理和神经传递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起首,我们需要了解突触素和PSD-95在AD发生和进步中的作用。
突触素是一种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导蛋白,它发挥着重要的突触形成和突触功能维持的功能。
PSD-95是突触后密集区(postsynaptic density,PSD)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突触间的信号传导和突触可塑性的关键分子。
AD患者的大脑组织中突触素和PSD-95的表达量屡屡缩减,这可能与记忆毁伤和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不同频率的电针对突触素和PSD-95的影响试验中,通常接受AD大鼠模型。
以4Hz、20Hz和100Hz等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作为探究手段,探究其对突触素和PSD-95的调整作用。
探究发现,4Hz电针刺激对AD大鼠突触素和PSD-95的表达量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这说明4Hz频率的电针能够增进突触素和PSD-95的合成和释放,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突触可塑性。
20Hz和100Hz频率的电针刺激对AD大鼠突触素和PSD-95的调整效果略有不同。
探究发现,20Hz电针刺激对突触素和PSD-95的表达量影响不明显,而100Hz电针刺激则能显著增加突触素和PSD-95的表达水平。
这可能与频率的差异导致了突触素和PSD-95表达量的变化。
然而,详尽的调整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总的来说,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对AD大鼠突触素和PSD-95的影响存在差异。
电针刺激参数介绍电针刺激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穴位上施加电流刺激以治疗疾病。
电针刺激参数是指在进行电针治疗时所需关注和调节的参数,包括刺激电流强度、频率、刺激时间等因素。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电针刺激参数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病症和个体情况来调节电针刺激参数。
电针刺激参数的意义电针刺激参数的合理设置对于电针治疗的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电针刺激参数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进而对疾病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因此,正确调节电针刺激参数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轻病痛。
刺激电流强度刺激电流强度是指施加在穴位上的电流的大小。
电针刺激的作用机制与刺激电流的强度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较低的电流强度可用于止痛、镇静和放松肌肉,而较高的电流强度则可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调节刺激电流强度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反应来确定。
一般来说,电针刺激时初始的电流强度可选用较低的值,然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过高的电流强度可能会引起不适和疼痛,因此需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逐渐调节。
刺激电流强度的调节可以通过电针仪器上的调节旋钮实现,一般以毫安(mA)为单位进行表示。
刺激波形刺激波形是指电针刺激中的电流变化形态。
常见的刺激波形包括连续波、脉冲波和复合波等。
不同的刺激波形对于不同的治疗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连续波:连续波是指电针刺激中电流保持稳定的状态。
连续波常用于针灸镇痛、放松肌肉等治疗目的。
其刺激效果稳定,适用于患者需要持续刺激的情况。
2.脉冲波:脉冲波是指电针刺激中电流呈脉冲状的变化。
脉冲波常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等治疗目的。
其刺激效果有间歇性,适用于患者需要间歇刺激的情况。
3.复合波:复合波是连续波和脉冲波的组合形式。
复合波可以根据治疗需要调节连续波和脉冲波的比例。
具体的比例设置需根据具体疾病和患者情况来决定。
刺激频率刺激频率是指电针刺激中电流波形的变化频率。
电针刺激参数电针刺激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电流刺激来治疗疾病和疼痛。
对于电针刺激的参数包括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波形和刺激时间等。
电针刺激的刺激强度是指电流的大小,通常使用的单位是毫安(mA)。
刺激强度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能力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治疗,刺激强度应该在1-5mA之间,但对于一些顽固性疼痛或疾病治疗,刺激强度可以适当提高。
刺激频率是指刺激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一般来说,刺激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种。
低频刺激一般为1-10Hz,适用于一些慢性病和慢性疼痛的治疗;高频刺激一般为80-120Hz,适用于急性疼痛的治疗。
刺激波形是指刺激电流的形状。
常见的刺激波形有直流、脉冲波和交流波。
直流一般用于简单的疼痛治疗,脉冲波适用于一般的疾病治疗,而交流波适用于中比较复杂或顽固的疾病治疗。
刺激时间是指刺激的持续时间,单位通常是分钟。
刺激时间的选择要根据疾病情况、患者反应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刺激时间在20分钟左右,但对于一些疾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刺激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除了以上参数,电针刺激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可以选择单极或双极刺激、选择不同的刺激电极等。
电针刺激的治疗效果受到参数设置的影响。
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过低可能导致刺激效果不明显,而过高则可能引起患者的不适感。
刺激频率和刺激波形的选择要根据疾病情况和患者的反应来确定,不同频率和波形会对穴位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中医师会综合考虑病情和患者的反应来确定电针刺激的参数。
此外,安全性也是选择电针刺激参数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对于特殊人群和孕妇需要谨慎选择刺激参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电针刺激的参数包括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波形和刺激时间等,这些参数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同时需注意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电针刺激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时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