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民俗的定义 (一)学术界狭义的“民俗” 概念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二)《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
6、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
7、民俗是“民俗文化” 。
4、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
(三)产生分歧的原因:1、不同学者的背景不同。
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不同地区的民俗表现不同。
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3、学科认识不统一。
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形成的共识 :1、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
(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与时代的关系) 3、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五)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民居依形式分类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四合院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建筑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门面的要素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
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
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垂花门的要素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第三节居住民俗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介绍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
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
居住民俗的表现: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五、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六、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七、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八、有关住房的信仰
九、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十、云南居住民俗举例。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柱子上的母鸡
页脚内容
3
居住建筑习俗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
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
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考古发掘资料的证据,云南沧源崖画第五地点二区(中)和五区有一巢居图,
这是利用树桠为房柱,构屋树上,树屋上有顶盖这雨,四周有壁挡风,人们援绳
梯或长木梯上下。
田野考察资料也证明历史上确有巢居存在。清人夏瑚在《怒俅变隘详情》一
书中,描写了独龙族“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居者”。
原始巢居穴居的最基本特点是: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
雨、壁群害的栖息之所。
第二阶段,人造房屋。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
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这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
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筑土
木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
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当今的傣
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住房就是这样。湘西苗族和土家
族的吊脚楼也是属于这一类型。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
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
筑。”(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新建筑》总第三期,第10页。)中
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
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
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
壁没有窗户,只有大门与外界沟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边不相沟
通,这是封闭观念的符号;第二个特点: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
的规定。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一般是家长住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弟子侄
柱子上的母鸡
页脚内容
3
住侧房或耳放。家长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置上有充分体现,这是家长制的符
号。第三个特点:专门设有堂屋,堂屋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明堂是天子宣明政
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堂屋
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于家庭之中,是神
圣化了的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第四个特点:四方房屋之下
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恬静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有四合院又可
以死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
种建筑形式。
中国的民居建筑,还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一)聚族而居。
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联的村落之中。房屋相
连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寸,但住房并不通连。基诺
族的大房子,就属于这一类型。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三)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出,是农耕经济在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
乡本土,古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
生在长亭。
【歌曲: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作词)】
(四)民房低于官府。
老北京的民房全是平房,而且比较低矮。因为按规定,民房只能低于皇宫,
等而次之,各县的民房也只能低于县衙门。所以官府民房的高度有明显差别。
(五)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寺庙和民居建筑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太极”和“八卦”。
古代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即坐北朝南,除了便于充分利用阳光,还与阴
阳学说有直接关系。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居中面阳(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
面北者最低。在住宅中,尊位是长辈,住正房或上房,两侧则为晚辈子媳所在。
古代人们建筑房屋时,还十分注意所谓阴阳适中,以利于延年益寿。《吕氏春秋·重
己》篇中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
患也。是故先王不为大室,不为高台。”秦汉以后,流行于先秦的高台之风迅速
衰落、减少,与这种讲求阴阳适中的思想有直接联系。
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风水”又称“堪舆”,是相地、相墓之术。人类对
柱子上的母鸡
页脚内容
3
居住环境的选择,最初是为生存的需要,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原则,多少包含一些
感情经验的积极成分。但是后来,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人
们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
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相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故无论shiite
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地理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的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