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5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总是充满了担忧。
而小儿推拿,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掌握这门技艺,让爱更专业,我们特推出小儿推拿培训课程,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成为孩子健康的守护者。
---一、传承千年智慧,呵护幼小心灵小儿推拿,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调整小儿生理、心理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方法。
它不仅简单易学,而且效果显著,被誉为“绿色疗法”。
如今,我们肩负着传承这一千年智慧的使命,希望通过小儿推拿培训,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技艺,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二、专业师资团队,打造高品质课程为了让学员们能够学到最正宗、最实用的小儿推拿技艺,我们特别邀请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资深推拿师担任主讲。
他们不仅对小儿推拿的理论知识了如指掌,更擅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员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技能。
三、实操演练,学以致用我们深知,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基础,真正的技能提升还需要大量的实操练习。
因此,我们的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操环节,让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亲身感受推拿的魅力。
从穴位定位到手法运用,从常见病治疗到日常保健,全方位提升学员的实践能力。
四、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位学员我们深知,每位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都不同。
因此,我们的课程采用个性化教学,根据学员的基础和特点,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员,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五、互动交流,共同成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通过团队协作,共同探讨小儿推拿的奥秘,让每一位学员在快乐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六、走出课堂,服务社会学习小儿推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技能提升,更是为了将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鼓励学员们在学习结束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小儿推拿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
---在这个充满爱的旅程中,我们期待每一位学员都能收获满满。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学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的学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
本学科的发展历经了如下几个阶段: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在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
小儿推拿在此时期,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而开始萌芽。
此时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
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
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了针指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
到了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
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和小儿之分。
宋元时期,,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
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10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
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它属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
魏晋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小儿疾病,为后世小儿推拿疗法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千金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外台秘要》载:“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
”虽用推拿方法防治小儿疾病早有记载,但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则在明清时期。
在当时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及经验总结,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是《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疗法和成人不同,且有很多特定的穴位,因而自成体系。
根据小儿手腕部寸口为百脉总汇之处的理论和小儿生理特点,建立了在手部操作特定穴位,周于藩著《小儿推拿秘诀》一书较系统的叙述了推拿的治疗方法。
“特定穴位”的操作主要靠推法,因小儿不能与医者合作,必须以拿法固定其小儿被操作的肢体和部位,以便顺利地进行治疗操作。
对小儿的这种治疗手段,称“小儿推拿”。
清朝时期,推拿治疗虽未受官方重视,但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仍广为流传于民间,并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并有不少推拿专著陆续问世。
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张振鉴、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校正《厘正按摩要求》等。
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在整个推拿文献中占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祖国医学中的小儿推拿得到了新生,重印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著作。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小儿推拿也必将日臻完善,并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儿推拿文案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传统中医疗法,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重要治疗手段。
小儿推拿以手法为主,针对宝宝发育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通过适量力度和指压刺激等手法,促进宝宝经络的畅通,加强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宝宝不适。
以下是关于小儿推拿的30条相关文案:1. 小儿推拿,传统中医疗法,配合适宜体位运动,对于宝宝的发育和健康成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宝宝身体的生长发育是持续的,并且需要全面的顾及,小儿推拿正是一种全面的调理方式。
3. 宝宝从出生开始骨骼并不完全发育成熟,所以适量的小儿推拿能够起到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
4. 宝宝的身体处于发育时期,常常会出现不适,特别是在消化系统方面,小儿推拿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5. 宝宝的皮肤、血液细胞都相对较薄弱,通过适宜的小儿推拿能够增加血液循环,提升宝宝免疫力。
6. 小儿推拿虽然手法繁杂但非常安全,而且是可以随时应用的,但需要熟知宝宝身体与经络结构,适应每一位宝宝的需要。
7. 小儿推拿可以作为预防性保健的治疗,不仅能够对身体弱小的宝宝起到预防作用,也可以培养子女正确的保健意识。
8. 中医认为“疾病从形神两方面入手进行治疗”,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正是如此,可以针对多种不适的症状进行调理。
9. 小儿推拿的疗效显著而持久,可以让宝宝身体的毒素、废物及时排出,改善宝宝皮肤、头发、口气等问题。
10. 宝宝从出生开始到幼儿时期发育迅速,身体状况多变,适量的推拿摆脱繁荣,可以减轻小儿哭闹、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11. 小儿推拿强调“因材施教”,即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和习惯,选择适合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12. 每个小孩子的身体都是不同的,所以小儿推拿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或症状进行辨证施教,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3. 宝宝身体的吸收能力比成人更加敏感,同时也更加脆弱,小儿推拿呢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开发的一种中医疗法。
14. 小儿推拿的手法细腻,适度施力,对于宝宝的皮肤、经络、骨骼组织都能够起到极好的调理作用。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作者:刘茂森(中医法王房寅第37代传承人)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医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为主要标志。
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儿科圣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主要标志。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相互结合才产生的新型儿科医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等三大阶段。
中医推拿学在古代称之为按摩,是以手法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践。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字了。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
《史记》中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记载有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这是最早记载中医小儿推拿的文献了。
秦汉时期,我国按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黄帝内经》中有按摩的产生、适应症、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的选用标准以及按摩工具的记载等等;其中与中医小儿推拿有关的记载有《灵枢·卫气失常》,“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双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
”这是现代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椎桥弓的雏形。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按摩手法日渐丰富,手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膏摩法得到系统总结,养生手法形成套路。
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抄腹法”和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捏脊法”,前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后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此两法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两法流传至今。
中医小儿推拿文案
宝子们,今天咱得唠唠中医小儿推拿这个超棒的事儿!
您家有没有小宝贝呀?是不是有时候小宝贝一生病,全家都跟着揪心呢?打针吧,小宝贝哭得那叫一个可怜,吃药呢,又跟哄小祖宗似的,费老劲儿了。
这时候呀,中医小儿推拿就像个神奇的小魔法。
小儿推拿呢,就像是给小宝贝的身体做一场温柔的按摩派对。
那些推拿师的手啊,就像有魔力似的。
比如说小宝贝要是有点积食了,肚子鼓鼓的,吃啥都不香,推拿师在小肚皮上这儿揉揉、那儿按按,就像是给小肠胃做了个活力操,让肠胃重新欢快地工作起来。
而且啊,小儿推拿可不光是能解决积食这种小问题哦。
要是小宝贝感冒了,有点小咳嗽、小鼻塞的,通过推拿,就像给小身体里的正气打打气,让身体自己的抵抗力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把病菌赶跑。
您再看那些小宝贝在做推拿的时候,那小模样可有意思了。
一开始可能还好奇地东张西望,一会儿就舒服得眯着眼,就像在享受一场专属的小确幸。
而且这推拿过程中啊,还能增进和小宝贝的亲密感呢,毕竟是这种近距离的温柔呵护。
咱中医小儿推拿啊,可是有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呢。
它依据的是小宝贝们独特的身体特点,用天然的手法,没有那些打针吃药可能带来的小副作用。
就像是大自然给小宝贝们的一份健康小礼物,既绿色又环保。
家里有小宝贝的,真不妨试试这个小儿推拿。
让小宝贝在轻松愉快的推拿中茁壮成长,健健康康的,多好呀!。
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中的一个专业领域,专注于婴幼儿及儿童的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中医疗法。
该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适用范围在医学界备受赞誉。
1. 小儿推拿的历史和发展小儿推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逐渐发展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治疗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小儿推拿逐渐走出国门,传播到欧美等地,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现代医学也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儿推拿进行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2. 小儿推拿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小儿推拿基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小儿推拿相对于成人推拿而言具有更为独特的治疗方式和方法。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儿童身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它主要通过五法——揉、推、点、捏和拿,配合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来达到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的效果。
小儿推拿还可调整儿童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焦虑和紧张,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
它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3.1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小儿推拿可以调节幼儿的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吸收,改善腹胀、嗳气、腹泻等消化问题。
3.2 强化呼吸系统功能:小儿推拿可改善幼儿的呼吸道通畅,减轻哮喘、鼻塞等呼吸问题。
3.3 缓解神经系统问题:小儿推拿通过舒缓儿童的神经系统,调节神经功能,缓解多动症、痉挛性疾病等。
3.4 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小儿推拿通过调整经络和气血运行,有效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4.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4.1 专业资质:寻找有资质的小儿推拿师进行治疗,确保专业性和安全性。
中医推拿发展简史推拿又称按摩、按跷等,是运用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部位或穴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
推拿疗法简便有效,易为工农兵病员所接受。
推广这一疗法,对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拿治病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认识和发展起来的。
当人类在生产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经过手的抚摩,觉得疼痛减轻或消失,认识了抚摩的作用,以后,又不断地实践、总结,才形成了推拿疗法。
远在二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在医疗中就被广泛应用。
战国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的治疗范围有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其中还描述了按摩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可见那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较为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我们现在所知道我国第一部按摩专着《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
但是,由于在历史上儒家反动思想阻碍破坏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使用体力治病的推拿疗法歧视排斥。
到了东汉,儒家路线占统治地位以后,除《内经》外,《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等其他医书均没有流传下来。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到唐代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
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
这个时期,导引即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
晋代的《抛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已佚),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
自我按摩这样广泛开展,说明了按摩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上施行按摩手法时,涂上中药的制膏,既可防止病人的表皮损破,又可使药物和手法的功效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发展。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
简史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作者:刘茂森(中医法王房寅第37代传承人)
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医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为主要标志。
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儿科圣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主要标志。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相互结合才产生的新型儿科医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等三大阶段。
中医推拿学在古代称之为按摩,是以手法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践。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字了。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
《史记》中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记载有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这是最早记载中医小儿推拿的文献了。
秦汉时期,我国按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黄帝内经》中有按摩的产生、适应症、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的选用标准以及按摩工具的记载等等;其中与中医小儿推拿有关的记载有《灵枢·卫气失常》,“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双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
”这是现代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椎桥弓的雏形。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按摩手法日渐丰富,手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膏摩法得到系统总结,养生手法形成套路。
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抄腹法”和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捏脊法”,前者在小儿推拿中
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后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此两法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两法流传至今。
隋唐时期出现官办太医署,按摩成为医学教育四大科目之一,儿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
《唐六典》中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不同级别;唐代完善了太医署制度,将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官衔确定为“从九品下”,规定了按摩的治疗范围为“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等八大类。
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了膏摩法,其记载膏摩的适应症有小儿客忤、小儿夜啼、小儿热病、小儿鼻塞不通、小儿腹大且坚、小儿腹胀溢满、以及保健预防等;常用小儿推拿按摩部位有卤门、手足心、腹、心口、脐等。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有摩法、捋法、上下行传等等;唐末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卤经》问世。
该书提出了小儿“纯阳之体”的理论,阐述小儿脉法及卤门诊察法,论述了惊、痫、火丹等证治,从而形成了中医儿科的基本轮廓。
同一时期,王超的《水镜图说》记述了小儿指纹诊法,开拓了小儿病症诊断新思路。
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医成人推拿和中医小儿推拿按摩在手法和穴位上还区别不大,儿科疾病不以小儿推拿为主而以中药汤剂为主。
宋代将少小科改称小方脉科,使中医儿科完全独立。
北宋钱乙对中医儿科贡献最大,他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即“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气血未实,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代已有小儿推拿爪掐法治疗小儿脐风的手法。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
寒凉派代表刘河闰提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主清热。
攻下派张子和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倡导汗法、吐法、下法等三法,并用“揉脾”法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症。
补土派李东垣重视脾胃,提出补土为治。
滋阴派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在这一时期,虽
然各家流派学术思想各异,治疗方法有别,但从不同角度认识小儿生理病理,运用不同方法治疗儿科疾病,促进了中医儿科向纵深发展。
中医儿科临床地位的提高和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小儿推拿学在明朝末期形成了独立的学术体系。
中医小儿推拿在这一时期的昌盛,有着深刻的学术及历史背景。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推拿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推拿学奠定于秦汉,繁荣昌盛于隋唐,扩展于宋金元,到了明代,推拿理论框架基本构建完备,各种手法和技术相当成熟。
随着按摩知识的积累,人们已经发现小儿推拿的生理病理现象可以通过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点按与抚触来调节。
已经归纳出小儿推拿手法的“开达”与“抑遏”之性。
已经形成了小儿推拿的“按之则热气至”、“按之则血气散”、“按之则痛止”、“按而收之”、“推而散之”等理论。
已经将中医小儿推拿广泛用于小儿的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上,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小儿推拿尤其是在小儿惊风、腹痛、虫症、食积、疳积、伤乳、发烧等,治疗方面显示出特殊的疗效。
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小儿推拿学体系建立的根基和素材。
最早的小儿推拿专篇见于1574年庄应琪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第10卷。
明代《小儿按摩经》是最早的中医小儿推拿专著,该书收录了40多个中医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绘制了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图谱。
其中已有小儿推拿关于五经穴的手法记载;本书还记载了29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
提出了小儿推拿“以手代针之神术”,“亦分补泻”等观点。
《小儿按摩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小儿推拿从民间技艺升华为成熟理论,学科从此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明清时期中
医小儿推拿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小儿推拿从业人员遍及全国,小儿推拿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小儿推拿手法日渐增多,小儿推拿学与专著大量涌现。
法王中医小儿推拿即东方小儿推拿完整的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完全形成,并得到了法王医术历代传承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医小儿推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