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指规模庞大、破坏力巨大的泥石流灾害。
它在山区地质灾害中具有很大的威胁和危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于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理措施。
一、采取工程措施1. 河道整治:对于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河道,可以进行河道整治,清理杂草和淤泥,加深河道,增加河流的排水能力,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2. 建立防护结构: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可以建立防护结构,如围堰、挡土墙等,用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少破坏范围。
3. 建立监测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对泥石流发生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采取应急预警和撤离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进行生态措施1. 植被恢复: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措施,通过植被的根系和枝叶来固定土壤,减少土壤的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
2. 林业治理:通过森林管理和林业经营的手段,进行林业治理,修剪枝叶,疏伐乱林,减少林间竞争,提高林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三、加强管理措施1. 土地规划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合理划定山区的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减少开发和人员的活动,降低特大型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泥石流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控制违法建设,尤其是在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开发,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加公众对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害。
2. 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组织专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开展研究和技术交流,提高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于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生态、管理和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措施,综合施策,加强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防范常识防暴雨灾害小知识1、什么是洪水洪水的类型可分为:暴雨洪水(含山洪)、泥石流和垮坝洪水、风暴潮、冰凌洪水、冰川洪水、融雪洪水等多种类型。
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类型。
暴雨洪水: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简称雨洪。
在我国它是最主要的洪水。
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河流沟谷中的饱含泥、石、水的液固两相流,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突发性特殊洪流。
暴雨或(和)冰雪融水是其发生有诱因。
按其固体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等三类。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沟谷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堆积物;沟谷地形陡峻、比降很大,有暴雨或冰川和高山积雪强烈融化的时期;在地区方面,泥石泥主要在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活动强烈,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
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突发性山地自然灾害。
垮坝洪水:水库垮坝和堤防决口所形成的二类洪水。
这两类既与气象因素有关又与人为因素有关。
⑴、水库垮坝洪水的突发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流速大,往往造成下游毁灭性灾害,特别是人员伤亡。
⑵堤防决口是:由于洪水超过堤防设计标准,堤防质量有问题,或者因人为设障壅高水位而造成漫或溃决洪水。
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有发生。
2、洪水的主要特点季节性明显:洪水集中出现的季节段时称之为汛期。
江河每年汛期来临的时间有一定规律,它主要决定于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移和秋季频繁台风暴雨。
洪水峰高量大:受流域暴雨、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河流常可以形成极大洪峰流量。
江河洪水年际变化不稳定:暴雨洪水区大洪水年和枯水年洪峰流量变幅大。
3、洪水爆发时怎样紧急自救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
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泥石流等级划分泥石流是一种由于降水、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
根据泥石流的规模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下面是对泥石流等级划分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国际泥石流等级划分国际上对泥石流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泥石流流量和冲击力。
根据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eohazards (ICG)的划分,泥石流可分为四个等级:1. 小型泥石流:流量小于100 m3/s,冲击力小,对人类和财产造成的威胁相对较小。
2. 中型泥石流:流量在100 m3/s到1,000 m3/s之间,冲击力较强,对人类和财产造成的威胁较大。
3. 大型泥石流:流量在1,000 m3/s到10,000 m3/s之间,冲击力非常强,对人类和财产造成的威胁非常大。
4. 特大型泥石流:流量超过10,000 m3/s,冲击力极强,对人类和财产造成的威胁极大。
二、中国泥石流等级划分中国是世界上泥石流频发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采用了不同的泥石流等级划分标准。
一般来说,中国泥石流的等级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 泥石流流量:流量是划分泥石流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流量的大小,中国将泥石流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等级。
2. 泥石流范围:泥石流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也是划分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泥石流造成的破坏范围越广,等级越高。
3. 威胁程度:泥石流对人类和财产的威胁程度也是划分等级的考虑因素。
泥石流威胁度越高,等级越高。
根据中国水利部的划分,中国将泥石流划分为五个等级:1. 一级泥石流:流量小于100 m3/s,威胁范围相对较小,对人类和财产威胁较小。
2. 二级泥石流:流量在100 m3/s到1,000 m3/s之间,威胁范围适中,对人类和财产威胁适中。
3. 三级泥石流:流量在1,000 m3/s到10,000 m3/s之间,威胁范围较大,对人类和财产威胁较大。
4. 四级泥石流:流量在10,000 m3/s到100,000 m3/s之间,威胁范围大,对人类和财产威胁很大。
泥石流的知识
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指由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山区泥、石、水等混合物随着山体流动形成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地形、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陡峭的山峰和山坡、松软的土壤和岩层、植被破坏、地震等都是泥石流的发生原因。
当暴雨或洪水冲击山坡时,会带动大量土石杂物滑落,形成泥石流。
同时,泥石流还有再次滑坡的可能,形成“二次灾害”,增加了灾害的破坏程度。
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中,加强防治意识和科学管理非常重要。
必须采取措施保持山地植被完整,加强地形观测和监测,对于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区要做好预警和疏散准备,避免人员伤亡。
在泥石流季节,严禁在洪水中游泳、徒步穿越沟壑、越过河道等危险行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和灾害。
山洪和泥石流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地质灾害?指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主要有哪几种?地质灾害通常分为突发和缓发两大类。
突发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多发生在山区;缓发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内或斜坡上的泥、沙、石、水相混合的流动体,其挟有的泥、沙、石含量在15%-80%,它不同于一般的山洪,其流速流量、冲刷与撞击力都远大于山洪。
什么是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历时很短而洪峰流量较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力强。
泥石流与山洪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泥石流与山洪同样发生在山区,爆发时同样是山谷轰鸣,地面震动,流体汹涌澎湃沿着山谷而下冲向山外。
两者相似,但有很大的区别。
◆流体性质不同:泥石流流体中的大小石块与泥沙量大,流体容重≥1.3 吨/立方米。
如果是粘性泥石流,流体还会粘稠如泥浆。
而山洪虽然流体混浊,但含沙量小,挟有的泥沙含量低于15%,流体容重<1.3 吨/立方米。
◆水体混浊程度不同:泥石流的土石和泥沙含量大,混浊程度高,流体呈浆状;反之,山洪较小,混浊程度低,水呈浊状。
◆流动状态不同:泥石流的流动具很强的直进性,在弯道凹岸或遇障碍时,流体能爬上数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沟岸或山坡。
而洪水流动时与一般水流相似,呈连续流动,虽然水位瀑涨瀑落,但直进性和遇障爬高能力不强。
◆堆积形态不同:泥石流流体中的大小石块随浆体一起运动,出山口后迅速沉积,与水体脱离,形成大小石块与泥沙的混杂堆积,并为一次完成,所呈堆积扇坡度较大。
而山洪所挟的泥沙和少量大石块在洪水里滚动,向下移动。
出山口的沉积可依次完成,形成的沉积泥沙石块有分选性,离山口越近石头越大,离山口越远石头越小。
◆破坏方式与强度不同:由于裹携大量泥沙石块,泥石流比山洪流动时的能量大,破坏力强,具有明显的撞击和淤埋破坏方式。
一、概述山洪灾害是指由降雨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难以预测等特点。
为有效应对山洪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对山洪灾害进行分级,明确各级别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
二、山洪灾害分级根据山洪灾害的规模、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山洪灾害分为四个等级:1. 一般山洪灾害(Ⅰ级)一般山洪灾害是指发生区域较小,影响范围有限,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的山洪灾害。
2. 较大山洪灾害(Ⅱ级)较大山洪灾害是指发生区域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的山洪灾害。
3. 特大山洪灾害(Ⅲ级)特大山洪灾害是指发生区域广,影响范围大,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山洪灾害。
4. 极端山洪灾害(Ⅳ级)极端山洪灾害是指发生区域极其广泛,影响范围极广,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其严重危害的山洪灾害。
三、应对措施1. Ⅰ级山洪灾害应对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组织人员开展巡查,确保重点区域安全;(3)加强对受威胁区域的宣传引导,提高群众防灾意识;(4)落实抢险救援队伍,做好物资储备;(5)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修复,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2. Ⅱ级山洪灾害应对措施在Ⅰ级山洪灾害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启动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2)全面部署抢险救援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安全;(3)加强对受影响区域的救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4)组织专家进行灾害评估,为后续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3. Ⅲ级山洪灾害应对措施在Ⅱ级山洪灾害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提高应急响应等级,确保各级领导高度重视;(2)全面加强物资、资金、技术支持,提高抢险救援效率;(3)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4)对受灾严重的地区实施紧急救援,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5)加大灾后重建力度,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山洪与泥石流的划分标准
山洪和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特点略有不同,因此在划分上也有一些标准。
一般来说,山洪是指在山区由于降雨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性洪水,其水流速度较快、流量较大,但通常不会携带大量的泥石和碎屑物质。
而泥石流则是指在山区由于降雨、融雪等因素导致的泥石和碎屑物质与水混合形成的高浓度流体,其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力大。
在实际划分中,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1. 物质组成:山洪主要由水流组成,泥石流则包含大量的泥石和碎屑物质。
2. 流速和流量:山洪的流速和流量通常较大,但相对泥石流较小。
3. 破坏力:泥石流由于携带了大量的泥石和碎屑物质,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一、什么是山洪灾害山洪灾害是指由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
二、什么是溪河山洪溪河洪水也叫山溪性洪水,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山洪。
溪河洪水是山区溪河由暴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洪水。
三、什么是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四、什么是山体崩塌山体崩塌是指在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大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崩落或滑落,并顺山坡猛烈的翻滚跳跃,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下的现象。
五、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防御山洪灾害必须抓好防灾、避灾山洪的特点是来势猛、流速大、成灾快,它不仅毁坏农田、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厂矿等基础设施,还堵塞江河,阻断航运,威胁城镇和村庄的安全。
山洪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由于山洪成灾速度快,受灾区多数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人口分散,交通通讯不便,预报、保护和救护难度大。
此外,山洪的突发性、时空的不确定性大,影响因素多,防治难度大,工程治理投入大,短期内难以见效,在现有的情况下难以完全预防。
因此,目前山洪灾害的防护多采用躲灾、避灾方法,房屋、公路和铁路应尽量远离河道、山坡和易塌方的岩边修建,暴雨发生时人也应远离这些地方。
从山洪产生的地点和产生的特点分析可知,防御山洪必须抓好防灾、避灾,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御方法。
突发地质灾害种类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作用下,由于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其中,突发地质灾害是指在较短时间内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规模较大、伴随危害程度较高的地质现象。
突发地质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具有流体特性的地质灾害,通常是由于大雨、暴雨或融雪等引起的,山坡上的土石杂物被雨水冲击,形成泥石流体。
泥石流带有巨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能够迅速冲毁房屋、道路等建筑设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崩塌崩塌是指山坡或陡坡上的土地石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失稳,塌陷滑动而形成的地质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陡坡地区,尤其是在大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作用下,造成的破坏性更为严重。
崩塌可以迅速冲刷土地,造成山体塌方、道路中断等情况。
岩溶灾害岩溶灾害是指由于溶蚀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大理石等岩石组成的地区。
岩溶灾害主要包括地表塌陷、地下空洞塌陷、溶洞发育等现象,对农田、建筑物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水抽取、采煤、采矿等活动导致地下空洞形成,地表在一定条件下突然或渐进性地下陷,产生的地面下沉和坑洞现象。
地面塌陷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和农田水源,还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所导致的地质灾害,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主要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引起,其震级大小不一,地震波传播速度极快,破坏性极强,能够引发建筑物倒塌、山体塌方、海啸等影响广泛的灾害。
综上所述,突发地质灾害种类多种多样,包括泥石流、崩塌、岩溶灾害、地面塌陷和地震等,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
“泥石流”和“滑坡”作者:韩吉辰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13期最近,我国汶川特大地震过后连续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和“滑坡”等继发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引起各界的关注。
什么是“泥石流”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对山区的城镇、村庄、铁路、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常造成严重危害。
当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黏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沿陡坡奔腾而下,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大于10%,最高达80%,流速一般为5~7米/秒,最高可达70~80米/秒。
泥石流因流速快,黏度大,其侵蚀、搬运、堆积过程特别迅速,在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内即可将数十万立方米至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并摧毁或掩埋沿途房屋、道路、农田及一切工程设施,造成重大地质灾害。
所到之处,良田变荒漠,房屋变废墟,冲毁路基、桥梁,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的损失。
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剥皮”等。
根据滑坡体体积,将滑坡分为4个等级。
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
滑坡根据其滑动速度可分为4类。
蠕动型滑坡:人们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泥石流”和“滑坡”是怎么形成的?在探讨“泥石流”形成原因以前,我们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冷玻璃杯突然倒进滚热的开水,很可能会发生炸裂,玻璃和岩石一样硬,那么山上的岩石在昼夜和季节冷热温差很大时又会怎样呢?第二个问题,水结冰时体积膨胀,能把铁制的水管胀裂,那么渗进岩石缝隙中的水,在严寒季节又会怎样?第三个问题,“水滴石穿”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从天而降的雨水对山体岩石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如果这时下的竟然是“酸雨”,那情况又会怎样呢?通过思考我们可以知道:以上这些气候变化对于山体岩石都有破坏作用,叫做山体的“风化作用”。
特大暴雨的标准特大暴雨是指降水量极大、降水强度极强的暴雨天气,通常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特大暴雨的标准是指根据气象学和地质学的相关规定,对降水量、降水强度等指标进行界定,以便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特大暴雨标准的划分对于预防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特大暴雨的标准是根据降水量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特大暴雨的降水量标准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达250毫米以上。
当降水量达到这个标准时,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其次,特大暴雨的标准还包括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通常以毫米/小时来表示。
特大暴雨的降水强度标准是指小时雨量达50毫米以上,或者15分钟雨量达30毫米以上。
这样的降水强度会导致水流迅速增大,容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此外,特大暴雨的标准还考虑了降水的空间分布。
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出现连续降水量达到特大暴雨标准的情况,也会对当地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洪涝灾害和山洪泥石流的风险。
针对特大暴雨的标准,各级气象部门和地质部门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进行具体的划分和预警。
一旦预测到特大暴雨的可能发生,就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的来说,特大暴雨的标准是根据降水量、降水强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来划分的,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及时了解和遵守特大暴雨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天气预警信息,做好防范措施,共同应对特大暴雨带来的挑战。
什么是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吗?
什么是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
山洪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通过提高防洪标准、调整人类活动方式、增强山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可以达到减少山洪灾害发生频率或减轻其危害的目的。
应对不同类型的山洪灾害必须采取不同的、与之相应的防治对策,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山洪在山洪防治规划中,近期宜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为主,远期以植物措施为主。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
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新建面积6000平方米,配套建设纪念碑、雕塑等设施。
2016年12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