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两首之雨巷

诗两首之雨巷

高中语文

Word解析版

诗两首之雨巷

戴望舒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寂寥.(liáo)(2)彳亍.(chù)(3)消散.(sàn) (4)悠.(yōu)长2.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1)chēnɡ(撑)着雨伞(2)凄清chóu(惆)怅(3)凄wǎn(婉)迷茫(4)lí(篱)墙颓圮3.通过阅读戴望舒的《雨巷》,你对新诗在韵律上的印象是什么?

答:新诗在韵律上虽然没有旧体诗那样具有严格的格律,但也是要押韵的。

Z

自主学习

i zhu xue xi

识记字音

彷(pánɡ)徨(huánɡ)寂寥(liáo)

彳(chì)亍(chù)惆(chóu)怅

颓(tuí)圮(pǐ)消散(sàn)

凄(qī)婉(wǎn)愁怨(yuàn)

识记字形

撑伞彷徨悠长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

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颓圮篱墙消散

词语辨识

【哀怨·愁怨】二者都有“怨恨”的意思。不同的是:“哀怨”重在形容“哀伤”,如“琴声哀怨心自知”;“愁怨”重在形容“忧愁”,如“愁怨催得白发生”。

【彷徨·犹豫】二者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都是形容词。不同的是:“彷徨”指犹豫不决,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有动作的强调,如“鲁迅也曾因找不到斗争的方向而彷徨在十字路口”;“犹豫”指拿不定主意,不知怎么办,如“一到紧要关头他就犹豫不决”。

【惆怅·愁肠】二者都有“失意”的意思。不同的是:“惆怅”重在形容伤感,如“巴拉克说起往事来满目惆怅”;“愁肠”重在形容忧郁的心情,如“鲁能三线告急,令人愁肠百结”。

【彳亍·徘徊】二者都有“犹豫”的意思。不同的是:“彳亍”侧重于表示走走停停,比喻犹豫不定,多用于人的行为与情态,如“他一个人在黯淡的月夜里默默彳亍着”;“徘徊”指来回地走,形容犹豫不决,可以用于人的行为与情态,也可以用于事物,如“江北楼价一直在低位徘徊”。

词语释义

凄清:形容清冷;凄凉。如“名噪一时的东莞大麦客凄清落幕”。

凄婉: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如“人生如诗,踏歌而行,《清夜悠悠》完美诠释了秦观诗词中的凄婉缠绵”。

颓圮:坍塌,毁坏。如“半世纪后,土城颓圮,当地人又在土墙的基础上修建起砖墙”。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

了解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风云激荡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文学常识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这个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诗歌意象

第一节,写出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节,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这位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第三节,诗人在这一节中进一步刻画丁香姑娘的形象,在寂寥的雨巷,“我”期待的姑娘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

第四节,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静默地走近”。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说明这只不过是诗人理想中一个飘忽朦胧的幻象而已。

第五、六节,这两节写这位丁香般的姑娘刚在“我”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而又“在雨的哀曲里”梦幻般地消失。

最后一节,跟第一节呼应,写出“我”在“姑娘”消失后继续彷徨追求,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虽然是徒劳的,但诗人仍在彷徨中继续追求。

H 合作讨论

e zuo tao lun

1.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提示】“结着愁怨”的姑娘与诗人一样,有着忧愁与哀伤,更利于作者借她抒发自己的情感。

2.诗歌首节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描写了一个满怀落寞、惆怅和有一丝微茫希望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3.诗的第一节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节为全诗创设了低沉、凄婉的感情氛围,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从“独自”“彷徨”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悠长”“寂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悠长,悠长”“寂寥”描写细雨笼罩下的雨巷,营造了一种凄婉、朦胧的抒情氛围,又暗示诗

人理想、希望的迷蒙渺茫。

5.“丁香”象征着什么?诗人用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出了“丁香一样的”姑娘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味,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这一节用了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整齐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加深了诗人对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6.“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提示】本体是“她飘过”的情状,喻体是“梦”。梦的特点是虚无缥缈,似有实无。而这位“丁香姑娘”本来只存在于诗人的幻觉中,使用“梦”喻其情状,十分贴切。

Y

疑难探究

i nan tan jiu

1.“雨巷”和“丁香”是本诗的主要意象,请结合作品鉴赏这两个意象。

【提示】①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②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人们在谈到这首诗中的“丁香姑娘”时,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提示】示例:①这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什么“理想的象征”。试想,创作本诗时,诗人正22岁,为爱情写诗,正符合当时的年龄。所以,诗中的“丁香姑娘”是实写。②“丁香姑娘”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根本说不出来。诗人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但“她”的出现与逝去是那样的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诗人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尚且忧郁的姑娘。

3.本诗巧妙运用了重叠和反复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这样写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分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句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4.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请结合作品的最后两节简要分析。

【提示】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的诗人自己,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课堂训练题组3雨巷

本课堂训练题组共2页,共12题,满分为50分,用时45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

A.彷.(pánɡ)徨仿.(fǎnɡ)佛

寂寥.(liáo)无聊.(liáo)

B.彳.(chóu)亍踌.(chóu)躇

惆.(chóu)怅稠.(chóu)密

C.颓圮.(pǐ)枸杞.(qǐ)

消散.(sàn)懒散.(sàn)

D.凄婉.(wǎn)宛.(wǎn)约

哀曲.(qū)弯曲.(qǔ)

【解析】B“彳”应读“chì”。C“懒散”的“散”应读“sǎn”。D“哀曲”的“曲”应读“qǔ”,“弯曲”的“曲”应读“qū”。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B)

A.悠长打旗掌伞彷徨表情冷漠

B.愁怨寂寥无声忧愁怨声载道

C.萋清前途迷茫静默翻越篱墙

D.惆怅凄婉哀伤颓圮烟销云散

【解析】A“掌”应为“撑”。C“萋”应为“凄”。D“销”应为“消”。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B)

①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胸怀,但真正做到恕己及人

....却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儿。

②在航空博物馆里,在歼敌机前人流不绝如缕

....,孩子们非常兴奋,很多白发老人也和孩

子们一样惊奇,纷纷用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画面。

③《特别关注》和《特别文摘》中的文章短小精悍

....,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很多文章都给人以启发,让人百读不厌。

④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

..

剔透

..,无论做什么事儿总是一点就通。

⑤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

情随事迁

....,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

⑥一系列诬蔑不实之词的威吓,可谓振聋发聩

....,他却始终冷静处之,没向恶势力低头,不愧是铮铮硬汉。

A.①④⑥B.①③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解析】①“恕己及人”,以恕己之心恕人,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别人。句中使用正确。②“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句中形容“人流”,对象不当。③“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句中使用第二个义项,正确。④“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句中使用第二个义项,正确。⑤“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不合语境。⑥“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句中说的是“诬蔑不实之词”,不合语境。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B)

A.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坦言,超高的门票会减少旅游的人数,影响旅游业的总收入。

B.我国吸烟率的下降主要在于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更加有力的控烟措施,吸烟率的下降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C.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阐明了传统诗学中“诗言志”等许多重要的诗学观点,论证严密,条理和资料翔实,是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D.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在被问及对当今中国的印象时,频繁提及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冠以“新四大发明”的称号。

【解析】A项,不合逻辑,“否认”的是“上涨”,而不是“是否上涨”。C项,搭配不当,“条理”“翔实”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被冠以”前加主语“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B)

A.虽然他提的是个不情之请,但我还是尽量帮一下他吧。

B.刚刚参加工作的赵老师对前辈张老师说:“在教学上还请您不吝赐教。”

C.得知贵公司明天举行开业庆典,本人届时将拨冗出席。

D.虽然小赵只是感冒,但我们大家全都去看望他,一定会让他的寒舍蓬荜生辉。

【解析】A项“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词。C项“拨冗”:冗,繁忙。该词是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D项,“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也说“蓬荜增辉”。“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所以A项、C项、D项这三项均使用不正确。B项“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请人指教的客气话。使用正确。该题选B项。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

有阳光的日子我喜欢独坐在书桌前,让斜阳透过矮矮的窗棂照射在懒散的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这个世界在此时才真正的安静下来。

①心情继而也豁然爽朗颇多

②和谐的旋律像一首轻快的钢琴曲

③聆听这些精灵落地一刹那轻盈的脚步声

④绵绵细雨之时,我喜欢独居一隅

⑤使发了霉的心随着天籁之音渐渐地舒缓起来

⑥感受这大自然所赠予的最朴实的暖意

A.⑥③②①④⑤B.⑥①④③②⑤

C.④③⑤②⑥①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主要描写了“我”在大自然中的一段心境。这个语段由两层意思构成:第一层意思是“有阳光的日子我喜欢独坐在书桌前”的心境;第二层意思是“绵绵细雨之时”“我独居一隅”时的心境。在备选的6句话中,①⑥描写第一种心境,②③④⑤描写第二种心境。据此可以排除A。在①⑥中,⑥紧承横线前的文意,①描写有阳光的日子“我”的心情。可见其顺序为⑥在①前。在②③④⑤中,④变换为“绵绵细雨之时”我的心境,与整个文段的首句相呼应。③中的“聆听”“那轻盈的脚步声”与④衔接紧密;

②中“和谐的旋律”紧承③中的“聆听”;⑤为聆听的结果——“发了霉的心”“渐渐地舒缓起来”,与段尾一句的意思相对接。可见,其顺序为④③②⑤。

7.下面一段文字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讲话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5分)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答:示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制度和法治为保障。

【解析】观点正确3分,语言表达准确并合乎字数要求2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写的历史与本来历史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本来的历史是客观存在,①__写的历史是带有主观倾向的__。一切的学问都是人类主观对于客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②__和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__,写的历史同本来的历史也不能完全符合。正如自然科学永远要进步,自然科学家永远有工作可做;③__历史学也永远要进步__,历史学家也永远有工作可做。

二、提高阅读能力(21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章,完成9~10题。(10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9.下列对这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E)

A.诗作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现居住地,以细雨表现天气的特点,这些描写给人以幽僻、阴沉、郁闷的感受。

B.节选的诗文中描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等意象,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感情世界。

C.“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反复吟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凄凉悲惨的意境。

D.“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独自”“彷徨”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悠长”“寂寥”点出了环境的阴郁。

E.“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两句诗在舒卷自如、回旋流畅的节奏中,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姑娘难以言表的痛苦神态。

【解析】C“凄凉悲惨”理解不当,应为“空濛幽深”的意境。E“难以言表的痛苦神态”理解不当,应为哀怨与彷徨的神态。答C给2分,答E给3分。

10.这三章中的“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回答。(5分)

答:①有所追求。如“希望”一词表现出“我”是有所追求的人。②有着忧愁。通过“结着愁怨”“默默彳亍着”等诗句,可以看出“我”与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这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解析】本题需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深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章,完成11~12题。(11分)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D)

A.这首诗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真谛。

B.这首诗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为一体。

C.这首诗运用日常口语的亲切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直白地表达出来。

D.这首诗以梦起笔,以梦收笔。起笔的梦是天真烂漫之梦,收笔的梦则是欣赏成功之梦。

E.“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化抽象为具象,用来比喻人生艰难的奋斗历程。

【解析】C“直白地表达出来”分析不当,应为含蓄地表达出来。D“天真烂漫之梦”分析不当,应为“寻求珍宝之梦”;“收笔的梦则是欣赏成功之梦”分析不当,应为表明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寻梦过程。

1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

答:①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毕生追求的艰苦代价。②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解析】6分,每个要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