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日本经济政治与中日关系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25 MB
- 文档页数:50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在这里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
即战争时期,和平时期,发展时期。
过去请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为什么几百年前,日本就有了侵略中国的野心,而中国却从没有侵略日本的思想?明朝的倭寇直到抗日战争说明,日本亡我之心的可怕。
奇怪的是,我们中国为什么却从没有侵略日本的思想?我认为,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索,中国的生存将始终是个问题。
几百年前呢,日本那地方,按着中国封建制度下重农轻商,小农经济的角度看,穷山恶水的,你说咱中国人要想着占它不是跟自己找麻烦嘛.日本就不一样了,一样重农轻商,好了,一看自己家穷山恶水的,还时不时的海个啸地个震什么,生怕自己这个破岛哪天沉了,还不天天寻思着呢怎么才能过踏实点呢,自然就打上中国的主意了。
不过后来又不太一样了,中日都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被人坚船利炮打破了国门,人家日本盘子小,加上人又笨,没咱那么多想法,算是比咱有了人和,麻利溜的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一下子原来的穷山恶水一下子在全球海洋贸易体系中比咱又多了运输成本的优势,占了地利,虽然算是开始时天时不在,不过总没错过,一下子中日态势就变了,后来人家日本发现,正常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哪有抢来钱快啊,又就盯上咱了,反观咱们,盘子大了,加上那个时候中国聪明人挺多,大家都还在讨论什么主义好,什么制度强,讨论不出个所以然干脆窝里反了直接的拿拳头干上了,按着儒家的标准,咱还是在刚齐家了往治国奔的水平,人家日本已经到"平天下"这段了,人家还有抢你的心,你怎么能不挨打啊......从1931年至1945年这一段动荡不安的战争时期。
大量中国人被杀,妇女被强奸,被细菌及其载体和毒气所害,大量房屋被毁,财物被抢。
中日关系就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
早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日本就开始实施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918事变,东北三省沦落,伪满洲国成立,国耻日!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同学们听到南京大屠杀心里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