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医学影像学考试资料—X线的基本原理一、X线的特性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目前X线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
在电磁辐射谱中,居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见。
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为您总结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1.穿透性: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
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长,其穿透力也弱。
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
即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 线转换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
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摄影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
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
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 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
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
所以,摄影效应是X线成像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
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线的量成正比,因而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计算出X线的量。
X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
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二、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的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幕显示才能或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资料1. 医学影像学概述
1.1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1.3 医学影像学的主要分支
2. 常见医学影像技术
2.1 射线成像技术
2.1.1 射线的基本原理
2.1.2 射线摄影技术
2.1.3 (计算机断层扫描)
2.2 磁共振成像技术 ()
2.2.1 磁共振原理
2.2.2 扫描技术
2.2.3 图像特征
2.3 超声波成像技术
2.3.1 超声波原理
2.3.2 超声波成像技术
2.3.3 超声波在临床应用
2.4 核医学成像技术
2.4.1 放射性核素原理
2.4.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2.4.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3. 医学影像处理和分析
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3.2 图像分割和识别
3.3 计算机辅助诊断 ()
4. 医学影像在临床应用
4.1 影像解剖学
4.2 影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3 影像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4.4 介入放射学
5. 医学影像伦理和安全
5.1 辐射防护
5.2 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
5.3 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
6. 医学影像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资料的大纲,每个部分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详细阐述和补充相关内容。
医学影像学考试资料—痴呆的MR影像学诊断现今神经影像学在痴呆诊断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除神经外科之外的以往, 这将有助于神经影像学对像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的挑战。
为您整理痴呆的MR影像学诊断相关信息。
1.MR检查方案斜冠状位T1WI用于评价内侧颞叶额海马的萎缩。
采用与海马长轴垂直的平行线, 该线也可以采用与脑干平行定位。
采用薄层扫描并重建获得全脑连续的3D矢状位T1图像。
另外, 矢状位重建可以很好的评价中线结构以及顶叶的萎缩, 这些可能与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FLAIR图像常用来评价全脑皮层萎缩(GCA)、血管白质高信号和梗阻。
T2WI常用于评估梗阻, 尤其是丘脑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这些在FLAIR图像上很容易漏症。
T2*WI对发现淀粉样血管病中的微出血是必须的, 还可以发现钙化和铁沉积。
DWI被认为是年轻患者和快速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DD-血管炎, CJD)的补充序列。
2.MR对痴呆的评价对怀疑有痴呆病人进行MP研究时必须有评估的标准方法。
首先需要排除像梗膜下血肿、肿瘤以及脑积水这类治愈疾病。
接着寻找特异性痴呆的迹象, 如:阿尔茨海默病(AD):内侧颞叶萎缩(MTA)和顶叶萎缩。
额颞叶变性(FTLD):不对称的额叶脑萎缩和颞叶脑萎缩。
血管性痴呆(VaD):全脑萎缩、弥漫性白质病变、腔隙性和巨大梗死(梗塞涉及到认知功能区域)。
路易体痴呆(DLB):与其他类型的痴呆相比一般没有特异性。
因此在研究MR图像时按照病灶范围分为全脑萎缩、局灶性萎缩和血管性疾病(即梗塞、脑白质病变、腔隙性梗塞)。
对怀疑有认知障碍患者的MR的标准化评估包括:全脑皮层萎缩量表、内侧颞叶萎缩视觉量表、顶叶萎缩评定量表、顶叶萎缩评定量表、脑白质损害评定量表。
【习题一】在研究MR图像时, 分为全脑萎缩、局灶性萎缩和血管性疾病的依据是(B)。
A.斜冠状位B.病灶范围C.蛋白质信号D.钙化【习题二】对怀疑有认知障碍患者的MR的标准化评估包括(ABCD)。
影像复习资料影像复习资料影像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利用不同的成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疾病。
在医学生涯中,学习和掌握影像学知识对于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而为了更好地复习和巩固这门学科的知识,我们需要一些优质的复习资料。
一、教科书教科书是学习影像学的基本资料,它们通常包含了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常见病例的图像以及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在选择教科书时,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权威、系统、内容详尽的教材。
常见的影像学教科书有《影像学导论》、《医学影像学》等。
这些教材通常会涵盖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等不同的成像技术。
二、学术期刊和论文学术期刊和论文是了解最新影像学研究进展的重要途径。
这些期刊和论文通常由专业学会或研究机构出版,其中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病例报告和技术进展。
通过阅读这些学术期刊和论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影像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的临床应用。
常见的影像学学术期刊有《Radiology》、《European Radiology》等。
三、影像学学习网站和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网上找到。
一些影像学学习网站和应用提供了大量的影像学资料、病例讨论和在线学习课程。
这些资源通常由专业的医学教育机构或影像学专家提供,并且有着丰富的图像库和多样的学习工具。
通过这些网站和应用,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和复习。
常见的影像学学习网站和应用有Radiopaedia、e-Anatomy等。
四、影像学复习指南和教程影像学复习指南和教程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资料,它们通常根据不同的影像学科目进行分类,并提供了一些重点内容的总结和复习建议。
这些指南和教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影像学知识,并且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影像学复习指南和教程有《影像学复习指南》、《影像学教程》等。
五、影像学案例库和题库影像学案例库和题库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复习资料,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像和相关的解析。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1、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机治疗的医学学科。
内容:x线诊断(CR、DR、DSA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及MRI诊断(简答回名解+内容)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成像技术。
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填空):屏蔽保护、距离保护、时间保护4、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1、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2、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组织学分:为脑膜皮行、纤维型、砂粒体型、过度型型、血管瘤型等15型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颅骨相连,常有钙化,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征”。
3、垂体瘤:鞍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
>为大腺瘤,<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压或侵及,强化明显,常有出血。
大腺瘤MR表现:等T1等T2信号,其它表现同CT。
垂体微腺瘤MR表现:增强早期呈不强化的低信号区。
间接征象为垂体高度>8mm,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看前必读: 1、没考到不要骂我哈,这都是我个人感觉的 2、我总结是为了大家方便复习,而不是方便作弊,如果有了答案都懒得背,那就是人格的问题了。 3、我违背了学习部的宗旨,我要被和谐!面壁思过去了,祝大家考试顺利。
可能会考的名解: 流空效应:终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flow void phenomenon) 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的腹部疾病的总称 ①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 ②龛影(niche/crater) : 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 ③憩室(diverticulum):表现为食管壁向外囊袋状膨出,有正常粘膜通入。 骨折 (fracture) 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 1)骺离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由于儿童骨骺与干骺端尚未结合,外力可使骨骺与干骺端分离,即骺离骨折 2)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Colles骨折 Codman 三角 肺野1)肺野:双肺均分为上、中、 下(第2、4前肋下缘引一水平线)三野 2)分带:纵向等分为内、中、外三带 3)第1肋外缘以内称肺尖区,锁骨以下至第2肋圈外缘以内称锁骨下区 肺门 正位 右侧由右上肺静脉的下后支和右下肺动脉构成;左侧由左肺动脉及上肺静脉的分支构成 侧位 两侧重叠,右肺门略偏前,肺门形似尾巴拖长的逗号,其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肺动脉弓 肺纹理 由肺动、静脉组成,自肺门区向肺野中、外带延伸构成由粗到细的树支状阴影 肺叶、肺段和肺小叶:肺段,胸片上不能显示其界限;肺小叶,胸片上不能显示其轮廓; 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可在实变区内见“空气支气管征”,又称“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 判断心脏增大最简单的方法是测量心胸比率(cardiac thoracic ratio): 即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正常≤ 0.5
可能会考的大题: 空洞(Cavity)和空腔(可能性不大) 空洞壁可有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所形成,根据洞壁的厚度可分为 (1)薄壁空洞 洞壁厚度小于3mm (2)厚壁空洞 洞壁厚度等于或超过3mm 空腔与空洞不同,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支气管扩张症CT的表现 支气管扩张症指支气管内径呈不同程度异常增宽。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柱状型支气管扩张 (2)曲张型支气管扩张 (3)囊状型支气管扩张 CT的表现 (1)、柱状支扩:轨道征、戒指征 囊状支扩:葡萄串状、气液平面 曲张样支扩:管腔粗细不均 (2)、扩张支气管内可以充以粘液 (3)支扩常合并感染
肺结核 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病。 (一)临床与病理 1、分类: (1) 原发性肺结核(Ⅰ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 (2)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 继发性肺结核(Ⅲ型):包括以伸出,增殖,干酪及空洞为主的多种病理改变,包括浸润性肺结核和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4) 结核性胸膜炎(Ⅳ型):结核性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脓胸。 (5) 其他肺结核(Ⅴ型) 2、基本病变: (1) 渗出,增殖和变质。 (2) 病变进展,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及空洞形成,播散。 3.愈合方式:吸收,纤维化,钙化,空洞瘢痕性愈合,空洞净化。 (二)影像学表现 1、原发性肺结核 X线:典型表现哑铃状包括: (1) 原发浸润灶:多位于中上野,呈圆形、类圆形或局限性斑片影。 (2) 淋巴管炎 (3) 肺门、纵膈淋巴结增大 CT表现:较X线更易显示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增大。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X线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粟粒特点主要为“三均匀”,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 CT更清晰显示病灶,有助于早期诊断。 (2) 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表现为可见双飞上中肺野粟粒状或较粟粒大的阴影,其大小不一,密度不等,分布不均。 3、继发性肺结核为成年人结核中常见的类型 (1)浸润性肺结核:为外源性再感染结核杆菌或已静止的原发病灶重新活动所致。由于集体对结核杆菌已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病变常局限,多在肺上叶尖段,后段及下叶背段,多种原发并存。 X线主要征象为: a) 局限性斑片阴影 b) 大叶性干酪样肺炎:可见“虫蚀样空洞” c) 增殖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 d) 结核球:常见2-3cm,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内部常见斑点,层状或环状钙化;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增殖型病灶,称“卫星灶”。 e) 结核性空洞:空洞壁薄,壁内、外缘较光滑,常有不同性质的卫星灶。 f) 支气管播散病变 g) 硬结钙化或条索影 (3)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病灶严重破坏肺组织。 4、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 X线和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表现,慢性者有广泛或局限性肥厚。 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 (1) 中央型肺癌 生长方式: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 1)早期中央型肺癌:指局限于支气管内或沿管壁浸润性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累及,且无远处转移的肿瘤,X线胸片常无异常表现,偶有局限性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炎。CT可清洗显示支气管壁的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内结节等改变。 2)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a) 直接征象:肺门肿块,支气管改变。 b) 间接征象: . 阻塞性肺气肿:发生在肿瘤早期。 . 阻塞性肺炎:同一部位反复发生。 . 阻塞性肺不张:发生在右肺上叶是可出现“横S征”。 (2) 周围性肺癌 肺内形成肿块或结节. 1)早期周围型肺癌:指瘤体直径≤3cm,且无远处转移者。X线胸片币哦阿仙为肺内结节影,空泡征。瘤体内部可有空泡征,钙化,空洞(偏心性),强化。 2)中晚期周围型肺癌: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有分叶,短细毛刺及胸膜凹陷征。当肿瘤坏死引流后,可形成偏心空洞,肿块内钙化很少见。 总结:(1)瘤体内部:空泡征,钙化,空洞强化。 (2)肿瘤的空洞:厚壁,凹凸不平,腹壁结节。 (3)强化:增强扫描时出现强化周围性肺癌。 (4)边缘: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瘢痕收缩牵拉周围胸膜) (5)肺内结节或肿块轮廓:边界不清(毛刺征),边界清楚。 (6)肿瘤邻近结构改变:肺门侧有索条状影,胸壁侧胸膜凹陷征呈三角形或喇叭口形。
急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鉴别诊断 1、化脓性骨髓炎( pyogenic osteomyelitis ) 感染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 1)血行感染 2)附近软组织或关节直接延伸 3)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进入 好发人群:儿童和少年男性 好发部位:胫骨、股骨、肱骨和桡骨多见 根据病情发展和病理改变,骨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1)X 线平片 发病后 2 周内,虽临床表现明显,但骨骼可无明显变化,可出现一些软组织改变 1)肌间隙模糊或消失 2)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 3)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 典型X线表现 1)骨质破坏: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 2)骨膜增生:与病变范围一致,新生骨广泛则形成包壳 3)死骨形成:为大块状死骨,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 (2)CT 表现 与X线平片相比,CT更易发现骨内小的侵蚀破坏和骨周软组织肿胀,但常难以发现早期的薄层骨膜反应。骨皮质的破坏表现为骨皮质中断,常与髓腔内的破坏灶相邻 (3)MRI 表现 在确定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髓腔侵犯和软组织感染的范围方面,MRI 优于X 线平片和 CT 1)骨髓的充血、水肿、渗出和坏死在 T1WI 上均表现为低信号,与正常骨髓高信号形成对比 2)受累骨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和皮下脂肪模糊不清 3)在 T2WI 上充血水肿的肌肉和脓肿呈高信号,增强后脓肿壁可出现明显强化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1)X 线平片 1)骨质破坏周围有明显骨质增生硬化现象 2)骨膜新生骨明显增厚,同骨皮质融合 3)骨干增粗,轮廓不整 4)骨内膜也增生,致骨密度增高,髓腔闭塞 5)可见死骨和脓腔 慢性骨脓肿(Brodie abscess of bone ) 系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都限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中,以胫骨上下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X 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中心部位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整齐,周围绕以骨硬化带 硬化型骨髓炎(Garre骨髓炎) 少见,特点为骨质增生硬化,骨外膜与骨内膜都明显增生,局部骨密度很高,不能发现骨破坏区,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边缘不整 (2)CT检查 与X线表现相似,但CT能发现X不能发现的死骨 (3)MRI检查 (骨结核 脊柱结核 骨巨细胞瘤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肾癌的CT表现 CT表现 1.肾实质内肿块,可突向肾外。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分界多不清楚,可有假包膜。密度多不均匀,呈低或等密度,内可有坏死区或不规则钙化灶 2.增强早期肿块明显强化,其后因周围肾实质显著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3.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形成;侵犯周围组织;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40岁以上男性多见 主要症状 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部疼痛等 病理分型: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X线表现(重点): ①粘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代之以肿瘤表面杂乱不规则的影像 ②管腔狭窄:见于浸润型癌,环状狭窄,范围局限、边缘整齐,分界清楚 ③腔内充盈缺损:增生型多见,肿瘤向腔内突出,表面不规则 ④不规则龛影:见于溃疡型,长形龛影 ⑤管壁局限性僵硬:蠕动、扩张受限 并发症 纵隔脓肿、食管气管瘘、肺部感染等
肝的海绵状血管瘤。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多见 CT表现:平扫表现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早出晚归 动脉期:可见肿块边缘出现斑块或结节状增强,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密度 门脉期:增强灶仙湖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 延迟期:可是整个肿瘤增强,由原来的低密度变成鱼周围正常肝实质相同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并持续10min或更长。
原发性肝细胞癌 病理学上分三型:巨块型 d>=5cm 结节型 每个d<5cm 弥漫型<1cm的小结节弥漫分布全肝。直径不超过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结节为小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