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柯凯工作室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8
OMA:文化建筑的先行者他们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建筑事务所,设计大胆、前卫,突破传统建筑的诸多局限;他们的很多作品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却又毫无争议地成为当地文化地标,他们就是因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以下简称央视大楼)而被人熟知的OMA。
这家建筑设计事务所是如何在争议中前行,又是如何开拓亚洲市场的?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OMA合伙人、亚洲项目主管大卫·希艾莱特。
由OMA设计建造的美国西雅图中央图书馆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建筑不是炫耀观念,而是文化精神的延伸。
”提到OMA,就不能不提到始终处于舆论争论焦点的央视大楼。
该建筑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创办的OMA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由于前卫的建筑风格,曾在2007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
央视大楼只是OMA探索建筑可能性的众多案例之一。
OMA的另一个经典案例、落成于2005年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同样得到大众“看不懂”的评论,但这栋造价近1.2亿美元的先锋建筑却获得业内好评,不仅将西雅图推向了国际建筑舞台,同时使OMA获得美国《时代》杂志2004年年度最佳建筑奖,以及2005年美国建筑业界最高成就奖——AIA荣誉奖。
对于褒贬不一的评价,希艾莱特表示,在理解大家不同看法的同时,也希望公众能够以包容心来看待前卫的建筑设计。
他解释,OMA的设计并不是观念上的炫耀,而是对一个地域文化生态的研究与探讨,OMA在执行每一个项目之前,都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要观察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生态,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方式。
”他说。
曾担任央视大楼设计竞赛评委的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表示,起初他对这个“极其疯狂的设计方案”持保留态度,但到后来,他感觉这个设计能代表某种在中国新时期展现出来的精神:不惧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自信。
即使人们不能完全理解设计背后的概念,他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建筑带来的深刻印象。
“不管怎样,央视大楼已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而且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逐渐理解这座建筑背后的理念,对它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14期从兴建虎门海战博物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他用20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
同时,他的人生也与新中国同频进步。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
深圳科学馆,开启事业新征程何镜堂,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自幼喜爱绘画,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时又因学业优异被推荐为研究生,攻读民用建筑专业。
1973年,何镜堂工作调动,来到首都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
他不仅在工作中完成了办公楼、厂区规划的设计任务,还在业余时间参加建筑绘画、小型铁路客站、农村住宅设计等竞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何镜堂心中“捂”了十几年的建筑师激情,也期待着有机会尽情燃烧。
他专程去了一次深圳,看到昔日荒凉的地方正成为繁忙的建筑工地,他感受到了“热土”的含义,内心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1983年,何镜堂带着家人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
回来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一个竞赛任务——设计深圳科学馆。
“本来还想去买点儿安家的东西,一听到竞赛,我想‘机会来了’,立刻放下手头其他事情。
”于是,何镜堂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李绮霞一起工作了20多天,把深圳科学馆的方案和模型作了出来。
“改革开放前沿的速度确实是快。
我的模型中午送到,下午就开始评选,傍晚便通知我中选了。
”在45岁的那年,何镜堂打响了人生第一炮。
何镜堂告诫青年人:“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迟。
”此后的36年,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映秀震中纪念地等2000多个建筑精品、200多项重大工程。
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一带一路”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木渎古镇实习报告篇一:木渎暑期实习报告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对后期建筑的影响摘要:通过对我国部分古典园林的相关介绍和对其造园艺术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剖析现代建筑设计是如何从古典园林设计中汲取营养,寻找古代造林艺匠们所残留下来的造园精髓,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对现代建筑创造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创造、木渎古镇、严家花园、虹饮山房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源于到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其组景和造景的手法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
我国建筑界有几位建筑师能从传统的园林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呢?美国后现代的发言人詹克斯说:“中国的空间处理一如后现代派(其实反过来说才对),不明显的、片段的、永远在变化的。
同时,线条却利用成规,显得很肯定。
”他以中国园林之月亮门(拱门)为例,门的两面空间布置没有肯定的意念,但是,其线条本身却是很肯定的,而且,是成规的做法。
通过月亮门的洞,空降变化无穷。
如此看来,“后现代派”曾经是我们民族的园林中汲取了营养。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效仿和鼓吹国外的建筑思潮,应相信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众所周知,园林“室内”与“室外”的定义比较随意,要“雅”不要“华”,要“字”多于“画”,“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我们不应该只研究它的历史,它的结构而要研究它为什么这么样吸引我们,“深厚”、“层次”应该怎么去做才有:“对比”、“阴阳”是怎样的一回事,什么时候用石头,哪里要用木头,房子与植物的关系:“水面”是怎么利用,室内布置怎么样才是“雅”例如中国古典园林配备植物时,往往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
使得古园林中林木屈曲突兀、潘盘结交错、连理交柯者比比皆是。
同时,也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花木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即如,“梅之独傲霜雪、竹之虚心有节、兰之幽谷清香”。
孤植以观形、观叶、赏花为主、,群植讲究搭配造景。
作者单位:柯凯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 200031)收稿日期:2010-12-222009年,来自美国的颇具威望的廖凯原基金会携北京大学共同邀请Kokaistudios为北大法学院设计新的学院楼。
项目基地选址于北大历史悠久的校区之内,北京大学标志性的博雅塔就矗立在旁。
校区内自然怡人的氛围造就了本项目特殊的环境特点,也要求设计师必须不遗余力地寻求一种可以平衡项目现代建筑风格和校区历史元素与自然环境的建筑方案。
这个项目已于2010年10月竣工揭幕,它的落成对北京大学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为校区内建筑本身,也为未来大学园区内更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设立了全新的标准。
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 柯凯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 KokaistudiosPeking University Law School : Leo KoGuan Building, Beijing由于该项目位于北京大学历史校区核心区位,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在建筑体量、红线规范及建筑限高等各方面设立了严格的保护要求,因此Kokaistudios的建筑师们花费了大量时间与校方的设计院进行协调合作,在限定的建筑形态和体量要求框架下进行基地的总体规划设计。
同时,建筑师们对基地周边的现有其他院系建筑进行调研,发现大多学院建筑在设计时考虑更多的并非建筑的外观而是内在的功能要求,在美学形态方面通常采用相对低调地表现方式。
而此次Kokaistudios突破了常规,将设计的重心偏向于考虑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建筑时的愉悦体验,在充分考虑教学功能需求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注入了更多人性关怀。
具体设计过程中,在遵循繁复的历史保护规范要求基础上,Kokaistudios 勇于突破创新,仅采用混凝土砂浆和本地石材组合,不但能有效地传导日光,同时可以巧妙地利用天窗和下沉式花园设计,使得建筑室内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光源。
建筑外部立面的设计希望在规范要求的形态和体量上尽可能寻求一种平衡。
98年评论:九十年代中国实验性建筑/cn/critique2005-8-12 13:28:53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作者:史建老师供稿(原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作者:王明贤史建)内容提要20世纪的中国建筑艺术一直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发展脉络不太吻合,这种状况在激进的80年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没有出现实验性的前卫建筑,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艺术唯一的不谐和音。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性建筑终于在90年代的建筑洪流中诞生,虽然时至今日它依然游离于边缘,但毕竟已在有意识地与前卫艺术进行横向的沟通,试图在边缘寻找自己准确的定位了。
本文介绍了中国几位青年建筑师的理论与实验性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从南到北,是商业性渐弱、“学术性”渐强的递进,而与时下流行潮流(如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自觉的疏离及对本土文化精神的探索则是一条贯穿的“轴线”。
在商业性建筑的洪流中,弱小的实验性建筑顽强地表露着青年建筑师对中国当代空间独特性的新体验。
关键词实验性前卫艺术本土文化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一20世纪是一个不断远离传统、趋向现代性的世纪,当然,在它将要结束的时候,传统又受到重新估价,现代性也开始被质疑。
如果我们把本世纪的中国艺术放到世界艺术的背景中去,就会发现它的发展是与之契合的,虽然近十几年来中国艺术家和理论家对西方艺术的“急起直追”一再受到嘲讽。
不可否认的是,新观念的接受与思维的移位确实带来了中国艺术的巨变。
伴随着90年代大众文化和商业主义的勃兴以及传统复归的新语境,中国的前卫艺术也充满活力地对这个日益物化的世界进行着批判。
或许可以认为,90年代中国的前卫艺术正与经济振兴中的东南亚艺术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某种“共同的声音”(注1)。
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建筑艺术就显得很沉寂,它好像在自我边缘化,一直与主流和前卫艺术保持疏离,缺少真正投入艺术家庭的“主动性”,也迟迟没有自己的声音。
事实上,整个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都与这个时代艺术的兴奋点不太合拍,复古主义与折衷主义始终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主流,现代主义一直到80年代还只是隐隐的潜流。
在“中间空间”里的无限可能——访VS-A(万山丹)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罗伯特-扬万山丹佚名【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5页(P86-90)【正文语种】中文罗伯特-扬万山丹VS-A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法国注册建筑师。
拥有超过25年国际化的轻型幕墙设计经验,与多位国际知名以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建筑师广泛合作,创造出大量高品质的建筑项目,如法国里尔会演中心(与OMA)、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幕墙设计(OMA)、北京西直门大厦(AREP)等。
编者按:VS-A(万山丹)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罗伯特-扬万山丹曾在事务所作品集中写过一句非常富有哲理而满怀深情的话:“世界上有三部分空间:外面,里面,以及夹在外面里面之间的中间空间。
这个空间有可能只有几毫米的宽度,也有可能会有几米那么深。
对于这个中间空间的研究,既可以用几句话来描述,也可以写成一本书,甚至于作为一项终生的事业。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Robert先生对于建筑表皮的深刻认识,也表明了Robert先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设计事业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产生了采访Robert先生的想法,想去深入了解他是如何在这个“中间空间”里不断创造作品并且而永葆激情的。
AT:您于1989年创立VS-A(万山丹)设计事务所,一直专注于建筑幕墙表皮设计,至今已有26年,而且您于2008年在法国取得幕墙设计终身成就奖。
作为一名曾在伦佐•皮亚诺知名事务所工作多年的建筑师,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了并长期专注于建筑外表皮设计的?罗伯特-扬:很好的问题,实际上,建筑幕墙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值得反思。
在做建筑之前,我已经取得了数学和技术专业的学位,可以说,我是先了解结构,才了解建筑的,这条线索对于我具有决定意义。
到伦佐•皮亚诺事务所工作后,我逐步发现建筑和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紧密又有趣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呈现在你的视野中,你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向持续变化着的因素,充满探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