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庄子》故事两则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江义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0《庄子》故事两则课件新人教版20 《庄子故事两则》一、解释加框的字词和翻译划线的句子。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课文理解和分析、练习。
《惠子相梁》【文言现象】1、一词多义①吓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②于夫鹓鶵发于南海:起飞、从于是鸱得腐鼠:在而飞于北海:到达③于是于是惠子恐:表转折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④之仰而视之:代指鹓鶵子之梁国:结构助词“的”2、通假字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3、特殊句式(1)省略句原句:惠子相梁改:惠子相于梁译:惠子在梁国做宰相(2)倒装句原句:夫鹓雏发于南海状语后置改:夫鹓鶵于南海发译:鹓鶵从南海出发(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惠子相梁相:做宰相(4)古今异义①非梧桐不止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②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因果关系庄子(约前三六九年—前二八六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译文1、《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译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翻译一、译文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世说新语》三则(荀巨伯,庾公乘的卢马,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译文《世说新语》三则(荀巨伯,庾公乘的卢马,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荀巨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解释】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
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
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本文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巨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其中瑰丽雄奇的浪漫想象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影响巨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的一场有趣的小辩论,风格轻松而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逍遥游》《秋水》《惠子相梁》作品原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北冥有鱼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庄子》中两则故事的寓意和哲理。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提升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庄子》的故事,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选自《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分别为《逍遥游》和《齐物论》。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逍遥游》和《齐物论》中的主要寓意和哲理。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对《庄子》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庄子》故事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逍遥游》和《齐物论》两则故事,并理解故事的大意和情节。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小组讨论与思考: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进行讨论和思考。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寓意或哲理,进行分享和展示。
四、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寓意或哲理,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短文的质量和思考的深度。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七、教学扩展: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庄子》的其他故事,以加深对庄子哲学的理解。
2. 相关话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与《庄子》相关的话题讨论,如庄子的人生态度、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等。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精选5篇)《〈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篇1《〈庄子〉故事两则》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quot;。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简介《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字注音。
鹓()醴()鸱()汝()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相:做宰相或:有人子:你国:国都止:栖息全:确实是安:怎么3、要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
《庄子》二则(大海有鲸)庄子二则 (大海有鲸)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两则寓言故事《大海有鲸》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一:大海有鲸从前有一只鲸鱼,它住在大海里。
由于它巨大的身躯和强大的力量,其他海洋生物都对它敬畏有加。
鲸鱼非常自负,认为自己在海洋中无与伦比。
于是,它变得狂妄自大并对其他海洋生物嘲笑和侮辱。
一天,鲸鱼听说大海以外的世界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于是它决定离开自己熟悉的海洋,探索未知的领域。
它抛弃了自己的鱼群,独自一人勇往直前。
然而,鲸鱼很快发现自己在大海以外并不那么强大和独特。
在新的环境中,它遇到了更大、更强壮的生物,而且它们的数量更多。
鲸鱼感到非常失望和羞愧,意识到自己的自负是多么可笑。
通过这个寓言,庄子告诫人们不要自负和傲慢,因为世界是如此广阔而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并尊重他人,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故事二:鹪鹩掠江庄子另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鹪鹩掠江。
从前有一只鹪鹩,它想要飞到江边。
然而,鹪鹩的飞行能力非常有限,无法直接飞到目的地。
于是,它通过连续小步的飞行,不断地迈进,最终成功地飞到了江边。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必一次解决所有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小步前进的策略,积累经验和知识,并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
重要的是要保持坚持和决心,不断前行。
庄子用这个故事教导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要有勇气和智慧,不要轻易放弃,坚定信念并通过持续努力达到目标。
总结起来,《大海有鲸》和《鹪鹩掠江》这两个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通过这些故事,庄子向我们传达了珍视谦虚、不断努力、勇于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成长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故事两则《庄子》故事两则1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相关《庄子故事两则》的阅读题目,一起来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肥沃,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字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⑴. 鯈鱼出游从容⑴. 请循其本⑴.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悠闲自得⑴.最初⑴.既然1. 判断文中划线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答案:反问3.翻译句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解析:翻译本句,关键区别句中两个“固”的含义,前者为“固然”,后者为“本来”,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逐一对译即可。
答案: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解析:惠子在文中体现其好辩、重分析的性格,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对此,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略。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一起去感受他的机敏、幽默和诙谐。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他曾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
三、学习《惠子相梁》: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通译课文。
【译文参考】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
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 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身份来吓我吧?”
重点词翻译:⑴惠子相.梁: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⑵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
⑶非梧桐不止.:栖息。
⑷于是
..鸱得腐鼠:在这时
3、思考: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
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
四、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学生通译课文:【译文参考】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重点词翻译: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
⑵鱼出游从容
..: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⑶是.鱼之乐也:这。
3、思考: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外现。
这表现了庄子积极乐观的心境。
】
五、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结合课文,思考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幽默、诙谐。
补充:善于用寓言来阐述道理,如螳臂当车、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雏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六、拓展:庄子的《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还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向往自由无束缚的生活。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试着阅读《庄子》的作品,但作品较深,同学们只做了解,不必深读。
七、小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他在《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他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后,会有些许感受。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二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