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

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来源:网络转摘作者:郝勤点击:383次时间:2010-8-10 19:35:35

“举国体制”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本文就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点与功能进行探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1关于“举国体制”的概念

“体制”是关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体育体制,是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称。一般而言,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己特定的国情和体育发展目标采用的不同体育体制。因此,体育体制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举国体制”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体育所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基础。

虽然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据现有的资料表明,“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出现却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有关资料显示,较早在正式场合提到“举国体制”特点的是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王猛在报告中提到三十年体育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时指出:要正确处理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还穷,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体育事业。在制定体育的发展计划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体育的发展又不应消极地依赖于经济条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无所作为。在我国,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调动各个地方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按比例、有重点地分配财力、物力。这样就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使体育上得快一些。”[1]虽然在这个报告中没有正式使用“举国体制”这一提法,但上述看法,却是关于我国体育“举国体制”较早的权威解释。

虽然“举国体制”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提法,但出于种种原因,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家体委的正式文件与领导人的公开讲话中,较少看到这样的提法。

官方在正式场合公开提到“举国体制”并对其进行诠释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总数与奖牌总数均位列第三的优异成绩。会后在总结中国体育为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奥运强国的经验时,各方面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这主要得益于“举国体制”。此后,体育“举国体制”成为公开的和正式的提法,频频出现于政府文件、领导人讲话和媒体报道中。

例如,悉尼奥运会后,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概括了三句话:美国体育靠他的经济实力,俄罗斯体育靠他原来的基础,中国体育的成功靠的是举国体制。[2] 2001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体育得益于举国体制,改革开放后又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利用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把丰富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竞争和协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到国际赛场为国争光。现阶段依然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要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全面、正确地实施。”[3]

2003年7月9日,袁伟民局长又在题为《求真务实,团结进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做好体育工作》的讲话中,针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他指出:“举国体制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赋予它新的内涵。要在目标制定、项目布局、经费保障、奖励政策、国家队组建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体现举国体制的要求。”

悉尼奥运会以来,国家体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和权威人士对“举国体制”问题进行如此

集中的阐述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可视为对这一体制的权威诠释,更重要的是,它还表明了悉尼奥运会以来中国体育界高层对这一体制的高度认同和肯定,表达了官方对21世纪初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方向的基本态度与价值判断。

综合以上讲话的精神,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其一,中国体育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就成为奥运强国,主要得益于“举国体制”;

其二,“举国体制”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体育资源,使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三,“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其四,在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的“举国体制”不是要不要坚持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的问题。

综合各种说法,可以认为,“举国体制”本指一种特殊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动员和调配国家资源,重点发展国家急需的重要领域或重大项目。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则是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点

相对于世界上通行的体育体制,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有哪些特点呢?

2.1“举国体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服从于国家利益与政治目标,执行国家所赋予的任务从体育史的角度来看,政府主办主管竞技体育的体制始于前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府于1952年7月首次派团参加了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为了显示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出于政治的考虑,苏联政府为此做了长时期的准备,依靠行政手段和政府投入来选拔集训优秀运动员,结果在这届奥运会上,苏联代表团以金牌22枚,奖牌71枚,总分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奥运强国。这一惊人成就首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政府为主体来搞竞技体育的巨大能量,对本届奥运会后赴苏考察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该代表团8月中旬回国以后,团长荣高棠立即向党中央打报告,要求在中央政府内设置类似全苏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那样的部级机构来领导全国的体育运动事务。中央人民政府于是年11月15日举行的第十九次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后改称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确定了当代中国的体育体制。

为什么竞技体育在20世纪会成为国家的政治意志,以至于会出现政府直接管理与投入的体育体制?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1)二战后的冷战背景使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全面竞争状态。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以其特有的竞技性成为冷战双方在和平时期显示其制度优越,国力强盛,在意识形态和精神上压倒对方的重要领域和舞台。这种体育功能的政治化,是导致相对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以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产生的主要原因。(2)对于中国而言,围绕195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爆发的海峡两岸争夺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斗争、新中国在国际赛场上展示自己新形象,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以及作为一个古老民族与传统大国在近代所遭受的百年耻辱所激发出来的民族感情,新中国选择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有其必然性。(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为实施体育“举国体制”提供了体制基础和操作平台。

“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构”[4],因此,没有20世纪这样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及民族意识背景,原本作为教育手段和健身娱乐活动的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是不太可能成为国家意志的。反过来说,国家与政府投资主管主办体育的唯一动机,就是现代竞技体育本身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包含了巨大的国家利益与政治价值。由此可见,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是特定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服从于国家利益,执行国家所赋予的任务。这是中

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之一。

2.2“举国体制”主要是以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为目标的体育体制现代体育包括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三大部分。按照1956年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简则》所规定的管理职能与权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国家体委之于学校体育工作主要行使协助、配合和监督权,由教育部门直接管理。国家体委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和促进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因而“普及与提高”长期是国家体委的两大中心任务。

从“举国体制”的内涵来看,其最初主要是指由“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全运会赛制和国家队的长训制三者构成的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则主要是包括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体制、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和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因此,“举国体制”并非整个体育的体制,而只是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的特殊体制。它是围绕迅速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以在国际赛事中夺取优异成绩这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

2.3在体育领域实行“举国体制”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20世纪下半叶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迅速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而实施的一种体育体制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体育体制来看,实行“举国体制”的主要是20世纪下半叶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这一体制的产生和存在是有条件的。一般而言,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这一体制才会产生:其一,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高水平体育为其政治利益服务;其二,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足以通过社会自身的运行机制来支撑国家意志所需要的高水平竞技;其三,国家已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基础不足以实现其目标;其四,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提供“举国体制”的制度平台和体制基础。从这几个条件来看,第一条主要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大国身上,另外如前西德、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背景下也出现过类似的强烈动机和需求;第二条和第三条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搞高水平竞技时都须面对的客观制约因素;第四条则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具备。

2.4“举国体制”是一种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的政府主导型的体育体制从管理模式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体育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民间社团型,即完全由民间社团组织来行使体育管理的职能,如美国、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二是政府与社团结合型,又称半官方型,即政府依据有关法律行使体育管理职能,但具体体育事务则基本由民间社团独立运作,如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新加坡等;其三,政府主导型,即完全由政府主办主管体育,如前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以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国情和体育目标而论,我们没有实行第一类民间社团型体育管理体制的条件与基础。第二种半官方的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也曾实验过。1949年11月至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后的三年间,曾实施过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或青年团来领导全国的体育运动的半官方体育体制,但实践证明,这种体育体制不能适应新中国体育发展的要求,因而于1952年正式成立了部级全国体育事业领导机构——中央体委(1954年改为国家体委),改而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体育体制。第三种管理体制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体育诸因素制约影响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客观而言,国家政治意志对体育的特殊要求、苏联经验连同革命军队驾轻就熟的军队化集中统一管理传统,都促使当代中国最终只能选择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并进一步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2.5中国“举国体制”是一个由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三大支柱构成的刚性体制结构李志坚同志曾经提出,我国的“举国体制”有八大环节,它们分别是:国家、省(区、直辖市)、市(地)、县的政府设立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体育业务的部门,并自上而下地

建立业务管理指导关系,政府部门决定并推动发展战略;国家、省(区、直辖市)设置专业运动队;市(地)、县两级业余体校配套形成“一条龙”的人才训练选拔模式;政府拨给财政经费;运动员、教练员的进入输出由行政部门实施;全国综合运动会的赛制;“为国争光”与“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思想政治纲领;各级党团组织,党团员围绕中心任务发挥作用。李志坚同志指出,自50年代初以来,举国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改革也已相当深入,但基本格局大体上依然如上。[5]

实际上,这八大环节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体制结构,一是以各级政府下属体育部门为架构的垂直型管理体制;二是以国家与省级两级专业队为中心,以市、县两级业余体校为基础的“一条龙”训练体制;三是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赛体制。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三足鼎立,构成是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三大支柱和内在结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体制结构已趋于刚性化,三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足残损,都将导致整个系统动摇乃至崩溃。正因为如此,使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难度较大。

2.6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最高目标与指导原则是“为国争光”“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体育体制不同,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体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特点之一。早在1964年,国家体委就制定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81年6月颁发的《优秀运动队试行工作条例》中规定:“优秀运动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8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体育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6]这种对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色。

3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功能

20世纪下半叶我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一方面,我国体育基础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国家利益又迫切要求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有效地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促使竞技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加以有效利用,投入到最需要的方向。“举国体制”就是为适应这样一个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其基本功能也就在于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全国资源,调配人力物力,行使有效管理。其具体表现为:

3.1“举国体制”具有整合各级行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的行政支持的功能政府的行政资源是指,在我国,政府具有通过行政手段支配、调动各类资源的权力与能力。“举国体制”的功能之一,就是有效地利用政府这种巨大的行政资源,将其整合转化为发展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人、财、物基础。由国务院直属的国家体委(体育总局)以及省、市、县级地方政府下属的各级体委(体育局)这样一个由上而下的垂直型体育行政系统,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体育事业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包括国家与省一级的高水平专业队和市级与县级业余体校的“一条龙”训练体制,实现了举国之力迅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战略目标。同时,四年一次的全运会,则有效地调动整合了地方体育资源,刺激和调动了各省、市、自治区利用各级政府行政资源和地方财政发展高水平竞技的积极性。

3.2“举国体制”具有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的资金的功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要使竞技体育水平迅速得到提高,达到和保持国际一流水平,必须依靠和借助国家的财政资源,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的形式来解决发展体育运动所必需的资金。即使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依靠市场运作和民间筹款的机制来解决体育发展的

全部资金问题。在中国现行的体育体制下,尤其是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进入国家与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服从国家财政管理,这样就使中国的体育事业能够在经济总体不发达背景下,获得必要的财政和资金保障,并在体育资金的运用上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同时,通过“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使有限的资金集中于主要的方向,为“奥运战略”服务。

3.3“举国体制”具有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为体育事业发展获得必要政策支持的功能从广义上看,政策是一定时期和背景下,国家、政府或政党的政治策略与行动原则。从狭义来说,政策是一定时期内以政府的决议、通知、文件、规定等形式正式下达的行政工作准则与规范,如体育政策、医疗政策、福利政策、人事政策、工资政策等。我国的体育事业要在国家整体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背景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从中央到各级体育行政系统来争取国家政策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使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有关体育人士享受国家政策的关怀与帮助,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来解决体育工作,尤其是竞技体育工作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

3.4“举国体制”具有利用国家的新闻舆论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良好舆论环境的功能中国体育事业是全民的事业,其根本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其根本任务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而竞技体育则以重大国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7]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党和政府手中掌握的新闻媒体、舆论工具及宣传手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宣传党的体育方针与政策,动员全国人民和各种社会力量都来支持和参与体育事业,为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造势,为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5“举国体制”具有整合全国体育资源,使之为国家的总体利益与目标服务的功能中国体育事业要迅速发展,只靠中央政府不行,还需要将全国各地的体育资源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其整合到国家总体目标和方向上来。“举国体制”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过由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以国家与省级的专业队和市、县两级业余体校为主体的“一条龙”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内竞赛体制等手段,通过竞争和协同,有效地调动地方搞体育的积极性,将地方的体育资源整合到国家的“奥运战略”上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与提高。

3.6“举国体制”具有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资源,激励教练员运动员“为国争光”意识与拼搏精神的功能我国的体育“举国体制”的功能之一,是通过这一体制,有效地保证和坚持了党对体育的领导,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强大动力之一。在”举国体制”下,各级体育机构的党、团组织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体育工作得以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与优势,通过经常性地对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与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平时刻苦训练、赛场上顽强拼搏的动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这种体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管理体育,依靠计划的手段来为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不可否认,这种体制在过去为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和不可取代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时代,“举国体制”也必然面临改革。从21世纪以来中国体育的任务与发展趋势来看,“举国体制”仍然在相当

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关键在于,在保持这一体制的巨大优势前提下,如何通过改革来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利益关系观视角下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利弊与改革要害.doc

利益关系观视角下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利弊 与改革要害 利益关系观视角下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利弊与改革要害摘要伦敦奥运期间,举国体制问题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会与政府观点仍然分明,不管举国体制本身好与不好,最终我们需要做的是解决出现了的各种问题。 本文从利益关系观出发分析现行体育管理体制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推理改革的要害,以求为解决问题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举国体制;利益;利弊;改革要害The current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reform k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 interest Abstract during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enters the vision of people again, the view about it of society and government still different. regardless of the whole system is good or not,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view of interest relationship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and ratiocinated the key reason of reform on the basis of tha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interes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form key 我国现行体育管理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发展对策研 究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竞技体育确定举国体制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暴露了举国体制的一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管理中起主导地位的行政化干预,而政治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文化的传承,以及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竞技体育管理行政化的根源。综文献所述中国体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为多渠道的资金筹协会的实体化、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和构成与去除体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而笔者在此大胆假设,既然行政化管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变更,并设立了多种与时期所对应的管理机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体制改革和机构的撤并不能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过程中多种机构并存的状况。我国当前管理体制虽然改变了由政府统管的局面,但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我国公益性体育发展目标影响,使得竞技体育管理带有异常明显的行政化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前适应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就显得落后且封闭,并且显现了高度集权式管理、政治利益干预体育、

竞技体育无法社会化等弊端。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使得竞技体育管理的行政化严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导致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权。高度行政化有其自身优势,如优秀的执行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但行政化势必带来微观层面的被忽视,而本应拥有微观决策权的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等没有其独立决策的权利,这势必会影响体育管理宏观与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同时对于运动员选材、训练等都有影响。同时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难引入外部资源,也导致了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體制发展 我国走的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一味的照搬国外的制度是不理智的,国外的管理体制有其自身先进的地方,其本身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量身定做的,而最近主流的声音都是去行政化。但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也不乏出现像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水上项目等优势项目,这说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并非一无是处,而国外的管理体制也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先进地位。应设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借鉴而并非照搬国外先进理念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才能使我国的管理体制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举国体制的优劣 举国体制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整体实力,集中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打开了总奖牌数异地和金牌数第二的奥运史

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举国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 体育行政管理; 举国体制; 多元利益主体 中图分类号:G08- 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8207 ( 2007) 07- 0022- 02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07- 04- 08 黄凯( 1961—) , 男, 天津静海人,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体 “举国体制”, 即“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体制, 它符合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情和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 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带来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该体制表现出的政府对竞技体育资源高度垄断的性质及其结果, 也正在逐渐成为竞技体育向国际化、职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桎梏, 如何改革现行体制关系到整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选择举国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举国体制是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 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 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 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场经济方向转轨、体育管理体制整, 以及我国竞技体育规模不断不断提高,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举程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盾和问题,暴露出一些与社会主不相适应的地方。概括起来, 主要( 一) 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整合育行政管理举国体制依存的内外观的变化, 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条件度基础不复存在, 个人利益无条件方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中央利益的同程度的裂变, 表现出利益主体多征在体育行政管理举国体制的实员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形式的多样标一元化的矛盾、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在工作绩效评估上的差异,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之所以选择这种政府管理型 体制, 一方面, 我国体育基础较差, 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另一方面, 国家利益又迫切要求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 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有效地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促使竞技运动水平迅速提高; 同时, 通过这样一个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加以有效利用, 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举国体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为适应国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育系统在资源配置、发展空间等方根据举国体制运行的时代背景, 益的前提下, 兼顾个人利益、集体新形势下举国体制进一步提高运的一个现实问题。 ( 二) 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水平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际竞技体育大赛上取得好成绩, 育的既定目标。竞技体育国家办, 按照管理权力的归属,体育管理体制可分为政府能所决定的, 也是这项事业整体的 管理型、社会管理型以及处在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结合型。以我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情和体育目标而论, 我们没有实行社会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的条件与基础。结合型的体育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也曾实验过。但实践证明, 这种体育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中国体育发展前, 我国实际选择的是各级财政投门举办的单一发展模式。近年来,门也和少数高校、企业开展了一些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进行了体上尚属试点性质。 的要求,因而于1952年正式成立了部级全国体育事业当前,这种单一的举办模式 领导机构— —中央体委(1954年改为国家体委) , 并采用了政府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这种体育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受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体育诸因素制约影响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举国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行政管理举国体制作为有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发展道路的制度设计, 在半个多世纪的实际运行中取调动社会机构办高水平竞技体育长期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竞技 看,竞技体育国家办在实现形式多元, 以利于在更大的平台上创好地发挥举国制度效力。 ( 三) 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待行政管理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运行的, 举国体制在实际运行中的 得了辉煌的制度绩效,为国际体坛创造了竞技体育发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观念、原则、 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然而, 随着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社会转型、我国的经济体制朝着市但这种关联更多的是被动的、不得是依靠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来配置

中国体育发展白皮书

体育发展 中国体育发展白皮书 技术创新,变革未来

千帆说明 l 千帆分析全国网民,分析超过99.9% 的APP 活跃行为。 l 千帆行业划分细致,APP 收录量高,分析 45领域、300+行业、全网TOP 4万多款APP 。 l 千帆是数字化企业、投资公司、广告公司 优选的大数据产品,2015年至今累计服务客户数量400+。 分析定义与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l 分析内容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 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易观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 l 分析内容中运用Analysys 易观的产业分析 模型,并结合市场研究、行业研究和厂商研究,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现状,趋势和规律,以及厂商的发展现状。 分析定义及分析范畴 l 本分析中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 球、网球、田径、游泳、冰球(冰雪)、电竞、健身为代表体育运动项目,以各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包含但不限于竞技体育举办情况、竞技体育获奖情况、大众体育活动内容、体育商业厂商情况等。l 通过对基本情况的研究分析,构建完整的评价 体系。从竞技体育发展指数、大众体育发展指数、其他体育服务及衍生产业发展指数三个大角度入手对目前中国各运动项目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CONTENTS 目录01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概况解读 2.中国体育市场运动项目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解读 3.中国体育市场运动项目发展特征分析 4.典型运动项目发展分析

01中国体育市场发展概况解读

发展体育产业是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 六大幸福产业 旅游 健康养老六大幸福产业成中国服务业增长新动力 文化 体育 教育培训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易观整理 数据说明:幸福产业消费增速由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合计计算得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易观整理 l 城镇居民在“幸福产业”的支出增长率超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幸福产业”消费占比进一步提升;六大幸福产业成为中国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 l 体育产业增加值跑赢GDP 增长,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l 综上,发展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国民幸福感息息相关。同时处于国民消费转型期,也正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举国体制还是单飞体制更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辩论赛参考资料稿件)

举国体制还是单飞体制更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辩论赛讨论参考资料_稿件) 定义1 举国体制: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去发展各项体育项目的一种体育体制。 单飞体制:运动员脱离国家团队,独立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体育体制。 定义2 举国体制:运动员在国家的带领下,由国家动员和调配各种力量去帮助其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体制。 单飞体制:运动员脱离国家团队,独立进行活动,自负盈亏去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体制。 体育事业(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广各项体育项目,提高体育技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标准1: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广/发展体育事业? 标准2:何者更能推广体育项目的影响力? 一、思维主线: 举国体制→特点(资源充足、训练严格等)→能更容易更快捷地提高技能→ →就能取得更多好成绩(金牌)→这个体育项目更加强大→更大影响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个人实力代表国家实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二、部分讨论注意点 1、从体育项目方面讨论; 2、从所有项目发展角度(总体)讨论; 3、由国家去规划增添各种体育设备是不是举国体制的一种表现?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注意我们可以不仅仅是竞技体育!!! 4、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程度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大多数的其它体育项目,因商业性比赛根本没人看,靠市场体制是不可能解决的经费问题的,最后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5、注意论证如何从体育项目的影响力推出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第二个标准) 三、部分利 1、迅速提高运动员体育技能的一条简便快捷,也最具有实效性的途径。 2、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防止体育发展混乱的场面; 4、能给不太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提供足够的支持。 5、训练严格,更能挖掘出个人潜能。 四、部分弊(百度上的) 1、政府包办体育。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业,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又是管体育的主体。这种“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要求背道而驰。 2.机构运行高度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事业主要依靠行政部门层层下达的政策、文件、指示等手段来维持其运行,这显然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小政府,大社会”是不一致的。 3.资金来源高度依赖于计划手段和政府财政投入。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和财政拨款对体育发展提供各级体育部门的行政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国家与省市两级专业运动队的训练比赛经费及运动员薪金福利、体育训练比赛场馆建设经费等等。这造成了体育事业在资金上对国家和政府的严重依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体育系统的发

体育明星代言的利弊分析1

体育明星代言------一朵带刺的玫瑰 论体育明星代言的利弊及对策 李燕 体育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是其他任何活动不能相比的。2006年的体育赛事精彩不断,世界杯,男篮世锦赛……给人们带来一次次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愉悦。众多的体育明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更多地重视。人们通过体育明星感受了体育的魅力,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体育明星身上,共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痛苦,体育明星在众明星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仅再是为国争光,争金夺银的运动员,他们与大众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也有另一种精彩,那就是充当品牌代言人。 我国的体育明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品牌推崇。某调查2005年中国城市消费者广告态度调查报告在对广告5大态度的相关性解析中,分析人员得出一个有趣的一般性结论:优秀的体育明星比演艺明星担任广告形象人物更适合受众的广告态度。不过寻找到一个合适代言人的实际操作并非易事。就目前而言,体育明星代言成风,从郭晶晶,刘翔到姚明,无不成为商家追捧的代言明星。“体育明星与企业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然而有关营销专家指出,体育运动的残酷性决定了企业的风险性,而且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不可控的,因此对于将体育营销纳入企业整体营销的企业而言,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决策慎重。体育明星这张牌到底好不好打?一研究体育广告的专家认为,从短期效果看,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体育明星的带动效应巨大,在奥运良机用其推广产品是非常好的选择。

尽管邀请大牌体育明星代言花费不菲,但如收益明显,也是物有所值。 体育明星品牌代言人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创造超额利润,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品牌代言人是品牌文化基因的人格化,品牌代言人是品牌个性与企业文化内涵的人性化符号载体之一。品牌代言人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人性化,从而使消费者消除戒备心理,较易接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优秀的品牌代言人能够吸引消费者,在消费者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之前,代言人已经把那些潜在的消费者征服了。运用体育明星品牌代言人策略可以起到脱颖而出的作用,尤其在众多的广告中能一下子抓住观众,体育明星们积极健康、充满活力,而且其运动形象中自然传达着拼搏进取的顽强精神,有效地把体育精神应用于企业的品牌;品牌代言人的功能应该包括传播品牌信息,扩大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参与公关及促销,与受众近距离的信息沟通,并促成购买行为的发生,建树品牌美誉与忠诚。 体育明星受媒体关注颇多,曝光率高,无形中节省了企业的宣传促销费用。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搭上体育明星的便车,则可减少其中的困难度。另外,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形式,的确具有常规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特征,不仅具备很高的覆盖率,而且可以透过特殊的媒介环境使目标消费者对体育明星产生积极的联想,,体育迷和中间商喜欢与某个得胜的体育运动队或运动员建立联系,尤其是年轻人,经常会模仿他们的偶像——体育明星,这个体育明星所代言的产品的企业带来了很高的销售量。 然而,体育明星代言亦是把双刃剑,明星广告奇效风险并存。 运动员有一定的运动生命周期,这个周期是否与企业产品的周期相适应,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企业是在运动员还没成名时就把他签下,投资很少,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体育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体育研究 贾志强刘海英杨鹏飞马潇曼郭美 摘要: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献的研究,专家访谈、定量分析、定性描述和逻辑分析与类比归纳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着力于历史事件来反映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过程和多元内容进行详细的挖掘,描述分析、归纳提炼和总结;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体育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的互动关系,进行较深层面的分析,力求发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走向,并丰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给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约和挑战,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失衡,既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行为与我国体育体制转型方式矛盾;国家办体育事业和社会办体育事业的矛盾;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与三级训练体制间的矛盾;《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矛盾;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和狭隘的民族与团体之间利益至上的矛盾等;存在着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失衡;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全运战略失衡;产权边界模糊、激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投资与收益间的失衡等,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协调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关系。 一、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与演进特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与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看,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逐步深化发展阶段 国家体委于1979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工会议,工作重点从过去集中抓政治运动转到抓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实现体育工作重点的转移。1979年11月,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体育开始新的局面。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对优秀运动队、业余体校和学校运动队按照一、二、三线运动队进行了调整,逐渐建立和健全了按比例发展、层层衔接的训练网络。在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上获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和16枚铜牌的佳绩,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4位。并在游泳、田径两个项目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深化发展阶段 1993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新时期我国体育改

举国体制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研究述评 摘要:体育领域中存在的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结到体育体制的问题。本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对我国现存的竞技体育体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体育体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1我国体育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十分落后,要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就必须有相应的体制做保证,举国体制山此而诞生。此后的几十年,政府包揽了体育发展的一切事务。改革开放使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此后的20年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三大赛事上共获得1千多个世界冠军,创造和超过上千项世界纪录,产生了一批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旧体育体制改革也在酝酿之中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国家体委又颁布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1995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1997年国家体委撤消了综合竞技司而改为单项运动管理中心。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体育行政机构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尽管改革也使体育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集权垄断型的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的体制,因为在夺取金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还难以用更合适的制度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改革并没有触及体育体制的实质,反而得到了加强和巩固,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最大难点。 2关于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 2.1举国体制的概述 “举国体制”特指中国体育领域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下达体育发展目标与任务,以计划手段按其目标与任务配置体育资源,以国家财政支付体育经费。政府逐级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区划代表队竞争赛制与运动队层级训练选拔体制是这一体制的主要内容。 “举国体制”中的“国”实为国家权利的执行者一政府,举国之力即是举政府之力。尤其是举中央政府之力。 “举国体制”成为耳熟能详的名词,并非始于其发挥最大作用的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而是在中国迈入第十个五年计划之后的改革关键期——2000年。 这一年中国体育从悉尼奥运会满载而归,“举国体制”被确立为最大的功臣。自此,“举国体制”反复曝光于政府文件、官方表态和媒体报道,也引发了包括体育界人土在内的各方争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它的现实意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和未来走向上。 对于“举国体制”的历史地位,发表观点的各方,无一例外地给予了正面评价,举国体制在中国成长为国际竞技强国的历程中功不可没。 2.2对“举国体制”的几种认识 对“举国体制”的认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立场: 其一,坚持改良论:认为“举国体制”不可或缺。有入主张,在原有形成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系尚未彻底破裂、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的过渡时期,继续坚持“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从国情出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不少人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的成立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体育在整个国家中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体育事业被当作国家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载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10月开国大典刚刚结束,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及时地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同志亲自出席了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我国第一个体育杂志《新体育》题写了刊头。1952年,为祝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主席为大会作了“发展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题词。1954年,党中央批转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其中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文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l983年10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了《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通知指出:“体育战线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开始出现了新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向四化进军的信心,在建设两个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指出:“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积极有效方法,同时

是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直属国务院的一个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体育运动,并由贺龙副总理兼任体委主任;以后又陆续健全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县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军委总政治部等有关部门,也都相应地建立了负责体育工作的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各产业系统的体育协会和单项体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地方体育科学学会及单科学会。近年来国家机构改革,将国家体委改为体育总局。由此,使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相互配合,形成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完整体制。 其次,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的重视,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改善。过去对体育和体育工作者的偏见和传统观念,正在逐步改变。体育工作者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人数一届比一届多。历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邀请了体育界的代表,还有不少人担任了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总工会的委员。近年来,通过有组织、有领导地评选全国干名、百名优秀体育教师、评选“十佳”运动员等活动,使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特别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教练员非常关怀。他们经常出席运动会和庆功会。优秀运动员经常被邀请到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作客。对我国参加的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央领导同志有时还直接参与

分析中国美国与欧洲的体育制度的异同

体育制度之比较 举国体制,就是说举全国之力来发展体育运动。而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更多的则是在向竞技体育要成绩并且计算着金牌数的多少。相比很多发达国家的各自为战,我们的体制就像是全国体育工作者攥起了一个拳头,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就像是用手指头对抗我们的拳头。因而,我们无论是在亚运会还是在奥运会、世锦赛中都能夺得很多的奖牌。1992年,中国在巴塞罗那夺得16枚金牌;1996年,中国在亚特兰大又拿下16枚金牌;到了2000年中国更是杀进金牌榜的第一集团;之后的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就更不在话下了。 然而仅仅凭此,我们还是不能断言中国就是“体育大国”,中国充其量算得上是“金牌大国”。 举国体制的好处就在于,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规划,有计划地培养。在中国运动员多为全职的情况下,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加上自身努力和外籍教练的悉心培养,这样运动员的水平不可能不提高。目前中国所有的奥运项目参赛队员都是全职运动员,也就意味着他们每天不需要去考虑生计问题,只要能打比赛,他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国家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帮助他们办了。可在国外,那些不是超级明星的运动员,必须要考虑明天吃什么。 在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任何部门是与体育有关的。运动员的训练和参赛经费都是自行负责或靠赞助,不由政府提供。而且,其设置的一些奖励也全部是用来鼓励那些经常参加健康锻炼的普通人的,并且这些奖励都是精神上的鼓励,只是对人们进行锻炼的一种承认和认可。 在日本,其体育不像中国那样有国家队,专业化训练,日本参加奥运会的个人选手,往返路费、旅馆住宿费等,全要运动员个人掏腰包负担,国家不出钱。日本运动员搞体育,不但不赚钱,反而是要贴钱的。以前日本对奥运会奖牌获得者也没有奖金,近年来在一些人的呼吁下,总算给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发奖金了,但是数量并不多,还不到普通人一年的工资,只是象征性的奖励。 然而在中国,雅典奥运会前,国家奖励政策规定,金牌奖励20万元、银牌15万元、铜牌8万元(均免税),奖励人员包括队员、教练和有功人员。北京奥运会时则更高,有些焦点选手的金牌奖金甚至能突破百万。对于中国一般老百姓来说,20万人民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奖金。 举国体制为中国带来了许多金牌,让中国的体育不断强大,可是这“强大”是真正的强大吗? 目前,中国人体质明显处于下滑趋势。可是衡量体育水平高低的办法依旧是金牌拿了多少,并不考虑全名素质指标。然而奥运会的金牌只能证明竞技运动的水平,并不能反映更不能代替国民的健康。没有国民的健康,就算把奥运会的金牌都夺了,又有多大意义?毛泽东曾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才是发展体育的根本目的。但是奥运会的金牌光芒似乎掩盖了国民健康这样的大问题,不少项目实际上在国内仅限于专业运动员从事,根本就没有在老百姓中开展。 一方面,一般老百姓几乎接触不到体育场馆。现在中国各类体育场馆的数量超过6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近1平方米。这看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似乎中国体育的发达程度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可是中国体育的内容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国的体育场馆,67%是教育部门所有,25%为体委等系统所有,都是封闭在高墙之内,不对一般老百姓开放的专业训练场。 另一方面,中国的很多体育强项,在国内却很少有人参加这项运动。比如中国的强项体操,有几个中国人可以到体育馆去练体操?中国的皮划艇是有实力争夺金牌的项目,可是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根本没有见过皮划艇的实物是个什么样子。 全民健身喊了若干年,而真正有多少落实?这也就是举国体制带来的弊端。所以可以说,中国的体育走的是竞技的道路,与全民健身是脱轨的,是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的。在这一方

中国体育体制

中国体育机制 组员:xxxxxxxx 摘要:通过了解运动员如何进入国家队,进入训练队后的生活以及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发现我们国家体育制度的存在的问题。探究我们国家现行体育制度---举国制,发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体育制度改革 一.运动员成长历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运动员(以国家对运动员为例)的基本情况,在很多人看来,国家运动员是光鲜照人的,因为他们能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性大赛,能够有机会站在领奖台上,能够经常出现在新闻的镜头前,拥有强健的身体等等。但是我们被外表迷惑了,事实是“运动员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1.进入国家队 国家运动员如何进入国家队?一般是运动员参加集训表现突出或者短时间内进步很大,比赛成绩突出。 2.在国家队的生活 进入国家队后运动员的生活从此变得单一,每天带薪训练,但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难免会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当初他们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学习这一项体育项目,如今它却成了自己的职业。那么进入国家队后的运动员是把自己的训练项目当做爱好,事业?他们是在为了金牌梦奋斗,还是为国争光抑或只是在混日子?事实是大多数运动员开始把训练当做自己的事业,因为每日超荷量的驯良让他们感到疲惫乏味,但是由于带薪训练,他们宁愿把这当做自己目前的事业。当然还有少数人是为了金牌梦或者为国争光在奋斗。 作为国家运动员,他们以自己为骄傲吗?对于金牌或者将奖牌获得者来说这是至高的荣誉,并且他们会因此被人记住,被“邀请”作广告代言人,被国人赞颂。但是获得奖牌的只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预备役运动员,他们呢,就像是金字塔最底层的草根不被人知道,更不被重视。所以普遍来说运动员心理上对训练存在一种抵触心理。 二.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 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不尽相同,有人欢喜有人悲。大多数运动员退役之后便会陷入窘迫的生活。 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惑中国体育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通过政策性安置实现再就业的做法遇到了前所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体育是金色的,耀眼的不仅仅挂在健儿胸前的金牌,还有一座远未被充分开掘的“金矿”——体育产业。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此次常务会议,从国家层面力挺体育运动产业,这无疑为这一产业的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 体育产业成为下一个“金矿”已经若隐若现。在业界看来,简政放权,给体育产业不断松绑,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其前景值得期待。 2013年,体育产业领域并不平静,如期而至的改革大潮和社会各界要求改变体育发展现状的倒逼与追问,当然还来自于体育界自身在改革破冰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困惑与纠结;2014年,体育产业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求新求变所积聚的内在动力,改革大势所释放的利好与激励,当然也还来自于改革所必然触动的自身利益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 (一)政策红利释放 2014年9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大众健身,并制定了取消审批、优化环境等具体措施。国务院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使得体育产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其灿烂前景值得期待,体育产业黄金时代正式开启。 似乎在一夜之间,体育产业成为产业政策红利的一个释放窗口。 继财政部发布9月初调整体育彩票竞猜规则后,备受关注的体育产业改革政策也相继落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三方面具体提出了改革体育产业的措施。 1、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姚明就曾吐槽,要想办一个简单的街头3人球赛都得经过审批。下放赛事审批权限,将激发民间资本参与举办体育比赛的热情;转播权的出售,也可以带来充分的市场竞争,这些都会带来很大的商业效应。 2、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地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近期,“大妈广场舞”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抛开其中的种种议论不谈,老年人对健身场地的“争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滞后,也表明体育消费尚有巨大潜力有待开掘。城市里的体育场馆,很多都建立在市中心,供给重要比赛使用,不仅利用率低,也不能满足广大普通民众的健身需要。

中国体育发展及其问题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及其问题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与体育强国的要求相差甚远。 关键词:群众体育举国体制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体育强国 一、中国体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中国人早就将身后“东亚病夫”的牌匾砸碎,取而代之的是“金牌大国”、“体育大国”等等美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体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积极投身到体育事业中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体育发展的速度令世界为之惊叹。 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奋勇拼搏,争金夺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运动员的成绩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的。在举国体制的培养下,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在各项大赛中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就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奥运会来说吧,以下是中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得15枚金牌,到2004年雅典的32枚金牌,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为国家争取了极大的荣誉。此外,“110米栏飞人”刘翔证明了亚洲人也能战胜被认为统治短跑项目的欧美选手,打破世界纪录;中国乒乓球队统治了乒乓球比赛,在国际比赛中鲜有败绩;中国男排、中国水球队、沙滩排球队在比赛中也不断取得突破……这一切都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中国体育的发展。 中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但是发展快。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亿元到了本世纪初已经超过200亿元。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中重要的一翼,我国最早走向市场也是最火暴的足球,近五年的转播权总共6000万美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专业市场,国内现有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两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其发展速度是可观的。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8年奥运会使用37个比赛场馆(其中32个在北京,5个在其他城市),训练用比赛场馆59个。这些场馆需要购进大量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根据近几届奥运会的经验,2008年奥运会需采购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总价值为2亿~25亿美元,这为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开拓了发展空间。另外,2008年奥运会为我国体育保险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等行业的发展机遇[1]。

辩论赛举国体制利大于弊总结陈词

感谢主席,很高兴由我来为本场辩论作总结陈词。 首先,纵观整场辩论,对方辩友一直在告诉我举国体制有何其何其多的弊端,有何其何其多的毛病,是,我方的确承认由于部分过程实施方法不当,举国体制的确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是不是要拯救一个患了肺炎的病人就必须切除他的肺,要拯救一个患了脑血栓的患者就切除他的脑呢?显然不是。举国体制虽然在现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体制本身带来的,而是体制的实践过程不当带来的。既然不是制度本身的根本性问题,又何必通过废除体制这种极端的措施来解决呢?对于一个有病在身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对症下药,积极救治,而不是通过将他杀死来解决问题。 其次,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中一直在大谈废除,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如果废除举国体制会怎样呢?我要遗憾的告诉对方辩友,在废除举国体制之后,你再也不会见到下一个王楠了,因为她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下岗工人之家,如果不是举国体制发现了她有打乒乓球的天赋并将她吸纳入体制内,她的家庭连一把球拍也无法为她购买。你也将再见不到下一个殷剑了,因为她这个来自西南小渔村的渔家姑娘承受不起帆板运动每天动辄上千元的成本投入啊!废除了举国体制,体育运动的世界就完全变成了有钱人的舞台,千千万万像王楠,像殷剑一样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只能一边感叹着自己上辈子没有投好胎,一边将追求体育精神,超越运动极限的梦想默默埋葬啊!看到此情此景,对方辩友还要继续坚持废除举国体制吗?对方辩友还要埋葬多少贫穷人家的孩子对于体育的梦想呢?从苏联举国体制转为市场体制的俄罗斯,迎来的是优秀运动员的大量流失,体育事业的巨大滑坡。曾经苏联国旗飘变各大赛场,而如今,俄罗斯连奥运奖牌榜的前五名也进不去了。 最后,对方辩友还提到,举国体制中有很多运动员未能打出成绩,同时失去了发展其他事业的能力。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在长年的训练中,我们赋予运动员的就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么?显然不是,在举国体制的训练体系下,运动员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而是处于一个团队之中,由此而训练出的与人协作的能力,培养出的自我提升的能力,还有对于胜利最迫切的渴望,在哪一行哪一业又不能发挥作用呢?体操王子李宁成功转型为著名企业家,乒坛皇后邓亚萍成功转型为社会政治家,这难道不是我们长年体育训练赋予运动员人格塑造的作用吗?同时,举国体制是一套严密而完备的机制,是对运动员一种从选拔到退役的彻底保障。集全国之力,对退役运动员进行统一职业教育与转型规划,甚至发挥其长处,由国家将其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是不是比市场体制中的单打独斗可靠呢? 没有举国体制,就没有我国体育今天的辉煌成就,就没有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一次次的升起,就没有义勇军进行曲在五洲四海的一次次回荡。举国体制有其弊端,但这种弊端是可以通过改革来逐步解决的。利处无可取代,弊端可以规避,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运动员培养的举国体制不应废除!: 方案二:最后,对方辩友还提到,举国体制投入了大量资金却回报甚少。什么叫做少?136枚奥运金牌是少吗?3467个世界冠军是少吗?由于运动员们出色表现而激发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是少吗?我们为何要培养运动员,就是要让他们去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采并由此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热情。一旦这种建设祖国的豪情被激发出来,所创造出的财富又何止那投入的区区两百个亿呢?运动员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大使,他们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对外形象,耗费金钱来维系我们的民族荣誉,展示我们的民族风采,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难道有错吗?如果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我们的三军仪仗队,八一飞行表演团同样耗资巨大,是不是也都应该撤销呢?

论述举国体制

论述举国体制 一、举国体制的定义: 体育体制,是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称,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形成一个由各级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 二、提出的背景: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出现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体育领域实行“举国体制”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一方面,我国体育基础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国家利益又迫切要求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举国体制”就是为适应这样一个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的运行机制高度依赖政府的行政职能,在资金保障上主要依赖政府拨款以维护其功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举国体制”表现出的政府对竞技体育资源高度垄断的性质及其结果正逐渐成为竞技体育向国际化、职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桎梏。 三、评价: 实践出真知。以竞技体育为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相对薄弱,要在体育方面迎头赶上,必须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举国体制是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选择,而且已经为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著有成效的今天,举国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对举国体制的优缺点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优点: 1.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2.为一个体育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一条最简便快捷,也最具有实效性的途径。 3.满足了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条件,实现了现代竞技体育所固有的政治功能,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4.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08北京奥运会,获总奖牌数第二和金牌数第一,谱写出奥运史上新的篇章。 (二)缺点 1.政府包办体育,其运作过分的依赖政府。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业,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又是管体育的主体。这种“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要求背道而驰。 2.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对体育发展提供各种所需经费,造成了体育事业在资金上对国家和政府的严重依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发展要求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3.运动员队伍的文化素质低,运动员退役和再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有资料显示:100%的健将级运动员和60.5%的一级运动员不能完整接受我国所有阶段的教育,这势必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的第二次择业。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国有20%的退役运动员亟待安置。 4.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衔接还不到位,一些主流项目的群众基础还略显薄弱。目前,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一直是提出两大计划,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两者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提高来促进普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我国决定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斐然,证明了举国体制对我国经济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我们需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这就要提高体育社会化的程度,但是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忽视了大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