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

摘要: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实行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虽然清末变法的失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将会给我国当前改革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关键字:清末变法改革资本主义

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璀璨的中华文明长河,从洪荒奔向文明,从远古奔向未来,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血泪,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记下了诸多的心酸和遗恨。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撼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章。尽管已经数次试图摆脱欧美列强铺就的轨道,走自己的路,但每次倔强抗争的结果,无不以头破血流为代价,徐羽归来。欧美列强挥舞的大棒如同不可跳越的魔棒,逼迫衰亡民族重新塑造着自己的形象,重新择取民族生存的道路。

为救亡图存,清廷自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法制改革。至宣统三年清帝逊位,变法共进行了十余年,仿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中华法系转型进入近代化。清末变法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1901年到1906年是“新政”时期,从1906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预备立宪”时期,这两个时期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修律活动,促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1

一、清末变法的历史意义

清末变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点,代表了中国的合法团体探求现代化道路的最高水准;它也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推动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它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和分界线。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依次衔接,步步深人的三次改革尝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历程链条。每一次改革运动,所昭示的都是渐次接近于现代化运动的终极目标,呈现出越来越接近,但却始终难以相交的历史态势。洋务运动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金钱组建起来的看似豪华的近代化军队最终也被战争无情的证明了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的洋务运动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历史舞台,相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真正涉及到了中国当时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封建制度腐败落后。作为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无疑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一次勇敢尝试。但是单纯依赖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忠奸难变得袁世凯,不懂得发动群众,注定了在付出了大量流血牺牲后换来的只是变法彻底的失败以及中国普通民众对变法的麻木不仁。2从改革的内容看,清末新政涵盖了前此所有的改革的总和。这场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兴建铁路、发展实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扩建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和推行立宪政治等等。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而来的便是资产阶级政治觉悟的大萌生。参政议政成为清末新政期间资产阶级的政治旨趣。尽管因成份复杂,政治诉求参差不齐,有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分,但在改变君主专制统治,打破传统社会结构方面资产阶级是一致的。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可谓是一场全方位、深层面的改革运动。3综上所述,清末新政是资本主义规律督导下的产物,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进器。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开出的资本主义列车在此得到供水、添煤而加速前行。

二、清末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经济上,就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财政、经济状况来看,难以负担新政的顺利运行。清政府国库空虚,难以负担新政所需要的费用;当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渗透到中国工矿的各个部门,即使晚清政府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也难以解救危难中的经济。

在政治上,清政府及地方各级官员与立宪派相互抵触,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从而使自己更加孤立。清政府“新政立宪”只是缓兵之计,“皇族内阁”的成立又一次表明满清政府压根儿就无意真正实行君主立宪,相当一部分立宪派看到了在满清贵族统治的封建国家要想实行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被逼上了支持革命派的道路。地方官吏对立宪的态度。同时地方官员大都是自私自利之徒,在封建专制时代都得到了好处,因而他们对待预备立宪也以是否对其有利为标准。

在文化上,清末新政中出国留学的人在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政治学说后,对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感触深切,在他们依靠清政府救国无门时,最终走上了反抗清政府的道路。清末废除科举、兴学堂使广大下层民众缺少文化归宿感,因此下层民众的民变阻碍了新政的实施。

晚清政府的政府腐败透顶,积重难返也成为新政顺利实施的一大障碍。清末社会是一个贿赂公行和升官发财的社会,整个官场贿赂成风,腐败透顶,官员们整天忙于逢迎拍马,受贿行贿,搜刮民财,蝇营狗苟。所以,“既增添了‘新政’的难度,也败坏‘新政’的形象”。而“新政”中所编练的新军由于对清政府的不满,再加上新军中上层领导的影响,最终也走上了反抗道路。4

三、清末变法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王丽华:《解析清末法制改革及其现代意义》

2李敏:《试论清末改革》

3张礼恒、王希莲:《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里程碑——论“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4常瑞:《清末新政的原因述论》

“改革的时代需要改革的历史学,正如革命的时代需要革命的历史学一样。”清末新政是上个世纪大变革时代的政治革新运动,它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虽然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力图在保持原有政治秩序连续性条件下的同种政治变迁的方式,二者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治国

清末新政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法令和章程,但这些只留于形式而不重视实质精神,最终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法制建设,将现代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清除以人治国的流毒,切实保护各阶层人民的权利,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公平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5

2.统筹兼顾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

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其发展都会受文化层面的制约,如果不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变革,那么,变革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清末变法没有照顾到三者的协调发展,宪政改革使各种请愿运动与立宪活动合法化,从而提前把人们压抑多年的各种政治诉求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因此,当今政府改革应兼顾物质、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着眼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向来恰当地选择改革的重点,找准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3.政府改革重视民生,关注群众诉求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民不聊生,人民纷纷反抗清政府统治。因此,今天的政府改革要注重实效,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变革的好处,这样做有助于增加权威合法性;改革也不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强行实施力不从心的改革措施,使改革陷入失序。

4.改革要审时度势

清末变法在坐失改革良机后,才采取的适应性变革,而其消极、被动和盲目使得新政以失败告终。因此,作为改革的实施政府,必须以一个积极地姿态去面对改革;作为政府的领导者,必须在危机的隐患阶段就能以敏锐的目光发现问题,在条件尚好的情况下从容改革,以免被动。

5.正确处理对外关系和外来文化

清政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因而,遭到国民的唾弃,民心背离。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应该有策略性的迂回,但更要有原则性的鉴定,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对外交往的第一准则,这样的政府才是人民希望看到的政府。6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清末新政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改革,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能使我们认识一个后发国家现代化历程的艰难复杂,也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化获得成功的各种制约条件,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发展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参考文献: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公圣祥.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1994,(6):25一30

邓保国.清末变法修律的历史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2一57.

傅建奇.从清末修律的局限性看中国对西方法律的借鉴[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

沈江瑞.论清末修律的原因!价值及其局限性[J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5一72

]张竞生.清末的法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J].探索,1999,(4):111一113

5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政法论丛,2005年第2期

6李雪丽:《略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启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