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末监狱制度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9
清末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启示一、清末司法改革的肇因(一)清末司法改革的思想基础在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摧残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之后,维新派即改良派应运而生,他们对清末的形势和局势进行了分析和考量。
于是他们,文化上主张兴办西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作为维新派核心人物的康有为,依照西方的政治原则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以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为主要精神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他在上奏光绪皇帝书中:“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1]康有为以此来表明外国强的内因,想借助别国的内因来改变中国的现状改变中国的外状,康有为是君主专制的坚强的守护者,他的提议也只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统治危局,属于改良派的范畴,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其提倡的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当时的病况下,不下猛药是难以治愈的,而其药方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西药”而已。
清末司法改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清王朝预图通过司法改革收回其领事裁判权,清末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司法主权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面对这样激荡的时局,清王朝也欲通过改革恢复自己的司法以及领土的主权,从此恢复自己“天朝上国”的傲慢,而要后恢复其“傲慢”仅仅改变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清末统治者却自视甚高,最终的失败也许打破了清末统治阶层的美梦。
(二)清末司法改革的历史渊源清末司法改革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经历了国内外双重打击的清政府,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冲击,因此,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前往各国考察宪政的满清贵族的所见所闻,清朝统治者认识到,立宪与君主专制并非水火不容,如果两者处理的好,立宪甚至可以不仅无损于君主专制,还有可能成为君主专制神圣的外衣,为其继续进行专制统治提供合理的理由和庇护,而且还有利于皇权的巩固,缓解国内矛盾、缓冲民族矛盾以此弱化人民的反抗意识继续其统治。
简析清末新政时期的监狱改良——以新式模范监狱为中心摘要:20世纪初,清政府为国内政治形势所迫,不得不实施一些“新政”措施,其中包括修订与狱政管理有关的法律。
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
全国各地新式监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
新式的狱政管理制度,使当时的狱政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中国新式监狱的转型。
受传统监狱管理制度以及观念的影响,清末监狱改革仍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清末监狱改良京师模范监狱北京市宣武区有两条著名的街道:半步桥和自新路,据说这两个地名来源于坐落于此的京师第一监狱。
犯人戴着脚镣只能走半步,但是犯人在这里走向了自新。
因狱中的五排监舍以中心岗楼为圆心散射开去,状似王八,故俗称“王八楼”。
京师模范监狱兴建于1910年,起因是清末迫于国内国际形势,必须抛弃笞、杖、徒、流等刑罚,引入现代监狱管理体制。
解放后更名为北京市监狱。
一.京师模范监狱的缘起及建造过程监狱作为执行刑罚的场所,是体现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监狱始终被看作是野蛮和黑暗的象征。
鸦片战争以后,监狱改良思潮迅速兴起,毫无疑问,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清末统治者为解决其政治困境,不得不打起“预备立宪’的旗号,为了响应这一旗号,光绪31年(1905年)诏令载泽、载鸿慈等五大臣分赴各国考查宪政。
回国后,奏准将刑部为法部,设典狱司掌管全国狱政,并改“刑部监”为“管守所”。
光绪34年(1908年) 在京师法律学堂内增设监狱专修科,请日本法学博士小河滋次郎担任教授。
并协助草拟监狱法律。
当时很多大臣都极力主张设立新式监狱,法律修订大臣沈家本就是其中之一。
清政府也认识到了建立新式监狱的必要性,在清政府的催促之下,不仅在京筹建新监狱,还通令各省一律筹建新式监狱,新式模范监狱的建设工作在各省陆续展开。
京师模范监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并成为当时新式监狱中的模范。
试析清末监狱制度改良摘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我国监狱制度在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迫使下开始逐渐发展。
清政府在国内外形势迫使下,“参酌东西洋办法”实行的狱制改良,促进了中国封建狱制向近代化狱制转变,在我国监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清末狱制改良作为我国近代狱制改良的第一次尝试,其影响是深远的,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建立现代化文明监狱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末监狱制度改良谈到清末监狱制度改革,应该明确两个内容。
一个是“清末”的外延,它大致的划分区间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是说北洋军阀政府成立伊始。
一个是“监狱”的概念。
什么是监狱呢?他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论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狭义的监狱是指:统治阶级关押已决定犯的场所,即依照国家法律而设置的刑罚执行机构;广义的监狱是指:凡是凭借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关押场所都算是监狱。
本文试就清末狱制改良的基本内容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探讨。
一、清末狱制①改良的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使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侵略者凭借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领事裁判权,并强行在华设立司法机关及监狱,破坏了中国独立的司法主权,从此清末的监狱制度也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标志。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加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更加腐败反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尤其是全面卖国的“辛丑条约”的签定,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需要,抑制革命运动,维持大清“皇位永固”,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统治方法,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19世纪末,随着教育刑论的兴起,西方各国监狱制度日渐改良和完善,清末的封建狱制受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狱政思想和监狱制度的强烈冲击,国内要求改良监狱的呼声日益高涨。
浅析清末司法制度之变革(一)论文关键词:司法制度变革借鉴论文摘要:清末司法制度的变革,是鸦片战争后,引进西方法律文化的成果之一。
它主要吸收借鉴了德国、日本司法机构及审判制度的某些成功经验。
这种变革,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开了我国近现代司法独立的先河。
一、清末司法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及肇因清末司法制度的变革是“预备立宪”官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包括宪法、民法、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内的整个修律活动的重要环节。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同时,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成果也传入了中国。
中国的一些近代知识分子为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状况,提出了学习西方、进行变法的种种主张。
“向西方学习”是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有人这样说过:“道光、咸丰以来,中国再败于泰西,使节四出,交骋于外。
士大夫之好时务者,观其号令约束之明,百工杂艺之巧,水陆武备之精,贸易转输之盛,反顾赧然,自以为贫且弱也。
于是西学大兴,人人争言其书,习其法,欲用以变俗。
”〔1〕早期的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人。
19世纪末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变法维新思想对中国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起到了一定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
所谓变法维新,实质上就是要自上而下地用改良的方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仿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康有为说:“近泰西论政,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
三权立,然后政体备。
”〔2〕具体而言,就是由国会行使立法权、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审判厅行使司法权。
这种要求司法与行政相分离、司法独立的思想认识,为清末司法制度的变革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
以上这些有关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舆论,是鸦片战争以前所未有也不可能有的。
只有在海禁大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司法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清朝的囚禁制度监狱与刑罚的执行清朝的囚禁制度:监狱与刑罚的执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囚禁制度与刑罚的执行在当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清朝的囚禁制度、监狱与刑罚的执行进行论述。
一、囚禁制度在清朝时期,囚禁犯人的场所主要是监狱。
监狱作为执行刑罚和监禁犯人的机构,分为京城监狱和地方监狱两类。
1. 京城监狱京城监狱是指位于北京的监狱,主要负责囚禁重要案犯以及政治犯。
这些案犯涉及到的罪行较为严重,需要进行严密的监视和管理。
京城监狱设施完备,具备较高的警戒能力。
监狱内外布置有警卫兵,以确保犯人的安全,并避免有人对监狱进行突袭。
京城监狱的管理体系严密,由监管官员负责每个囚犯的日常监管和管理。
犯人被囚禁期间,享有一定的生活待遇,例如定时供应食物和提供基本的卫生条件等。
2. 地方监狱地方监狱是指分布在各地的监狱,主要囚禁一般犯罪分子。
相较于京城监狱,地方监狱的规模较小,但仍然能够满足基本的囚禁和管理需求。
地方监狱的管理相对简单,由当地官员负责。
这些官员负责监控和管理囚犯的日常生活,并确保不会发生脱逃等事故。
二、刑罚的执行清朝的刑罚执行主要包括体罚、死刑和流刑。
1. 体罚体罚是清朝常见的一种刑罚形式。
主要包括杖责、酷刑等方式。
杖责是用刑杖抽打犯人的身体,以达到惩罚和警告的目的。
酷刑则是指采用一些残忍的方式对待犯人,如剁手、割耳等。
这些刑罚方式在当时被广泛使用,旨在恐吓犯人和示众。
2. 死刑死刑是清朝最严厉的刑罚,适用于重罪犯。
清朝时期有许多种死刑方法,如斩刑、赐死、枭首等。
这些方法有时会公开进行,以示惩罚的严厉性。
同时,清朝也有特殊的死刑方式,如凌迟等,用以加重对犯人的惩罚。
3. 流刑清朝对一些犯罪分子进行流放是常见的惩罚方式。
流刑通常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
流刑分为不同的程度,有些犯人被流放到较为宽松的地区,有些则被流放到恶劣环境下。
流刑可以带来双重效果,一方面是对犯人的惩罚,另一方面是为边疆地区开发提供劳动力。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监狱制度改革——以新式模范监狱为中心
的考察
蔡永明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清末新政时期,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监狱管理以及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清政府的监狱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近代西方监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监狱的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监狱改革的执行缺乏力度以及传统监狱观念的影响,清末的监狱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总页数】8页(P28-35)
【作者】蔡永明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9;K257.5
【相关文献】
1.清末新政时期巴县应对改革的态度与潜在目的r——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考察[J], 陈显川
2.清末新政时期刑律监狱制度改革 [J], 刘雪毅
3.外国势力与清末新政时期口岸地区教育现代化——以海关《十年报告》(1902-
1911)为中心的考察 [J], 王星晨
4.论清末新政时期监狱管理制度的改良 [J], 龚春英
5.清末新政时期的兴农措施——以《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为中心的考察 [J], 靳志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司法体制改革内容:(1)清末对司法机关的调整。
①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以使司法与行政分立,并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司法监督。
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在地方设立高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形成新的司法系统。
③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提起公诉、实行审判监督,并可参与民事案件的审理,充当诉讼当事人或公益代表人。
(2)清末在司法制度上引进了一系列西方近代诉讼审判原则和具体制度。
①在诉讼程序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度。
②规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案件的自诉及代理制度、证据制度、保释制度等,并承认律师活动的合法性。
③在审判制度上,允许辩论,实行回避、公开审判等,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
在审判规则方面,吸收了西方国家的一系列新的司法原则,如司法独立、辩护制度等,但并未真正实施。
④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⑤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清朝的司法制度与刑罚审判与监狱的运作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司法制度和刑罚审判与监狱的运作方式,相较于前朝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司法制度、刑罚审判和监狱运作三个方面探讨清朝的相关情况。
一、司法制度清朝的司法制度主要包括各级法院的设置、官员的选拔和任命以及审判程序等。
清朝时期,法院主要分为两大类:地方法院和中央法院。
地方法院以县级的州县为单位设立,负责处理各类案件。
中央法院则由京师大都督府下属的大理院和都察院组成,分别负责上诉和监察职能。
在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方面,清朝对司法官员的要求更加严格,重视其政治素质和执法能力。
一般来说,司法官员需先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考试科举,并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务经验,才能获得选拔和任命的机会。
至于审判程序,清朝对于严重刑事案件实行三级审判制度,即公推、议定和定案。
法官首先经过公推环节,由地方士绅和官员共同推举产生。
然后在议定环节,由推举产生的法官进行案件讨论和审查,最后在定案环节,法官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最终判决。
二、刑罚审判清朝的刑罚审判主要分为死刑和非死刑两类。
对于死刑,清朝实行“五刑”制度,分别是:斩、剁、炖、熬和绞。
具体刑罚的选择根据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而定。
而对于非死刑的刑罚,包括流放、杖刑、禁闭和罚款等。
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清朝也有一套相应的程序和规定。
首先,犯罪嫌疑人会经过审讯环节,各类证据也会在此阶段被调查和收集。
其次,在定案环节,法官会根据审讯结果和调查材料进行判决。
最后,在刑罚执行环节,判决结果会送往地方衙门,由地方官员负责具体的刑罚执行。
三、监狱运作清朝的监狱分为两大类:宫廷监狱和地方监狱。
宫廷监狱主要用于关押政治犯或重要犯罪嫌疑人,地方监狱则负责关押一般罪犯。
在监狱管理方面,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监狱的安全与管理。
首先,监狱准入和出狱需要经过严格审核和手续,以确保被关押人员的身份真实和合法。
其次,监狱内部设有一定的职员和巡视员,负责监督和管理狱内秩序,并对犯人生活进行管理。
清末监狱改革的法律文化探析作者:赵优优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监狱作为国家维护统治的暴力机关,其不仅是惩罚犯罪、实施刑罚的场所,更是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文化的载体。
所谓社会历史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因而监狱反映的也必然是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
[1]因此,本文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清末时期中国监狱制度改革,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为我国现代监狱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监狱改革;清末;法律文化冲突;狱政司法一、引言法律文化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按照公丕祥的界定,“法律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由掌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造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及学说理论共同构成的复合有机体”[2]。
因此,法律文化从广义的角度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文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而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了清末监狱改革的背景之下。
接下来,笔者也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清末监狱改革中所蕴含的法律文化:首先,最表层的物质层,它是由狱务管理人员和罪犯产生的产品及其他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如监狱的生活环境、建筑风格;其次,处于中间的制度层,主要包括监狱法律体系、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狱政管理、劳动改造等;最后,深层次的精神层,它在整个监狱体系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
二、清末监狱改革的法律文化考察随着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列强在中国肆意扩张势力,划分租界,同时在各地纷纷建设监狱,用以囚禁其本国犯罪侨民以及未在华有领事裁判权或未在华设置监狱的其他国家的侨民罪犯和犯重罪的中国人。
列强还制定了相关的监狱章程,监狱由其直接管辖和操纵。
另一方面,清朝监狱如旧式监狱办环境恶劣,残酷虐囚,监狱的卫生极差。
因此,20世纪初,在中国人民争取司法独立、收回法外治权的斗争下,西方列强向清朝政府承诺,倘若清廷改良法律制度,他们即可放弃“法外治权”。
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及其启示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及其启示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给清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清朝对刑事司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应对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这些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些许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对今天的启示依然深远。
首先,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法律的规范和完善。
清政府在法律体系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颁布了一系列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文件,确立了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
这对当今中国的刑事司法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确保法律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及时性。
只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为刑事司法提供坚实的依据和保障。
其次,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清政府在审判体系的组织和人员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
例如,设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刑事审判机构,招聘了一批有实务经验的法官,推行了司法考试制度等等。
这些改革都为今天的刑事司法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现如今,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官队伍的建设,提高法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审判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效率。
再次,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对刑罚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清政府通过建立刑罚执行机构和刑罚执行跟踪制度,加强了对刑罚执行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这对今天的刑罚执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提示和启示。
我们应该加强对刑罚执行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刑罚执行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刑罚执行跟踪制度,确保刑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对社会问题的应对。
作为一个动荡的时期,清末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问题,这给刑事司法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清政府在刑事司法改革中尝试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军法、设立特别法庭等等,但效果并不显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4期) 000789J.Sha 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4Vol.62007收稿日期:2007205210作者简介:薛金莲(19692)女(汉),山西临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清末监狱制度近代化演变浅析薛金莲(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山西离石033000)摘要:190121911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实施新政,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扫除旧狱积弊、重于教化、严于管理的监狱制度近代化演变历程。
190121905年属于探索、酝酿阶段,190521911年属于实质性改良阶段。
关键词:监狱制度;演变;沈家本中图分类号:D91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6X (2007)0420404203B rief Analysis on the R ecent Development of Prison System of Late Q in Dynasty X UE Jin 2lian(L vliang Hi gher College ,L ishi S hanx i 033000,China )Abstract :From 1901to 1911,Qin government carried out new policy while it was conf ronted with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Based on it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eliminate malpractice in prison and to focus on civilizing and severe management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ison sys 2tem in modern history .The period between 1901-1905was the period of preparation.From 1905to 1911,real improvement started.K ey w ords :Prison system ;Development ;Shen Jiaben20世纪初,清政府内外交困,国势日衰,为了继续保持危殆的国祚,缓解矛盾,拣起了戊戌变法的旗帜,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即所谓的新政。
简述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清朝末年,中国的司法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废除了科举系统,实施了新式的司法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的实施,使得司法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司法实践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清朝末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如民法、刑法、商法等。
这些法律的实施,为中国司法实践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法律依据。
同时,清朝还设立了一些新的法院,如外交法院、巡回法庭等,以应对社会变革的需要。
在清朝末年,司法制度的变化还表现在司法机构的改革上。
清朝时期的司法机构以地方为基础,但由于各地法律制度的不同,导致司法实践的不公和不稳定。
为解决这个问题,清朝政府开始实行官绅合办制度,即官员和地方绅士共同管理地方司法机构。
总之,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使得中国的司法实践逐渐走向科学、公正、稳定的方向,为中国司法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 1 -。
诠释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及其启示摘要清末政府在变法修律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司法体制的改革,通过法律移植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的法律制度,仿照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近代司法机构组织,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诉讼原则和规则制度。
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开端。
然而由于封建专制主义政体的历史局限性其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法制改革对我国当前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的研究希望对今天的司法改革有所启迪。
关键词清末;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司法变革清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20世纪初,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先后攻占北京,使清政府意识到变法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专制统治,尤其是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开始变法,艰难地迈开了法律改革的步伐。
中国社会承袭了几千年的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法律体例土崩瓦解,走上了法制现代化的道路。
至此,刑事诉讼法在中国开始以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
清末法治改革对中国社会,中国法制发展的进程以及现代法律的发展变化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拟对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借鉴其经验教训,推动当前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司法改革的发展。
一、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一创制中国近现代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由于时间所迫,清末法制改革对于西方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移植,这种全面引进为后来司法制度奠定了基础。
光绪三十二年,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武廷芳主持编订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1]124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草案,该草案工分总则、刑事规则、民事规则、刑事民事通用规则、中外交涉时间处理规则等5章260条,打破了中国法律编纂中实体法与诉讼法不分的传统模式。
其后修订法律馆、法部等机构在继续修订诉讼法典的同时,相继制定公布或拟定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法院编制法》、《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诠释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及其启示摘要: 清末政府在变法修律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司法体制的改革,通过法律移植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的法律制度,仿照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近代司法机构组织,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诉讼原则和规则制度。
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开端。
然而由于封建专制主义政体的历史局限性其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法制改革对我国当前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的研究希望对今天的司法改革有所启迪。
关键词: 清末;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司法变革清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20 世纪初,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先后攻占北京,使清政府意识到变法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专制统治,尤其是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清政府被迫于1902 年开始变法,艰难地迈开了法律改革的步伐。
中国社会承袭了几千年的“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法律体例土崩瓦解,走上了法制现代化的道路。
至此,刑事诉讼法在中国开始以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
清末法治改革对中国社会,中国法制发展的进程以及现代法律的发展变化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拟对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借鉴其经验教训,推动当前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司法改革的发展。
一、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一) 创制中国近现代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由于时间所迫,清末法制改革对于西方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移植,这种全面引进为后来司法制度奠定了基础。
光绪三十二年,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武廷芳主持编订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1 ] (P124)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草案,该草案工分总则、刑事规则、民事规则、刑事民事通用规则、中外交涉时间处理规则等5 章260 条,打破了中国法律编纂中实体法与诉讼法不分的传统模式。
其后修订法律馆、法部等机构在继续修订诉讼法典的同时,相继制定公布或拟定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法院编制法》、《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试析清末监狱制度改良摘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我国监狱制度在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迫使下开始逐渐发展。
清政府在国内外形势迫使下,“参酌东西洋办法”实行的狱制改良,促进了中国封建狱制向近代化狱制转变,在我国监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清末狱制改良作为我国近代狱制改良的第一次尝试,其影响是深远的,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建立现代化文明监狱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末监狱制度改良谈到清末监狱制度改革,应该明确两个内容。
一个是“清末”的外延,它大致的划分区间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是说北洋军阀政府成立伊始。
一个是“监狱”的概念。
什么是监狱呢?他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论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狭义的监狱是指:统治阶级关押已决定犯的场所,即依照国家法律而设置的刑罚执行机构;广义的监狱是指:凡是凭借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关押场所都算是监狱。
本文试就清末狱制改良的基本内容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探讨。
一、清末狱制①改良的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使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侵略者凭借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领事裁判权,并强行在华设立司法机关及监狱,破坏了中国独立的司法主权,从此清末的监狱制度也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标志。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加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更加腐败反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尤其是全面卖国的“辛丑条约”的签定,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需要,抑制革命运动,维持大清“皇位永固”,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统治方法,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19世纪末,随着教育刑论的兴起,西方各国监狱制度日渐改良和完善,清末的封建狱制受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狱政思想和监狱制度的强烈冲击,国内要求改良监狱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国际国内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清政府将改良狱制作为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一系列的变通的活动中,清朝统治阶级逐渐认识监狱与刑法相互维系的关系。
认为“狱制一日不改则新律不可用”。
①法部有感于旧有狱制已不能适应现实统治,呼吁我国现代狱制亟待改良。
②因此监狱改良就被提到“为司法所特重”的议事日程上。
二、清末狱制改良的主要措施清末狱制改良,肇始于20世纪之初,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先后采取以下主要改良措施:(一)制定监狱法规1902年,清廷发布修订法律的上谕,并设立修订法律馆,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着手修律。
制定监狱法规是修律的一项重要内容。
1903年,刑部议准《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章程》;1905年,清廷谕准沈家本呈报的《议复江督等会奏恤刑狱折》l906年,《法部咨各省申明遣军流犯到配所习艺定章文》;1907年,《法部奏议实行改良监狱折》,等等,这些奏章行文具体规定了监狱改良的原则、措施和方案,经皇帝“钦定”后具有法律效力。
1908年,清政府聘请日本监狱学家小河滋次郎为狱务顾问,起草监狱①《法部咨筹办模范监狱将预算成立之期报部札提法司分行文》《大清法规大全》。
转自《清末民初监狱专辑》薛梅卿,杨殿升著,第29页②《法部奏拟建京师监狱折》,《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
转自《清末民初监狱专辑》薛梅卿,杨殿法规,创制了《大清监狱律草案》。
《草案》分总则、分则,共14章,241条。
它以教育刑论为理论基础,把感化教育作为监狱行刑的宗旨。
在分则中专章规定了作业、教诲教育、卫生医疗、接见书信、赏罚等具体内容,确定了教育感化囚犯的原则、条件和手段。
《大清监狱律草案》是以西方和日本监狱法为蓝本制定的。
它通过法典的形式,为改革中国封建狱制绘制了第一张蓝图。
(二)改革监狱管理机构中国封建各王朝历来实行狱政与行政、裁判与行刑合一,监察与司法狱政参杂的体制。
清末修律时,依照资产阶级国家“三权分立”制度,更定官制,使司法与行政分开。
1906年11月,清廷下令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法部下设典狱司专管全国之监狱。
大理院各级审判庭管辖看守所。
地方上,提法使司掌管全省司法行政,其下设典狱科,掌管地方监狱。
此种体制有利于统一管理狱政,对狱制改良起了促进作用。
(三)设立罪犯习艺所1902年,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在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将军、流、徒等罪犯收所习艺。
1903年经刑部议准,并通令各省筹设。
规定先在各省城及巡道所在地设罪犯习艺所。
管区内的军流徒犯一律收所作工学艺,不分拨州县;徒刑犯依据徒罪年限责令在所习艺,遣、军、流各犯仍须按情节轻重区别处理。
习艺所通过监禁、作业对罪犯实施惩罚,使生善心、自食其力。
随后,各省陆续成立习艺所,有些省、市,除了罪犯习艺所外,还设立了“拘置浮浪贫乏者”的游民习艺所。
这些习艺所,就其构造、设备、组织及管理制度而论,并不尽合监狱学理,然而它开辟了我国改造罪犯的新路。
(四)筹建模范监狱1905年10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湖北省城模范监狱”,该监仿照日本东京及巢鸭两处监狱的规模,在管理、作业、教育、教诲、卫生等方面兼采东西各国成法,是全国最早创建的一所模范监狱。
1908年,奉天监狱开始创办。
1909年(宣统元年)开始筹建京师模范监狱,其构造图式完全按照小河滋次郎的设计,呈双扇面形,监内设有教诲堂、囚犯工场、书籍室、阅览室、囚人接见室、运动场、医诊室、浴室等设施,并单设女监、幼年监、病监。
监房按照昼夜分房、夜间分房、杂居三种形式建筑。
由此可见,清末所建的模范监狱,在构造、设备、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仿效外国,较之旧式监狱有所进步。
(五)培训监狱官吏,储备管理人才1907年,学部通令:京师和省法政学堂增设监狱学专科,编定监狱学专科课程,选拔高等法政学生,专门研究监狱学理和管理技能,聘请日本监狱学家小河滋次郎主讲监狱学。
这是中国通过正规化教育培养监狱管理人才的开端。
三、对清末狱制改良的思考与评价清末狱制改良作为我国近代狱制改良的第一次尝试,其影响是深远的,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狱制改革必须顺应世界狱制发展的大趋势资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为了同封建专制主义作斗争,从人道主义观念出发,在主张废除残酷、野蛮的封建刑罚的同时,竭力倡导自由刑,并确立了以自由刑为核心的刑罚体系。
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早期自由刑的执行是以贝卡利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刑法古典学派的报应刑论为指导的,监狱被视为对犯罪者实施惩、报应的场所,而不注意对犯人的改造、矫治。
监狱设备简陋,管理混乱,犯人不分男女老幼、罪行轻重犯、初犯再犯混羁混押、犯人劳动条件艰苦,生活状况恶劣,相互交叉感染,大批的犯人在监狱中学到了犯罪技术,增加了反社会的心理,出狱后继续犯罪。
英国监狱学家约翰·霍华德在考察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许多监狱之后。
与1777年出版了《英格兰及威尔士监狱状况》一书,揭露了监狱的惨状,批判了监狱制度的弊端,倡导监狱改良,引起了西欧各国的重视于是,西欧各国相继开展了监狱改良运动。
17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监狱首创“独居制”,把犯人囚禁在单人监舍内,使之处于彻底的孤立状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菲利、李斯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派(近代学派)刑法理论的出现,西方监狱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派认为,犯罪是人们反社会性格的表现,此种反社会性格是基于个人素质及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刑罚的目的是防护社会,防止具有反社会性格的人再犯罪。
从刑罚目的主义出发,他们提出了教育刑论的刑罚理论,认为刑罚本身是一种教育,而不是对犯罪的报应,因此强调对犯罪人的矫正、教育和治疗,使其改过迁善,复归社会。
由于教育刑论更符合人道观念,对于近代社会有积极的作用,而逐渐取代报应刑论,成为近代西方居主导地位的刑罚思想。
在监狱行刑上创造出许多新的理论,感化制、受刑人分类制、累进制,自治制等一系列新的监狱制度相继问世。
各国在监狱行刑方面立法制章,设立专门机构,改进监禁设施。
继英、美之后,德、法、意、日、丹麦、瑞典、瑞士等国都进行了狱制改革,尤其是明治维新的日本,仿效德国改良监狱,全国狱制为之一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关系臼趋密切,世界狱制“几有日趋统一之势”。
自1846年至1910年,先后召开了8次国际监狱会议,到会者除政府代表外,还有刑法学家、监狱学家和教育学家,经过讨论,使近代刑罚思想和监狱制度,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然而,当时清王朝仍然保持封建落后的监狱制度,而翘然于世界朝流之外,外国列强借口中国“刑制、审判、监狱之不良”,而长期拒绝撤废领事裁判权。
基于时代潮流和国际政治关系,当时国内的有识之士深感狱制改良已是大势所趋,否则,中国将不能自立,也很难图存。
沈家本提出,“监狱尤为内政外交最要之举”,中国要跻于文明国家之列,就要改良监狱。
他经过悉心考证、比较中外监狱理论和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改良监狱的方案,并为清廷所采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世界狱制发展的大趋势,为中国封建狱制向国际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狱制改良必须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监狱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
监狱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觇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程度之文野。
”①监狱的良窳,是检验一个国家文明野蛮、进步迟速的标尺。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出现了监狱。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绵延几千年的中国监狱制度不断发展演变,①《奏实行改良监狱宜注意四事折》、《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
转自《清末民初监狱专辑》薛梅卿,杨殿升著,第487页形成了许多独具的规律和特色,在世界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清末监狱制度以腐败、野蛮、混乱而著称于世。
这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必然结果,是和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政治、经济制度相一致的。
近代西方狱制是18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清末狱制,较之西方,“仁暴悬如霄壤”①。
显而易见,不改变清末腐朽的政治制度和封建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而要求“参酌东西洋办法”改革监狱,“以示文明于诸国”,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清末所制颁的各种有关监狱改良的法规和计划,大多脱离中国国情,而机械地仿效东西各国成法,其结果只能是“法理事实不相符合”,而徒具形式,“类似空谈”。
(三) 狱制改革必须与刑制改革相衔接“刑罚与监狱相为表里”②,刑制气狱制二者密不可分。
监狱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是18世纪中叶以后,自由刑发达的产物,18世纪中叶以前,是以生命刑,身体刑,流刑为主要的刑罚,自由刑在刑罚体系中不占重要的位置,那里的监狱主要是羁押未决犯的场所,而不存在近代意义的监狱,中国自隋迄清在刑罚体系中历来沿用笞、杖、徒、流、死五刑,并且实行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与之相适应,形成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监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