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院前急救特点及护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242.41 KB
- 文档页数:2
院前急救总结前言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的急救措施,对于救助病患和减少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常见病症处理及急救技巧,并介绍了一些应急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一、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在进行院前急救时,保持自身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确保场地安全,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2.快速行动:院前急救需要迅速行动,尽快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紧急救治,争取救治时间。
3.初步评估:在进行院前急救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4.呼救与协助:及时拨打紧急求助电话,向急救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寻求附近人员的协助。
二、常见病症处理1. 中风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症,需要迅速的急救措施。
处理中风的基本步骤如下:•快速识别中风症状:面部歪斜、说话困难、手臂无力等都可能是中风症状。
•立即呼叫紧急救援:拨打急救电话,并提供准确的位置和病情描述。
•保持患者平躺:将患者平躺在地面或床上,保持头部与身体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不要给患者吃东西:避免给患者进食或灌水,以防窒息。
•防止患者额外受伤:清除周围的障碍物,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跌倒或受伤。
2.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一种危急情况,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处理心脏骤停的基本步骤如下:•确认心脏骤停:检查患者是否没有呼吸和脉搏反应。
•立即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并提供准确的位置和病情描述。
•进行心肺复苏:按下述顺序进行CPR(心肺复苏):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3. 外伤处理外伤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处理外伤需要及时的包扎和止血。
处理外伤的基本步骤如下:•保持患者稳定:避免过度移动患者,保持伤员平躺或坐姿。
•用敷料/绷带进行包扎:使用无菌敷料或绷带包扎伤口,并适时进行止血。
三、急救技巧1.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在呼吸突然停止时进行的。
正确的人工呼吸步骤如下:1.将患者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仰面朝上。
2.打开患者的气道,抬起下颌。
第二章院前急救学习要点院前急救的概念、特点、重要性、任务和基本原则;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配置;院前急救的基本工作程序和现场常用救护技术。
第一节概述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它不是处理疾病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的急性阶段,为病人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病人生命,减少伤残率、死亡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院前急救包括两种含义,狭义上讲,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诊急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救护服务。
广义上讲,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包括所有事发现场,如工厂、矿山、农村、家庭、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发生现场对伤、病人的救护。
院前急救是急救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应大力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
长期以来,院前急救一直是我国急诊医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随着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生突发意外事故及灾难时,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能够缩短反应时间,以其快速、有效的应变能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从而降低各种急、危、重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院前急救是否完善和健全,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一)社会性、随机性强院前急救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院前急救已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这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
其随机性强则主要表现在病人呼救无时间限制。
(二)时间紧迫急症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当其发出呼救时,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刻不容缓。
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心脏骤停是现阶段我国出现的较危急的临床急症,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的现象。
在抢救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正确的急救与护理措施也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那么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应该怎么做呢?一、院前急救措施(一)病情评估在急救人员到达救治现场之后,应该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的判断以及诊断,通过大声呼叫患者来对患者的意识进行判断。
如果患者没有明确反应,能够初步判断患者出现了意识丧失的现象。
之后急救工作人员能通过触摸患者的大动脉博动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脏骤停,在医生静听患者心音等检查之前,急救人员应立即使患者处于复苏体位并且立即对患者实施CPR。
同时按照DRABC的程度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反应,分别是危险程度、患者反应、气道、呼吸以及循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程序以及评估过程都应该在一分钟以内完成,因为在这一环节消耗的时间越多,患者的生命威胁程度就越大,同时对患者落实急救的成功率就越低,因此应该将病情初步评估的时间尽可能的缩短。
(二)急救处理在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之后,需要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通过这种方式尽快提高患者施救成功率。
急救人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落实综合复苏的相关程序,对患者采取平卧位的体位,将患者的胸部充分暴露出来,这样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患者的心脏压迫,同时能够方便急救人员成功施救。
同时急救人员应该将一手掌根部放置在患者的胸前胸骨中线中下1/3交界处按压,另一只手叠放在上面。
双手紧扣对患者进行胸部按压。
在实际抢救的过程中,急救人员身体应该稍微向前倾,使得肩部和肘部同处于一轴线上,和患者形成直角。
在按压患者的胸部时,应该至少将患者的胸骨按下5-6厘米,使胸部充分回弹,按压频率应该每分钟至少100-120次。
同时急救其他人员应该将手放在患者的前额处,使患者的头部后仰,颈部微曲,另一只手放在患者的下颌骨部,将患者的颌骨部抬高,使患者的耳垂线和地面成直角。
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家属中的应用(广西医科大第四附属医院急诊科 545005)【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家属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500例院前急救中的患者家属在院前急救现场根据患者心理及病情对家属进行急救技能指导及心理安慰。
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家属院前急救常识提高,减少护患纠纷,可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到达前的抢救水平。
结论院前对急救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是保证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措施,应推广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关键词】患者家属;院前急救;护理干预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lu ren-yan【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pplication valu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 methods: in scene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total 2500 family members were received guidance about emergency skills and psychological comforting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 and psychologyl. results: the emergency knowledge were improved and awareness between of nurses and patients were reduc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and it also improved the success inrescuesbefore theemergency care system arrival. conclusion: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in pre-hosptial emergency will hlep to carry out emergency measures smoothly.【key words】 family member; pre-hospti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80-01在院前急救中家属90%都在患者身边,掌握患者发病时的第一时间资料,因此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较患者更多、更直接。
浅谈院前急救的六大特性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院前急救工作的任务是:日常急救,意外灾害的抢救,大型会议活动的救护及特殊身份人员的救治。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一般医疗工作所表现出的救死扶伤等职业特点,同时还有其独特的工作性质。
1、社会性:社会是指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群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院前急救的公共职能: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部分,为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院前急救服务。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院前急救医生对病人施治时工作环境是开放的环境,在家庭、马路、商场、会场、公园、办公室、影剧院等处,空间环境大小不一、光照明暗不一、诊台形状不一。
院前急救面对的人群:院前急救医生对病人施治时面对除病人以外的人群是多种身份,家属、工人、农民、干部、外宾、学生、儿童、异性、同性等,公众的价值观不一、判断标准不一、关心程度不一。
社会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变性、人们价值的多样性、医疗行为的暴露性。
院前急救医生应认识这一特性,具备应对客观环境和社会现象多变的能力,才能院前医疗实践中做到周到完美。
2、时间性:时间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时间性是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才有效、有意义或有作用的特征。
时间可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等。
物理时间是现代科学社会中系统化了的时间,为其他各类时间提供精确的客观标准,是一切存在的公共尺度。
心理时间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离散性质,表现为时序可以逆转,可以交叉跳跃,时间有长短之别,时间有质量上的差异等。
院前急救工作中当120某一呼救者接到让其等待的急救信号后,此时的物理时间就进入人的感觉和心理之中。
心理时间在起决定作用,在支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
面对着病人焦虑面孔和痛苦的呻吟,他会感觉物理时间1分钟相当于心理时间的2分钟或更长时间,以此标准等待急救车的到来。
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急救中心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接收的院前急救患者80例,按照隨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0例。
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院前抢救治疗与护理措施,干预组加强心理干预工作,观察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焦虑情绪改善及生存质量评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交流、疾病知识了解度及积极心态等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上述指标评分分别为(22.51±0.49)、(21.85±1.02)、(21.00±0.58)、(20.23±1.04)分,均高于常规组的(13.52±1.00)、(12.54±1.01)、(13.49±1.05)、(15.41±1.09)分(P<0.05)。
干预组患者出院后机体健康水平、日常活动能力、心理情绪及社会融入度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积极干预,大部分患者经干预后不良情绪缓解较好,生存质量评分较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patients.Methods Eighty patients by pre-hospital care in our first aid center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 40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traditional pre-hospital care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applied,whil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as strengthened.The improv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degree of adaptability,communication,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knowledge,and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above-mentioned indexes was (22.51±0.49)points,(21.85±1.02)points,(21.00±0.58)points,and (20.23±1.04)points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and i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13.52±1.00)points,(12.54±1.01)points,(13.49±1.05)points,and (15.41±1.09)points] (P<0.05).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score of the indexes including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body after being discharged,daily living activity,psycho-emotion,and social integration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0.05).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pre-hospital care,medical staff should take positive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with bad emotion,and most of them can greatly alleviate after intervention with a better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Pre-hospital care;Psychological care;Tension and anxious psychology;Critical and severe-case patients院前急救措施意指針对各种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全面现场抢救措施,待病情平稳后实施转运,需加强转运过程中体征监护与用药,主要目的为挽救患者生命,为入院后续治疗争取救治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1-2]。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讨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方法;针对46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研究,并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23名病人。
其中对照组病人是由病人家属亲自送往医院。
研究组病人则接受的是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病人死亡率和并发症出现率。
结果:在抢救时间、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出现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达到理想的救护效果。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如果救治不及时,则有可能导致死亡。
为此要对病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来对46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对从2020年4月到2020年7月所收治的46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研究,并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23名病人。
其中对照组病人是由病人家属亲自送往医院。
研究组病人则接受的是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研究组男女病人分别有13名和10名,年龄在41岁到77岁之间,平均(58.5±2.5)岁。
其中从病情发作到接受抢救在8min到55min之间,平均(26.0±10.0)min;对照组男女病人分别有12名和11名,年龄在42岁到76岁之间,平均(57.5±3.5)岁。
其中从病情发作到接受抢救在20min到85min之间,平均(40.0±12.5)min。
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治要求。
(2)临床资料完整。
(3)病情发作到住院时间少于12h。
(4)所有病人和其家属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
(2)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病人。
1.方法对照组:病人病情发作后,由其家属亲自送往医院,在住院前未受到院前急救护理。
院前急救概述CATALOGUE目录•院前急救定义与特点•院前急救发展现状•院前急救系统组成与功能•院前急救流程与规范•院前急救质量评估与改进•院前急救典型案例分析01院前急救定义与特点院前急救指由消防、警察、救护车、直升机等不同机构和人员,在事发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急救措施。
1. 广义定义院前急救指由救护车、医疗救护队等急救机构,在事发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急救措施后,将伤病员迅速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2. 狭义定义定义1特点23院前急救需要在事发后迅速做出反应,抓住黄金救治时机,尽可能减少伤病员的死亡和伤残。
1. 紧急性和快速性院前急救涉及多种伤病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创伤、中毒、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2. 多样性和复杂性院前急救受限于场地、设备和人员等因素,可能无法对伤病员进行全面、有效的救治。
3. 有限性和局限性重要性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为伤病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1. 挽救生命2. 降低伤残3. 缓解医院压力4. 预防并发症正确的院前急救措施能够减轻伤病员的伤残程度,提高后期治疗效果。
院前急救能够将部分伤病员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缓解医院的救治压力。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减少伤病员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02院前急救发展现状美国美国是全球院前急救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院前急救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紧急医疗救援服务(EMS)、创伤中心和急救医院。
其中,EMS服务覆盖全国,提供快速、高效和全面的急救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现场救治、伤员转运和协调联动等。
欧洲欧洲的院前急救事业也十分发达,各国都有自己的急救系统和标准。
例如,德国的院前急救主要由红十字会和紧急医疗救援机构负责,提供全国覆盖的急救服务,包括现场救治、伤员转运和康复服务等。
英国的急救系统则由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负责,提供全面、高效和快速的急救服务。
157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现 代 护 理1 临床资料我院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321国道旁,车流量大、道路弯曲,交通状况极差,全县人口70万左右,最边远地方最快到达约4h 左右。
本院急救中心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门诊、急诊抢救监护等三部分构成。
其中院前急救部分设有医护办公室、调度室、司机值班室,其中有救护车6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11名,担架员2人,救护车司机6名。
指挥中心装备有电子地图、中转台、语音卡、录音卡等设备,我急救中心保证在接到“120”呼叫电话后5min之内准时发车。
到达现场最快为5min,最慢则达3~4h左右。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接呼救电话1752例患者,接到我院治疗(包括门诊处置)1144例次。
未接到病员或简单现场处理后未收费608人次,达34.7%。
如何提高出诊成功率(包括接到病人和救治成功)是面临的具大难题。
2 讨论2.1 院前急救的特点(1)突发性:需院前急救的患者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中出现伤员或病员,患者的地理位置不定、人员不定,影响的因素较多,常涉及多个学科。
因此,在院外复苏抢救难度大大增加。
(2)紧迫性:各种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发生后,病情危重、治疗或手术难度大且复杂,由于伤、病员人数较多,病情急而重,需紧急抢救的患者多。
有资料统计,心脏停搏4min内开始CPR者约50%可被救活;6min开始复苏者,仅4%有可能存活;10min 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的可能性更少。
因此,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必须分秒必争。
(3)艰难性:艰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指因灾害导致的成批病员的复合伤,而院前急救条件设施简陋,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救地取材的应变能力;②是指交通不畅通,多是因为冬天的冰雪大雾天气、堵车等,这种情况一定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③是指常常面对的三无人员,要求医护人员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又要有相关法律意识,应及时与“110”取得联系。
院前急救护理科普
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在现场或运输途中进行的紧急医疗护理。
其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初步的急救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时间。
以下是一些关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科普知识:
现场评估:在到达急救现场时,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保现场无危险因素,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同时要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判断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
紧急处理:在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急救处理,如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等。
这些处理可以为后续的救治争取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正确搬运:在将患者搬运至救护车或担架时,要保持患者的姿势稳定,避免剧烈的震动或扭曲。
同时要确保搬运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或二次损伤。
途中监护:在运输途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同时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
心理支持:在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救治效果。
记录与交接: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救治措施和转运情况等信息。
到达医院后要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的交接,确保患
者的后续治疗得到妥善安排。
总之,院前急救护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及时的现场处理、正确的搬运、途中的严密监护以及心理支持等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时,医护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急救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是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为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
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的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
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们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前急救,如果没有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
重视院前急救,并非可以不重视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建设,而是应该做好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之间的联系衔接和合作配合,因为院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院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
因此,医院急诊科要根据本地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情况,来确定本科任务、特点、内容和组织形式。
现在,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
根据我国情况,呼救伤病人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病人等,称为危重病人,约占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不足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病人等,占呼救病人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
农村院前急救特点及护理干预
陈彦侠;赵侠;孔云;郏云美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4(033)004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急诊医学中最为薄弱部分.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真正降低急救病人的死亡率,为到院内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我院120急救站自2012年1月至12月共接诊患者22798人次,且大都为农村患者.针对农村道路远而颠簸,现场抢救人员知识层次相对薄弱等特点,结合农村实际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52-153)
【作者】陈彦侠;赵侠;孔云;郏云美
【作者单位】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市县(二级)医院院前急救的若干特点(兼浅议院前急救的管理)
2.平原地区农村医院院前急救特点及对策
3.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4.循证护
理干预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5.院前急救联合护理干预施措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