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概述
- 格式:rtf
- 大小:55.77 KB
- 文档页数:2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一、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人类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l世纪至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
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军政》、《军志》等。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家及军事著作,如闻名中外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等。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2l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
从此阶级矛盾便成了社会的中心矛盾,战争成了实行阶级统治、维护阶级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很多关于军事与战争活动的记载,据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在《易经》、《尚书》、《诗经》中也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军事思想是指在军事领域中所涵盖的一系列用于指导军队行动和战争决策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
它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研究军事行动的规律、方法和原则为基础,对战争进行思考和理论总结。
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提高作战效能和军队的战略决策能力。
一、战争谋略战争谋略是军事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关注的是战争的计划、组织和实施。
战争谋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战争的胜利,通过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手段和军事行动来达到这一目标。
战争谋略的核心理论包括战略目的、打击目标选择、战争部署等。
二、兵法兵法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作战策略和战术原则。
《孙子兵法》是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作,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观点。
兵法强调运用智慧和心理战斗,以小搏大,制敌于无形。
合理运用兵法可以在对战中取得制胜的优势。
三、战略战略是指针对战争全局考虑的决策和规划,是指导军事行动的总体思想和方针。
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考虑,并在资源分配、战术选择上进行综合平衡。
战略要求军事指挥者具备全局观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实现战争的最终胜利。
四、战术战术是指在实际作战中针对具体战斗任务的行动和实施方法。
战术是战略的具体体现,包括作战计划、部队机动、火力运用等方面。
战术的目标是在战场上取得战斗胜利,通过战术层面上的精确操作和灵活调度,实现战术目标。
五、运筹帷幄运筹帷幄是形容指挥者在战争中运用战略、战术思想进行决策和指挥的能力。
运筹帷幄强调了在军事行动中指挥者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尤其在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条件下,运筹帷幄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六、军事力量结构军事力量结构是指一个军事实体内部的组织模式和力量配置。
它涵盖了军队各个层级和兵种的组织、装备和部署。
军事力量结构直接关系到作战能力和决策效率,它要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
总结: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是对军事学中一系列概念、原则和方法进行解释和探讨。
军事思想概述总结军事思想是指关于军事战争的理论体系和原则,是指导军事行动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
军事思想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是依据战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贯穿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和战争形式的发展。
以下将对军事思想的概述进行总结。
首先,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指挥策略和军事组织。
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如埃及的“博物冠军”策略、巴比伦的军事组织和指挥概念等。
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强调了指挥者的作用和组织体系的重要性。
其次,中世纪军事思想的特点是注重重装步兵和骑兵的运用。
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在军事思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骑兵的崛起使得中世纪的战争变得更加灵活和机动。
同时,重装步兵也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中世纪的战争主要依靠步兵和骑兵的互补和合作。
再次,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火器和科学技术的运用。
随着火药武器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战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近代军事思想主要强调火器的运用和军队组织的改革,如中国的近代军事改革和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等的著作。
最后,现代军事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综合力量运用和网络化战争。
现代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现代战争的特点上,现代战争具有高度的科技性和综合性。
现代军事思想主要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化战争的思维方式,如信息化战争、无人机战争等。
总之,军事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不断适应着战争形势和时代的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思想都强调了战争中指挥策略、军事组织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战争形式的变化,军事思想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战争和综合力量运用,这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军事思想,不断提升我们的战争能力和指挥水平。
因此,军事思想的研究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和实现战争胜利至关重要。
军事思想名词解释1. 军事思想的定义和背景军事思想是指各个国家、民族或个人对于战争和军队运用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
它是军事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军队的建设、战争的规划和军事指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战争和军事历史密不可分的,它既反映了国家力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2. 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指国家或军事集团在战争或军事斗争中确定战争目标、作战计划和战略方案的思想体系。
战略思想包括了战争目标的确立、战争规模的决定、战略部署的制定以及兵力运用和战争风格等方面。
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根据战争目标和国家利益,制定出具有一定战略思维和战略方法的战争计划。
3. 战术思想战术思想是指在战争中指挥部队进行战斗的思想体系。
它涉及到指挥、火力运用、站位选择、兵种协同等方面。
战术思想的核心是在具体的作战环境下,根据敌情、友军状况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战术方案,并通过指挥、训练和装备等手段实施。
4. 战争哲学战争哲学是指对于战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思考。
战争哲学包括了对于战争起因、战争目的、战争规律以及战争伦理等方面的研究。
战争哲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战争的深入思考,探索和总结出能够指导战争和军事行动的普遍规律和原则,从而提高战争的胜率和效果。
5. 技术革命对军事思想的影响技术革命对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思想也必须不断调整和更新。
例如,随着航空、导弹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陆地战争观念和战法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军事思想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适应新的战争方式和技术手段。
6. 军事思想的发展趋势当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军事思想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军事思想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多元化:战争的性质和形态越来越多样化,军事思想需要适应不同的战争类型和战争环境。
•科技驱动:科技的进步将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如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军事思想是指在军事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战争和军事行动的理论观点和认识,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式。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战争目的、战争方式和战争艺术等方面。
首先,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战争观。
战争观是对战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看法。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继续。
”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强调了战争的政治属性。
而且,战争观还包括对战争的必然性、复杂性和残酷性的认识,指导我们正确看待战争,不轻视战争,不妄自菲薄,不幻想和平。
其次,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还包括战争目的。
战争目的是指战争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这说明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实现政治目标。
而且,战争目的还包括了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还包括战争方式。
战争方式是指在实施军事行动时所采用的战术、战法和战术手段。
孙子提出了“奇正相生,徒正相成”的战法思想,认为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奇正相生,徒正相成的战法,灵活变通,善于运用各种战术手段,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最后,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还包括战争艺术。
战争艺术是指在实施军事行动时所需要的智慧和技能。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艺术就是运动的艺术。
”这说明了战争艺术是需要善于运用运动的艺术,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手段,善于运用各种战争技能,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总之,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战争目的、战争方式和战争艺术等方面。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军事活动的发展,提高军事斗争的胜算。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不仅覆盖整个军事领域,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军事思想涉及的问题很多。
军事思想的基本问题包括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学科体系、基本特征以及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基本内容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指军事思想构成的基本要素,大体可分为军事哲学和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两个层次。
前者主要包括战争观和军事方法论等;后者主要包括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思想等。
战争观是关于战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
包括对战争起源和消亡、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根源、战争目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以及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
战争观是军事思想的核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以战争为中心的军事问题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战争观的根本变革,为人们正确认识以战争为中心的军事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军事方法论是关于军事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它一方面研究和揭示军事方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探讨军事方法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研究和揭示军事方法的运用规律及作用机制,探讨如何把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的机制和步骤。
军事方法论与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反映了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关于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根本看法。
当人们把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用于认识和改造军事领域的客观事物时,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便具有军事方法论的意义。
军事方法论对于人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军事方法认识和改造军事领域的客观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沿着正确的道路达到认识和改造军事领域客观事物的目的。
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关于战略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表现为战争与国防的指导理论和基本原则。
战略思想产生于战争和国防实践,它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拟定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军事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是指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军事战争的认识和见解。
它是指导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认识体系。
军事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战争目的、战争原则、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等方面。
首先,军事思想的内容包括战争观。
战争观是对战争性质、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和看法。
战争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孙子的《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观,强调了对敌我双方的全面了解,以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而在现代,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战争观,强调了军队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军事思想对战争观的认识各有不同,但都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其次,军事思想的内容还包括战争目的。
战争目的是指参战各方在战争中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
不同的战争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战争方式和手段。
比如,防御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而进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和资源。
战争目的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作战计划和战术部署。
再次,军事思想的内容还包括战争原则。
战争原则是指在战争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它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比如,集中优势兵力、以防御为主、以进攻为辅、以速战速决等都是战争原则的具体体现。
遵循战争原则可以提高战争的胜算,确保战争的胜利。
最后,军事思想的内容还包括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
战争方法是指在战争中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手段,包括战术、战略等。
而战争形式是指战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正规战争、游击战争、核战争等。
不同的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决定了不同的作战方式和战争规模。
总之,军事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战争目的、战争原则、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等方面。
这些内容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于指导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军事思想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军事事业的发展。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思想是指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战争、军队和军事行动的认识和见解。
它是军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军队建设和作战指挥的理论基础。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和军事人才等方面。
首先,战争观是军事思想的核心。
战争观是对战争本质、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是决定军事战略、战术和技术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人民战争”、“游击战”等战争观念,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对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军事战略是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军事战略是指导军队在战略层面上进行作战活动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战争的总体方针、战略目标的确定、兵力的调配和战略部署等内容。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战略原则,对后世军事战略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军事战术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战术是指导军队在战术层面上进行作战活动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战术行动的组织、兵力的运用、火力的配合和战术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克劳塞维茨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原则,对现代战争的战术指导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军事技术也是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军事技术是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军事技术日新月异,如导弹、战机、舰船等现代武器装备的出现,对军事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另外,军事组织和军事人才也是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军事组织是指导军队建设和管理的理论体系,包括军队编制、部队建设、兵员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内容。
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和作战指挥的重要保障,包括军事领导人才、军事专家和军事人员等。
总之,军事思想是军事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对军队建设和作战指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和军事人才等方面,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军事思想是指人们对于战争、军队和军事行动的基本理论和思考方式。
它是长期的、系统的和抽象的思维过程,旨在指导军事行动、提升战斗力和制定战略。
首先,战争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战争的本质、规律、目的、性质、形式和规模等方面的思考。
战争思想是通过对历史战争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总结,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例如,孙子兵法中强调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通过对战争目的和战略选择的思考,指导战争的全过程。
其次,战略思想是指导军队应对敌方威胁和达到战争目标的思想方法。
它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军事力量的配置、战役部署的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战略思想主要依靠对战争环境、战略资源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等进行科学综合分析,以确定最佳的战略方针和策略。
例如,毛泽东提出的以人民战争战略指导的长征,对敌策应、分散打击,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再次,战术思想是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指挥官在战场上组织、指挥和运用部队的方法、手段和技巧。
战术思想通过对兵员、武器装备、地形、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以找出最佳的作战方式和战术步骤。
例如,曹操的随机应变和兵力灵活运用的战术思想,以及罗斯福的平行行动和集中优势的战役指导思想等。
此外,军事哲学是对军事问题基本原理和价值观的思考。
它从哲学的角度关注军事行动的伦理、道德和思辨问题。
军事哲学研究人类的好战本性、暴力与和平、正义与非正义等深层次和普遍性的问题。
例如,巴特尔的正义战争论、杜威的和平主义和教育战争论,以及贝卢奇的现代战争的合法性和非法性等,都属于军事哲学的范畴。
最后,军事科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和发展军事思想的体系化的学科体系。
军事科学旨在解决军事组织、军事技术、战争规律和战斗方式等实际问题,为战争和军队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战役战术、军事情报、军事教育、军事后勤等。
第一章军事思想概述一、军事思想概述1、军事思想,就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具有根本性的认识和看法。
2、军事思想的特点:社会意识形态、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3、军事思想包括战争观和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
二、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一)古代军事思想1、奴隶制时期(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黄帝]:后退诱敌深入,利用天候地形(2)夏商鸣条之战:迂回作战、断敌退路(3)牧野之战:离间殷商,争取拥护(4)古埃及与西克索的战争:战车使用,车战战术(战车头阵冲锋,冲垮敌方队形,追击退敌)(5)古希腊:创新方阵作战队形(6)亚述:募兵制,首创铁制兵器和骑兵,正面进攻、侧面迂回、机动包围、奇袭、偷袭等战术思想产生。
(7)可特人以重骑兵战胜罗马军团引起西亚、欧洲军队体制和军事思想大转折2、封建时期(1)战国时期: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吴起《吴子》蔚缭《蔚缭子》司马穰苴《司马法》,主要思想:“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修道而保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教百姓而亲万民”,“战胜而强立”等(2)秦朝以后,代表人物:韩信、曹操、诸葛亮、李靖、戚继光,代表著作:《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阵纪》(二)近代以来军事思想1、资产阶级军事思想(1)15到16世纪: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2)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英国亨利•劳埃德、法国拿破仑、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瑞士约米尼《战争艺术》。
英国亨利•劳埃德承认军事科学,提出按照战争训练军队,统帅应激励部属。
战争论第一次深刻阐述战争的实质和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战争艺术》认为进攻优于防御,主动权和精神因素在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
(3)二战后基本思想:凭借先进武器,特别是核威慑,保持军事优势,扼制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
2、无产阶级军事思想(1)马恩军事思想:战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军队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生产和经济形态;战争的命运从根本上决定于交战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于一个国家的民心士气;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思想是指在军事领域中对于战争、军队、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军事技术、军事组织等多个方面。
首先,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战争观。
战争观是对战争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和看法。
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国家对于战争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观,强调了对敌我双方的全面了解和分析。
而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则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著名观点,强调了战争与政治的密切联系。
其次,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军事战略。
军事战略是指在整体军事布局上对于战争的谋划和指导。
它包括了战争的总体目标、军事资源的调配、兵力的运用等方面。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战略的制定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采取了集中兵力、运用机动战术的军事战略,最终取得了对德国的胜利。
此外,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还涉及军事战术。
军事战术是指在具体作战中对于兵力的部署、火力的运用、战术的选择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在古代,中国的兵法家孙武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思想,强调了战术上的巧妙运用。
而在现代战争中,各种新型武器和技术的出现也对军事战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是指在军事装备、武器、通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军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例如,现代战争中的信息化作战、无人机、导弹等技术的应用,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军事组织。
军事组织是指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系统、作战编成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一个高效的军事组织对于军队的作战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美国的军事组织以其高效的指挥系统和精良的装备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综上所述,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军事技术、军事组织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军事思想体系。
古代军事思想中西方对比
(1)古代中国十分强调防御地位,而古代西方更加注重进攻(古长城)
(2)古代中国的军事非常重视安定内部,西方则主要着眼于对付
(3)古代中国重视战争道德,通常用道义之争掩盖利益之争。
古代西方无视战争道德,对利益直言不讳。
(4)古代中国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用兵的最高境界,而古代西方把在战场上打败对手,靠武力维护统治作为用兵的最终目的。
(5)古代中国在战争指导上,强调以计为首,谋略制敌,奉行智慧加力量的逻辑;古代西方主张强兵为要,勇敢制敌,奉行力量加技术的逻辑。
(6)古代中国的军事家长于理论,战争战略著作丰富,理论造诣深;古代西方军事家长于就事论事,零星的战争观点被淹没在大量的历史性著作中。
近代军事思想
1、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1)认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
(2)认识到装备的变化必然引起战术的变化
(3)认识到士气的重要作用,把思想教育训练放在重要位置
(4)认为海权是推动国家以至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5)认为作战应确立打击重心、保持预备队
2、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1)战争和军事是一个历史范畴
(2)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3)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
(4)强调军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5)战争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
(6)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战略战术的变革
二、现代国防
1、现代国防的内涵
(1)现代国防内容
现代国防又称为大国防、社会国防,它是一个大系统,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国防体制建设、国防工业建设和战场建设、军事交通建设、人力动员准备、国民国防教育、国防法制建设等。
(2)现代国防观
A国家利益既包括安全利益,又包括发展利益
B国家威力既有军事威力,又有非军事威力
C国家边疆既有地理边疆,又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宗教等边疆
2、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1)多种斗争的角逐,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科技斗争,外交斗争,军备控制等
(2)战争潜力的转化【战争潜力: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生产能力、科技与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军事力量、社会制度、国家政策、国际关系、国家地位等】
(3)综合国力的抗衡【综合国力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支柱是国防实力,基础是经济力】(4)走质量建设的道路【在人类历史上,军队强大的标志——兵多将广。
随着科技的进步,兵多必胜已被打破。
】
(5)威慑作用的功能突现
3、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
(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天候与地形、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人口(数量、质量、劳动人数)
(3)经济(经济规模与发展、国民生产、工业能力、食品供应、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