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危害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药物滥用的危害和戒断治疗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峻,给社会稳定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滥用药物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对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戒断治疗成为了药物滥用人士重返健康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分析药物滥用的危害以及戒断治疗的意义和方法。
一、药物滥用的危害药物滥用指的是不合理的使用药物,或者超过医生推荐剂量和应用范围的使用药物。
药物滥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问题:滥用药物会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恶化。
由于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身体机能产生影响,滥用药物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肝脏和肾脏损伤、免疫系统受损等。
长期滥用药物还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以及造成精神障碍。
2. 心理问题:药物滥用对个人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滥用药物会改变大脑的化学结构,导致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滥用药物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
3. 社会问题:药物滥用既影响家庭和个体,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家庭中,滥用药物者可能无法履行家庭责任,造成家庭破裂和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在社会中,滥用药物导致犯罪率升高,对社会治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负担。
4. 经济问题:药物滥用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药物滥用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另外还会引起疾病和医疗费用的增加。
此外,滥用药物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总之,药物滥用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治疗此类问题。
二、戒断治疗的意义和方法戒断治疗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药物滥用者戒除对药物的依赖和滥用行为,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断治疗的意义在于挽救滥用者的生命、恢复其生活功能,减轻犯罪和社会负担,恢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戒断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个体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戒断治疗方法:1. 戒断疗法:此方法主要通过戒断药物,帮助滥用者戒除药物的依赖。
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影响研究报告近年来,药物滥用成为困扰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青少年人群的影响更为严重。
青少年处于关键的生长与发育阶段,长期药物滥用可能对其大脑发育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本篇研究报告旨在探究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影响,并对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药物滥用的定义和类型药物滥用是指在非医疗指导下、超出正常剂量和频率使用药物的行为。
常见的药物滥用类型包括违法药物(如大麻、可卡因等)和非法使用处方药物(如镇痛药、镇静药等)。
二、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神经通路发育受损:药物滥用会干扰大脑的神经通路的正常发育,从而影响思维、情绪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2. 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药物滥用会影响青少年大脑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使其在学业和生活中遇到困难。
3. 情绪和心理问题加重:药物滥用可能增加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风险,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大脑结构改变:长期药物滥用可能导致青少年大脑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进而影响其日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三、预防药物滥用的措施为了有效预防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青少年的药物滥用意识:通过教育宣传和社区活动,向青少年传达药物滥用的危害性和后果,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
2. 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减少药物滥用的风险。
3. 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学校应设置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提供药物滥用预防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各界也应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
4. 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药物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的接触机会。
四、结论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的发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教育宣传、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多重手段并举,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4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不良反应和有关的因素。
方法:选取本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病例48例,使用spss8.0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的途径、合并用药都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而且在临床中容易被忽视,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11-01通常而言,在药物不良反应中,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的情况比较多,在药源性疾病中所占的比例达到25%左右,而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具有抗菌性强、不良反应率小、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广泛运用于临床医疗当中,但是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面积使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日渐增多。
本文在本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dr)的病例中选取48例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帮助医生更加合理、正确的对患者用药。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之间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病例48例,年龄为26至73岁,其中女性12例,男性36例。
1.2方法:使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的基础疾患、用药剂量情以及情况、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详细症状、处理情况和转归都记录下来,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判标准来进行筛选,使用spss8.0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2.1检查结果: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程度分别为:轻微的反应或者疾病31例,不良反应症状明显16例,主要器官或者系统严重损害1例。
不良反应转归的病例为:治愈36例,好转11例,后遗症1例。
2.2临床表现以及转归:由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而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般症状是头痛、眩晕、耳鸣、失眠、乏力以及疲倦等,严重者则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神经兴奋、焦躁、幻听、抑郁等症状。
目录摘要 (3)第一章抗生素 (4)1.1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4)1.2抗生素滥用的后果 (4)第二章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5)2.1社会原因 (5)2.2医方原因 (5)2.3患方原因 (6)2.4其他原因 (6)第三章抗生素的分类 (8)第四章抗生素滥用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 (9)4.1肝脏损害 (9)4.2肾脏损害 (9)4.3造血系统损害 (9)4.4神经系统损害 (9)4.5胃肠道反应 (9)4.6过敏反应 (9)4.7后遗效应 (9)4.8二重感染 (10)4.9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 (10)4.10干扰和掩盖病情,延误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0)4.11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10)第五章抗生素滥用危害案例 (11)第六章对策分析 (12)6.1患者方面 (12)6.2政府方面 (12)6.3医院方面 (13)6.4药品研发部门 (13)第七章结论 (15)致谢 (16)参考文献 (17)摘要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抗生素的盲目信任、医生对病人使用抗生素不谨慎的态度以及各大药企对医药方面经济利益的追求致使抗生素的消耗惊人地增加。
抗生素滥用引发了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耐药性细菌急剧增多以及超级细菌出现并呈现较快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并造成每年数万多人因不良反应死亡和成百上千亿元医疗费的滥用,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危机。
因此,认真反思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加强其质量监控和使用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第一章抗生素1.1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的都属于抗生素滥用。
WHO的检测报告指出30﹪的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且半数以上使用多种抗生素,使用4种以上者占80﹪,但仅有30﹪是用于感染治疗。
据WNO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序号、使用率和购入金额高居榜首。
神经递质调节剂的临床应用与副作用神经递质是一类化学物质,通过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递质调节剂是一类药物,通过干预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转运和分解等过程,来调节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的活动。
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然而,神经递质调节剂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慎重应用。
一、神经递质调节剂的临床应用1. 抗抑郁药物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神经递质失衡是其病理机制之一。
抗抑郁药物通过增加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突触间的浓度,起到抑郁症治疗的作用。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抗抑郁药物(TCAs)等。
2. 抗精神病药物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活动来改善这些症状。
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5-HT2A受体拮抗剂等。
3. 镇咳药物神经递质调节剂还应用于镇咳药物中。
例如,苯海拉明是一种常用的镇咳药物,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的激活来抑制咳嗽反射。
二、神经递质调节剂的副作用1.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某些神经递质调节剂具有一定的成瘾性,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患者的依赖性。
特别是一些镇痛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如吗啡和苯二氮平等。
2. 反应迟钝和认知功能受损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导致患者反应迟钝,认知功能下降,影响生活质量。
3. 心血管和代谢系统影响部分神经递质调节剂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如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
此外,一些药物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如体重增加、葡萄糖代谢异常等。
4. 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神经递质调节剂可引发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肌动性不安等。
这些症状大多为可逆性的,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
三、合理应用神经递质调节剂的原则1.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药物滥用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药物滥用是指超过医疗需要和合理用药范围的药物使用行为,包括滥用处方药、非处方药、违禁药物以及其他成瘾性药物。
药物滥用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不仅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还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药物滥用对身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系列生理系统的破坏。
许多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阿片类药物和海洛因等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停止,引发意外死亡。
此外,滥用安眠药、镇静催眠药等药物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还会产生幻视、幻听、嗜睡等不良反应。
长期滥用致幻剂则可能导致人格解体、思维混乱,严重时甚至出现持续性精神障碍。
其次,药物滥用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毒品滥用会引起血管痉挛,增加血压和心率,导致心脏负荷加重,甚至引发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长期滥用可危及心脏健康,增加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风险。
此外,某些滥用药物还会损害肝脏和肾脏功能,对整体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毒性增加,加重内脏负担。
药物滥用对呼吸系统也带来重大威胁。
吸食毒品如冰毒和可卡因等可破坏肺细胞,导致呼吸系统不适应,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滥用药物还可能引发支气管痉挛、肺炎等严重疾病,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
此外,烟草滥用更是致使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药物滥用还会导致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
某些药物滥用可以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反应。
长期滥用某些止痛药可能造成胃溃疡和胃出血等严重后果。
此外,滥用药物还可能导致食欲减退,营养摄入不足,引发营养不良和消瘦。
药物滥用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某些药物对免疫功能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削弱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导致易感染疾病。
此外,滥用药物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引起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除了对生理健康的影响,药物滥用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
论滥用药物的危害作文
滥用药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有些人为了追求快感,不顾一
切地乱吃药,结果呢?身体垮了,精神也崩溃了。
这可是自己给自
己挖坑啊,谁看了都心疼。
药物滥用的人啊,他们的大脑就好像被药物给控制了似的。
有
时候会产生幻觉,有时候又脾气暴躁得吓人。
这样下去,不仅他们
自己遭罪,连身边的人也跟着遭殃。
说到药物滥用,真的得提提那些违法的事儿。
有些人为了买药,啥事儿都干得出来,偷啊抢啊,简直乱了套了。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
问题,也给社会添了不少乱子。
药物滥用啊,说实话,挺让人心寒的。
这些人好像失去了对生
命的敬畏,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们的行为,不
仅害了自己,也伤了亲人的心。
所以啊,大家得提高警惕,千万别沾药物滥用的边儿。
一旦发
现身边有人有这个苗头,得赶紧劝劝,别让他们走上不归路。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得好好珍惜啊!。
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危害的探讨[摘要] 目的观察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
方法有对神经系统破坏的几类反应方式方法。
结果神经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的代谢过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讨论临床医生应正确应用药物,采取立即停用或少用副作用过于严重的药物。
[关键词] 滥用药物;神经系统;临床;神经;症状
[中图分类号] r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39-01
临床医生处方用药,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注意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切不可滥用。
笔者就临床滥用药物易造成神经系统的危害浅谈如下,以期引起同道注意。
1 滥用药物的危害药物应用不当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其中以神经症状最重;造成的后果也最严重,其中较多见的是胃肠反应。
凡对胃肠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均可引起恶心呕吐,例如乙酰水杨酸,若大量服用可引起胃肠出血及牙龈出血,而且还可诱发溃疡或使原胃溃疡恶化,导致出血和穿孔;还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但尤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不容忽视。
其原因:
1.1 外因包括药物的性能,给药的剂量,途径以及用药方法及时间;
1.2 内因主要是感应性,此外还有年龄,性别差异,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
药物在上述内、外因素的协同下,如果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神经组织的代谢紊乱,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产生急性或慢性
的神经功能异常,临床上主要有3种情况:
2 对神经系统破坏的方式方法
2.1 过敏反应多见于特异质的个体。
药物作为不完全抗原,或其代谢产物与机体的蛋白质、多糖或氨基酸结合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一种药物可以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蛋白结合而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
因此,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休克造成脑循环障碍,可以出现神经症状,甚至留下后遗症。
由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多,其他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洁霉素、利福平、痢特灵、吡哌酸等均可引起。
2.2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接近正常量而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反应。
例如重金属制剂,氨基苷类抗生素,青霉素等均对神经组织有直接毒性。
2.3 药物的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药物本身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
如苯巴比妥可引起共济失调,异烟肼可引起末梢神经炎等。
3 结果神经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的代谢过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部位的损害产生不同的表现。
短期内较大量药物进入机体可致急骤而严重的急性症状,长时间小剂量药物进入机体内则发现慢,病程长。
其具体症状如下。
3.1 精神症状轻者可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头晕、情绪躁动、幻觉等,严重时出现精神错乱,谵妄甚至昏迷等。
临床报道较多的是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等),颠茄片、催眠药等。
3.2 全脑损害症状有的称之为药物性脑病。
由于药物直接或间
接影响了脑的代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及水肿,可发生颅内压急剧增高及昏迷,文献中报道最多的是青霉素引起的脑病,出现在椎管内用药或大剂量静脉注射时,新生儿每日超过100万u,儿童超过200万u/(kg·d),或成人超过2500万u/d,静脉注射连续用3天或更长时间后,就可能出现脑病。
症状出现在每日用药后的短时间内,表现为烦躁、幻觉、肌痉挛、全身抽搐、昏迷等,停药或减量可恢复,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
椎管内注射青霉素,每天超过40万u即可引起剧烈反应,笔者曾见1例患者仅应用40万u 即出现昏迷并呈持续惊厥状态,经过积极抢救幸免于死亡。
青霉素可造成严重脑损害、化学性脑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横断性脊髓炎、脊神经炎等,此与其完整的β-内酰胺环在脑脊液中浓度过高有关。
3.3 锥体外系症状为药物导致纹状体-黑质通路中多巴胺减少或多巴胺能受体敏感而致。
主要表现为扭转痉挛,斜颈,怪异姿态,手舞足蹈等。
常见的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哌丁醇等,近年来儿科界报道最多的是胃复安,胃复安可竞争多巴胺受体导致锥体外系症状。
3.4 小脑症状表现为步态不稳,眩晕,眼球震颤,肌张力减低,指鼻试验阳性等。
常见于苯妥英钠等药物,但多为可逆性的。
3.5 颅脑神经障碍以听神经,视神经受累最常见。
大多数耳聋与应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水杨酸制剂、磺胺类、重金属制剂有关;引起视神经炎的砷剂、异烟肼、磺胺、疫苗等。
3.6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末梢神经的感觉、运动及神经营养障碍。
近年来重金属制剂应用较少,而异烟肼、呋喃类引起神经炎多见。
3.7 其他由于某些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还可出现脊髓症状、脑血管障碍症候群及植物神经症状等。
4 讨论临床医生应正确应用药物,采取立即停用或少用上述副作用过于严重的药物。
多数药源性精神神经症状是可逆的,停药后可恢复;但如耳毒性药物其所造成的损害就是不可逆的,需引起高度重视,防止滥用。
参考文献
[1] 龚光云,孙肖爽,冯加纯等.卟啉病(附8例临床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55-356.
[2] 阎淑杰,明玉梅,王雅霞.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血卟啉病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7):374.
[3] 吴仁容,李乐华.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