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新课程实验中,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的任务,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基础。
要提高语文素养,我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背诵记忆,背诵记忆的基础是诵读,诵读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诵读教学方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诵读的重要性,古人早有定论。
如果我们回顾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轨迹,却无奈地发现:诵读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在传统讲读教学盛行的年代里,重分析,轻诵读。
而随着新课程实验中阅读教学的崛起,教师学生均忙于阅读文本、分析文本。
诵读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加强文字语言训练的呼声里,在多媒体广泛使用的课改中,诵读教学的地位仍不见提高。
这委实是令人扼腕长叹。
实际上,认清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诵读,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所谓诵读,就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对课文做反复吟诵、体味,然后感悟文章之妙的学习方法。
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
怎样在新课程实验中实施诵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呢?我的做法是:激发兴趣,讲究方法。
激发兴趣,就是把学生诵读课文的欲望和热情调动起来,通过诵读,进而背诵记忆,让学生从被动的呆读死记转变为主观的理解记忆。
那么,应当怎样做呢?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记忆的潜能很大,从而坚定诵读的信心。
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让学生背课文时,学生总是叫嚷:背不起来啊,我的记忆力不好啊……等等。
于是,我向学生介绍脑科学研究成果,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0 多万藏书的50 倍装进去。
我们的同学正处于生机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这时期,大脑的吸收和运转信息的功效尤其显著。
浅谈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在国学经典上一段田晓菲博士的话: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来说,本就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吧!许多幼时背诵的古诗,都是过了若干年之后,才恍然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更深一层的韵味。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在初读古诗时感受到强烈的——哪怕是天真的——乐趣。
回忆自己的经历也发现确实如此,那些熟读成诵的文章任何时候都能想起来,并且能想到以前无法感受到的内涵,而没有多次朗读的课文基本没有什么印象。
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读得多、记得多的学生往往语文成绩都较好。
应该说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
”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
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自己也读得很有兴致的描写:“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沉浸在读的情境之中。
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课堂上的诵读却越来越少。
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
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是浪费时间,会挤占教师讲解的时间,这样就把本应训练语感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课,把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大半个学期下来,课文是学了不少,但学生就是与语文没有多少接触,没有真正的走进文本。
面对这种情形,我觉得语文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一、应该从思想上转变,要重视诵读,充分认识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而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
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诵读,可以说,强调读,并不是观念更新问题,而是语文教学继承优秀传统,使之返璞归真的问题。
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3-02-03T15:35:45.229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月下作者:许昭霞[导读] 古往今来,朗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分钟,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朗读技能的黄金阶段。
朗读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一个方式,通过倾听自己的声音,使自己获得充实感,头脑保持清醒,思维保持活跃同时也能激发朗读者深入理解文章,使朗读者理解能力越来越好;坚持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会得到熏陶,会使学生形成主动去想象语句内容的思维,进而吸收知识。
本文通过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阐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朗读训练充分并且有效的得到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方式。
许昭霞石家庄市盛和中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古往今来,朗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分钟,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朗读技能的黄金阶段。
朗读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一个方式,通过倾听自己的声音,使自己获得充实感,头脑保持清醒,思维保持活跃同时也能激发朗读者深入理解文章,使朗读者理解能力越来越好;坚持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会得到熏陶,会使学生形成主动去想象语句内容的思维,进而吸收知识。
本文通过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阐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朗读训练充分并且有效的得到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方式。
【关键词】朗读训练;初中语文;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1-121-01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朗读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观看字词,反复的朗读,有利于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从而对字词加深印象,记忆更加深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方法一、引言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方法,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诵读积累法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韵律、节奏和美感,同时也可以逐步熟悉各种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诵读的训练,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名篇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朗读、诵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诵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语言积累。
三、词汇积累法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词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词汇的分类教学,将词汇按照不同的主题、语义关系等进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词汇的运用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词汇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汇,从而扩大词汇量。
四、语法积累法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各种语法规则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语法练习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法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五、情境创设法情境创设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欲望。
重视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识字写字、预习、板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只有重视这些基本能力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诵读识字写字预习板书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原来的教学标准做了大量修改,传统教学反方式受到极大挑战。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努力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
我认为,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思路是无可质疑的,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新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中最起码有四种基本能力绝对不能丢,那就是诵读、识字写字、预习、板书。
一、重视诵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诵读,包括默读理应是最重要的一种实践。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安排学生诵读和阅读或者阅读量很少,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得可怜。
诵读是中国传统教学的主体,。
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私塾课堂,学生读和背诵的量是很大的,它使很多人在幼年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为青年时期即能够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与近年来学生头脑空空形成鲜明对比。
古人说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
诵读,可以把难以理解的文字变得容易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可以感染学生,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说普通话的能力。
诵读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永久的记忆力,可以启发顿悟,加深理解,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这样,语文教学就负有更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老师,从现在起就得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使他们能顺畅地、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学生心理来,看他们是不断的向往着和追求着生活中美的事物。
我经常看到学生从别人的演说、热爱祖国的诗朗诵、颇有情趣的电视剧台词中汲取优美的词句以丰富自己的口语,也听到他们聚在一起津津有味的模仿教师读课文的口气,美妙的朗读声调,再现了文学艺术的美,这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应当让他们欣赏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美的人格,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毕艳冬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但朗读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的意义和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本文将从学生学习效果和学生个人成长两个方面出发,给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8个方面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下面本文将对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用分析一、朗读在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深刻理解课文内涵的前提,是学生要能够对课文内容有着足够的认识,而认识课文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
出声的读要比默读更能刺激人的大脑,特别是在反复朗读的情况下。
从教学效果上看,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能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帮助。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更多是通过语文学习来实现的,“语文”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帮助了学生使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再学习。
从这个角度看,语文同英语是一样的,即它们都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无论是阅读文字还是口语对话,无论是信息接收还是输出,都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语感”问题。
通过朗读教学来培养和增强语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除了能够使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外,对考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比如在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时,通过反复朗读便能很容易发现问题,并将其解决。
(三)朗读有助于提升背诵效果。
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9年级部分):“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可见,背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重视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识字写字、预习、板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只有重视这些基本能力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诵读识字写字预习板书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原来的教学标准做了大量修改,传统教学反方式受到极大挑战。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努力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
我认为,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思路是无可质疑的,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新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中最起码有四种基本能力绝对不能丢,那就是诵读、识字写字、预习、板书。
一、重视诵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诵读,包括默读理应是最重要的一种实践。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安排学生诵读和阅读或者阅读量很少,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得可怜。
诵读是中国传统教学的主体,。
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私塾课堂,学生读和背诵的量是很大的,它使很多人在幼年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为青年时期即能够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与近年来学生头脑空空形成鲜明对比。
古人说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
诵读,可以把难以理解的文字变得容易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可以感染学生,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说普通话的能力。
诵读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永久的记忆力,可以启发顿悟,加深理解,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这样,语文教学就负有更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老师,从现在起就得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使他们能顺畅地、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学生心理来,看他们是不断的向往着和追求着生活中美的事物。
我经常看到学生从别人的演说、热爱祖国的诗朗诵、颇有情趣的电视剧台词中汲取优美的词句以丰富自己的口语,也听到他们聚在一起津津有味的模仿教师读课文的口气,美妙的朗读声调,再现了文学艺术的美,这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应当让他们欣赏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美的人格,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一直被视为重要环节。
古诗词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认知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
一、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1. 增强语感。
古诗词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感悟和把握。
通过古诗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的语言之美,增强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增进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古诗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审美情感。
古诗词的音乐性和意境深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1. 注重情感体验。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导入、解说和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2. 细致解读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且深奥,教师要对古诗词的语言、修辞手法、意象等进行细致解读,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多角度赏析。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古诗词,包括音乐性、意境、文学价值等,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多重美感。
4.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戏曲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诗词世界,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5. 诵读实践。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和朗诵,提高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 运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诗词音乐、音乐剧、戏曲等形式的古诗词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联系实际生活。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
近年来,随着语言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反思十多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问题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诵读的训练。
学生虽天天有晨读,但大多满足于熟悉课文内容的浅层次上。
书读了十来年,到头来读报念稿都难,以成句,生涩无味,令人尴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认识的偏颇,忽视了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艺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片段。
初步具体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明确要求,但就学生的阅读来说,绝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朗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否则我们便陷于为课文而教的难堪境地。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对课本课文的学习而延伸到课本课文之外,学会阅读课本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古人读书的很多经验,我们应当继承,而不应当抛弃。
荀子“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就是强调多读,读的娴熟于心,琅琅上口,在多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字技巧;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故书不大度百因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都强调了熟读的重要性。
其实查查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元曲本身有很多是唱和、吟哦而产生的作品,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的俚语。
当前语文教学中恰恰忽视了“熟读”,代之以空洞的分析: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划分、段意总结、主题归纳、写作特点等不一而足,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情,一节课上完,让学生来读课文,花样叠出,读错字、读破句、把握不准感情基调。
这样学生虽会做几个练习题,其语文能力又有多大提高呢?古强调熟读,熟读成诵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人的认识,第一步是对事物表象的感知,它虽然不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却是对事物产生本质认识的基础。
诵读课文,熟悉组成这篇文章的语言材料,就为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诵读的“效益”最高。
反复诵读、品味辨析、增强语感,才会对汉语言的优美有深入的体会,并受到精神上的感染。
由读而懂,由懂则用,将多方受益,终生受用。
诵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必须先入于眼,再出于口,然后入于耳,最后了然于心,必须眼、口、耳、脑并用,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竺可桢、李四光、钱学森等曾表现其浓厚的语文功底,主要得益于幼时私塾里的大量记诵。
所以张志公先生也说: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
的文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
钱梦龙老师说:“背诵作业,对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学文言文而不背诵等于不学”。
有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即使篇幅长些,也仍以全文背诵为宜。
还有些文章根本没必要要求学生现在就完全理解,但却不可以不读不背,现在要发挥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记诵一些名家名篇,其深刻文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去悟解,而不可以只等到他们成人后记忆力差时才再去记诵。
其实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有必要重视诵读。
现代文脱胎于文言文,古代语言中许许多多有
生命的东西,被现代人接受,读鲁迅、朱自清的散文,人们就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作者深厚有古文功底。
学习现代诗歌、散文同样离不了诵读,像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朱自清的散文,人们就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作者深厚有古文功底。
学习现代诗歌、散文同样离不了诵读了,其思想酌情、艺术手法也就基本解决了。
无须做太多的分析:像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鲁迅的《“友帮惊诧”论》、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学生一旦熟读成诵,就会大大有助于课文的分析理解;像周立波的《分马》、契诃夫的《变色龙》,学生朗读好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理解,也就迎刃而解。
这样,不仅学生的诵读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又培养了理解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诵读训练。
忽视诵读训练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语文教材的缺憾,选文芜杂,现行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多数文章并不适合诵读,这其实还是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然加强诵读教学,并不是要变“以讲代读”为“以读代讲”否则同样会产生语文教学上的偏失,而是要把“诵读”置于应处的地位,充分认识“诵读”在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诵读”训练。
“诵读”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对于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受冷落的地位来说,它又是一门新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方法,相信它也一定是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