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课《蜡烛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21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过的知识。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活动准备】分组实验用的三角架、蜡块、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打火机、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干抹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大自然中物质是千变万化的,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都是我们肉眼不能看见的,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讲了许多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描述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生: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1、了解蜡烛的特点师:蜡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蜡烛,仔细观察后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通常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会用哪些方法呢?生:眼、手、口、鼻等)汇报蜡烛的特点。
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蜡烛的变化2 、铁钉生锈了3 、变色花4 、洗衣服的学问《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五、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蜡烛的变化(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的出生、长大、死亡……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2.研究物质的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描述了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了解蜡烛的特点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蒸发皿里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
汇报蜡烛的特点。
(提示多感官的观察方法,总结出蜡烛的特点:光滑、硬、容易断、易碎等)师:既然我们今天要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来使蜡烛发生变化吗?引导生总结出:折断、加热、点燃等方法(2)加热蜡烛师:加热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
(交流)我们的预测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下这个实验应怎么操作呢?(分组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各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里的蜡烛进行加热,注意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各小组都已发现蜡烛受热后产生的变化了,接下来请各组用盖帽熄灭酒精灯,观察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及时记录。
指导小组汇报观察加热蜡烛的现象:加热后蜡烛变成可以流动的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体蜡烛。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五、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在新课引入时,如何导入才能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我创设了: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这一情景话题,接着引导学生,喜欢什么样魔术,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变化的例子。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蜡烛的变化》是一堂小学科学实验课。
通过本次教学,我意识到了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教学中的亮点。
首先,本次教学中我发现我对于实验过程的讲解显得不够详细和清晰。
在实验前我并没有事先对实验所需材料、步骤和预期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和疑问。
下次教学时,我会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并事先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重点。
其次,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虽然实验过程需要一些特殊材料,但我并没有调动学校资源把这些材料准备齐全。
这样一来,实验过程中我只能简单地演示,而学生并不能实际动手参与。
下次教学时,我会提前与学校实验室联系,确保所需材料的充分准备,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最后,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虽然实验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了鼓励和引导,但我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和展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实验内容不太感兴趣,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我的引导和提问方法不够有效。
下次教学时,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提问和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中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也有一些亮点。
例如,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展示,使学生更加直
观地了解了实验内容。
同时,我还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了记录,并与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改进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学会用语言归纳发现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3、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所属类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蜡烛、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蒸发皿、火柴,A4纸。
学生分组实验:蜡烛、火柴、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PPT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
(师生交流)这些事物的变化,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究。
引出蜡烛并揭示课题:这是一支蜡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蜡烛,探究它的秘密。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新授:1、观察蜡烛的特征。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蜡烛,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可以点燃、切割、易碎、硬的、光滑的……)(过渡)刚才同学们做得真不错,真棒!如果要让蜡烛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切割、加热、点燃……),引入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环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加热蜡烛。
(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加热蜡烛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灼伤自己和他人。
)步骤:(1)把蒸发皿安放在三脚架上;(2)把蜡块放在蒸发皿内,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进行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3)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试着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蜡烛在加热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学科学11《蜡烛的变化》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蜡烛的变化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小学科学课程。
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发展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和具有实验性质的话题,那就是蜡烛的变化。
通过对蜡烛的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学到蜡烛的基本结构、燃烧原理以及火焰的特点等知识。
一、背景介绍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蜡烛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活动。
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以及燃烧的原理。
此外,学生还能够观察到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状和高度等特点。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1. 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燃烧原理;2. 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特点;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火焰的理解。
三、实验材料1. 蜡烛;2. 火柴;3. 实验记录表;4. 安全用火工具。
四、实验步骤1.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将实验材料准备妥当。
2. 学生点燃一根火柴。
3. 学生用点燃的火柴点燃蜡烛。
4. 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学生回答问题: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火焰?火焰有什么特点?6.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描述火焰的特点。
7.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蜡烛变化和火焰特点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蜡烛的中心部分燃烧最为旺盛,火焰呈现出明亮的黄色。
2. 火焰的形状呈现出尖锐的锥形,顶部呈现出较淡的蓝色。
3. 火焰的高度与蜡烛燃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4. 火焰可以燃烧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燃料。
六、实验结论基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蜡烛的变化是由于蜡燃烧产生的。
2. 蜡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呈现出黄色和蓝色的颜色,是由于不同成分的燃烧产生的。
3. 火焰的形状和高度受到氧气供应的影响,越充足的氧气供应会使火焰的形状越高大。
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一、蜡烛的燃烧过程说起蜡烛啊,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
记得小时候家里停电了,妈妈总会拿出几根蜡烛,点上之后就可以看到那摇曳的火苗,照亮一片昏暗的角落。
大家都知道,蜡烛就是靠火焰来提供光亮的,但你有没有好好想过它是怎么燃烧的呢?蜡烛的变化一点都不简单。
蜡烛的“主角”——蜡烛本身是由蜡制成的,通常是石蜡或者蜂蜡。
我们点燃蜡烛的时候,蜡芯会先被点燃,火焰逐渐把周围的蜡烛蜡融化,蜡水一点一点被火焰吃掉。
你看那火苗就像是个小精灵一样,吞噬着蜡,越来越小的蜡烛,越来越少的蜡。
哦,对了,别忘了,这个蜡烛的变化过程不仅仅是火焰吃掉蜡的事儿,实际上它还会产生一些气体,比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这些气体无害,反而让空气变得更加湿润,简直是既能照亮又能保湿,真是两全其美。
二、蜡烛的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你肯定会想,这蜡烛这么小,怎么燃烧起来却能有这么多变化呢?这其中有着大大的学问哦!蜡烛燃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蜡烛中的烃类物质(就是蜡烛的主要成分)在火焰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
简单来说,蜡烛的火焰让烃类物质和氧气结合,产生了我们看见的火焰、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燃烧反应嘛!你看,蜡烛表面上的温度可以达到200度左右,而蜡芯处的温度则更高,所以蜡烛的蜡被火焰迅速融化成液态。
随着燃烧继续,液态的蜡被火焰不断“吞噬”,蜡烛慢慢地缩小,一直烧到只剩下一个小小的蜡芯,火焰也就熄灭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蜡烛燃烧得这么快,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让它燃烧时间更长呢?嗯,事实上,蜡烛的燃烧时间与蜡烛的大小、蜡的成分、空气的流通等因素都有关系。
如果你想让蜡烛燃烧更久,挑选那些较为厚实的蜡烛,或者把蜡烛放在通风较差的地方,可能就能延长它的“寿命”了。
三、蜡烛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说到蜡烛的变化,我不禁想到自己小时候点蜡烛的情景,那时的我看着蜡烛的火苗,觉得它是那么美丽。
那么温暖,给人一种安心感。
随着蜡烛燃烧的时间延长,火苗渐渐变小,蜡烛慢慢消失,这种变化也带给我一种“怎么这么快就没了”的感受。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蜡烛三态变化中的液态和固态有一定常识的积累,对燃烧比较理解,但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
六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较前有较大变化。
动手能力也有较比提高。
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良好规范的实验习惯。
效果分析《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教材分析教材位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材特点:本课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物体——蜡烛为例,从问题入手,加热蜡烛,燃烧蜡烛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
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究、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评测练习1.举出几个生活中物质两种变化的例子?2.白醋泡鸡蛋实验,72个小时后有什么现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实验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六年级蜡烛的变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1)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2)生互动,写出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1)提问: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切粗细的变化。
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态发生变化。
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3.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 (2)教师演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罩什么?怎么罩?(3)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
)(4)教师提问: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