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91.66 KB
- 文档页数:16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文学的优秀代表。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体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实乃南方文学的卓异范本。
前者是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缩影,后者是长江流域南楚文化的精华。
《诗经》与《楚辞》以其自身杰出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于中国文学的源头,共同铸就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座丰碑。
《诗经》与《楚辞》奠定的优良“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
对于《风》与《骚》之间关系的认识,历来多有分歧。
归纳言之,约有三说:一是“肯定关系”说。
此说之发轫者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又进一步加以论说,至南朝时定型。
以后代有赞同者。
二是“否定关系”说。
此说由东汉班固首次发难,北齐颜之推臻其极。
至今,仍有不绝于耳的附和之声。
三是“折衷关系”说。
此说提出者是齐梁时期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中专列《辨骚》篇,并将其置于“文之枢纽”的重要地位。
指出屈骚有“四同”于《风》《雅》者与“四异”乎经典者。
此说具有辩证的学术眼光与文学批评的“当代性”意识,故较为切合《楚辞》实际,后人多有附议发挥者。
其实,后起于《风》诗二百余年的《骚》辞,它是楚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早就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因此,作为楚文化代表的《骚》辞必然要受到中原文化的代表《风》诗的影响。
《楚辞》与《诗经》作为先秦诗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各有其鲜明风格特色,又有着内在的关联影响关系。
后者(《楚辞》)承继了前者(《诗经》),又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所生化一、《风》《骚》文学精神之承传《楚辞》对《诗经》文学精神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上。
在《诗经》“国风”的部分作品中以及《大雅》、《小雅》的部分作品中,充满着对昏君佞臣、暴虐政治、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精神,《诗经》中这种“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在《楚辞》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曹海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摘要: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庄子》,可见其中广泛地使用了变形艺术方法。
该书广泛运用变形之法,与作者深受楚文化之影响有关。
楚人的思维方式,楚文化圈流传的远古神话,楚地的艺术创作,均是促使《庄子》变形之法广泛生成、运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楚文化;《庄子》;艺术变形变形作为一种艺术方法,主要指审美创造主体在一定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意绪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作有意或无意的“破格”描写,一般表现在对人物、事件、景色等作各种扭曲形式的描写;也指审美知觉变异,即审美主体的视角异于常态,使得对象在物理属性无变的情况下发生某些固有性特征的变化。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庄子》不难发现,作者在审美创造中运用到了多种艺术方法,其中以变形艺术方法的运用最为广泛。
其艺术变形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
《庄子》作者在万物齐一的世界观支配下,往往在其笔下消释了世间人、物固有的自然属性而使之浑然相通:物具人情,人有物性。
书中自然物人格化之例甚多,如托梦于人的栎树(《人间世》)等。
此外,作者还常物我两忘,将人拟物化,如“庄周梦蝶”的故事即其例。
突破对象形体在量上的规定性,对其形体作无限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如《外物》写鱼饵:“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
”《则阳》写小人国:“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所写鱼饵、小人国,均突破了自然形态的物理规定性,朝着无限大或无限小的方向趋归,发生了大幅度变形。
化丑为美。
将丑的、恶的客体作为艺术表现的正面对象,把常人所不能美化、艺术化的事物加以美化和艺术化,使“臭腐复化为神奇”。
如《德充符》中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从外表上看其貌不扬,甚至是丑不堪言;但就内里而言,都有“德充之美”:叔山无趾之德有过于儒家孔夫子;哀骀它“异于常人”的德性能使“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妇人见之者而愿为其妾。
楚辞中带有的情感内容分类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楚辞中大胆奇诡的意象的使用构成了楚辞独特的意境。
本文就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大致分为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
其中社会人生意象中的神话人物意象与神话意象有重复的部分,乘骑意象与自然意象中的动物意象有所部分重合。
楚国多水的自然地理环境、重淫祀,崇拜巫鬼、太阳崇拜、龙凤崇拜等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促使了屈原对楚辞意象的选择的独特性。
楚辞中的独特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丰富内涵,在特定的环境下,象征了不同的事物,抒发了诗人的郁结之情。
一、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分类(一)社会人生意象屈原楚辞中的社会人生意象即包括人类的社会活动又包括与人类社会活动相关的事和物。
典型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意象、骑乘意象和行为意象。
人物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俩类,一类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类为历史真实的人物。
屈原借这些人物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或借历史人物反思现实政治,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神话传说中的典型人物主要包括太阳神,天帝颛顼、女娲、后羿、鲧、日神东君耀灵、日御者羲和、月神望舒、云神云中君丰隆、风神风伯飞廉伯强、雨神雨师、雷神雷师、造化之神黔羸、星神文昌、杀伐之神厉神。
东方之神东皇太一、太皓、句芒、南方之神炎帝祝融、西方之神西皇、北方之神海若玄武颛顼玄冥。
《九歌》是祭神用的乐歌,一组十一篇诗歌中,九篇用来描写各种神话人物。
屈原楚辞浪漫主义色彩强烈,作品想象奇谲、文笔优美。
文中作者带着读者呼风唤雨、乘龙驾凤,游仙境,与女神缠绵。
因此文中大量存在着各种神仙人物意象。
或表达他的向往、或引为知音,或抒发自己的感慨。
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远游》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
《远游》鲧婞直以身亡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乎封狐。
第33卷第5期2020年9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3No.5Sep.2020《楚辞》中的龙意象8叶(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和高峰%从龙意象的构成方式、龙意象的文化内涵、龙意象与楚文化等三个方面对《楚辞》中的龙意象进行梳理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掘《楚辞》中蕴含的丰富意象,亦可对中国龙文化早期意象有所厘清%关键词:《楚辞》;龙意象;构成方式;文化内涵;楚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0)05-0001-05《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录战国时屈原、宋玉、景差等人作品,《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之源头,更是文学史中一巨擘。
龙又名蛟、螭,是人们幻想出的天界神物(龙之名称最早见于《周易》,其书载有“潜龙,见龙在田,飞龙在天,龙有”等卦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又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而天,秋分而潜渊。
”闻一多在《》中认为龙是一而的-体。
龙生之,是作为一种生物存在于中国文之中,是代中的美理想。
,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龙代文学作品中又生,为积极正面的形象且带有祥瑞之兆(《楚辞》文中,其中多与龙相关的(为,《楚辞》中龙的研究以《楚辞》的有一的,《楚辞》中的中早期龙文,《楚辞》中的龙研究有一学术(之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仅有《〈楚辞〉龙凤意象对后世的影响>[1](155)&《〈诗经〉与〈楚辞中的龙意象〉》F2G/56-58.、《楚文中的龙管窥一以〈楚辞〉为例>[3](3-5)等文章,文章中仍有诸多未之覆(揣浅陋,欲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的《九辩》《招魂》、景差的《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十七篇作品为研究对象,别从龙的构成方式、龙意象的文化内涵、龙楚文化等方面对《楚辞》中的龙意象进行梳理。
楚文化中的凤图腾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
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
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
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并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有“百鸟朝凤”之说。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
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祝融,而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
”《卞鸦. 绛鸟》注曰:“凤凰属也”。
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
另外,楚人早先最高领袖也是掌管火种的火官,作为火鸟的凤便成了楚人的图腾崇拜。
而凤凰色赤,与楚人尚赤崇日相互呼应。
楚人自古就有崇凤的传统。
早在《论语》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此时的凤就已经是智慧者的代名词了。
楚人尊凤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当时凤的意象,在楚人的祭祀活动中被激活成为可以上达天庭、寻引飞升的神鸟,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古代楚国出土文物中凤鸟类彩绘漆木器最为珍奇的“虎座飞鸟”造型。
“虎座飞鸟”以虎为底座,上立飞鸟;鸟的全身彩绘羽状纹,其背上立着一对彩绘鹿角。
“虎座飞鸟”的造型,也就是凤与虎的组合,寓意以虎为底座来托举凤凰的飞升。
从“虎座飞鸟”的功用和造型特征不难看出,楚人心目中的凤,已经超越出了当时神灵崇拜的窠臼,在精神层面上将其意象化,使之成为自由精灵的象征、生命永久的寄托。
在祭祀活动中,楚人以其所特有的“民神杂糅”、“人神相娱”传统风习,在对于凤的意象诠释中,显然有别于将凤单一和简略地视作福祉神灵的一般见解。
论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竺小恩摘要:以楚辞中的服饰(包括丝织品)描写为依据,阐述战国时期楚地服饰风貌及其特征,研究楚辞的服饰文化价值。
楚辞中的服饰文化现象至少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为研究战国时期南国楚地服饰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二是楚辞中的服饰现象反映了南方楚国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三是根据服饰文化传承的特质,从楚辞服饰现象出发,不仅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的服饰踪影,而且后世的服饰现象也可以从楚辞中寻觅到历史传承的雪泥鸿爪,楚辞中的服饰现象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楚辞;楚地;服饰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伟大的诗人屈原及《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常新的话题,古往今来,屈原及《楚辞》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有关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通过《楚辞》研究楚文化向来为学术界所重视,这类研究往往以《楚辞》为蓝本,从某一方面对楚文化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但是对同样作为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楚地服饰文化的研究,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仅有周秉高先生对楚辞服饰现象作过研究,他有《屈原服饰考——兼疑<钦定补绘离骚全图>等书》[1]和《楚辞服饰研究》[2]两篇文章,对屈原服饰和楚地服饰作了辨考;而其他如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对屈原的内美与修能服饰观念作过简论,蔡子鄂《中国服饰美学》对屈原服饰审美文化曾有论述;再有如宋公文[3]、裴明相[4]、彭浩[5]、沈从文[6]等虽然都是专门或部分论述楚地风俗或楚人服饰,但都不是以《楚辞》为蓝本,只是在论述过程中将《楚辞》作为引证的资料而已。
其实,无论是研究文学,还是研究文化,考证《楚辞》中的服饰现象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为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作为社会生活重要内容之一的楚服饰现象在《楚辞》中得到了大量的反映,而这些服饰现象为我们研究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情况、思想道德情操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至于研究楚地文化,尤其是研究楚地服饰文化,《楚辞》更是及其宝贵的材料,因为《楚辞》中有大量关于服饰的记载,这些记载有些虽有一定想象成分,但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一)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的成因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的形成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地理以及文化因素,诗人自身所接受的教育,观念,个人审美能力等都对他诗歌意象的创造有着中重要的影响。
1.屈原楚辞典型意象形成的客观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俩个方面。
首先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诗人意象的选取。
当时楚国地理位于“南极潇湘,北带汉沔,仰眺衡岳、九嶷、、荆、岘、大别之峻,俯窥湘、沅、资、澧、洞庭、彭蠡之浸。
土壤肥沃,水势浩荡,植物种类繁多。
这些先天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屈原个人的气质,他在选取意象时更多的会选取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意象,因此屈原楚辞中的意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湘君》白玉兮为镇,疏有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蘅。
《湘夫人》朝发轫于苍梧兮。
《离骚》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悲回风》吸飞泉之微微液兮,怀琬琰之英华。
《远游》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仅影响了诗人对意象的选择用运上,对诗人选取意象的倾向性上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各种神话传说,仙境,仙草等方面。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离骚》当时的楚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民俗的影响。
《吕氏春秋异宝篇》“楚人信鬼“。
班固《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地,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楚地这种对神鬼巫的信仰,极大的影响了屈原创作时关于意象的选择。
王逸认为《九歌》的创作是模仿南楚民间祭祀歌创作而成的。
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的。
无论哪种看法,《九歌》的创作都离不开民间祭祀歌曲。
其次,太阳崇拜。
楚人对火有着深层的崇拜,他们认为火是希望和力量的所在。
楚国开国国君熊绎曾担任过周朝的火师。
屈原楚辞中有非常多的关于太阳的意象。
《九歌东君》即是描写的太阳神。
东君,耀灵为日神,羲和为日御者,祝融为火神等。
诗词中的龙凤呈祥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义。
其中,龙凤作为古代最具尊贵象征的造型之一,在诗词中多次被描绘和赞美。
它们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和追求。
本文将通过分析经典诗词中的龙凤形象,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尚书·泰誓》中记载了嘉禾之变,其中有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里的“子”指的是天子,而“袍”则是龙袍的代称。
龙,作为皇权的象征,代表着崇高和权力。
诗句中的“与子同袍”,将百姓与天子平等起来,彰显了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这种通过龙凤形象表达政治理念的手法,为后来的文人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基础。
而在《离骚》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楚辞中,也写到了龙凤的美好形象。
其中有“结绮凤兮同栖暮,东风吹散梦中图”。
这里的龙凤象征君主与民众的理想和希望,寄托了古代文人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
通过将龙凤与瑰丽的图案和美好的寓意相结合,诗人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鼓舞着人们去追寻梦想,争取幸福和自由。
此外,在唐代的诗词中,也多次描绘了龙凤的形象。
例如白居易的《龙阳示儿女》中写到:“眼前千万人,目击如珠雁,龙凤自然君”。
诗人将龙凤比作君子和君主,赞美其崇高和高贵的品格。
通过对龙凤形象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道德和卓越品质的心愿,引领了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除了诗词作品,龙凤在书画艺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龙凤常常被画家们描绘出来,成为画作中的重要元素。
画家通过精细绘制龙凤形象,传递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而在国画中,龙和凤也常常被配对使用,象征着男女相亲相爱、夫妻和谐相处。
现代诗词中的龙凤形象,也在传承和发展中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出来。
著名诗人郭沫若在长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鸾鹄鸣兮凤皇舞,琴筝协奏兮凤凰语”。
这里的凤皇和凤凰,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和新的希望,展示了中华民族逐梦的精神和创造力。
通过将龙凤形象与音乐、文化相结合,诗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
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
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
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
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
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刘安及其作品》等文章,均赞同许氏之论,将《离骚》的著作权判为刘安,从而影响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屈原否定论”。
认为刘安为《离骚》作者的人,其根据主要是荀悦在《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将汉武帝使刘安“为《离骚传》”(据《汉书·淮南王传》)写成“为《离骚赋》”,而此后高诱也在《淮南子·叙》中将《离骚传》写成《离骚赋》。
邀)邮应羊CULTURE AND DESI GN文化与设计楚文化服饰中的浪漫主义——以龙凤虎纹绣罗为例史丹娜(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摘要:楚文化与大多数中原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楚文化绚烂丰富,色彩瑰丽,楚人们赋予它无限的创造力及独特的灵感视角,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一种真挚感情的映射,在楚文化中,最为鲜明的就是对生命的延展诠释。
这其中“龙凤虎纹绣罗”的出现,就从服饰艺术这一独特视角,为现如今的我们完美展现以及诠释了楚文化的特有的文化。
关键词:楚文化;服饰;凤纹龙凤虎纹绣罗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602(202&)07-0108-02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不同于中原各部地区的文化,楚文化蕴含着独特的蕴意,将深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的巧妙的合二为一,对于自由、激情、想象、歌舞多种元巧妙的,特别对于鬼神文化独特推崇,原文化的厚。
楚,山水云集,河流众多,对于楚人来讲,知的物,为楚人的浪漫主义文化了客观条件。
1楚人服饰的特征楚人,,地,,于,多的罗,楚文化中自的特,的 着:的 ,于,用宽边装饰,并将,合的空由于质,,以着利物的处理过程中,常镶的手法,表纹图案,以丰富视觉效果。
即“!衣作绣,锦为”,实实将的功能审美融合,这样的设计思路巧妙的制衣方法都将楚人设计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楚人分别以绛红、朱、素绿、金萤、青蓝为主要色调,搭配龙、凤、鸟类等刺绣图案,另外辅以枝草叶、藤曼、花卉和几何纹样,整体构图生独特样的设计充份展示了楚人充满浪漫主义文化的特点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楚墓中出土的战国中期的服饰实物中,有罗、绢、纱、锦等各式各样的近十几件,是目前最早的织物遗存物。
从具体实物发现,禅衣与锦袍的样子款式基本相似,都是前身和后片以及两袖各一片,每片的衣的 等。
右衽、、衣、袖子等部、、襟、一,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种颜色的彩条纹镶楚人服饰中的以凤作者简介:史丹娜(199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单位:江西服装学院,研究方向:月@装设计与服饰文化K 鸟造型的刺绣为主,充分体现了楚人对于凤的信仰,在楚文化中以凤鸟造型出现的、刺绣和作不胜数。
屈原对凤凰的钟爱楚人尊崇凤凰,身为楚人的屈原在其作品中多次写到凤凰,屈原与凤凰之间的交集有着值得解读的文化内涵,屈原对凤凰的钟爱影响深远。
屈原借凤凰表达儒、道思想先秦文学作品中,多次写到凤凰的就数屈原的辞赋。
有学者统计分析,凤在屈原赋中共出现了十四次,其中作为真善美的化身出现六次,作为通天的灵鸟出现七次。
辞赋中屈原高傲地自比鸾凤(鸾为凤凰之属),而把谗佞干进的小人斥之为鸡鹜燕雀。
如《涉江》中写道:“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怀沙》中写道:“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
”屈原以凤自喻,其文化背景是此时凤凰已经人格化,象征有贤德的人。
此先已有《论语·微子》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是楚狂接舆以凤喻孔子。
先秦思想里凤凰是有盛德的神鸟,凤凰身上不同部位的毛羽象征着不同的道德范畴,体现了凤之德的丰富性。
《山海经·南山经》云:“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先秦以凤喻人既是称颂有贤德的人,也是借凤凰表达儒家的人才观、政治观,希望有贤德的人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以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屈原作品中的美政理想充分表明屈原自身是肩负这样的政治使命感的,他借楚凤赞美自己的才德能识,表达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反映出强烈的建功立业、强大楚国的儒家治世思想。
然而楚王昏庸、群小当道的黑暗现实,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屈原又渴望借助凤凰助人飞升、引魂升天的神性,承载自己在苦闷与挣扎中欲求超脱的道家思想。
《离骚》中诗人幻想飞天漫游,凤凰作为引导的神鸟,被反复吟咏:“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凤凰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再看《远游》中的神游:“凤凰翼其承旂兮,遇蓐收而西皇。
”诚如《楚辞·远游》所写:“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
”有学者分析,神仙思想的产生实质上即是我国古代先哲在生命悲剧意识觉醒之后,为消除生命毁灭感与不自由感而获得永恒与自由的一种不同于宗教式的世俗式的独特解脱方式。
m m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訓。
8<学教育以《楚辞》为例谈巫文化视阈下“凤”的文化内涵®胡文率内容摘要:《楚辞》奇诡浪漫的艺术风格深受楚地巫风的影响,其中“风”意象的运用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浓郁巫风下的楚风反映楚人原始宗教的价值取向,所传递的凤文化内涵诠释了楚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
《楚辞》中“X”意象丰富了中国“X”文化的内涵,并对后代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巫楚辞凤文化“凤”作为我国神话中的神 灵,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 文化中,“凤”代表祥瑞、吉祥、美 好等内涵而备受喜爱,因此,凤文 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 组成部分。
对凤文化的研究,在学 术界一直是备受关注。
巫的出现,给中华文化染上了浪漫的色彩,巫风下的凤带给人不一样的文化 内涵,本文立足于《楚辞》中凤的 象征意义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文 化内涵。
一凤”之形象探析“凤”的形象与历史,在我国 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有“凤凰于 飞,翗翗其羽。
”“凤凰鸣矣,于彼 高R。
”[1猶记载,在早期的图腾中 也屡屡出现,在《楚辞》中更是成 为香草美人系列意象中的组成部 分。
因而,“凤”文化对于中华文化 的影响极其深远,被民间誉为“百 鸟之王”。
对“凤”的形象,人们众说纷 坛。
王维堤在《龙凤文化》一书中 说:“凤是传说中的神鸟,‘凤’的原始形象当然是鸟,是鸟的神化、美化。
理想化。
”[2]龙凤文化研究专 家庞进在《中国的图章》中提出:“中华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 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ra还有学者认为“凤”是各种鸟类各个部分的集合体,徐华铛在其《中国凤凰》书中对凤形象这样概述:“锦鸡首,鹦鹉嘴,孔雀脖,大鹏翅,仙鹤足,孔雀毛,如意胜冠。
”[41由此可见,凤不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动物,而是一种存在于先民观念中的神物。
凤的形象,经过历代文人的想象加工并随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变化,极具艺术美感,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吉祥物的象征而世代流传。
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龙凤图案形成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鱼鸟时期。
这是龙凤的萌生时期, 也可以说是原始图腾时期; 二是变形时期。
以商周青铜器上的龙凤为代表,此时龙凤形象已脱开萌生时期, 鱼( 蛇) 鸟的象生状态经过综合变化, 有了新的形象特征, 既具象又抽象。
根据龙纹的形状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三是水云时期。
战国以后的龙凤形象更加抽象, 且常与水在一起, 动感很强, 龙凤的体躯就像伸卷的流云, 秦汉以后, 龙纹上逐渐加上了肢爪、鳞甲, 又常与云纹结合; 四是定型时期。
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龙凤形象, 是从唐代定型沿袭下来的。
从明代开始, 龙的图形和分类都更为精致, 也更为固定; 龙形包括牛头、蛇尾、鹿角、虾眼、狮鼻、驴嘴、猫耳、鹰爪、鱼尾; 类别上又根据姿势的不同分出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
凤案的变化趋势与龙案一致, 早期的凤形近似于雉,从明代开始正式绘成类似于孔雀的形象。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是古代人在多种动物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产物, 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 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结构, 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 万能之神。
龙纹, 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 约在商代。
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原始的龙仅为造福万物的神兽, 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祥瑞意义相关; 进入封建社会后, 龙就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 代表着帝德天威; 在民间, 龙既是神灵祥瑞, 又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龙历来即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中古以来的传说附会,更加强了它这一点。
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
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因之占有一个特别地位。
封建结束,龙在历史上的尊严地位,也一下丧失无余。
《楚辞》中的神话与宗教象征教案1.引言1.1楚辞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地位1.1.1楚辞的形成与发展: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1.1.2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诗经》并称1.1.3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与宋玉1.1.4楚辞的风格特点:浪漫主义与地方色彩1.2神话与宗教象征在楚辞中的作用1.2.1神话的引入:丰富想象与表达情感1.2.2宗教象征的运用:深化主题与哲理探讨1.2.3神话与宗教象征的文化内涵:反映楚地风俗与信仰1.2.4神话与宗教象征的艺术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增进学生对楚辞文学价值的认识1.3.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中神话与宗教象征的理解1.3.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1.3.4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2.知识点讲解2.1楚辞中的神话元素2.1.1神话传说的引用:如《离骚》中的伏羲、女娲2.1.2神话人物的形象塑造:如《九歌》中的东皇太一2.1.3神话故事情节的融入:如《天问》中对天地开辟的探询2.1.4神话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招魂》中的龙凤呈祥2.2楚辞中的宗教象征2.2.1宗教仪式的描绘:如《九歌》中的祭祀场景2.2.2宗教信仰的反映:如《离骚》中对神灵的祈求2.2.3宗教哲学的探讨:如《大招》中对生死轮回的思考2.2.4宗教道德的教化:如《渔父》中对清正廉洁的推崇2.3楚辞的艺术特色2.3.1想象力丰富,情感表达深刻2.3.2语言华美,修辞手法多样2.3.3结构独特,篇章布局巧妙2.3.4音乐性强,韵律和谐3.教学内容3.1楚辞名篇选读3.1.1《离骚》:屈原自传性作品,反映其政治理想与个人遭遇3.1.2《九歌》:一组祭神歌曲,展现楚地宗教信仰与风俗3.1.3《天问》:以问句形式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3.1.4《招魂》:模拟招魂仪式,表达对故土的思念3.2神话与宗教象征解析3.2.1分析楚辞中的神话元素:探讨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效果3.2.2解读楚辞中的宗教象征:理解其深层意义与哲理3.2.3比较楚辞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神话与宗教象征:如《诗经》、《山海经》3.2.4讨论神话与宗教象征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3.3楚辞的文学价值与影响3.3.1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3.3.2楚辞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与借鉴3.3.3楚辞在国际汉学界的传播与研究3.3.4楚辞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与教育价值《楚辞》中的神话与宗教象征教案4.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了解楚辞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4.1.2理解楚辞中神话与宗教象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4.1.3掌握楚辞中常见的神话元素与宗教象征的具体表现4.1.4认识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4.2技能与方法4.2.1培养阅读与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4.2.2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神话与宗教象征4.2.3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4.2.4增强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4.3.2增强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与审美情趣4.3.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4.3.4培养团结协作与互助精神5.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楚辞中神话与宗教象征的理解与分析5.1.2楚辞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的掌握5.1.3楚辞艺术特色的体会与鉴赏5.1.4楚辞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与教育价值的探讨5.2教学重点5.2.1楚辞中神话与宗教象征的具体表现与解读5.2.2楚辞的文学价值与影响的认识5.2.3楚辞名篇的阅读与分析5.2.4楚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启示6.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楚辞名篇、神话与宗教象征图片等6.1.2教学课件:包含楚辞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神话与宗教象征等内容6.1.3楚辞选集:提供给学生阅读与分析的文本材料6.1.4楚辞研究相关书籍与资料:供学生参考与深入研读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与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内容与心得体会6.2.2楚辞相关阅读材料:提前布置给学生阅读与预习6.2.3楚辞名篇打印稿:方便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与分析6.2.4楚辞研究相关书籍与资料:供学生课下参考与深入研究7.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多媒体展示楚辞名篇片段,引发学生兴趣7.1.2简介楚辞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7.1.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7.1.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详细讲解楚辞中神话与宗教象征的具体表现7.2.2引导学生分析楚辞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7.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楚辞名篇的理解与感受7.2.4解答学生疑问,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反馈7.3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7.3.3提醒学生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预习要求7.3.4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深入研究楚辞相关话题《楚辞》中的神话与宗教象征教案8.板书设计8.1楚辞概述8.1.1楚辞的定义与特点8.1.2楚辞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8.1.3楚辞的主要作者与代表作品8.1.4楚辞的风格特点与艺术特色8.2神话与宗教象征8.2.1楚辞中的神话元素8.2.2楚辞中的宗教象征8.2.3神话与宗教象征的作用与意义8.2.4神话与宗教象征的艺术效果8.3教学目标与内容8.3.1教学目标8.3.2教学内容8.3.3教学难点与重点8.3.4教学过程9.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1阅读指定楚辞名篇,理解其内容与主题9.1.2分析楚辞中的神话与宗教象征,体会其艺术效果9.1.4阅读相关研究资料,深入了解楚辞的文学价值与影响9.2研究作业9.2.1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楚辞名篇,进行深入研究9.2.2分析楚辞中的神话与宗教象征,探讨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9.2.4分享研究成果,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9.3创作作业9.3.1以楚辞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或一篇短文9.3.2运用楚辞中的神话与宗教象征,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9.3.3展示创作成果,与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9.3.4接受同学与老师的评价与指导,进行修改与完善10.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10.1.3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探讨改进措施与策略10.1.4反思作业设计与布置,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与反馈10.2拓展延伸10.2.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楚辞名篇,拓展阅读视野10.2.2推荐相关研究资料与书籍,鼓励学生深入研究10.2.3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文化活动或讲座,提升文化素养10.2.4鼓励学生创作与楚辞相关的作品,展示个人才华。
人物龙凤图赏析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1949年,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了一个距今两千三百多年的帛画《人物龙凤图》。
作为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它上面绘制了一名广袖细腰的垂髻女子,女子方颐大眼,双手合十虔诚的祈祷。
女子头顶的凤凰尾羽前翘,夸张地弯折前腿,后肢奋力前蹬,优雅的引颈上飞。
凤鸟左侧的龙则有些瘦弱,与凤一起飞腾高升。
长裙曳地的女子那不盈一握的细腰,便是楚王好细腰的审美风气所致,宽袖和裙前图案与凤尾图案非常类似。
女子脑后发髻上佩有饰物,以宗法礼仪制度推断,她必定是个贵族女子。
这名年轻女子便是墓主人,希望死后其灵魂在凤鸟的导引下升天。
楚人对鬼神的信仰由来已久,在这幅我国最早的帛画中得到了验证。
《楚辞?大招》中,楚人以凤来引诱所招之魂,故而声声呼唤“魂兮归来,凤凰翔只”。
作为招魂的旌幡,帛画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艺术欣赏价值。
然而我们还是得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纯用线条和墨块构成的绘画作品。
凤凰华丽紧致的细腻翅羽和长尾的疏松大羽形成了鲜明对比,凤凰造型纯用几何装饰纹样形象简练,想必早已形成固定的绘画图示。
帛画招魂后倒扣在棺材上,也说明这幅画是为这个女子准备的。
女子刚刚离开阳世不熟悉冥界路线,后人将其画在旌幡上,招引她的魂并且指引升天路线。
在这一点上,《人物龙凤图》和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以及《人物御龙图》有着很大的渊源,同样都是引魂升天甚至描绘升天后的美好世界。
T形帛画上甚至还绘有天上仙界、地下冥界、人间世界的情况,天国世界的门口有一块玉璧,骑龙升天的人穿过玉璧便进入梦寐以求的天国世界。
对凤崇拜信仰的楚人都是火神祝融的后人,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
楚地的人们自然愿意借助凤鸟这个灵物穿梭在三界之中,最终在天国享受美好的生活。
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的年代,人们只能寄托美好于后世生活甚至得入天国。
楚女子花容月貌家庭富足,她的过早离世大约也是时局动荡和生活不易引发的。
帛画中广袖的飘逸,曳地裙摆的翻折,无不具有楚人浪漫的生活情调。
2021年第14期34文学研究浅析《楚辞》中的龙凤意象梁亚楠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100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有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虬龙鸾凤,以讬君子。
”[1]龙、凤皆为《楚辞》中的经典动物意象,其文化意蕴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一、《楚辞》中的龙意象(一)意象梳理闻一多先生在《龙凤》中写到,“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根据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人面龙身而无足”的烛龙,推测原始楚人是一个龙图腾的族团。
《广雅》中记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2]龙的形态多样,名称也根据不同的特点有所差异。
龙在《楚辞》的各作品中均有出现,下面将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按颜色分,有黑色的龙:如青虬(《九章》)、玄螭(《远游》)、苍龙(《九辩》);有红色的龙:如烛龙(《天问》)、逴龙(《大招》);有白色的龙:如玉虬(《离骚》)、白螭(《九章》)。
按活动地点分,有天上之龙:如龙(《离骚》)、飞龙(《离骚》《九歌》)、玉虬、青虬(《九章》)、龙虬(《天问》)、白螭、应龙(《天问》)、苍龙;有水中之龙:如蛟龙(《离骚》《九章》)、蛟、螭龙(《大招》);有山中之龙:如逴龙、烛龙等等。
(二)文化内涵《楚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楚文化璀璨的代表,其龙意象彰显着《楚辞》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1、高风亮节的品质《楚辞》中的龙意象,承载着作者的高尚品性。
在《离骚》中,屈原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诉说自己高贵的出身,他品行高洁,举止雅致,身佩长剑,腰系香囊,不同于流俗。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他以飞龙为坐骑,以龙的高贵来映衬自己出身的高贵,以龙的圣德来映衬自己的高尚品德。
2、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为了“美政”理想而上下求索,无论在现实遇到什么磨难,他始终没有停下追求理想的脚步。
他在现实中遭遇打击和磨难后,转而在奔腾的幻想中去追寻。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专业:古典文献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装订交卷日期: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绪论 (3)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4)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 (4)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 (5)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6)3、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 (8)3、1古代神话方面原因 (8)3、2楚文化方面原因 (8)3、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原因 (10)4、结论 (11)5、致谢词 (12)6、参考文献 (13)7、附录 (13)摘要龙和凤一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和精神文明。
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诗歌《楚辞》则蕴含着丰富的龙凤形象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楚辞》中的龙凤大多在一首诗中进行对举描写 ,还运用了比兴和象征手法,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比其他古典文献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龙凤形象的起源、研究楚辞中的龙凤形象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角从古代神话、楚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总结出楚辞的龙凤形象的艺术价值内涵。
关键词:《楚辞》;龙凤形象;龙凤文化AbstractChinese dragon and phoenix has been the product of a uniqu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oetr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duced "Songs of the South" is the image contains a wealth of dragon and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Songs of the South" in the dragon mostly be on the move in a poem describing, but also the use of symbolism than Xing and embodi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cultural integration, more mysterious witch culture Duoliaoyifen south than any other classical literature colo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dragon image, the study of Chu in the way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 unique perspective from ancient mythology, Chu cultur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explore the cause of Chu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and cultural reasons, summed up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nd phoenix Chu connotation.Keywords: Songs dragon image dragon culture绪论龙凤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文化形象,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传说中他们是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原始时代作为部落图腾被供奉信仰;封建王朝时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都是权力顶层的形象;直到现代我们中国人还是以龙的子孙自居。
历代的文人和工艺师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在诗歌、玉器、瓷器、刺绣和古建筑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作品,赋予龙凤崇高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力,这也在《楚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了《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并且本文试图运用艺术理论对我国龙风形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刻了解,期望为龙凤文化的长久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意义。
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一)‘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太阳尚未升起,神树为何闪耀光华?’以上来自屈原的《天问》。
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
其中原句‘河海应龙,何尽何历?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更是对“龙”这个神物也大胆的提出疑问。
(二)《湘君》原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和《湘夫人》‘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
讲了湘夫人在江边徘徊,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
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
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之不得。
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徘徊。
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
(《楚辞选注》第36~45页)(三)在《离骚》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
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原句‘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是: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披花饰草,凤首高昂,凤尾高翘,一脚前扒,一脚后蹬作欲飞状’。
动态中显示出勃勃英姿,而屈原这样写自己,就是想与龙凤形象有所共鸣,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与世独立。
(四)《九歌》中还有很多诗句带有龙凤意象:‘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摘自《云中歌》。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摘自《大司命》。
‘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摘自《东君》。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摘自《河伯》。
(五)楚辞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
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
他感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
(《楚辞选注》第1~35页)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尤其是龙凤颇有干系。
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
《楚辞》的文学作用对后世影响巨大,《楚辞》的意象群也成为后世文学取材的原始对象。
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
”;“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2]。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
它集中表现了屈原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和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
这两种冲突使他苦闷、哀伤,从而使诗歌回旋复沓。
《九歌》中屈原描写了大量仙人驾着战车的情景,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奇幻瑰丽的色彩。
《楚辞》除龙文化之外,“凤文化”也是它的重要标识之一。
“凤文化”产生于文化繁荣时期的荆楚大地,相传楚人祖先将凤这个图腾由中原带至荆楚之地后才真正创造发展成为与龙文化相媲美的凤凰文化。
楚庄王曾经将自己自喻为凤,后来加之大文豪屈原及其之后的文人墨客在艺术上的渲染,便为凤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使之成为荆楚文化中最具永恒魅力的绚丽景像。
《楚辞》和“凤文化”经过数代楚人的浸润和陶冶,不断被后人赋予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摄人心魂的美感。
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2、3、1龙凤来源龙在传说中是百虫之长,众兽之君,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不屈的一面。
传说中龙的由来是黄帝参考各个部落的图腾的特点,创造的一个新的图腾,它由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
而现代人们认为龙的起源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
凤是百鸟之王,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的一面。
传说中是由龙图腾组成后还剩下的一些部落图腾组成。
人们认为‘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并且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
凤在传统文化中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龙在传统文化中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
到了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周人时,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
周人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
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变得平和起来[3]。
春秋时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