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38.99 KB
- 文档页数:10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2年第》期(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2 ”9 ”9作者简介:孟修祥(19《》)),男,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硕士;梁惠敏(19《8)),女,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孟修祥1 梁惠敏2(1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荆州434”2”;2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2”)摘要: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故有“楚艳汉侈”之说;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具有抒情述志,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
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
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关键词:楚辞;汉赋;影响;接受分类号:I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8”19 (2””2) ”》-””《3-”》《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与中国文人的不解之缘。
因为它最先代表着文人,以最为强烈的印象,把当时许多复杂的社会状貌和诗人自己内心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人格个性,以最为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楚辞》以其所具有的独创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以屈、宋为代表的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与体验,它们成为后世文学艺术模仿的原型,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任何人都难以估量的。
王逸《楚辞章句》指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第一章楚辞与汉赋的产生和发展综述第一节楚辞的产生和发展一、楚辞的产生及其原因“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史记·酷吏列阵》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
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
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
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其中最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
至此,“楚辞”便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字了。
后来,东汉的王逸又为《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所写的《九思》一篇,遂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楚辞章句》的本子。
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若‘些’、‘只’、‘羌’、‘淬’、‘蹇’、‘纷’、‘宅’、‘亻祭’者,楚语也;顿扑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礼、修门、下药者,楚地也;兰、茞、荃、药、蕙、若、草、衡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这一解释,使我们对楚辞作为文体名称由来和特色更加明确。
简言之,因为源于楚国,所以称为“楚辞”,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么,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推究: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
……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
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己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
()……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
楚辞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楚辞,作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楚辞的诞生,源于楚地的特殊环境,其独特的乐调、方言、名物,都为楚辞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而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以楚辞为载体,创作出如《离骚》等巨制鸿篇,让楚辞从此在中华文学中独树一帜。
楚辞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引人神往。
它打破了古代中国以和谐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赋予了诗歌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也让人们能够在审美上获得一种新的体验。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其深远的影响力,使得楚辞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在后世人的眼中,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承载家国情怀的文化坐标。
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成为后世许多人效仿的对象。
楚风楚俗、骚人遗韵、香草美人等成为后世中国人常用的文学意象。
这些词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更是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这些词汇,我们能够看到屈原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他在中华文明中的不朽地位。
除了在文学上的影响,楚辞还在哲学和艺术观念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他为了理想而不断抗争的精神,对后世的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
同时,楚辞也对中国自然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在魏晋时期,中国自然审美意识觉醒,自然山水不再是神学或伦理学的附庸,而是成为独立的艺术审美对象。
这个时期的自然美学追求一种唯美的境界,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楚辞独特美学世界的延续与发展。
总的来说,楚辞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且多元。
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宝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屈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更是成为了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楚辞,去感受那种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想象以及深邃的思想内涵,去理解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演变,并探讨其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汉赋的起源与发展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汉代文人在受到楚辞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创作的一种新文体。
最早的汉赋作品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汉赋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逐渐成为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汉赋在西汉时期经历了初期的摸索和发展阶段,文人们在创作中吸收了楚辞的豪放和乐府的平易,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东汉时期,汉赋进入了全盛时期,浮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赋作家,如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
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丰富了汉赋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二、汉赋的特点和风格1. 丰富的主题内容:汉赋的主题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描写自然山水的山水赋,又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思乡赋,还有咏史抒怀的史事赋等。
这些不同的主题内容使汉赋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2. 独特的表现手法:汉赋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
赋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同时,赋作者还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3. 严格的格律要求:汉赋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通常采用七言或者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字数、平仄和压韵都有一定的规定。
这种格律要求使汉赋具有了独特的韵律美和音乐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三、汉赋的影响与传承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汉赋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汉赋的格律要求和表现手法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唐诗的格律和宋词的抒情表现等都受到了汉赋的影响。
此外,汉赋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上古神话开始,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白话文最后到现在的中国文坛……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的文学样式、包罗万千的文学内容,中国的文学和中国悠长的历史一样,光辉灿烂,底蕴深厚。
或许很多人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我承认唐诗宋词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学史,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风”、“骚”。
我国最古的文学作品,除《诗经》之外,便是《楚辞》。
《诗经》为中原遗声;《楚辞》则是楚地绝唱。
《诗经》虽有激越语,而大端皆属平和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是情感的宣泄和呐喊。
《诗经》为白描写实的现实文学;《楚辞》则是浓丽瑰奇的浪漫文学。
《诗经》和《楚辞》都是中国文学的基石和源头,是点燃后世灿烂文学的星星之火。
而《楚辞》抒情,至回荡之致;摹物,尽描写之妙。
在艺术境界、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上,甚至超过《诗经》,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是屈原。
屈原出身显赫,生知安行,然而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成就了他惊世骇俗的不朽人生。
政治上失意而痛心疾首的他注定了天才诗人这一身份地位。
对国家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对政治的无奈、对遭遇的不满,五味陈杂。
这种复杂而愤懑的情感经过颠沛和沉淀,化为浓重的墨汁,屈子只一挥,便成就永垂不朽的《离骚》。
它的出现开掘了中国文学的源头,引领了数百年的中国文坛。
楚辞和《离骚》开启了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融入了自由的想象和原始神话之中,构建了一个神秘绮丽的虚幻世界。
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关键字】精品汉赋一、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一)楚辞与汉赋乃两种不同的文体。
(区别)1、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域内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方言声韵)、名物(楚地的风土物产)而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2、赋体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楚辞体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
3、刘熙载《艺概》论述“楚辞汉赋之别”:“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所谓“按之而逾深”和“尚神理”指的是楚辞中所含有的情和所具有的诗歌韵味说的;所谓“恢之而弥广”和“尚事实”是指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叙述事实为主说的。
因此,汉赋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二)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
(联系)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在文体分类上确有不精确的地方,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辞与赋的联系。
1、辞、赋相对于“诗三百篇”和汉乐府诗来说,同属于“不歌而颂”的不入乐的作品。
2、汉赋的产生和发展,曾受楚辞的直接影响,所谓“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
屈原的诗歌作品,特别是《离骚》,结构宏伟、文采华美,其间又设为问答,引譬连类,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汉赋发展的各个阶段(一)骚体赋及“九体”❖汉初骚体赋为主❖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九体:贾谊《吊屈原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作品,它们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二)枚乘与“七体”❖枚乘:梁园文学群体杰出代表《七发》❖七体:枚乘《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李善《文选》注以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对汉赋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下是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的一些方面:
1. 形式上的影响:诗经和楚辞都是以诗歌形式呈现的,使用了韵律和格律的规范。
这种形式上的影响使得汉赋有了明确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情感表达:诗经和楚辞都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为主要目的,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和民众联系起来。
汉赋也受到了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借助于鲜明的情感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加感人动人。
3. 主题选择:诗经和楚辞赞美了自然、讴歌了英雄和君主,关注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这些主题也体现在了汉赋中,汉赋往往以某种特定的主题为中心,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描写和讨论,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看法。
4. 影响文学思想:诗经和楚辞提供了一种审美理念和文学风格的范式,对后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样地,汉赋在文学思想上也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引领,汉赋作家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和创作方式往往与诗经和楚辞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来说,诗经楚辞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汉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范式和启示,成为汉赋艺术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意思《“以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的内涵及相关探讨》“以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的意思是:用楚辞去探究(某种文学现象或者情感内涵等)就会越探究越觉得深邃,用汉赋去扩展(文学的表现范畴或者思想境界等)就会越扩展越觉得广阔。
一、楚辞的衍生注释与赏析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句式较为灵活,多使用“兮”字来调节音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屈原的《离骚》,诗中诗人以香草美人自喻,通过奇幻绚丽的想象,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把自己和美好的香草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身美好的品德。
这种独特的比兴手法,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邃。
读者深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而又情感浓烈的世界,每一次的解读都能发现新的情感层次,越深入探究,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诗人对国家、对理想、对自我价值的复杂情感,这便是“按之而逾深”。
二、汉赋的衍生注释与赏析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
它规模宏大,辞藻华丽。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典型代表。
汉赋往往描绘出宏大的场景,从宫廷到山河,从天子的游猎到世间的万象。
例如在《上林赋》中,作者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色,“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恍忽。
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
”这里展现出了广阔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象。
汉赋的这种铺陈描写,能够极大地扩展读者的视野,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宏大而丰富的世界,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就是所谓的“恢之而弥广”。
三、作者相关(假设性探讨,如果知道确切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由于不清楚此句话确切的作者,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观点可能出自一位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刻理解和感悟的学者或者文人。
他应该是对楚辞和汉赋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深知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或许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文学批评较为活跃的时代,在众多文学作品的滋养下,总结出了这样富有洞察力的观点。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班固在《离骚序》中如此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那么象其从容。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那么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那么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阻碍,汉赋固然也不例外,因尔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以为汉赋来源于楚辞。
可是很多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同意上,而轻忽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
咱们以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同意主若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同意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效劳的。
而且这种同意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路。
汉赋对楚辞的同意,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紧密相关。
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
《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
”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拍、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
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
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代的流传。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和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阻碍。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
王逸以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全然动因。
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表率。
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归纳,更是对其在后世阻碍的确信。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爱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
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
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
一、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
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
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
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
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
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
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
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
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
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
楚辞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楚辞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楚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希望对你有用!楚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人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
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最后楚为秦所灭。
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
《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
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
《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
《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
”(见《史记·楚世家》)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
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
《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与其说《楚辞》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倒不如说战国时代的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对文学界的影响更为准确!《楚辞》,又称为'赋“。
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基本上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歌,与《诗经》相比较,它的篇幅扩大,句式较长,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至汉成帝时,有西汉文学家刘向将屈原和之后的楚国作家宋玉等及西汉贾谊、东方朔和自己的辞赋汇为一集,共有十六篇,定名为《楚辞》,作品中,以屈原所作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而屈原的《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这种文体为“骚体“。
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南齐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曾经用'莫不同祖风骚”一句,以概括汉魏以来诗歌的渊源。
鲁迅先生则认为,《楚辞》对后代的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正是由于《楚辞》这一体裁为屈原所创,其中所收又大多为屈原所作,所以说,屈原的精神是给了中国文学有了深刻的影响。
其《离骚》,强烈的表达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以及为实现进步理想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其《九章》,由写于不同时期的九篇作品组成,多以朴素的文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求革新政治的理想和抨击楚国黑暗时政的愤恨之情。
其《九歌》,采用民间祭祀鬼神的歌曲,经过新的艺术创造,深刻的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有才难展、有国难报的凄苦心情。
其《天问》,则以奇特的体制,就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向天提出了一百多条质问,表明诗人放逐之后,对传统思想和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
其全部诗作,想象极为丰富,构思奇伟,并且较多的运用比兴和拟人化的手法,溶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山川花草于一体,构成一幅幅感情激越、色彩斑斓绚丽的图画,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
塑兰堂兰!塑至堡堂:兰蕉堑鲨堡童竺墅堕————————。
!一论楚辞对汉诗的影响孟修祥(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荆州434100)摘要:汉诗大抵包括楚歌、乐府、文人五言诗。
楚歌在艺术彤式上与楚辞宾无区剐;乐府中的部分作品变化楚辞而创为三言体;丈人五言诗“风神或近楚《骚》”。
艺术情调上.楚歌本身就具有哀怨悲凉的情调,而屈、宋叉把这种悲凉之音加之以妻为深沉的内涵.形成“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汉代下层文人的人生悲剧命运,促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认同楚辞的创作倾向。
从而使这种情调在汉代的楚歌、乐府与文人五言诗中再度复现。
关键词:楚辞;汉诗;影响;以悲为美中圈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03)05-0009-05诗歌自《诗经》、《楚辞》后,发展到汉代,进入r一个新的历史阶段:fl】mj:汉赋在整个文坛处f垄断地位,诗人已完全边缘化,传统的诗歌观念不认可新的诗歌,其结果是,汉代无论著名‘』If!}}的诗人之所作大多不留名姓。
由于诗作者不以追求功利为目的,其所作更符合诗的本质意义,去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弊,无华丽词句、奇巧的讲究,天然无饰、风华自山。
或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之奉真状貌,或直抒心底之抑郁悲伤,作品不多,1:【_i大多保持了诗歌也有的本质特性。
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将汉代诗歌大抵分为楚歌、汉乐府、文人五言诗三类。
据该著统计,汉诗作者有名姓者,约六I-母:人,其余皆为无名氏作者。
我们不妨以之为据,从楚辞对汉诗的影响与汉诗对楚辞的接受之关系来作一分析。
一、楚辞与楚歌楚歌,从楚国原始初民中流行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到屈原、宋玉创作楚辞,楚歌经过了第一次雅化。
而楚歌并不闲为经过雅化而衰减其魅力,仍然在楚人中被传播,被接受。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是120人组成的配乐大台唱的歌词.到文帝时,《大风歌》被编成大型歌舞.列为宗庙祭祀颂歌.称为“三侯之章”。
刘邦的爱姬唐¨J夫人的《房中乐》,汉武帝的《瓠子歌》、《秋风辞》、《天马歇》等,盛行r宫廷,成为一种优雅的艺术形式。
浅谈楚辞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张子泉(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其作品爱国主义感情深厚而执着。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
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端,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楚辞;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22.3文献标识码:A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在文学方面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时的《诗经》、秦汉时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
这说明它们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而“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
楚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
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继《诗经》四言体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楚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与楚辞的出现,开始了我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屈原以前的文学作品,譬如《诗经》在流传过程中虽然经过诸多修订,但大体上仍保留着纯朴、自然的本来面目,从中可以看出集体生活的情景,群众创作的智慧。
而楚辞则基本上是由屈原一个人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并把楚地原有民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提高了一步,创造出一种崭新文学体裁——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楚辞》收诗25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屈原所作,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得代表作,其基本内容有:对理想的追求;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2年第》期(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2 ”9 ”9作者简介:孟修祥(19《》)),男,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硕士;梁惠敏(19《8)),女,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孟修祥1 梁惠敏2(1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荆州434”2”;2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2”)摘要: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故有“楚艳汉侈”之说;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具有抒情述志,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
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
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关键词:楚辞;汉赋;影响;接受分类号:I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8”19 (2””2) ”》-””《3-”》《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与中国文人的不解之缘。
因为它最先代表着文人,以最为强烈的印象,把当时许多复杂的社会状貌和诗人自己内心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人格个性,以最为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楚辞》以其所具有的独创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以屈、宋为代表的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与体验,它们成为后世文学艺术模仿的原型,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任何人都难以估量的。
王逸《楚辞章句》指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这是比较全面而且是最早论述《楚辞》对后世影响的话语。
王逸注意到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模仿《楚辞》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模式、艺术构思及华丽词藻,但王逸并非是在对《楚辞》的影响作系统而具体的论述,就王逸所处的时代来说,还只能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孕育着文学自觉时代即将到来的阶段,他对《楚辞》业已产生的影响作了足够充分的说明,并且独具只眼地作出了《楚辞》“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的预言。
后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一篇,比较系统充分地论《楚辞》之成就与影响。
我们截取其中这样一段话: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刘勰论《楚辞》之影响与王逸有所不同。
他注意到屈、宋所抒发的对现实的抑郁之情怨,离居时的悲伤感怀,描写山水的生动形貌,以及时令节侯的变化等等,也得出了肯定性的结:楚辞将“衣被时《3人,非一代也”。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大赋”,主要是为汉王朝统治者“润色鸿业”的需要而出现的。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云:“汉兴七十余年之际,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禀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国家强盛,民生富足,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汉赋应运而生。
在汉武帝时代,从皇帝公卿,到文人学士,直至地方官吏、行伍将领皆有赋作问世。
到汉成帝时,仅献给皇帝的赋作就“千有余首”,而楚辞中铺张扬厉、惊采绝艳的特点正好适合了汉赋创作的借鉴要求。
所以《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文学的影响与接受有其自身的规律,当一个新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形成一种文学需求时,这种文学自然应运而生,它也会自然地接受和选择已有文学成就中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经验,过去已有的文学创作模式、主旨情调、意象原型、语言风格等等,必然对新的文学创作起到影响作用,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就是如此。
最早把汉赋之源与楚辞联系起来的是西晋的皇甫谧,他在《三都赋序》中说:“诗人之作,杂有赋体。
子夏序《诗》曰:“一曰风,二曰赋。
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
至于战国,王道凌迟,风雅寝顿。
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
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辞义可观,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意,皆因文以寄其心,托理以全其制,赋之首也。
”因为班固在《两都赋》中提出了“赋者,古《诗》之流”的观点,所以皇甫谧借用其说。
但是,他特意评价荀子、屈原的辞赋创作,明确指出了“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失志是贤人创作辞赋的动因。
“因文以寄其意,托理以全其体”,所以成为赋体文之首,也就是赋体文的源头。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源其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也认为汉魏四百年的文学,其源出于《诗经》、《楚辞》;王夫之和刘熙载说得更为具体,王夫之《楚辞通释·九辩》说宋玉《九辩》“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以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
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刘熙载《艺概·赋概》说“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曹子建《洛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
”“枚乘《七发》出于宋玉《招魂》。
”这些说法虽不全然正确,但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楚辞对汉赋的直接影响。
虽然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也说:“言情之赋本于《风》,陈义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
”也说明了《诗经》对汉赋的启示作用,但比较《诗经》与《楚辞》,后者影响汉赋显然要广泛深入。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楚辞与汉赋合在一起,罗列屈原、唐勒、宋玉、荀子、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等1”》人,作品1””4篇。
刘向编《楚辞》也把贾谊的《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赋作放了进去。
毫无疑问,从汉代起,人们就已经明确了楚辞与汉赋的源流关系。
为了比较清晰地看出其影响的范围和线索,我们有必要把汉赋的两大类型,即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和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抒发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也有人将其称为骚体赋)的发展线索作一简略梳理。
以严可均《全汉文》和《全后汉文》中所载的14”篇左右的辞赋作品为据(包括断章残句),其中抒情辞赋《”多篇,以抒情为主的变体1”多篇。
虽然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表现的主题大体不出“悲士不遇”,情调以忧怨为主。
或仿《离骚》,或仿《九章》、《九歌》,与楚辞之格调大同小异。
如果粗略地勾画其线索,则以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惜誓》发其端,这些作品明为赋,实为楚辞体。
其后有庄忌¹的《哀时命》,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等等,有意识地模拟楚辞,逐渐导向汉大赋的产生这一发展方向。
尤其是枚乘《七发》的出现,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文词铺张夸饰,从而搭起了贾谊到司马相如之间的桥梁。
洪迈《容斋随笔》卷七云:“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辞腴脂,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
其后继之者,,观仿太切,了无新意。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º的出现,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聚雕篆之轶材,发绮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待诏。
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之路,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4校雠于六艺,亦已美矣。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在乎。
刘勰指出了汉代辞赋自武帝起就非常受重视,直到成帝、哀帝,时间已过百年,辞赋家的创作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总的趋向上看,由于屈原的深刻影响,辞人之作始终保持了楚辞的文学传统。
下面分别从汉大赋与抒情赋两个方面来谈汉赋所受楚辞的影响及其变异。
2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
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刘勰主张文学创作应该宗经遵道,因此,对楚辞之惊彩绝艳与汉赋之铺张扬厉是持批评态度的,但他又确实指出了汉大赋源于楚辞而出现极大变异的现象。
《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之语云:“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包括宇内,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扬雄《法言》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追求结构的宏大,语言的华丽,句式的工整成为汉大赋的共通之点。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是与楚辞有其渊源关系的。
楚辞的特点是“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创造规模宏大的场面,采用华丽多彩的装饰来达到不同凡响的气势。
如《离骚》中写屈原几次漫游就是如此。
以第一次漫游为例:“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屈原的漫游队伍非同一般,有月神望舒,风神飞廉,灵鸟鸾皇,还有雷神、凤鸟,,等等,队伍浩浩荡荡,场面神奇壮观,笔调非同凡响。
陈本礼《屈辞精义》说:“(屈骚)洋洋洒洒,滔滔汩汩,无义不搜,无典不举。
起伏照应,顿挫回环,极文人之能事。
”《离骚》充分体现了屈原的这种写作特点。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也是这种写法:“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虫儿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
鼓严簿,纵猎者。
河江为陆,泰山为橹,车骑雷动,殷天动地,先后陆离,离散别追,淫淫裔裔,缘陵流泽,云布雨施。
”虽然是写天子游猎,不同于屈原想象中的云天漫游,但是,赋中写天子率领浩浩荡荡的游猎队伍是“车骑雷动,殷天动地”,声势浩大,场面惊人。
镂象、玉虬、虫儿旌、云旗、皮轩、道游之类的描写,雍容华贵,又威武雄壮。
这恐怕就是刘勰所谓“楚艳汉侈”的依据。
楚辞中许多作品都采用了铺张扬厉的表现方法,《离骚》的漫游规模,《九章·橘颂》对橘树品质的反复形容,《招魂》与《大招》从南写到北,从东写到西,天地上下四方面面俱到,都给予汉大赋的作者们以模写的范本。
楚辞的诡异之词对汉大赋的影响也很明显。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至于(《离骚》)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女戎女,诡异之辞也。
(《天问》)康回倾地,夷弓毕羿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