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楚辞·山带阁注楚辞楚辞余论楚辞说韵
- 格式:pdf
- 大小:408.44 KB
- 文档页数:9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词苑丛谈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词苑丛谈》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词苑丛谈字数:5258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十 词苑丛谈 词曲类三【词话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词苑丛谈十二巻 国朝徐釚撰釚字电发别号虹亭呉江人康熈已未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工于填词所刻菊庄乐府有名于时又撰有南洲草堂词话亦颇足资谈柄已着于録是书専辑词家故实分体制音韵品藻纪事辨证谐谑外编七门采摭繁博援据精详实为论词者总滙与李良年词林纪事足相伯仲惟其间徴引旧文未尽注其所出同时朱彛尊陈维崧等尝议之釚亦自欲补缀而未尽也至纪事一门半取近事宋人诗话此例甚多盖清谈所资无闗褒贬固不必以标榜为嫌矣乾隆四十三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词苑丛谈巻一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 体制 梁武帝江南弄云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曜彩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此絶玅好词巳在清平调菩萨蛮之先矣 沈约六忆诗其三云忆眠时人眠独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亦词之滥觞也屈子离骚亦名辞汉武秋风亦名辞词者诗之余也然则词果有合于诗乎曰按其调而知之也殷靁之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此三五言调也鱼丽之诗曰鱼丽于罶鲿鲨此二四言调也还之诗曰遭我乎峱之闲兮并驱从两肩兮此六七言调也江汜之诗曰不我以不我以此疉句调也东山之诗曰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此换韵调也行露之诗曰厌浥行露其二章曰谁谓雀无角此换头调也凡此烦促相宣短长互用以啓后人协律之原岂非三百篇实祖祢哉【药园闲话】 唐人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常作渔歌子一词极能道渔家之事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今乐章一名渔父即此调也【西吴记云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谓西塞山前也新唐书云志和字子同始名龟龄十六擢明经肃宗特见赏重因赐名后坐事贬南浦尉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着真子亦以自号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今武昌府志记大冶县东九十里为道士洑即西塞山塞音涩见水经云壁立千仞东北对黄公九矶故名西塞横截江流旋涡沸激舟人过之每为失色张耒诗已逢妩媚散花峡不怕危亡道士矶遂以为即志和所游西塞山也未知孰是】 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囘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词云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余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栁轻拂黄金缕莺啭上林鱼游春水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畨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鳯箫声絶沈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艺苑雌黄云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人皆以为少游自造此语殊不知亦有所本予在临安见平江梅知録云隋炀帝诗云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少游用此语也又予尝读李义山效徐陵体赠更衣云轻寒衣省夜金斗熨沉香乃知少游词玉笼金斗时熨沉香与夫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其语亦有来处 李易安云乐府声诗并着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易服隠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怛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娇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繁亦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也五代干戈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绉一池春水之辞语虽竒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栁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軰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李际夫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葢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音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小歌词则人必絶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贺方回晚景云鹜外红绡一缕霞淡黄杨栁带栖鸦玉人和月折梅花笑撚粉香归绣戸半垂罗幕防窻纱东风寒似夜来些其起句本王子安滕王阁赋此子可云善盗贺有姬能诗尝荅贺云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却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句亦可诵 复斋漫録云方回词有雁后归云巧剪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艳歌浅笑拜嫣然愿郎宜此酒行乐驻华年未至文园多病客幽襟凄断堪怜旧游梦挂碧云边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山谷守当涂方回过焉人日席上作也调本临江仙山谷以方回用薛道衡诗故易以雁后归云 苕溪渔隠曰唐初歌词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者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絶句诗而巳瑞鹧鸪犹依字依歌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其词曰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送潮回歌底曲樽前还唱使君诗此瑞鹧鸪也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此小秦王也皆东坡所作 姜尧章号白石道人善吹箫能自制曲淳熙丙申至日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尧章怆然感慨因自度扬州慢一曲云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邉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如今重到须惊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尧章又尝载雪诣石湖度新声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习之音节谐婉乃命之曰暗香疎影其暗香词云旧时月色算几畨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疎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蕚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其踈影词云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逺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緑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覔幽香已入小窻横幅【研北】【杂志云小红范成大青衣也有色艺成大请老姜夔诣之一日授简徴新声夔制暗香踈影两曲成大使二妓】【歌之音节清婉成大寻以小红赠之其夕大雪过埀虹赋诗曰自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夔喜自度曲吹洞箫小红輙歌而和之夔卒于苏州范挽诗曰所幸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宋时花药出东西马塍皆名人处夔葬此故云】 师师令因张子野所制新词赠妓李师师得名也词云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防衣裳胜未起纵乱霞垂地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花蘂正直残英和月队寄此情千里 唐主尝制小词云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此庄宗自度曲也【古今词话云后唐庄宗修内苑掘得断碑中有三十二字庄宗使乐工入律歌之名曰宴桃源一名忆仙姿】 宋陈亚性滑稽常用药名作闺情生查子三首其一曰相思【相思子】意巳深【苡薏】白纸【白芷】书难足字字苦参商【苦参】故要檀郎读【狼毒】分明记得约当归【当归】逺至【逺志】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茴香】曲其二曰小院雨余凉【禹余粮】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苁蓉】半夏【半夏】纱防睡起来闲坐北亭中【栢葶】滴尽珍珠泪为念壻辛勤【细辛】去折蟾宫桂其三曰浪荡去来来踯躅花苹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将半琵琶闲后理相思必拨【荜茇】朱弦断拟续断朱弦【续断】待这寃家面【代赭】予谓此等词偶一为之可耳毕竟不雅 韩文公遣兴诗断送一生惟有酒又赠郑兵曹诗破除万事无过酒山谷各去其一字作劝酒词云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逺山横黛蘸秋波不饮傍人笑我花病等闲痩弱春愁没处遮栏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王阮亭曰黄鲁直竟作歇后郑五何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栁堆烟帘幙无重数金勒雕鞍游冶处楼髙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梨花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春慕词也李易安酷爱其语遂用作庭院深深深数阕杨升庵云一句中连三字者如夜夜夜深闻子规又日日日斜空醉归又更更更漏月明中又树树树梢啼晓莺皆善用叠字也 宋宣和间掘地得石刻一词唐人作也本无题后人名之后庭宴云千里故乡十年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眼重眉褪不胜春菱花知我消香玉双双燕子归来应解笑人幽独断歌零舞遗恨清江曲万树緑低迷一庭红扑簌 俞仲茅彦爰园词话曰词全以调为主调全以字之音为主音有平仄多必不可移者间有可移者仄有上去入多可移者间有必不可移者傥必不可移者任意出入则歌时有棘喉澁舌之病故宋时一调作者多至数十人如出一吻今人既不解歌而词家染指不过小令中调尚多以律诗手为之不知孰为音孰为调无怪乎词之亡也 又曰唐诗三变愈下宋词殊不然欧苏秦黄足当髙岑王李南渡以后矫矫陡健即不得称中宋晩宋也惟辛稼轩自度梁肉不胜前哲特出竒险为珍错供与刘后村辈俱曹洞旁出学者正可钦佩不必反唇并捧心也周长卿【元】曰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平然是实境晓字无归着试通咏全章便见少游斜阳暮后人妄肆讥评托名山谷淮海集辨之详矣又有人亲在郴州见石刻是斜阳树树字甚佳犹未若暮字至苕溪渔隠记耆卿鼇山彩结结改作缔益佳不知何佳也若子瞻低绣户低改窥则善矣 又曰唐晩五代小令填词用韵多诡谲不成文者聊为之可耳不足多法尊前集载唐庄宗歌头一首为字一百三十六此长调之祖然不能佳 张芸叟词云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人喜诵之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盖芸叟用此换骨也 扪虱新语王元泽词曰露晞向晓帘幙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新红铺绣倚危墙【旧本一作栏】望【一作登】髙榭海棠带雨胭脂透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旧本又因循上有算韶华三字】倦游宴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皱忆髙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人【一作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调寄倦寻芳慢今曲中帘幙风柔庭帏昼永海棠带雨胭脂后因循过了清明也等句本诸此 六州歌头本鼔吹曲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之闻之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六州得名葢唐人西边之州伊州梁州石州甘州渭州氐州也宋人大祀大防皆用此调明朝大防则用应天长云刘公防【体仁】词绎曰词有与古诗同义者潇潇雨歇易水之歌也同是天涯麦蔪之诗也又是羊车过也团扇之辞也夜夜岳阳楼中日出当心之志也巳失了春风一半鲵居之讽也琼楼玉宇天问之遗也词有与古诗同妙者如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即灞岸之兴也闗河冷落残照当楼即勅勒之歌也危楼云雨上其下水扶天即明月积雪之句也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即平生少年之篇也 又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盖不欲转入别调也呼翠袖为君舞倩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正是一法然又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乃得 又曰稼轩杯汝前来毛頴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皆非词家本色 又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叔原则云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此诗与词之分疆也 又曰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如画家开合之法须一气而成则神味自足以有意求之不得也又曰长调最难工芜累与痴重同忌衬字不可少又忌浅熟 又曰词中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 又曰山谷全首用声字为韵注云效福唐独木桥体不知何体也然犹上句不用韵至元美道塲山则句句皆用山字谓之戏作可也词中如效醉翁也字效楚词些字兮字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至櫽括体亦不作可也不独醉翁如嚼蜡即子瞻改琴诗琵琶字不现毕竟是全首说梦 词与诗不同词之语句有两字四字至七八字者若惟叠实字读之且不通况付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一字如正但任况之类两字如莫是又还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之类却要用之得其所 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有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链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如贺方回呉梦窻皆美于链字者多于李长吉温庭筠诗中来字面亦词中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澁晦昩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窻如七宝楼台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又如声声慢云檀。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词律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词律》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词律字数:5814 钦定四库全书 词律巻一 宜兴万树撰 竹枝【十四字 又名巴渝辞】 皇甫松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隔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非古也如白乐天刘梦得等作本七言絶句皇甫子竒亦有四句体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羣相随和之声犹采莲曲之有举棹年少等字他人集中作诗故未注此四字此作词体故加入也其词六首皆每首二句相叶其句中平仄不拘但每句第二字皆平末一首乃用仄韵者另録于后】 又一体【十四字】 皇甫松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香【女儿】两花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又一体【二十八字】 皇甫松 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此调竟是七言诗句中平仄亦可不拘若唐人抝体絶句者】 十六字令【十六字 又名苍梧谣】 蔡 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此调旧刻收周美成作明月影穿窻白玉钱一首词综校正之谓此系周晴川词明字乃眠字之误本一字句月影以下为七字句蔡词亦天字起韵今作三字起句者非也按张于湖送刘郎词三首皆以归字起韵一云归十万人家儿样啼二云归猎猎薰风卷绣旗三云归数得宣麻拜相时是此调之为一字起句无疑矣盖蔡词尚可读天休使为句张词岂可读归十万等为句乎时流作词名解谓三字起者为十六字令一字起者为苍梧谣谬矣至于填词图谱注云首句本作五字今作三字防古无此体不知所谓古者何人之词五字防句有何考据且引蔡词云于五字用韵起则尤可笑蟾字是闭口音岂如此小调而必借他韵为叶友古不若是之陋也不亦妄哉又按汲古刻张词题名归梧谣本是苍梧因词首字而误耳】 闲中好【十八字】 段成式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对当窓木看移三面阴 【即以首句三字为题看字作去声读观张善继作亦然】 又一体【十八字】 郑 符 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 【用仄韵与前异】 纥那曲【二十字】 刘禹锡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此本五言絶句尊前收之盖与小秦王等本七言絶句而实为词调也观梦得别作聴唱纥那声可知】 罗唝曲【二十字】 刘采春 借问东园栁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亦五言絶首句可起韵】 梧桐影【二十字】 吕 嵓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此本诗耳今人以其长短句故用入词而取其末字为名】 醉妆词【二十二字】 蜀主王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栁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者边即俗语这边也这禅书多作者字】 南歌子【二十三字 歌又作柯】 温庭筠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又一体【二十六字】 张 泌 栁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晚风凉髙卷水晶帘额衬斜阳 【第三句作七字第四句作六字与前异】 又一体【双调 五十二字 又名望秦川 风蝶令】欧阳修 凤防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牕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此比唐词加后一叠宋人皆用此体图谱于此调不收何也 又有入韵者乃以入作平附见于后同下】 又一体【五十二字】 石孝友 春浅梅红小山寒岚气薄斜风吹雨入帘幙梦觉西楼呜咽数声角 歌酒工夫嬾别离情绪恶舞衫寛尽不堪着若比那囘相见更消削 【此与前词字句俱同而用入声为叶者 愚谓入声可作平人多不信曰入声派入三声始于元人论曲君何乃移其说于词余曰声音之道古今逓传诗变词词变曲同是一理自曲盛兴故词不入歌然北曲忆王孙青杏儿等即与词同南曲之引子与词同者将六十调是词曲同源也况词之变曲正宋元相接处岂曲入歌当以入派三声而词则不然乎故知入之作平当先词而后曲矣盖当时周栁诸公制调皆用中州正韵今观词中如不音逋一音伊之类多至万千正与北曲同而又何疑于入作平之说耶且用韵句亦可以入为叶如惜香醉蓬莱以吉字叶髻戏坦庵以极字叶气瑞等甚多若云入不可叶则此等词落一韵矣至通篇入叶之词有可兼用上去如贺新郎念奴娇之类有本是平韵而以入代叶者如金谷此篇之类虽全用入声而实以入作平必不可谓是仄声而用上去为韵脚也若夫以上作平如永叔少年游千里万里里字东坡醉蓬莱好饮无事为我西饮饮我二字芦川贺新郎肻儿曹恩怨相尔汝尔字诚斋好事近看十五十六五字皆以上作平亦不可胜举姑识于此髙明自能类推而知鄙说非诬耳】 荷叶杯【二十三字】 温庭筠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凡三易韵浪怅二仄间用于时惟二平内对字必用仄声】 又一体【二十六字】 顾 夐 春尽小庭花落寂寞凭槛敛双眉忍教成病忆佳期知摩知知摩知 【末叠三字摩字应系麽字设为问答之辞当于知麽二字畧豆】 又一体【双调 五十字】 皇甫松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结用五字而比前加一叠凡四易韵】 塞姑【二十四字】 无名氏 昨日卢梅塞口整见诸人镇守都防三年不归折尽江边杨栁 【仄韵六言絶句同 此系万首絶句所收唐人乐府也塞姑二字不可解然观其词意塞者谓边塞姑者乃戍边者之闺人耳按栁耆卿集有塞孤一词题亦难解余谓必即是此调之遗名而讹以姑字为孤字也故取此篇列前而附栁词于后但不敢擅改而仍其塞孤之名云】 塞孤【九十五字】 栁 永 一声鸡又报残更歇秣马巾车催发草草主人灯下别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乌金镫冷敲残月渐西风襟袖凄裂遥指白玉京望防黄金阙逺道何时行彻筭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相见了执柔荑幽防处偎香雪免鸳衾两恁虚设 【乐章旧刻如此余细绎之知其为两段而刻本误连也盖前半于凄裂处分段遥指句比前首句多二字正是过变之体其下句句比对相符此栁词中最森整妥协者向来人皆草草读过不知其段落耳 前结渐西风四字后结免鸳衾三字虽词于结处多不同但此词风度如此不应前多一字愚谓前句字为羡盖襟音相近写者因误多一字也袖恁二字去声妙两字不可用去】 囘波词【二十四字】 沈佺期 囘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巳防齿録袍笏未复牙绯 【此词平仄不拘即六言絶句体当时入于歌曲囘波其调名也皆用囘波尔时四字起】 又一体【二十四字】 裴 谈 囘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祗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 【用仄韵】 舞马词【二十四字】 张 说 防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平仄不拘首句可不用韵 按此并前后二调唐时本为诗类而用以入歌则另有腔板如七言之清平调小秦王等亦同虽字数相合而其腔则异耳清平乐后半亦即此四句也】 三台【二十四字】 韦应物 冰泮寒塘水緑雨余百草皆生朝来衡门无事晩下髙斋有情 【平仄不拘所赋不论何事咏宫闱者即曰宫中三台亦名翠华引亦名开元乐咏江南者即曰江南三台又有突厥三台其长调则为宋人所撰而袭取其名因以类从载于左幅图作开元乐收明夏言词无谓】又一体【三叠 一百七十一字】 万俟雅言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栁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徧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防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緑水台榭映秋千鬬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防暗识夭桃朱戸向晩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巳是试新妆嵗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蜡传宫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从来旧刻此篇俱作双调于双双游女分段余独防之改为三叠人莫不疑且怪者余为解之曰首段见字以下梨花海棠两句各六字相对次段乍字以下莺儿燕子两句各六字相对三段正字以下轻寒半阴两句各六字相对字句明整对仗工严而见乍正三字皆以一去声虚字领起句末三字皆仄而夜防漏俱用去声岂非三段脗合乎内苑春八字句御沟涨七字句与中段近緑水八字鬭草聚七字后段禁火天八字嵗华到七字同也而内近禁皆去声苑緑火亦皆用仄禁过榭映是试用六去御涨鬬聚嵗到又用六去下皆以平平平仄接之岂非三段脗合乎东风静八字句望凤阙七字句与中段香更八字防暗识七字后段清明看八字散翠烟七字同也而东风静等三字俱用平平去下接以仄仄平平仄望凤阙等三字俱用去去平下接以平平平仄岂非三段脗合乎好时代七字句徧九陌七字句与中段向晩骤七字醉襟惹七字后段敛兵卫七字住传宣七字同也而好时代等三字俱仄平去徧醉住三去太乱又三去岂非三段脗合乎如此堂堂正正每段五十七字一字不茍岂非是三叠调乎词隠领大晟府为词坛主盟他作皆精致絶伦如此长篇流丽瓌其下字真有千椎百炼之力而五百年来为流俗人草草读过不能知其调之段落又安能知其语之义趣字之和协乎更可诧者沈氏指斥此篇谓杂遝少伦过接唤应虚字少力大怪事大怪事如此杰出之词而遭其妄贬岂沈氏所作如梦令之逗下心头一块长相思之欢末盈别能轻虞美人之坐忆眠还想一剪梅之别又难楼临江仙之错疑奔司马满江红之忧端欲去去翻覆贺新郎之管花管鱼并管鸟等句可谓有伦可谓有力耶呜呼岂不可悲哉然据愚臆防如此怒余者以为狂妄哂余者以为穿凿爱余者以为劳惫余悉弗顾上之冀词隠在天喜后世有子云为之洗发下之冀天下后世或有谅其苦心而以为然者正不止图作长短句周郎也 内用不阙陌百踏识入等字乃以入作平九子水草晚宝惹巳等字乃以上作平皆须细心体认此言尤为读词闗键不可不知以入以上作平处不可用去声字其说甚长巳于发凡悉之汉蜡传宫炬向来俱刻汉宫传蜡炬疑与前梢异后得粤中藏书家元刻本作汉蜡传宫炬为之爽然心快】 伊州三台【双调 四十八字】 赵师使 桂花移自露岩更被灵砂染丹清露湿酡顔醉乘风下临世间 素娥襟韵萧闲不与羣芳并看蔌蔌綘绡单觉身轻梦囘广寒 【伊州刻本作洲字今改正 此调虽前后段亦各二十四字而第三句五字第四句七字下梦二字用去与上灵羣二字又别不可不知 又按调笑令亦名三台令与此全异不可误认】 一防春【二十四字】 侯夫人 砌雪消无日卷帘时自颦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防春 【此隋宫看梅曲也凡二阕今録其一】 摘得新【二十六字】 皇甫松 酌一巵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皇甫别作首句三字摘得新因以为名 经风二字平声而摘得新一首用几十两字几字上声十字入声盖可借作平不碍歌喉乃深于音律者所用也初学若谓此二字可仄而填入去声字则大谬矣】 花非花【二十六字】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覔处 【此本长庆长短句诗而后人名之为词者】 春晓曲【二十七字】 朱敦儒 西楼月落鸡声急夜浸疎香浙沥玉人醉渴咽春冰晓色入帘横宝瑟 【第二句六字花草粹编所载如此后人于香字下増一寒字故作七言四句即谓之阿那曲耳毛氏名解于阿那曲下注又名春晓曲复引粹编云第二句本六字谱増一字以为阿那曲其实二调也夫既云本是六字其实二调而复云阿那曲又名春晓曲何其矛盾耶】 渔歌子【二十七字 又名渔父】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緑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和凝词结句用香引芙蓉惹钓丝平仄不同真又一首起二句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羮亦共餐平仄全异和凝又一首青篛笠句用钓车子是仄平仄想亦不拘然自宋以后皆依西塞一体今作者宜从之 山谷増句作鹧鸪天东坡増句作浣溪沙盖本调音律失传故加字歌之然坡止加润真之语谷则増入朝廷尚覔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二句于青篛笙之上语气不伦可谓蛇足】 又一体【双调 五十字】 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濶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重叠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风月 【前后同风浩浩二句可用仄平平平仄仄而叶韵者后段同又李珣一首于第二句用潇湘夜湘字平声】忆江南【二十七字 又名梦江南 谢秋娘 梦江口 望江南 望江梅 春去也】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又一体【双调 五十四字】 吴文英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栁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厌厌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緑阴中无处覔残红【即前调加一叠此调隋炀帝有八 但白香山三词晚唐袭之皆系单调至宋方加后。
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
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
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篇章目录刘向辑录的《楚辞》只有16卷,16篇;但传世通行本《楚辞》多是17卷,17篇,这是据《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而来,后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
刘向《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原书早已毋见,至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辞章句》,通常被认为较保持原貌,因此,现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结构,基本依以《楚辞章句》为祖的《楚辞补注》等为据。
通行本《楚辞》篇章结构编目数量详细题目作者作品著作归属之歧说备注(仅列部分观点)离骚(1篇)离骚屈原胡适《读楚辞》认为屈原为传说[7],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朱东润《离骚以外的“屈赋”》等,几全否定屈原存在或其著作权[4][8]九歌(11篇)东皇太一屈原游国恩《屈原》认为“九歌”(全文)民间口头创作,屈原改写;许笃仁《楚辞识疑》“九歌(全文),系司马相如等作品”。
经史子集,280部中华经典①经:儒家经典著作,一朝编定,千载不移;②史:史书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通古今之变,成多家之言;③子:学派纷呈,百家争鸣,荟萃诸子,旁搜异闻;④集:世上万象,笔底波澜,诗文胜境,气象万千。
经部十三经(13种)001.《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首002.《尚书》——尧舜禹汤,昭如日月003.《诗经》——所谓天籁,在此一方004.《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005.《仪礼》——尊卑有序,亲疏有别006.《礼记》——六艺之教,中庸之道007.《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自得008.《春秋公羊传》——三科九旨,一统大同009.《春秋穀梁传》——鲁鱼亥豕,是非难辨010.《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011.《尔雅》——聚类释名,经纬百科012.《论语》——半部治天下,布衣成圣贤013.《孟子》——民贵君轻,王道荡荡其他(7种)014.《韩诗外传》汉•韩婴——诗在言外,意在诗外015.《尚书大传》汉•伏胜——劫后馀生,似伪似真016.《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儒术独尊017.《大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文嫡派018.《白虎通义》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019.《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一朝编定,千载不移 020.《经学历史》清•皮锡瑞——六经致用,孔教救国史部二十六史(26种)021.《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022.《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一朝国史02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而且周,疏而不漏024.《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一部书025.《晋书》唐•房玄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026.《宋书》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十志,几占一半书02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028.《梁书》唐•姚思廉——一洗六朝芜冗之习029.《陈书》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030.《魏书》北齐•魏收——魏收作色,秽史扬名031.《北齐书》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032.《周书》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033.《隋书》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034.《南史》唐•李延寿——杏花春雨江南035.《北史》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03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03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 03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十国合述 03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十国分述04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大不掉041.《辽史》元•脱脱等——怎一个“乱”字了得042.《金史》元•脱脱等——乱中取次,差强人意043.《元史》明•宋濂等——其速无比,其陋无敌044.《明史》清•张廷玉等——一波三折,百年乃成04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一人之力,千钧之功046.《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草书之笔,急就之章别杂史(24种)047.《逸周书》——收之圣人,失之圣人048.《国语》——风云一代,春秋八国049.《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纵横四方,睥睨天地050.《列女传》汉•刘向——女子无才便是德051.《吴越春秋》东汉•赵晔——不类信史,反类小说052.《越绝书》后汉•袁康——吴言越语,君问臣答053.《人物志》三国魏•刘邵——知人善任,书中伯乐054.《华阳国志》晋•常璩——巴蜀春秋,美不胜收055.《山海经》——山中奇谭,海外奇观056.《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别开生面,妙不可言057.《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梵乐已远,佛香犹闻05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遐方异俗,绝壤殊风059.《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隋炀一世,烟花一现060.《贞观政要》唐•吴兢——君贤臣忠,长治久安06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062.《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宋元易鼎,蒙汉交锋063.《五代史补》宋•陶岳——道听途说,亦足补史064.《蛮书》唐•樊绰——滇水之边,云天之南065.《吴地记》唐•陆广微——大唐江南,全景苏州066.《唐六典》唐•李林甫等——建官之制,为政之方067.《通典》唐•杜佑——典章制度之通史,经国治世之良模068.《史通》唐•刘知几——为史者宜置于座右069.《桯史》宋•岳珂——说朝说野,公是公非070.《文史通义》清•章学诚——六经皆史,学兼性情野史(14种)071.《穆天子传》——思接千里,神驰八极072.《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兴废始末,焕焉在目073.《唐摭言》五代•王定保——登科落榜,得意失意074.《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闲话宫中事,有裨后世闻075.《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末世衰民,旧都遗老076.《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内忧外患,两宋交迫077.《靖康传信录》宋•李纲——开封之战,靖康之耻078.《蒙鞑备录》宋•赵珙——草原之鹰,天骄之国079.《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弯弓大漠,立马中原080.《元朝秘史》元•佚名——黄金家族黄金册081.《备倭记》明•卜大同辑——空言空语,纸上谈兵082.《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虽云野获,堪比正史083.《南明野史》清•三馀氏——江山已逝,苟延残喘084.《郎潜纪闻》清•陈康祺——清史遗珠,四笔探骊版本目录(6种)085.《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秘阁藏书,官修名册086.《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校雠之馀,提要之祖087.《书林清话》清•叶德辉——百科书史,源远流长088.《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089.《书目答问》清•张之洞——读书指南,治学门径09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经史子集,纲举目张子部诸子(30种)091.《老子》春秋•李耳——道不可道,玄之又玄092.《庄子》战国•庄周——神与物游,逍遥尘外093.《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名不符实094.《韩非子》战国•韩非——人非有爱,法本无情095.《淮南子》西汉•刘安——荟萃诸子,旁搜异闻096.《列子》战国•列御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097.《墨子》战国•墨翟——兼爱其仁,非攻其义098.《荀子》战国•荀况——尊王称霸,崇礼讲法099.《孙子兵法》春秋•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00.《文子》春秋•辛钘——杂糅百家,道为其旨101.《关尹子》春秋•关尹——九阳至极,大道其成102.《鹖冠子》战国•鹖冠子——深浅莫测,真伪难辨103.《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市门悬赏,一字千金104.《晏子春秋》战国•晏婴——传记鼻祖,小说滥觞105.《管子》战国•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06.《商君书》战国•商鞅——任法明术,强兵弱民107.《慎子》战国•慎到——天道因循,贵势尚法108.《尹文子》战国•尹文——名有三科,法有四程109.《邓析子》春秋•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110.《论衡》东汉•王充——疾虚妄,斥鬼神111.《盐铁论》西汉•桓宽——朝野对话,官民争胜112.《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辩风正俗,观微察隐113.《申鉴》东汉•荀悦——政之大经,法教而已114.《新论》汉•桓谭——生死相待,形神相依115.《新书》西汉•贾谊——伤逝贾子,绝代鸿文116.《孔丛子》汉•孔鲋——圣人之言,后世之教117.《太玄经》汉•扬雄——玄生万物,九九归一118.《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119.《刘子》北齐•刘昼——礼教为先,无为是务120.《金楼子》梁•萧绎——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儒家(10种)121.《法言》西汉•扬雄——儒学正统,孔圣独尊122.《说苑》西汉•刘向——分门别类,稽古谈史123.《新序》西汉•刘向——嘉言懿行,可叹可敬124.《新语》汉•陆贾——秦所以亡,汉所以兴125.《忠经》汉•马融——天下至德,莫大乎忠126.《孔子家语》汉•佚名——孔氏家学,源远流长127.《朱子语类》宋•朱熹——师徒问答,教学相长128.《传习录》明•王阳明——心外无学,传而习之129.《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身边之事,日常之理130.《一贯问答》明•方以智——一以贯多,不妨矛盾释家(10种)131.《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万事皆空,当如是观132.《楞严经》唐•般剌密帝译——众心本净,修禅自明133.《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修德无量,往生极乐134.《肇论》东晋•僧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135.《法苑珠林》唐•道世——华枝春满,天心月圆136.《坛经》唐•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37.《童蒙止观》隋•智顗——止以收心,观以启悟138.《弘明集》梁•僧祐——道以人弘,教以文明139.《祖堂集》五代•静、筠禅僧——中土失传,海外遗踪140.《五灯会元》宋•普济——佛法如灯,代代相传道家(10种)141.《抱朴子》晋•葛洪——求仙炼丹,谈玄论道142.《无能子》唐•无名氏——天地无心,万物同归143.《化书》五代•谭峭——化之为道,流转无穷144.《太平经》——木兰树下,神人问答145.《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摄道藏之英,略诸子之奥146.《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内外兼修,天人合一147.《老子想尔注》——道为至尊,积善成功148.《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149.《海内十洲三岛记》汉•东方朔——海上有仙山,虚无缥缈间150.《真诰》南朝梁•陶弘景——众真降授,三君手书杂家(25种)151.《吴子》战国•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152.《鬼谷子》——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153.《三略》旧题汉•黄石公——揽英雄之心,立不败之地154.《六韬》旧题周•姜尚——文韬武略,兵书之祖155.《素书》三国•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56.《忍经》元•吴亮——一忍成仁,百忍成圣157.《长短经》唐•赵蕤——长谋短术,王霸雄图158.《梦溪笔谈》宋•沈括——走笔天下,纵谈百科159.《黄帝内经素问》——黄帝问医,岐伯释疑160.《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等辑——医科圣典,药学大全161.《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画宗六法,气韵为上162.《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画史之祖,遗泽千秋163.《法书要录》唐•张彦远——意在笔先,法成书后164.《海岳名言》宋•米芾——别寻蹊径,独阐精微165.《林泉高致》宋•郭熙——近水遥山皆磊落166.《棋经十三篇》宋•张拟——成败纵横界,生死黑白间167.《乐府杂录》唐•段安节——大唐之音,歌舞升平168.《洛阳牡丹记》宋•欧阳修——名花美文两倾国169.《茶经》唐•陆羽——临溪烹茗,缓缓醉矣170.《酒经》宋•朱肱——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171.《随园食单》清•袁枚——烹天下美食,品人间至味172.《九章算术》汉•张仓——一问一答,百题百解173.《氾胜之书》汉•氾胜之——农耕之本,趋时得法174.《营造法式》宋•李诫——指划方圆,丈量天地175.《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天工巧夺,开物成务笔记(25种)176.《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魏晋风流,尽收眼底177.《大唐新语》唐•刘肃——事关政教,言涉文词178.《幽闲鼓吹》唐•张固——偶记君臣事,尽话朝野闻179.《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考辨名物,注释古今180.《北梦琐言》宋•孙光宪——孤唐五代,乱世碎影181.《唐语林》宋•王谠——唐人世说,风俗可辨182.《容斋随笔》宋•洪迈——笔记之珍,南宋之冠183.《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放翁虽老,其学弥高184.《鹤林玉露》宋•罗大经——博而匪滥,醇而寡疵185.《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千古繁华一梦中186.《湘山野录》宋•文莹——佛家闲笔,野外别传187.《梦粱录》宋•吴自牧——东南形胜,三吴都会188.《铁围山丛谈》宋•蔡絛——边城梦回,流人呓语189.《渑水燕谈录》宋•王闢之——宦海退居,士林清议190.《唐才子传》元•辛文房——诗才济济,诗风泱泱191.《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光照西土,风越南疆192.《古今风谣》明•杨慎——古今多少事,且听风中谣193.《陶庵梦忆》明•张岱——前尘已逝,往事堪嗟194.《旧典备征》清•朱彭寿——大清国故,殚见洽闻195.《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读古人之书,揣今世之争196.《廿二史劄记》清•赵翼——考正史之得失,究历代之兴废197.《陔馀丛考》清•赵翼——读书偶得,治学深究198.《广东新语》清•屈大均——粤风岭俗,身经目睹199.《日知录》清•顾炎武——生平志业,皆在其中200.《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不为凿空之谈,不作理想之语类书(5种)201.《艺文类聚》唐•欧阳询——随类从事,因事辑文202.《初学记》唐•徐坚——非止初学,可为终身203.《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天地人物,包罗万有204.《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故事渊薮,小说大成205.《七修类稿》明•郎瑛——考辩史馀,论载典外小说(25种)206.《搜神记》晋•干宝——谁道天下无神,且看人间有鬼207.《游仙窟》唐•张鷟——误入神仙地,迷堕温柔乡208.《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说鬼谈狐,入世三分209.《断鸿零雁记》民国•苏曼殊——行云流水,孤僧情悟210.《西游记》明•吴承恩——求心证性,历难成佛211.《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官逼民反,替天行道212.《三国演义》明•罗贯中——青梅煮酒,谁是英雄213.《金瓶梅》明•兰陵笑笑生——酒色财气,四大皆空214.《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世事多讽,喻以导愚215.《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世情多舛,警以劝俗216.《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世人多醉,醒以戒心217.《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重翻旧曲,再酿新蒸218.《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世风日下,近事堪忧219.《型世言》明•陆人龙——末世颓风,树型正俗220.《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楩——口传心授,话皆有本221.《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成王败寇,周革殷命222.《东周列国志》明•余邵鱼撰冯梦龙、蔡元放改编——春秋争霸,战国称雄223.《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十年辛苦,字字血泪224.《儒林外史》清•吴敬梓——魃魅魍魉,毫发毕现225.《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冤仇相报,两世姻缘226.《镜花缘》清•李汝珍——海外寻仙不辞远,月华空驻水空流227.《七侠五义》清•石玉昆——除暴安良,快意恩仇228.《老残游记》清•刘鹗——棋局已残,吾国已老229.《侠义风月传》清•名教中人——窈窕淑女,侠士好逑230.《孽海花》清•曾朴——孽海浮沉,早登觉岸集部总集选集(18种)231.《文选》梁•萧统编——文选烂,秀才半232.《六朝文絜》清•许琏——风月无边,黯然销魂233.《骈体文钞》清•李兆洛——俪句偶语,片金漱玉234.《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天下至文,入我毂中235.《楚辞章句》汉•王逸注——悲莫悲兮,屈子怀楚236.《玉台新咏》陈•徐陵——艳歌多寂寞,离恨不堪闻237.《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千年乐府,一编尽览238.《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诗家胜境,气象万千239.《敦煌变文》——佛家俗讲,圣窟遗稿240.《宋诗钞》清•吴之振等编——独辟蹊径,别寻理趣241.《元诗别裁集》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宗唐承宋,风味自成242.《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诗教温柔,人伦敦厚243.《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浮辞尽弃,艳歌莫论244.《全唐五代词》——词坛初景,春光烂漫245.《全宋词》——词坛盛景,风华绝代246.《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选编——词坛晚景,夕阳无限247.《挂枝儿》明•冯梦龙——语笑天然活生香248.《晚清文选》——世上风云,笔底波澜别集(10种)249.《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贵胄清华,超然高蹈250.《陶渊明集》晋•陶潜——归去来兮,采菊东篱251.《韩愈集》唐•韩愈——才雄百代,文动八表252.《柳宗元集》唐•柳宗元——文道合一,不平则鸣253.《欧阳修集》宋•欧阳修——天地自在,山水从容254.《苏轼集》宋•苏轼——大江东去,千古风流255.《张载集》宋•张载——天地立心,万世太平256.《元好问集》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257.《王阳明集》明•王守仁——心外无物,知行合一258.《人境庐诗草》清•黄遵宪——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戏曲(7种)259.《西厢记》元•王实甫——一见钟情,终成眷属260.《窦娥冤》元•关汉卿——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261.《琵琶记》元•高明——琵琶弦断,谁人堪听262.《牡丹亭》明•汤显祖——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263.《娇红记》明•孟称舜——生死相随,不离不弃264.《桃花扇》清•孔尚任——桃花扇底烟尘绝265.《长生殿》清•洪昇——此恨绵绵无绝期文论(15种)26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体大思精,笼罩群言267.《文笔要诀》唐•杜正伦——虚字助词,句首何用268.《诗品》梁•锺嵘——诗分三品,人分三等269.《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诗中有品,品中有诗270.《文镜秘府论》日•遍照金刚——六合四声,诗格大成271.《本事诗》唐•孟棨——不究其根,孰明厥义272.《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追本溯源,望题思义273.《六一诗话》宋•欧阳修——诗话先河,醉翁绝笔274.《瓯北诗话》清•赵翼——五代十家,诗坛独步275.《词源》宋•张炎——穷乐律之本源,奉雅词为依归276.《本事词》清•叶申芗——词缘于事,情动于中277.《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豪怀不肯同零落278.《人间词话》清•王国维——人间阅尽,境界天开279.《闲情偶寄》明•李渔——信手拈来,皆成妙旨280.《宋元戏曲史》清•王国维——曲学祧祖,风气首开。
集部(1062-1496)集部.楚辭類(1062)1062-楚辭章句,楚詞補注,楚辭集注,楚辭集注_楚辭辯證,楚辭集注_楚辭後語,離騷草木疏,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山帶閣注楚辭,山帶閣注楚辭_楚辭餘論,山帶閣注楚辭_楚辭說韻集部.別集類.漢至五代(1063-1084)1063-揚子雲集,蔡中郎集,孔北海集,曹子建集,嵇中散集,陸士龍集,陶淵明集,璿璣圖詩讀法,鮑明遠集,謝宣城集,昭明太子集,何水部集,江文通集1064-庾開府集箋注,庾子山集,徐孝穆集箋注1065-東皋子集,寒山詩集,王子安集,盈川集,盧升之集,駱丞集,陳拾遺集,張燕公集1066-李北海集,曲江集,李太白文集,李太白集分類補注1067-李太白集注1068-九家集注杜詩1069-補注杜詩,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1070-杜詩攟,杜詩詳注1071-王右丞集箋注,高常侍集,常建詩,孟浩然集,儲光羲詩集,次山集,顏魯公集,宗玄集,杼山集1072-劉隨州集,韋蘇州集,毗陵集,蕭茂挺文集,李遐叔文集,錢仲文集,華陽集,華陽集_子非熊詩,翰苑集,權文公集1073-韓集舉正,原本韓集考異,別本韓文考異1074-五百家注昌黎文集1075-東雅堂昌黎集注,韓集點勘1076-柳河東集,柳河東集注1077-五百家注柳先生集,劉賓客文集,呂衡州集1078-張司業集,皇甫持正集,李文公集,歐陽行周文集,李元賓文編,孟東野詩集,長江集,昌穀集,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絳守居園池記,王司馬集1079-沈下賢集,追昔遊集,會昌一品集,元氏長慶集1080-白氏長慶集1081-白香山詩集,鮑溶詩集,樊川文集,姚少監詩集1082-李義山詩集,李義山詩集注,李義山文集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丁卯詩集,文泉子集1083-李群玉詩集,黎岳集,孫可之集,麟角集,曹祠部集,曹祠部集__附錄曹唐詩,文藪,笠澤藂書,甫裡集,詠史詩,雲台編,司空表聖文集,韓內翰別集,唐風集1084-唐英歌詩,玄英集,黃禦史集,羅昭諫集,徐正字詩賦,白蓮集,禪月集,浣花集,廣成集集部.別集類.北宋建隆至靖康(1085-1124)1085-騎省集,河東集,咸平集,逍遙集,乖崖集,忠湣集1086-小畜集,南陽集,武夷新集,林和靖集1087-穆參軍集,元獻遺文,文莊集,春卿遺稿,東觀集,元憲集1088-景文集,文恭集1089-武溪集,安陽集,範文正集1090-河南集,孫明複小集,徂徠集,端明集1091-祠部集,鐔津集,祖英集1092-蘇學士集,蘇魏公文集,伐檀集1093-華陽集,古靈集1094-傳家集,清獻集1095-旴江集,金氏文集,公是集1096-彭城集,邕州小集,都官集,丹淵集1097-西溪集,鄖溪集,錢塘集1098-淨德集,安嶽集,元豐類,龍學文集1099-宛陵集,忠肅集,無為集1100-王魏公集,范太史集,潞公文集1101-擊壤集,鄱陽集,曲阜集,周元公集,南陽集,節孝集1102-文忠集11103-文忠集2,歐陽文粹1104-樂全集,范忠宣集,嘉祐集1105-臨川文集1106-王荊公詩注,廣陵集1107-東坡全集11108-東坡全集21109-東坡詩集注1110-施注蘇詩1111-蘇詩補注1112-欒城集1113-山谷集(內集,外集,別集,山谷詞,山谷簡尺,山谷年譜)1114-山谷內集詩注,山谷外集詩注,山谷別集詩注,後山集,後山詩注1115-柯山集,淮海集,濟南集1116-參寥子詩集,寶晉英光集,石門文字禪,青山集,青山續集1117-畫墁集,陶山集,倚松詩集,長興集,西塘集,雲巢編1118-景迂生集,雞肋集1119-樂圃余槁,龍雲集,雲溪居士集1120-演山集,姑溪居士前集1121-潏水集,道鄉集,學易集,遊廌山集1122-西台集,樂靜集,北湖集,溪堂集,竹友集,日涉園集1123-灌園集,慶湖遺老詩集,摛文堂集,襄陵文集,浮沚集,東堂集1124-給事集,劉左史集,竹隱畸士集,眉山集(眉山詩集,眉山文集),洪龜父集,跨鼇集,忠湣集,忠肅集集部.別集類.南宋建炎至德祐(1125-1189)1125-宗忠簡集,龜山集,梁谿集11126-梁谿集21127-初寮集,橫塘集,西渡集,老圃集,丹陽集,毗陵集1128-浮溪集,浮溪文粹,莊簡集,忠正德文集1129-東窗集,忠惠集,松隱集,建康集,簡齋集1130-北山集,杉溪居士集,筠谿集1131-華陽集,忠穆集,紫微集1132-苕溪集,東牟集,相山集,三餘集1133-大隱集,龜谿集,栟櫚集,默成文集,鄱陽集,韋齋集,韋齋集_玉瀾集,澹齋集,陵陽集,灊山集1134-雲溪集,盧溪文集,屏山集,北海集1135-鴻慶居士集,內簡尺牘,嵩庵集,豫章文集,藏海居士集1136-和靖集,王著作集,郴江百詠,雙溪集,少陽集,歐陽修撰集,東溪集,岳武穆遺文,茶山集,雪溪集,蘆川歸來集,東萊詩集1137-澹庵文集,五峰集,斐然集,大隱居士詩集,浮山集1138-北山集,橫浦集,湖山集,文定集,縉雲文集1139-嵩山集,默堂集,知稼翁集,唯室集,漢濱集1140-香溪集,鄭忠肅奏議遺集,雲莊集,竹軒雜著,拙齋文集,於湖集1141-太倉稊米集,夾漈遺稿,鄮峰真隱漫錄1142-海陵集,燕堂詩稿,竹洲集,高峰文集,羅鄂州小集,艾軒集1143-晦庵集11144-晦庵集21145-晦庵集31146-晦庵集4,晦庵集續集,晦庵集別集1147-文忠集11148-文忠集21149-文忠集3,雪山集,梁谿遺稿,方舟集,網山集1150-東萊集,止齋集1151-格齋四六,梅溪集,香山集,蒙隱集,宮教集1152-倪石陵書,樂軒集,定庵類稿,澹軒集,攻愧集11153-攻愧集21154-尊白堂集,東塘集,涉齋集,義豐集,蠹齋鉛刀編1155-幹道稿,幹道稿_淳熙稿,幹道稿_淳泉稿,雙溪類稿,止堂集1156-緣督集,象山集,象山集_象山語錄,慈湖遺書1157-絜齋集,雲莊集,舒文靖集,定齋集1158-九華集,野處類槁,盤洲文集1159-應齋雜著,芸庵類槁,浪語集,石湖詩集1160-誠齋集11161-誠齋集21162-劍南詩稿11163-劍南詩稿2,渭南文集,渭南文集_放翁逸稿,放翁詩選1164-金陵百詠,頤庵居士集,水心集,南湖集1165-南澗甲乙稿,自鳴集,客亭類稿,石屏詩集,蓮峰集1166-江湖長翁集,燭湖集,燭湖集_附編1167-昌穀集,省齋集,南軒集1168-勉齋集,北溪大全集,北溪大全集外集1169-山房集,山房集_山房後槁,橘山四六,竹齋詩集,後樂集1170-華亭百詠,梅山續槁,菊磵集,性善堂稿,漫塘集1171-克齋集,芳蘭軒集,二薇亭詩集,西巖集,清苑齋詩集,瓜廬集,洺水集,龍川集1172-龍洲集,鶴山集11173-鶴山集21174-西山文集1175-方泉詩集,東山詩選,白石道人詩集,野穀詩稿,平齋集,蒙齋集,康範詩集,清獻集1176-鶴林集,東澗集,方是閒居士小稿,翠微南征錄,浣川集,漁墅類稿,安晚堂集,滄洲塵缶編1177-四六標準1178-筼窗集,友林乙稿,方壺存稿,鐵庵集,壺山四六,默齋遺稿,履齋遺稿,臞軒集,東野農歌集,敝帚槁略,清正存稿1179-寒松閣集,滄浪集,泠然齋詩集,可齋雜槁,可齋雜槁_續槁1180-後村集,澗泉集1181-矩山存稿,雪窗集,文溪集,庸齋集,彝齋文編,張氏拙軒集,玉楮集,靈巖集,梅野集1182-恥堂存稿,秋崖集,芸隱橫舟稿,芸隱橫舟稿_芸隱倦游稿,蒙川遺稿,雪磯叢稿1183-北磵集,西塍集,梅屋集,孝詩,字溪集,勿齋集,巽齋文集1184-雪坡集,文山集,文信國集杜詩,疊山集1185-本堂集,端平詩雋,竹溪鬳齋十一槁續集1186-魯齋集,潛山集,須溪集,須溪四景詩集,葦航漫遊稿,蘭皋集,雲泉詩,嘉禾百詠,柳塘外集1187-碧梧玩芳集,四明文獻集,覆瓿集,閬風集,北遊集,秋堂集,蛟峰文集,秋聲集1188-牟氏陵陽集,湖山類稿,湖山類稿_水雲集,晞發集,晞發集_晞發遺集,晞發集_天地間集,晞發集_西台慟哭記注,晞發集_冬青樹引注,潛齋集,潛齋集_鐵牛翁遺稿,梅巖文集,四如集,霽山文集,勿軒集,古梅遺稿1189-佩韋齋集,廬山集,廬山集_英溪集,西湖百詠,則堂集,富山遺稿,真山民集,百正集,月洞吟,伯牙琴,存雅堂遺稿,吾汶槁,在軒集,紫巖詩選,九華詩集,寧極齋稿,寧極齋稿_慎獨叟遺稿,自堂存槁,仁山文集,心泉學詩稿集部.別集類.金至元(1190-1222)1190-拙軒集,滏水集,滹南集,莊靖集1191-遺山集,湛然居士集,藏春集,淮陽集1192-陵川集,歸田類稿,白雲集1193-稼村類槁,桐江續集,野趣有聲畫,月屋漫稿1194-剡源文集,剩語,養蒙文集,牆東類稿1195-青山集,桂隱文集,桂隱文集_桂隱詩集,水雲村,巴西集,屏巖小稿,玉鬥山人集,穀響集,竹素山房詩集1196-紫山大全集,松鄉集,松雪齋集1197-吳文正集1198-金淵集,山村遺集,湛淵集,牧潛集,小亨集,還山遺稿,魯齋遺書,靜修集,青崖集1199-養吾齋集,存悔齋稿,雙溪醉隱集,東庵集,白雲集,畏齋集,默庵集,雲峰集1200-秋澗集11201-秋澗集2,牧庵集1202-雪樓集,曹文貞公詩集,芳谷集,陳剛中詩集,秋巖詩集,玉井樵唱,蘭軒集1203-清容居士集1204-此山詩集,霞外詩集,申齋集,西巖集,蒲室集1205-弁山小隱吟錄,續軒渠集,定宇集,艮齋詩集,知非堂稿,雲林集,梅花字字香1206-中庵集,文忠集,靜春堂詩集,惟實集,勤齋集,石田文集,矩庵集1207-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1208-楊仲宏集,範德機詩集,文安集,翠寒集,檜亭集,伊濱集1209-淵穎集,文獻集1210-圭齋文集,待制集,所安遺集,閒居叢稿1211-至正集,至正集_元史本傳,圭塘小槁1212-禮部集,積齋集,燕石集,秋聲集,雁門集,杏庭摘稿1213-安雅堂集,傅與礪詩文集,傅與礪詩文集_詩集,傅與礪詩文集_文集,瓢泉吟稿,筠軒集,俟庵集1214-滋溪文稿,青陽集,鯨背吟集,經濟文集,近光集,近光集_扈從集,純白齋類稿,圭峰集1215-蛻庵集,五峰集,野處集,夢觀集,金台集,子淵詩集,午溪集,藥房樵唱,栲栳山人詩集,梅花道人遺墨,玩齋集1216-羽庭集,不系舟漁集,居竹軒詩集,句曲外史集,僑吳集,詠物詩,鹿皮子集,林外野言,傲軒吟稿1217-師山集,師山集_師山遺文,友石山人遺稿,聞過齋集,學言詩稿,北郭集,北郭集_述古齋集,玉笥集,青村遺稿,鶴年詩集,貞素齋集,一山文集,江月松風集1218-龜巢稿,石初集,山窗餘稿,梧溪集1219-吾吾類稿,樵雲獨唱,桐山老農集,靜思集,九靈山房集,灤京雜詠,雲陽集1220-南湖集,佩玉齋類槁,玉山璞稿,清閟閣全集,麟原文集,來鶴亭集,雲松巢集,環穀集1221-性情集,花谿集,樗隱集,東山存稿,東維子集1222-鐵崖古樂府,復古詩集,麗則遺音,夷白齋稿,庸庵集,可閑老人集,石門集,玉笥集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1223-1297)1223-明太祖文集,文憲集11224-文憲集2,宋景濂未刻集1225-誠意伯文集,鳳池吟稿,陶學士集,西隱集1226-王忠文集,翠屏集,說學齋稿,雲林集,白雲集1227-林登州集,槎翁詩集,東皋錄,覆瓿集,柘軒集1228-白雲稿,密庵集,清江詩集,清江詩集_清江文集,蘇平仲文集1229-胡仲子集,始豐稿,王常宗集,白石山房逸槁,滄螺集,臨安集,尚䌹齋集,趙考古文集,劉彥昺集,藍山集,藍澗集1230-大全集,鳧藻集,眉庵集,靜庵集,北郭集1231-鳴盛集,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半軒集,西庵集,南邨詩集,望雲集,蚓竅集,西郊笑端集1232-草閣詩集,草閣詩集_草閣文集,草閣詩集_筠穀詩集,樗庵類槁,春草齋集,春草齋集_詩集,春草齋集_文集,耕學齋詩集,可傳集,強齋集,海桑集,畦樂詩集1233-竹齋集,獨醉亭集,海叟集,榮進集,梁園寓稿,自怡集,鬥南老人集,希澹園詩集,鵝湖集1234-滎陽外史集,繼志齋集,全室外集1235-中丞集,遜志齋集,貞白遺稿,靜學文集1236-芻蕘集,巽隱集,易齋集,野古集,峴泉集,唐愚士詩,文毅集1237-虛舟集,王舍人詩集,泊庵集,毅齋集,頤庵文選,青城山人集1238-東裡集11239-東裡集21240-文敏集,省愆集,忠靖集,金文靖集1241-抑庵文集11242-抑庵文集2,運甓漫稿,梧岡集,古廉文集1243-曹月川集,敬軒文集,兩谿文集1244-忠肅集,蘭庭集,古穰集1245-武功集,倪文僖集,襄毅文集1246-陳白沙集,類博稿,竹巖集,平橋槁1247-彭惠安集,清風亭稿,方洲集1248-重編瓊台槁,謙齋文錄1249-椒邱文集,石田詩選,東園文集1250-懷麓堂集1251-青谿漫稿,康齋集,樓居雜著,樓居雜著_野航詩稿,樓居雜著_野航文稿,樓居雜著_野航附錄,一峰文集1252-篁墩文集11253-篁墩文集2,篁墩文集拾遺1254-楓山集,定山集,未軒文集,醫閭集,翠渠摘稿1255-家藏集1256-歸田稿,震澤集,鬱洲遺稿1257-見素集,古城集,虛齋集1258-容春堂集1259-圭峰集,吳文肅摘稿,立齋遺文,熊峰集,西村集1260-胡文敬集,簡肅文集,小鳴稿,懷星堂集1261-整庵存稿,東江家藏集,東江家藏集_風聞言事論1262-空同集1263-山齋文集,顧華玉集(浮湘槁,山中集,憑幾集,憑幾集續編,息園存稿詩,息園存稿文,緩慟集)1264-華泉集,東田遺稿,清惠集,沙溪集1265-王文成全書11266-王文成全書2,雙溪集,對山集,柏齋集,竹澗集1267-大複集,洹詞,莊渠遺書1268-儼山集,迪功集,迪功集談藝錄,太白山人漫槁1269-少谷集,苑洛集,東洲初稿1270-升庵集1271-東巖集,文簡集,方齋存稿1272-考功集,雲村集,小山類稿,夢澤集1273-甫田集,泰泉集,西村詩集,天馬山房遺稿,蘇門集,愚穀集1274-遵巖集,陸子餘集1275-念庵文集,皇甫司勳集1276-楊忠介集,荊川集,皇甫少玄集,皇甫少玄集_外集1277-瑤石山人稿,止山集(南行集,東遊集,北觀集,山中集),張莊僖文集,洞麓堂集,具茨集1278-青霞集,滄溟集,山海漫談,楊忠湣集1279-弇州四部稿11280-弇州四部稿21281-弇州四部稿31282-弇州續稿11283-弇州續稿21284-弇州續稿31285-讀書後,方麓集,存家詩稿,海壑吟稿,伐檀齋集,伐檀齋集-諸名家贈答詩1286-備忘集,石洞集1287-宗子相集,衡廬精舍藏稿,衡廬續稿1288-薜荔園詩集,鯤溟詩集,亦玉堂稿,溫恭毅集1289-震川集,四溟集,蠛蠓集1290-少室山房集,少室山房集_石羊生傳1291-穀城山館詩集,宗伯集,臨皋文集,淡然軒集1292-涇皋藏稿,小辨齋偶存,高子遺書1293-少墟集,石隱園藏稿,仰節堂集1294-願學集,劉蕺山集1295-學古緒言,檀園集,忠介燼余集,文忠集1296-幔亭集,白穀集,集玉山房稿,宋布衣集,忠肅集1297-倪文貞集,淩忠介公集,申忠湣詩集,茅簷集,陶庵全集集部.別集類.清代(1298-1328)1298-聖祖仁皇帝禦制文集(初集,第二集)1299-聖祖仁皇帝禦制文集(第三集,第四集)1300-世宗憲皇帝禦制文集,禦制樂善堂全集定本1301-禦制文集1302-禦制詩集初集1303-禦制詩集二集11304-禦制詩集二集21305-禦制詩集三集11306-禦制詩集三集21307-禦制詩集四集11308-禦制詩集四集21309-禦制詩集五集11310-禦制詩集五集21311-禦制詩集五集3,禦制詩集餘集1312-梅村集,湯子遺書,兼濟堂文集1313-學余堂文集,學余堂文集_詩集,學余堂文集_外集1314-范忠貞集,林蕙堂全集1315-精華錄,堯峰文鈔1316-午亭文編,讀書齋偶存稿1317-松桂堂全集,曝書亭集11318-曝書亭集2,曝書亭集_葉兒樂府,于清端政書1319-愚庵小集,愚庵小集_傅家質言,抱犢山房集,抱犢山房集_嵇留山先生傳,文端集1320-西河集11321-西河集21322-陳檢討四六,蓮洋詩鈔,張文貞集1323-西陂類稿,鐵廬集,湛園集1324-古歡堂集,古歡堂集_黔書,古歡堂集_長河志籍考,榕村集1325-三魚堂文集,因園集,懷清堂集,二希堂文集1326-敬業堂詩集,望溪集1327-存研樓文集,香屑集,鹿洲初集1328-樊榭山房集,樊榭山房集續集,果堂集,松泉集,松泉集_詩集,松泉集_文集集部.總集類(1329-1477)1329-文選注1330-六臣注文選11331-六臣注文選2,文選顏鮑謝詩評,玉台新詠,玉台新詠考異1332-高氏三宴詩集,高氏三宴詩集_香山九老詩,篋中集,河岳英靈集,國秀集,御覽詩,中興間氣集,極玄集,松陵集,二皇甫集,唐四僧詩,薛濤李冶詩集,竇氏聯珠集,才調集,搜玉小集,古文苑1333-文苑英華11334-文苑英華21335-文苑英華31336-文苑英華41337-文苑英華51338-文苑英華61339-文苑英華71340-文苑英華81341-文苑英華91342-文苑英華10,文苑英華辨證1343-唐文粹11344-唐文粹2,西昆酬唱集,同文館唱和詩,唐百家詩選1345-會稽掇英總集,清江三孔集,三劉家集,二程文集1346-宋文選,坡門酬唱集1347-樂府詩集11348-樂府詩集2,歲時雜詠,嚴陵集,南嶽倡酬集1349-萬首唐人絕句,聲畫集1350-宋文鑒11351-宋文鑒2,古文關鍵,回文類聚1352-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11353-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21354-崇古文訣,成都文類1355-文章正宗1356-續文章正宗,天臺前集,天臺前集_天臺續集,赤城集,妙絕古今,唐僧弘秀集,眾妙集1357-江湖小集,江湖後集1358-三體唐詩,論學繩尺,吳都文粹1359-古文集成前集,文章軌範,月泉吟社詩1360-文選補遺1361-蘇門六君子文粹,三國志文類,增注唐策1362-詩家鼎臠,十先生奧論注,兩宋名賢小集11363-兩宋名賢小集21364-兩宋名賢小集3,柴氏四隱集1365-中州集,中州集_中州樂府,唐詩鼓吹,二妙集,穀音,河汾諸老詩集1366-瀛奎律髓,梅花百詠,天下同文集,古賦辯體,圭塘欸乃集,忠義集,宛陵群英集1367-元文類1368-元風雅,唐音,古樂府1369-玉山名勝集,玉山名勝集外集,草堂雅集,玉山紀游,大雅集,母音遺響1370-風雅翼,荊南倡和詩集,乾坤清氣,母音,雅頌正音1371-唐詩品匯,唐詩品匯_唐詩拾遺1372-廣州四先生詩,三華集(綠苔軒集,種菊庵集,錦樹集),閩中十子詩,滄海遺珠,元詩體要1373-中州名賢文表,中州名賢文表_元史本傳,明文衡11374-明文衡21375-新安文獻志11376-新安文獻志21377-海岱會集,經義模範,文編11378-文編21379-古詩紀11380-古詩紀2,詩紀匡謬1381-全蜀藝文志1382-古今詩刪,唐宋元名表,文氏五家集,宋藝圃集,元藝圃集1383-唐宋八大家文鈔11384-唐宋八大家文鈔21385-吳都文粹續集11386-吳都文粹續集21387-石倉歷代詩選11388-石倉歷代詩選21389-石倉歷代詩選31390-石倉歷代詩選41391-石倉歷代詩選51392-石倉歷代詩選61393-石倉歷代詩選71394-石倉歷代詩選8,四六法海1395-古樂苑1396-皇霸文紀,西漢文紀1397-東漢文紀1398-西晉文紀,宋文紀1399-南齊文紀,梁文紀,陳文紀1400-北齊文紀,後周文紀,隋文紀,釋文紀1 1401-釋文紀21402-文章辨體匯選11403-文章辨體匯選21404-文章辨體匯選31405-文章辨體匯選41406-文章辨體匯選51407-文章辨體匯選61408-文章辨體匯選71409-文章辨體匯選81410-文章辨體匯選91411-古詩鏡,古詩鏡_唐詩鏡1412-漢魏六朝百三家集11413-漢魏六朝百三家集21414-漢魏六朝百三家集31415-漢魏六朝百三家集41416-漢魏六朝百三家集5,古今禪藻集,三家宮詞,二家宮詞1417-禦選古文淵鋻11418-禦選古文淵鋻21419-禦定歷代賦匯正集11420-禦定歷代賦匯正集21421-禦定歷代賦匯正集31422-禦定歷代賦匯外集,禦定歷代賦匯外集_逸句,禦定歷代賦匯外集_補遺1423-禦定全唐詩11424-禦定全唐詩21425-禦定全唐詩31426-禦定全唐詩41427-禦定全唐詩51428-禦定全唐詩61429-禦定全唐詩71430-禦定全唐詩81431-禦定全唐詩91432-禦定佩文齋詠物詩選11433-禦定佩文齋詠物詩選21434-禦定佩文齋詠物詩選31435-禦定歷代題畫詩類11436-禦定歷代題畫詩類21437-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宋詩11438-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宋詩21439-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金詩,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元詩1 1440-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元詩21441-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元詩31442-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明詩11443-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明詩21444-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_明詩31445-禦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1446-禦選唐詩1447-禦定千叟宴詩,禦選唐宋文醇1448-禦選唐宋詩醇1449-皇清文穎11450-皇清文穎21451-欽定四書文(化治四書文,正嘉四書文,隆萬四書文,啟禎四書文,本朝四書文)1452-欽定千叟宴詩1453-明文海11454-明文海21455-明文海31456-明文海41457-明文海51458-明文海61459-唐賢三昧集,二家詩選,唐人萬首絕句選,明詩綜11460-明詩綜21461-宋詩鈔11462-宋詩鈔21464-宋元詩會21465-粵西詩載1465-粵西詩載_粵西文載11466-粵西詩載_粵西文載21467-粵西詩載_粵西文載3,粵西詩載_粵西叢載1468-元詩選初集11469-元詩選初集21470-元詩選二集11471-元詩選二集2,元詩選三集1472-禦定全唐詩錄11473-禦定全唐詩錄21474-甬上耆舊詩1475-槜李詩系1476-古文雅正,鄱陽五家集,南宋雜事詩集部.詩文評類(1478-1486)1478-文心雕龍,文心雕龍輯注,詩品,文章緣起,本事詩,六一詩話,續詩話,中山詩話,後山詩話,臨漢隱居詩話,優古堂詩話,詩話總龜,彥周詩話,紫薇詩話,四六話,珊瑚鉤詩話,石林詩話1479-藏海詩話,風月堂詩話,歲寒堂詩話,庚溪詩話,韻語陽秋,鞏溪詩話,唐詩紀事1480-觀林詩話,四六談麈,環溪詩話,漁隱叢話,竹坡詩話,文則,二老堂詩話,誠齋詩話,余師錄,滄浪詩話1481-詩人玉屑,後村詩話,娛書堂詩話,荊溪林下偶談,草堂詩話,竹莊詩話,文章精義,浩然齋雅談,對床夜語1482-詩林廣記,文說,修辭鑒衡,金石例,作義要訣,墓銘舉例,懷麓堂詩話,頤山詩話,詩話補遺,秋圃擷余,唐音癸簽1483-歷代詩話,金石要例,漁洋詩話,師友詩傳錄,師友詩傳續錄,聲調譜,談龍錄1484-宋詩紀事11485-宋詩紀事21486-全閩詩話,五代詩話集部.詞曲類.詞集之屬(1487-1496)1487-珠玉詞,六一詞,樂章集,安陸集,東坡詞,山谷詞,淮海詞,書舟詞,小山詞,晁無咎詞,姑溪詞,溪堂詞,東堂詞,片玉詞,初寮詞,聖求詞,友古詞,和清真詞,石林詞,丹陽詞,筠谿樂府,坦庵詞,酒邊詞,無住詞,漱玉詞,竹坡詞,蘆川詞,東浦詞,懶窟詞,逃禪詞1488-於湖詞,海野詞,審齋詞,介庵詞,歸愚詞,克齋詞,龍川詞,稼軒詞,西樵語業,樵隱詞,放翁詞,知稼翁詞,蒲江詞,平齋詞,白石道人歌曲,夢窗稿,惜香樂府,龍洲詞,竹屋癡語,山中白雲詞,山中白雲詞_樂府指迷,竹山詞,竹齋詩余,梅溪詞,散花庵詞,石屏詞,斷腸詞,天籟集,蛻巖詞,珂雪詞集部.詞曲類.詞選之屬(1489-1494)1489-花間集,尊前集,梅苑,樂府雅詞,花庵詞選,花庵詞選續集,草堂詩餘1490-絕妙好詞箋,樂府補題,花草萃編1491-禦選歷代詩餘11492-禦選歷代詩餘21493-禦選歷代詩餘3,詞綜1494-十五家詞集部.詞曲類.詞話之屬(1494)1494-碧雞漫志,沈氏樂府指迷,渚山堂詞話,西河詞話,詞苑叢談集部.詞曲類.詞譜詞韻之屬(1495-1496)1495-禦定詞譜1496-詞律集部.詞曲類.南北曲之屬(1496)1496-顧曲雜言,禦定曲譜,中原音韻。
四库全书:《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蒙学》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蒙学》
《经部》春秋左传大学尔雅论语孟子尚书诗经孝经仪礼中庸周易
《史部》北齐书北史曹子建集陈书大宋宣和遗事国语汉书后汉书金史晋书警世通言旧唐书旧五代史开元天宝遗事梁书辽史洛阳伽蓝记明史穆天子传南齐书南史清史稿三国志山海经史记史通书目答问水经注宋史宋书隋书魏书文史通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醒世恒言元史战国策贞观政要周书
《子部》茶经初刻拍案惊奇东京梦华录二刻拍案惊奇公孙龙子鬼谷子韩非子红楼梦淮南子黄帝内经素问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金刚经近思录九章算术老子乐府杂录聊斋志异列子林泉高致六祖坛经吕氏春秋洛阳牡丹记墨子棋经容斋随笔三国演义世说新语水浒传四十二章经搜神记孙子兵法太上感应篇武林旧事西游记心经新书荀子颜氏家训扬子法言阴符经尹文子游仙窟喻世明言周易参同契庄子
《集部》楚辞窦娥冤二十四诗品古文观止绝妙好词乐府诗集柳宗元集六朝文絜六一诗话牡丹亭欧阳修集全宋词人间词话诗品苏轼集唐诗三百首陶渊明集文心雕龙文选西厢记玉台新咏百家姓千家诗全唐诗
《蒙学》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中国古代图书为何分为“经”“史”“子”“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确立经过差不多与雕版印刷发明的同时或稍晚一点,“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了。
本来,在这之前,书籍的分类虽无定法,但自从有了汉的《七略》,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后起的目录书颇受其影响,比如《汉书·艺文志》中的各部类的小序,就与《七略》中的“辑略”相仿,所有图书,也依《七略》之旧,分为六类。
南北朝时,王俭撰《七志》,阮孝绪撰《七录》,虽然分类较细,但体系还是属《七略》未变。
与《七略》不同的分类法,大约要算是三国魏时,秘书郎郑默制的《中经》;接着晋武帝咸宁年间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著《新薄》名《中经新薄》,此书现虽已不存,但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能考见其大概。
他们把各种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各种注经、解经之作,还有属文字方面的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薄、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作家别集、《汲冢书》。
而就其内容考察,则是按后来的经、子、史、集分类的。
之后东晋李充撰《四部书目》(即《晋元帝四部书目》),把乙部和丙部的次序作了对调,也就是把乙部改为子部,把“丙”部改为“史”部,成“经”“史”“子”“集”。
而到了唐朝,魏徵等人奉诏修《隋书·经籍志》,参照了《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又根据《中经新薄》和《四部书目》的“经”“史”“子”“集”进行了调整,使各类书的归属更为合理。
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名称和顺序就正式确定了下来。
《隋书·经籍志》的四部中的小类,比《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小类都多,因为《汉书·艺文志》的小类只三十八个,而《隋书·经籍志》则有小类六十个。
这自然更为精细。
因而当时经删削后见存的加上著录和亡佚的共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之多的图书全部囊括了进去,使之各就各“类”,有相当的严密性。
chǔ cí] 楚辞 (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1]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2]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2-3]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4]作品名称楚辞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文学体裁诗歌 作 者屈原 内容梗概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2-3]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3]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刘向辑录的《楚辞》只有16卷,16篇;但传世通行本《楚辞》多是17卷,17篇,这是据《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而来,后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刘向《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原书早已毋见,至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辞章句》,通常被认为较保持原貌,因此,现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结构,基本依以《楚辞章句》为祖的《楚辞补注》等为据。
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_朱熹论文导读::虽均名之楚辞。
而其辑录的作品却不尽相同。
署名汉沛国刘向编集后汉南阳王逸章句。
第二条是晁补之路线。
清楚辞集注拾遗十七卷李文炤同朱熹集注。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只要认真留意地将几本主要的楚辞读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虽均名之楚辞,而其辑录的作品却不尽相同。
哪怕是现存最早《楚辞》集,署名汉沛国刘向编集后汉南阳王逸章句,其辑录作品也发生变化,王逸《楚辞章句》就在刘向《楚辞》(佚)作品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作品。
而据考证,最早之《楚辞》作品集为刘安所辑,其中便有刘安《招隐士》。
[①]或许有此先例,后世楚辞辑录发展空间便极大。
或遵循王逸《章句》之传统,不断加入自己的创作;或大胆颠覆其传统,如明、清以后凡以楚辞名书者,多只辑录屈赋二十五篇。
不仅如此朱熹,楚辞篇目排列、注释理解往往各有心得,百家争鸣。
正所谓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何况选注之学本就有极多学术个性元素呢?诸种文献目录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历代关于楚辞的众多文献究竟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历代作品选录的细微而关键的变化中,体现了各代对楚辞什么样的接受心理和学术认识?弄清梳理这些问题,是楚辞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宏观把握楚辞学、尤其是楚辞文献学的学术分期,对于研究历代楚辞的接受心理和学术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先生《楚辞书目五种编续》为基础文献,大量参阅各类楚辞书目叙录、序跋,从接受学角度,看历代楚辞辑录文献之变的基本路线,及其这一过程中对楚辞概念的理解。
一、楚辞作品辑录篇目、次序变化一览表:时代楚辞书名及卷数辑录/注释者作品篇目、次序西汉楚辞十六卷(佚)刘安、刘向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东汉楚辞章句十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曰:十二卷)刘向编,王逸注增王逸自作:九思北宋重编楚辞十六卷晁补之离骚、远游、九章、九歌、天问、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惜誓、七谏、哀时命、招隐、九怀、九叹(次序有调整,并删:九思)南宋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朱熹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哀时命、招隐士(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增:吊屈原、服赋、)明楚辞合纂十卷张凤翼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反离骚、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明楚词注略周用仅录屈赋二十五篇明楚辞七卷(三忠集)郭维贤屈原、诸葛亮、岳飞作品明楚辞述注十卷林兆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明楚辞集解八卷汪瑗屈赋二十五篇明楚辞述注五卷来钦之屈赋二十五篇明删注楚辞张京元屈赋二十五篇,九辩、招魂、大招、明楚辞听直八卷合论一卷黄文焕离骚、天问、九歌、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明楚辞笺注四卷李陈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明末清初楚辞通释十四卷王夫之屈赋二十五篇,九辩、大招、惜誓、招隐士、江文通爱远山、山中楚辞、王夫之九昭明末清初楚辞疏十九卷陆时雍离骚、九章、远游、天问、九歌、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反离骚、惜誓、吊屈原赋、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明末清初楚辞榷八卷陆时雍屈赋七卷,招隐士、反离骚、陆时雍短招清楚辞灯四卷林云銘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清楚辞约注不分卷高秋月、曹同春离骚、远游、九歌、天问、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清楚辞韵解八卷邱仰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吊屈原、服赋、招隐士(依朱熹集注)清楚辞发蒙五卷陈银(女)仅录屈赋二十五篇清楚辞疏八卷吴世尚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招魂、九辩、惜誓、吊屈原、服赋、哀时命、招隐士清山带阁注楚辞六卷蒋骥惜诵、离骚、抽思、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清楚辞评注十卷王萌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清楚辞新注八卷屈复屈赋二十五篇,九辩、大招、招魂(屈宋两人作品)清楚辞节注六卷姚培谦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清楚辞辑解正编六卷外编二卷丁元正正编: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外编:九辩、惜誓、吊屈原、服赋(后缺)清楚辞考辩不分卷郑知同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远游、吊屈原、服赋、惜誓、哀时命、招隐士清楚辞集注拾遗十七卷李文炤同朱熹集注清楚辞辑注四卷附录一卷萧大丰屈赋二十五篇,卷末附:九辩、惜誓、哀时命、反离骚清楚辞详解五卷奚禄诒屈赋二十五篇清楚辞订注四卷许清奇离骚、天问、九歌、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清楚辞贯一卷董国英离骚清楚辞偶钞失名离骚、九章、远游、九歌、天问、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屈宋两人作品)清楚辞新注求確十卷胡睿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远游、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士清楚辞初学读本审音十卷强望泰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反离骚、九思清楚辞释十一卷王闿运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高唐赋(屈宋两人作品)民国楚辞讲义不分卷廖季平卜居、渔父、大招、招魂、九歌、大言、小言、彭咸解、九章、楚词真字、天问、离骚民国楚辞翼注不分卷李详羽翼王逸章句民国楚辞选读不分卷沈德鸿(矛盾)离骚、九歌、九章、远游、卜居、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民国楚辞发微路百占离骚民国楚辞解诂朱学浩离骚、九辨、九歌、天问民国楚辞叶韵考四卷徐天璋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民国楚辞音一卷徐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民国楚辞选读不分卷沈德鸿(矛盾)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九辩、招魂、大招1798年楚辞灯校读(日文)秦鼎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1836?楚辞玦二卷(日文)龟井昭阳屈原赋二十七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1911楚辞考四卷冈松壅谷屈原赋二十七篇、九辩、招隐士19___年楚辞校订(日文)冈田正之辑录王逸、朱熹说1956年楚辞今读瞿蜕园离骚、九歌、九章(哀郢、怀沙)、天问1956年楚辞选陆侃如高亨黄孝舒九歌、离骚、九章、天问(节录),九辩(节录),招魂1957年新译楚辞(日文)青木正儿(仅屈原作品)1958年楚辞选马茂元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吊屈原、招隐士1958年译注楚辞(日文)桥本循(仅屈原作品)1959年楚辞南方的歌(英文版)斯屈原、宋玉、刘向作品1967年楚辞译注(日文)藤野岩友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仅屈原作品)1980年楚辞选注不分卷金开诚离骚、九歌(湘君、湘夫人、少司命、东君、山鬼、国殇),天问,九章(橘颂、抽思、哀郢、涉江、惜往日),招魂、渔父、九辩、吊屈原、招隐士1980年楚辞新注不分卷聂石樵(依据洪补注朱集注)屈赋二十三篇:九歌、离骚、招魂、天问、九章,卜居、渔父、九辩、吊屈原1980年楚辞韵读不分卷王力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作品选)1981年楚辞今绎讲录不分卷姜亮夫离骚、远游、九章、九歌、天问1981年楚辞选译不分卷陆侃如龚克昌九歌、离骚、九章(选涉江、哀郢、怀沙、橘颂)、九辩、招魂(部分段落)1982年屈原楚辞注刘让言屈赋二十三篇:九歌、离骚、招魂、天问、九章(附:远游、卜居、渔父)1984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同生辑录王逸章句全部作品,增鵩鸟赋、吊屈原1984年楚辞选注及考证胡念贻离骚、九歌、天问、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橘颂、惜往日、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屈宋作品选)1984年楚辞注释马茂元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屈宋作品选)1986年楚辞译注董楚平篇目依据王逸章句1986年楚辞译注赵浩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惜誓、吊屈原、鵩鸟赋、招隐士1988年楚辞新探萧兵离骚、九歌、天问、二招二、楚辞辑录的三条变化路线纵观上表,我们便不难发现楚辞辑录之变有三条清晰的路线:一条是刘向、王逸路线朱熹,也是传统路线,即尊重前代楚辞辑录历史,末卷加入自己和同时代的楚辞作品。
“集部”包括哪些典籍“集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集部将其分为楚辞类、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共收历代作家总集、别集各种点校、集解本以及诗文评及计1282部,26757卷。
其中一些诗文评和笔记小说被收入子部的杂家和道家类别之中。
属于楚辞类有: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萧云从《离骚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二十五篇》、张诗《屈子贯》、方绩《屈子正音》、马其昶《屈赋微》等。
文学总集有:萧统《文选注》、冯惟呐《古诗纪》、沈德潜《古诗源》、王士祯《古诗选》、徐陵《玉台新咏》、郭茂倩《乐府诗集》、杜文澜《古谣谚》、韩元吉《古文苑》、孙星衍《续古文苑》、许敬宗《文馆词林》、李昉等《文苑英华》、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元结《箧中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高仲武《中兴間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韦榖《才调集》、无名氏《搜玉小集》、姚铉《唐文粹》、郭麏《唐文粹补遗》、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唐诗鼓吹》、高棅《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康熙四十六年御定《全唐诗》、清圣祖《古文渊鉴》、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王士祯《唐贤三昧集》、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陈沆《诗比兴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乾隆三年御定《唐宋文醇》、乾隆十五年御定《唐宋诗醇》、吴之振等《宋诗钞》、杨亿《西昆酬唱集》、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北宋人编《圣宋文选》、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桑世昌《回文类聚》、魏齐贤、叶棻《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真德秀《文章正宗》、谢枋得《文章轨范》、陈仁子《文选补遗》、无名氏《三国文类》、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祝尧《古赋辨体》、傅习《元风雅》、高棅《唐诗品汇》、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骈体文钞》、梅鼎祚《古乐苑》、《东汉文纪》、《两晋文纪》、《宋文纪》、《南齐文纪》、《梁文纪》、《陈文纪》、《北齐文纪》、《后周文纪》、《隋文纪》、《释文纪》、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陆时雍《古诗镜、唐诗镜》、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方回《瀛奎律髓》、王相《千家诗》、吕祖谦《宋文鉴》、庄仲方《南宋文苑》、陈起《南宋群贤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陈述《辽文汇》、元好问《中州集》、房祺《河汾诸老集》、郭元釬《全金诗》、张金吾《金文最》、顾嗣立《元诗选》、苏天爵《元文类》、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明诗纪事》、沈德潜《明诗别裁》、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程敏政《皇明文衡》、《新安文献志》、黄宗羲《明文海》、周亮工《赖古堂文选》、徐世昌《晚晴簃清诗汇》、陈衍《近代诗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沈粹芬等《清文汇》、陈元龙《历代赋汇》、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胡震亨《全唐诗》、嘉庆十三年编《全唐文》、康熙四十五年编《佩文斋咏物诗选》、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康熙五十年编《全金诗》、李调元《全五代诗》、乾隆十二年官撰《皇清文颍》、姚鼐《古文辞类纂》、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陈焯《宋元诗会》、俞宪《盛明百家诗》、曾枣庄等《全宋文》、曾枣庄《宋文纪事》、傅璇琮等《全宋诗》。
《楚辞集注》此《楚辞集注》为朱熹所注。
此书共八卷,卷一至卷五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总名之为“离骚”,卷六至卷八收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共十六篇,称为“续离骚”。
此南宋端平二年朱鑑刊本,杨氏海源阁旧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朱熹认为王逸《楚辞章句》所收篇目不妥,“《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陈振孙《书录解题》引)。
因此,《集注》删去《楚辞章句》原有的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而增补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二篇。
《集注》卷一至卷五收屈原作品25篇,总名之为“离骚”;卷六至卷八收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共16篇,称为“续离骚”。
区分屈原作品和其他人的拟作,以及以情辞深切为标准进行篇目的增删,这种做法明确地突出了屈原在楚辞创作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着意强调楚辞在情感和语辞方面的特点。
后人对楚辞的注本繁多,其中,南宋朱熹所著的《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
朱熹的《楚辞集注》重新编排了《楚辞》的篇目,较前注有了很多创新,在注释方法上也与前注不同。
在注释方法上,朱熹特别强调贯通章句,阐发义理。
王逸和洪兴祖的注释皆以名物训诂为主,朱熹在《楚辞集注》的序言中评价说:“顾王书之所取舍,与其题号离合之间,多可议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
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证,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滞而远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文理,使原之所为壹郁而不得申于当年者,又晦昧而不见白于后世。
”朱熹的注释基本上以四句为一章(亦有六句、八句不等),先释字义再通释章句,每章还对其表达方式加以揣摩,系以赋、比、兴字样。
楚辞集注目录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卷六:九辩卷七:招魂、大招卷八:惜誓、弔屈原、服赋、哀时命、招隐士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国学常识】“集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集部将其分为楚辞类、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共收历代作家总集、别集各种点校、集解本以及诗文评及计1282部,26757卷。
其中一些诗文评和笔记小说被收入子部的杂家和道家类别之中。
属于楚辞类有: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萧云从《离骚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二十五篇》、张诗《屈子贯》、方绩《屈子正音》、马其昶《屈赋微》等。
文学总集有:萧统《文选注》、冯惟呐《古诗纪》、沈德潜《古诗源》、王士祯《古诗选》、徐陵《玉台新咏》、郭茂倩《乐府诗集》、杜文澜《古谣谚》、韩元吉《古文苑》、孙星衍《续古文苑》、许敬宗《文馆词林》、李昉等《文苑英华》、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元结《箧中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高仲武《中兴間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韦榖《才调集》、无名氏《搜玉小集》、姚铉《唐文粹》、郭麏《唐文粹补遗》、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唐诗鼓吹》、高棅《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康熙四十六年御定《全唐诗》、清圣祖《古文渊鉴》、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王士祯《唐贤三昧集》、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陈沆《诗比兴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乾隆三年御定《唐宋文醇》、乾隆十五年御定《唐宋诗醇》、吴之振等《宋诗钞》、杨亿《西昆酬唱集》、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北宋人编《圣宋文选》、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桑世昌《回文类聚》、魏齐贤、叶棻《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真德秀《文章正宗》、谢枋得《文章轨范》、陈仁子《文选补遗》、无名氏《三国文类》、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祝尧《古赋辨体》、傅习《元风雅》、高棅《唐诗品汇》、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骈体文钞》、梅鼎祚《古乐苑》、《东汉文纪》、《两晋文纪》、《宋文纪》、《南齐文纪》、《梁文纪》、《陈文纪》、《北齐文纪》、《后周文纪》、《隋文纪》、《释文纪》、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陆时雍《古诗镜、唐诗镜》、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方回《瀛奎律髓》、王相《千家诗》、吕祖谦《宋文鉴》、庄仲方《南宋文苑》、陈起《南宋群贤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陈述《辽文汇》、元好问《中州集》、房祺《河汾诸老集》、郭元釬《全金诗》、张金吾《金文最》、顾嗣立《元诗选》、苏天爵《元文类》、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明诗纪事》、沈德潜《明诗别裁》、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程敏政《皇明文衡》、《新安文献志》、黄宗羲《明文海》、周亮工《赖古堂文选》、徐世昌《晚晴簃清诗汇》、陈衍《近代诗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沈粹芬等《清文汇》、陈元龙《历代赋汇》、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胡震亨《全唐诗》、嘉庆十三年编《全唐文》、康熙四十五年编《佩文斋咏物诗选》、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康熙五十年编《全金诗》、李调元《全五代诗》、乾隆十二年官撰《皇清文颍》、姚鼐《古文辞类纂》、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陈焯《宋元诗会》、俞宪《盛明百家诗》、曾枣庄等《全宋文》、曾枣庄《宋文纪事》、傅璇琮等《全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