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大菱鲆育苗一.大菱鲆简介。
二.育苗配套设备1.沉淀池:育苗用水经水泵抽到沉淀池沉淀后可以减少水中杂质及有机物的含量。
2.砂滤池:除掉水中的杂质及大颗粒有机物3.泡沫分理器:除掉有机物。
4.紫外线消毒:杀灭细菌5.高级过滤器(滤芯):滤掉微颗粒有机质和大的原生动物。
6.育苗车间:育苗池12方左右,池深1。
2米,底面积11平方米。
三.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选择天晴,海区水质较清时用水泵提水到沉淀池内沉淀。
一般沉淀三到五天即可使用,经过沉淀的水质清彻,水内杂质少,有机物含量低。
水入鱼苗池后水质稳定。
水质要求:盐度在26—30%。
;Ph值在7。
5---8。
5;水内各种微粒子含量稳定,重金属含量不高于育苗水质要求。
2.检查所有的与鱼苗有关的设备能正常运转,以防育苗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3.消毒车间育苗池,管道,生产用具,防止细菌等微生物感染。
4.培养单胞藻类(如没培养可以用成品浓缩藻)。
主要以小球藻为主。
四.布卵及鱼卵的发育:1.车间备水:在准备布卵前一天开始涮净育苗池,冲净。
海水经过沉淀,砂滤,泡沫分理,紫外线消毒,高级滤芯过滤处理后即可入池。
水温要求:15度。
盐度:28%。
;水深1米左右。
2.布卵:每方水5克鱼卵(每克卵约有1000---1200粒),卵粒因亲鱼的大小而有区别。
3.轮虫的培养:布卵前一周购买野生轮虫,入车间后培养。
培养密度200个/ml左右。
以投喂鲜酵母为主,并可适当添加一些营养剂(如微生素,卵磷质等)。
每三到四天倒池一次,每天换水30%左右。
每1亿轮虫每天投喂50克鲜酵母,分六次投喂。
4小时一次。
每天泼一次抗生素,防止有害菌繁殖。
4.鱼卵的发育过程:鱼卵经受精后经过96小时左右即可孵化出仔鱼(孵化水温15度),不同的孵化水温孵出的时间会有差别。
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
孵化出的仔鱼约72小时后逐步开口,80小时后有摄食动作,90小时左右可以看见肠道内有轮虫,表明已摄食。
五.仔鱼的培育(一)水温控制:仔鱼的培育过程,需要逐步提高育苗水体的温度,从15度起缓慢提到19—20度。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技术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技术培训教材之二 ----山东省转产转业渔民培训教材之二来源: 发布日期: 2004-9-29 9:17:10 前言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加剧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进一步加重传统作业渔区日渐萎缩。
我国海洋渔业也不例外。
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签订生效使我省的传统作业渔区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捕捞强度过大捕捞船只过多捕捞成本增加和效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我省渔区稳定、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给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为此国家实施了减少捕捞渔船数量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重大举措。
随之而来的是捕捞渔民的生计和转产转业问题。
在国家对转产转业渔民进行经济补偿、安排转产转业项目的同时拿出专项经费、组织专门机构和技术力量对转产转业渔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操作技能为重新就业打下基础。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渔民的深切关怀。
按照农业部渔业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安排转产转业渔民培训原则上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
但由于各省转产转业渔民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和转产转业方向不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允许各省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编写部分辅助教材以达到渔民真正掌握一定技术和技能的目的。
根据这一精神我们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根据我省海水养殖的实际情况和渔民的转产转业意向编写了《刺参池塘养殖技术》、《大菱鲆养殖技术》和《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三部辅助教材并报请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批准同意。
在编写教材时我们根据渔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力求教材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简洁实用。
首先确定编写大纲深入基层广泛争取意见多方搜集基础技术资料和成熟的经验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应用的原则形成了教材初稿经过有关领导和专家审阅最终定稿。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大力支持厅领导亲自过问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省厅渔业处、计划财务处、科技与对外合作处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鹿叔锌、魏立平研究员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郑永允、王勇强研究员对书稿进行了审查。
大菱鲆鱼养殖技术规范大菱鲆鱼养殖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innaeus)无公害养殖的环境条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大菱鲆的无公害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3 环境条件3.1 场址选择养殖场应选择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方便,电力充足,有淡水水源的地方。
3.2 水质条件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要求。
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要求。
4 人工繁殖4.1 设施应有控温设施、充气设施、控光设施、进排水设施和水处理设施。
4.2 亲鱼选择亲鱼外形特征符合鱼类分类学的表述,体形完整,色泽正常,健康,活力强,摄食良好,鱼龄在2龄以上,体重大于2 kg。
4.3 亲鱼培育4.3.1 培育条件放养密度小于5 kg/m2。
光照强度60 lx~400 lx,光线应均匀、柔和。
水温10℃~14℃,盐度28~32,pH7.8~8.2,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
流水培育,日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4倍~6倍,持续充气增氧,及时排除残饵、污物。
4.3.2 饲料投喂饲料有软颗粒饲料和饲料鱼。
软颗粒饲料主要成分为粉状配合饲料、饲料鱼等,饲料鱼以新鲜、冷冻小杂鱼为主。
配合饲料应符合NY 5027的要求。
饲料应大小适口。
配合饲料的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2%,饲料鱼的日投饲量为鱼体量的1.5%~3.0%,每日投喂1次~2次。
4.4 受精与孵化4.4.1 亲鱼性化成熟亲鱼雌雄比例为1∶1~3。
工厂化无公害养殖大菱鲆大菱鲆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从欧洲引进养殖,几年功夫就在北方沿海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养殖发展迅速,养鱼方式提升到工厂化水平,成为一个大的水产养殖业。
大菱鲆肉质鲜嫩、口感清香,是制作鱼排和鱼片的上好原料,在我国的水产品消费领域也成了佼佼者。
经过药残事件,大菱鲆无公害健康养殖越来越受关注。
笔者根据近几年有关养殖单位的经验,就工厂化大棚无公害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探讨如下:场地选择选择交通便利,水电齐备靠近海边处建场,重要的是该处打出的深井水理化因子要适合大菱鲆养殖需要。
pH最好维持在7.6~8.6;盐度应在20~32;溶解氧大于4毫克/升,氨态氮小于0.2毫克/升;水温10℃~20℃,最好在14℃~19℃之间,水温过高或盐度过低,鱼病较多,不利于健康养殖。
养殖温室多采用简易塑料大棚,投入少,易回收成本。
棚顶有遮阳设施,光照要求60Lux~600Lux(200Lux~400Lux最佳)。
每个大棚应配备1口~2口海水深井,钻好井后,至少要抽水7天~10天,使其各项水质指标稳定下来方可投入使用。
棚内建一口蓄水池,井水通过蓄水池暴气后,经输水管沿池壁方向入池,形成向池中心旋转的水流。
养殖池以圆形或八角形为好,排水口位于水池中间。
养殖池面积25平方米~40平方米不等,池深60厘米~80厘米。
池中设气石通过鼓风机增氧,气石数量为3个/平方米~5个/平方米。
大棚可配纯氧供应设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一般每个大棚配有1台发电机,以便停电时正常供水供气。
苗种选择育苗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的规定,设计和生产条件应符合水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苗种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苗种选择应稍大一些,最好4厘米以上,尽量选择育苗场同一批卵孵化的头苗(第一茬苗)进行养殖。
头苗养殖成活率高,养殖周期短。
养殖大菱鲆亲鱼催产技术摘要:大菱鲆见于从地中海到挪威沿岸海域。
在欧洲,大菱鲆为名贵养殖鱼类。
近10年来,大菱鲆养殖持续发展。
大菱鲆养殖产量从1985年的150吨增长到1998年的3700吨。
在大西洋沿岸海域,大菱鲆自然繁殖见于夏季,不过,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周期和水温,或者只控制光照周期,大菱鲆可能全年大菱鲆见于从地中海到挪威沿岸海域。
在欧洲,大菱鲆为名贵养殖鱼类。
近10年来,大菱鲆养殖持续发展。
大菱鲆养殖产量从1985年的150吨增长到1998年的3700吨。
在大西洋沿岸海域,大菱鲆自然繁殖见于夏季,不过,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周期和水温,或者只控制光照周期,大菱鲆可能全年繁殖。
大菱鲆分批产卵,在繁殖期内,产卵次数多达10次。
在收容条件下,大菱鲆即使自然排卵,也不放卵,需要手挤采卵。
况且,由于在收容中,雌鱼排卵没有规律,雌鱼之间产卵起始并不同步,排卵无法预测。
雌鱼繁殖早晚不一导致繁殖期拉长,背离集约化养鱼生产要求。
从确保鱼卵充足供给考虑,生产企业普遍大量储备亲鱼。
为解决这一问题,即缩短繁殖期,提高排卵雌鱼数量,法国专家早于1995就进行了通过植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持续释放颗粒,诱发大菱鲆雌鱼产卵,促进大菱鲆雌鱼产卵同步研究,并于2000年在荷兰所出版的近期《水产养殖》杂志上报道这一研究。
本文概括介绍一下该项研究主要结果,谨供国内大菱鲆苗种繁殖企业参考。
催产方法亲鱼培育:该项研究所用雌鱼全部来自位于法国大西洋沿岸的一家商业养鱼场,即法国大菱鲆公司。
研究分成2个实验。
第1个实验进行于1995年4~6月,为提早繁殖,所用雌鱼在人为光照周期条件下培育,雌鱼总计24尾,对照组12尾,处理组12尾,平均体重4.4±0.7公斤。
第2个实验进行1995年6~8月,所用雌鱼在自然光照周期条件下培育,雌鱼总计51尾,对照组20尾,处理组31尾,平均体重5.0±0.7公斤。
在2个实验中,雌鱼放养密度均为8公斤/m~(3)。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大菱鲆产于欧洲,属于海产鲜鳏类,由于大菱鲆自身具有生长期短、抗逆性强、口感独特、肉质细腻、胶质丰富等特点,所以,在欧洲地区成为了人们大量养殖的优质海水鱼类。
我国是从上世纪末开始陆续引进大菱鲆,通过长期的养殖,已经在育苗培育和养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产业化海水养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尽管目前大菱鲆养殖技术比较成熟,可是其专业养殖技术的普及度还有所欠缺,这便使得很多的养殖户的产量非常不稳定。
因此,就要对大菱鲆海水养殖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为大菱鲆养殖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海水养殖大菱鲆的材料及方法1、材料培育大菱鲆可以使用圆形水泥池,直径在3-6m为宜,也可以根据养殖户的实际情况使用正方形玻璃钢水槽,尺寸3m*3m~5m*5m为宜,养殖大菱鲆的时候,就需要有养殖池、增氧机、分析化验室、调光、调温、水处理设施、进水渠和排水渠等。
养殖池应选在可以打出海水的地段,面积在40-75m2,深度在85cm左右为宜。
2、大菱鲆的养殖技术①选择亲鱼在选择亲鱼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色泽正常、体形完整、体表光滑、健康活泼,同时,体重应在1.5-2.0kg之间的个体作为亲鱼,雌鱼和雄鱼的比例要均衡。
单茬育苗时,亲鱼以70-250尾最佳,养殖池体积在30-65m3为宜。
②受精卵孵化通过培育大量的亲鱼,进而可以自然产卵并且获得高质量的受精卵,但有很多养殖场由于种种原因,还是需要进行人工授精。
取得受精卵以后,可以放置在密封的,或者是开放的水中进行孵化,水位则应保持在25℃-75℃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孵化过程中水质必须保持清新,可以采用流水培育的方法。
③培育密度的控制初孵仔鱼的面密度应控制在1.5-3.5万尾/m3。
仔鱼断奶后,初期培育密度应控制在3000尾/m3为宜,后期培育密度则应控制在1100-1600尾/m3为宜。
④光照及温度的控制培育亲鱼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光照与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对于其性腺发育十分有利。
乳山市瑞力水产品养殖场
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大菱鲆养殖生产操作规程:
一、水环境控制
1.水质要求:使用过滤罐过滤过的地下海水过滤掉水草,大的杂质,淡水取之地表井水或地下水,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进排水方便,排水口用通往池外的排污立管,最适水温:耐受温度范围为3~23℃,养殖适宜温度为10~20℃,14~19℃水温条件下生长较快,最佳养殖水温为15~18℃。
;盐度:耐受盐度范围为12~40,适宜盐度为20~32,最适宜盐度为25~30,均可良好生长;pH值:养殖水体的pH应高于7.3,最好维持在7.6~8.2之间。
2.放苗前的准备:
1、清塘消毒。
对于新建的池塘,先进水浸泡,然后进行药物消毒;对老塘或鱼塘改造成的池塘先干塘曝晒20—30天,放苗前的消毒要进满水进行,用浓度为50mg/L的漂白粉浸泡2~3天。
经彻底清塘消毒后,进行放水。
3、池塘盐度的处理。
在放苗前1~2天用食盐或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
以便放养的鱼苗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养殖成活率。
二、鱼苗的选择和放养
1、鱼苗的选择。
优质的鱼苗是提高成活率和高产的重要保证。
选购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大小适宜,体色正常,背呈沙色,体表光滑,背鳍、臀鳍透明,正常无畸形,没有损伤没有鱼病和寄生虫的优质鱼苗。
5厘米以上的苗种,达8-10cm规格的苗种更好,这种规格的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规格太小的鱼苗直接放养成活率低。
2、鱼苗的放养。
放养时间以3月中旬为宜,此时的水温基本上在10℃以上。
放苗待水温在14℃以上稳定一星期后才开始放养。
注意放苗时选择在晴天上午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太阳直晒或时放苗。
放养密度因地制宜,如果池塘条件、水质状况良好、增氧设备齐全,鱼苗的放养密度6-10cm 的苗种可以按80-150尾/㎡,这样的密度既能获得高产,又能保证成鱼的出塘规格。
三、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和成活率。
在养殖过程中,水质的调节主要以调节换水量来控制。
养成水深一般控制在40~60厘米,日换水量保持在5-10个循环/天,并要根据养殖密度及供水情况综合考虑,水温20℃时原则上要加大换水量,当水温长期处于22℃以上时或高温天气
每天开启增氧机增氧,且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大菱鲆发生高温反应导致充血死亡。
另外,每隔10~20天施用一次光合细菌、清水素或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能有效地分解池内有机物,保持水质良好, PH值控制在7.3—8.2,溶氧保证在4mg/l以上。
2、饲料品质:大菱鲆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很高,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饲料中所含蛋白质除了构成鱼体蛋白以外还要作为能源消耗,如果投喂的碳水化合物太多,大菱鲆无法消化而成病态。
养殖过程中既要保证鱼吃饱、吃好,又要兼顾环境和降低饲料系数。
首先要保证饲料优质新鲜,饵料是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饲料加工厂,其次是控制调整好投饲量。
在养殖生产中根据实际摄食情况和水质、温度而定,做到少量多次,鱼体重100g以前每日投饵次数6
-4次,体重150g以后每日投饵次数3-2次。
在水温低于12℃或高于22℃时鱼摄食不良时,可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饵量甚至停饵,日投饵量,前期掌握鱼体重的6%。
具体投饵量根据鱼摄食情况来确定,原则上是不能有残饵。
在投饵时应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摄食量变化,若发现摄食不良应及时找出原因,注意分析水质的问题及鱼病的苗头。
3、日常管理
1.巡塘检查:坚持每日早中晚巡塘检查。
检查各种设施是否有损坏,观察池塘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水色、鱼摄食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水质的调节:主要以调节换水量来控制。
养成水深一般控制在40~60厘米,日换水量保持在5-10个循环/天,并要根据养殖密度及供水情况综合考虑,水温20℃时原则上要加大换水量,当水温长期处于22℃以上时,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大菱鲆发生高温反应导致充血死亡。
每次投饵完毕,要拨掉排污管,迅速降低水门,并使池水快速旋转,彻底改良池内水质,带走池底大量的污物和残饵。
同时要清洗池壁及充气管、气石上粘着的污物。
另外,要及时捞出死鱼,集中埋掉或用火焚烧。
水桶、捞网等用消毒剂杀毒
3.生长测定: 每15天测定1次,前期以测定体长为主,中后期采用抽样,测定体重,统计投饵量和成活率,换算饲料转化率,综合分析养成效果。
四、病害防治。
1.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病”的方针。
从养殖开始就做好清塘消毒,定期进行水体消毒。
2.所有渔药包裹消毒剂,一律实行处方制,然后正确诊断,
找出病原,对症下药,科学、合理地施用渔药。
渔药的使用按照《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规定执行药品统一管理,使用者凭处方领药和用药。
3.放苗一个月后消毒一次,以后每隔15—20天消毒一次。
运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态制剂,降解塘中的有害物质,调整养殖生态环境,将利于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培育单细胞藻类等环保药物。
4.在综合防病方面,除了选择优质鱼苗、把好苗种检疫关外,还严把饲料质量关、水质关。
换水时不大排大灌,保持水体相对稳定。
发现鱼病马上查明病因,及时捞除死鱼,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5.水质改良。
主要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
6.及时杀灭清除鱼池中的有害动植物。
五、增氧机的使用
1.基本原则为夜里增氧,白天打水,集污。
2.随着鱼体的增长,对水中溶氧量的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应逐渐延长开启增氧机的时间,对精养池和高密度高产养殖池,必要时需24小时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
以上,池塘底层溶氧量在3毫升/升以上,最低不能低于2毫克/升,溶氧值波动大,预示水中有机质过多,要及时调节水质.
六、收获上市。
收获时间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及生长情况等来确定,一般第一年生长速度可达一公斤,第二、三年生长速度超过1公斤,即可捕大留小,分批收获上市。
七.养殖管理手册记录
鱼塘的管理员每天必须在所负责的池塘养殖管理手册上如实记录各有关原始数据,以备追溯作为技术操作的依据。
每茬的养殖记录手册需保留三年时间备查。
乳山市瑞力水产品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