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兰科植物菌根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2009
- 格式:pdf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9
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颜容;刘红霞;蔡怀頫;葛颂【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28)2【摘要】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α=0.05),2个菌株(DHL--16、DHL--17)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在3个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菌,切片观察能看到少量菌丝团.因此,DHL--16、DHL--17、DHL--19这3个菌株初步确定是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总页数】6页(P112-117)【关键词】独花兰;菌根;菌根真菌【作者】颜容;刘红霞;蔡怀頫;葛颂【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31;S718.81【相关文献】1.独花兰组织培养研究 [J], 刘国顺;杨丽;董卉卉;哈登龙;琚煜熙;王晶;马冠男2.独花兰菌根真菌的分离及rDNA ITS序列在其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J], 张兰;武静宇;杨淑贞;刘亮;胡陶;李潞滨3.濒危植物独花兰的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 [J], 孙海芹;罗毅波;葛颂4.贵州兰科一新纪录属种(独花兰属:独花兰) [J], 张玉武;杨传东5.陕西宁强县独花兰调查研究 [J], 王仕宝; 张慧; 李霞; 赵世远; 张昌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特色药用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共生真菌研究与应用贵州道地中药材杜鹃兰、独蒜兰和云南独蒜组培技术已成熟,但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长缓慢,这阻碍其产业化,根据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形成茵根的特点,本研究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动态变化特点、菌根真菌生理生化特性、菌根真菌的应用及分类鉴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通过研究力图揭示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与菌根真菌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菌根真菌应用方法,为杜鹃兰和独蒜兰产业化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较为准确高效的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
该方法的建立解决了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分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该方法使定量研究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成为可能。
2、揭示了菌根真菌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利用新建立的单菌丝团分离方法,对三种兰科植物不同生长期、根中菌根真菌的纵向和横向变化的研究,发现植物根形成早期的优势菌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后期优势菌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
根中菌根真菌由根尖向基部及由根表皮向内,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菌根真菌比例下降,生长较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菌根真菌比例增加。
3、揭示了菌根真菌生理生化特征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通过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产B族维生素和赤霉素的能力、是否具有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的研究,发现营养生长阶段的优势菌根真菌纤维素酶活较弱,多酚氧化酶活阳性或弱阳性,形成的B族维生素的量较高,淀粉、蔗糖、麦芽糖和无机氮的利用能力较强。
生殖生长期优势菌纤维素酶活较强,多酚氧化酶活弱或无,形成的B族维生素的量低,对纤维素、淀粉和有机氮的利用能力强。
4、从菌根营养的角度揭示了菌根真菌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三个营养库”的假说和杜鹃兰组培苗移栽成功的“三个策略”通过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与杜鹃兰各生长期的组培苗共培养,发现杜鹃兰各生长阶段的促生菌是此阶段的优势菌,同时发现不同生长期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不同,已分化根状茎、带根状茎的幼苗、带球茎的幼苗成活率高,而无根状茎或球茎的幼苗移栽成活率低,同时发现菌根真菌在组培苗移栽过程中主要起保护根及提高根的活力的作用。
第9章菌根技术第一节菌根的概念及类型一、菌根的概念•菌根(mycorrhiza)是植物的根系与土壤真菌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系。
•菌根形成后菌根真菌从植物体内获取必要的碳水2菌根形成后菌根真菌植物体内获取要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物质,而植物也从真菌那里得到所需的营养及水分,从而它们达到一种互利互助,互通有无的高度统一的关系,菌根既具有一般植物根系所具有的特征,又有专性真菌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菌根被认为是植物与菌根真菌共同进化的产物。
二、菌根的主要类型•根据菌根形态学及鹪剖学特征的不同可把菌根分为3个主要类型:外生型菌根、内生型菌根和内外生型菌根。
3•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外生型菌根和内生型菌根中的丛枝菌根。
(1)外生型茵根(ectomycorrhiza)•外生型菌根又称菌套菌根,它是菌根真菌的菌丝体包围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营养根,其菌丝不穿透宿主植物的细胞壁,在宿主植物细胞壁之间蔓延生长。
•外生菌根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在植物营养根表面,形成一层由菌根真菌的菌丝体4紧密交织而形成的菌套,在菌套表面往往有特征不同的外延菌丝;•②在根皮层细胞闯,由于菌丝体的生长,宿主植物外皮层细胞一个个地被真菌菌丝所包围,形成了网格状的结构,称之为“哈蒂氏网”;•③宿主植物营养根通常变短、变粗、变脆;•④植物营养根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⑤营养根无根冠和根毛。
5外生菌根根据真菌、树种和环境的不同,会形成不同形状的菌根形态。
如棒状、二叉状、羽状、塔状、疣状或块状等(图9.2)。
6•外生菌根的颜色就是菌套的颜色,新鲜菌根的颜色十分繁多,这也是外生菌根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
其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菌根真菌菌丝的颜色、菌套的厚度和树木营养根的底色。
但受真菌菌丝体颜色的影响最大。
•土生空团菌菌丝为黑色形成的菌根就是7土生空团菌,菌丝为黑色,形成的菌根就是黑色;•卷边桩菇菌丝为浅黄褐色,形成的菌根多为黄褐色;•彩色豆马勃菌丝为黄褐色,形成的菌根也是黄褐色。
野生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和表型鉴定李杰;王芝娜;匡萍;张银洁【摘要】为鉴定野生兰属植物内生菌根真菌种类,以6种代表性兰属植物春剑、春兰、蕙兰、送春、建兰、莲瓣兰为材料,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其内生菌根中分离得到30个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观察,将30种内生菌根真菌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4个种类.【期刊名称】《亚热带农业研究》【年(卷),期】2013(009)004【总页数】4页(P254-257)【关键词】兰属植物;菌根真菌;鉴定【作者】李杰;王芝娜;匡萍;张银洁【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31兰属植物(Cymbidium)是典型的菌根植物[1],在其肉质根中分布有对其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的菌丝。
兰属植物从种子的萌发,甚至到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幼苗和成年植株,多寄生于V.A菌根(vesicular-axbuscular mycorrhizas)获得营养[2-3]。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和自身的生物学“瓶颈”,野生兰属植物濒危形势十分严峻,对其加强保护使其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
菌根技术是解决兰属植物自身繁殖和发育生物学“瓶颈”问题并实现兰科植物再引入技术的重要突破点[4]。
因而从兰属植物肉质根中分离、鉴定其内生真菌是研究兰属植物与其内生真菌共生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兰属植物菌根特点的基础。
分离得到兰属植物共生有益菌对实现中国兰属植物持续开发和濒危兰属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对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几种地生兰属植物内生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以期为深入探讨兰属植物与其内生真菌共生关系和协同进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为采自云南的6种野生兰属植物:春剑(Cymbidium tortisepalum var.longibracteatum)、送春(C.cyperifolim)、春兰(C.goeringii)、莲瓣兰(C.tortisepalum)、蕙兰(C.faberi)、建兰(C.ensifolium)。
兰与菌共生的关系一、兰花菌根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森林植被是兰科植物的原生地,兰菌共生形成的菌根普遍存在于森林土壤中。
菌根中的共生菌大多数属于半知菌和担子菌。
它们对兰科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兰花的种子微小,似尘埃一般,本身贮存的养料很少,要供应种子萌芽并长成幼苗是不够的,而且需要较长时间。
但由于森林中有共生菌的存在,真菌的菌丝很快能穿透那些发育较好的兰花种子的表皮,进入胚体细胞,在细胞腔内形成菌丝团,并不断消解释放出营养,供应胚芽及幼苗的顺利生长。
人工驯化或栽培条件下的兰花不存在种子成苗阶段,主要以营养体分苗繁殖。
但共生真菌与兰花根部接合形成菌根,对兰花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1、菌根的形成及特点无论下山兰还是家养兰,其兰根已共生有菌根真菌,根表附着菌丝及孢子,如果带有原生土,土中菌丝及孢子就更多一些。
兰花菌根真菌是内生菌,当新根发出伸长时,表面分泌一些有机物质,它们刺激吸引老菌根根际附近土壤的菌丝及孢子萌发芽管(芽管再长成菌丝)并向新根表面伸长,另外菌丝在根际附近具有趋根性。
菌丝与根接触以后,能穿过根皮进入皮层细胞,在细胞腔内形成胞内菌丝,胞内菌丝还可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
胞内菌丝常呈节状或圈状,统称菌丝团。
菌丝不侵染兰根生长锥(水晶头),使兰根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
根表面菌丝比较稀疏,主要起吸收水分、矿物质及产生分生孢子的作用。
菌根表面看不出什么变化,显微镜下能看到根外菌丝,菌丝有横隔,皮层细胞内有菌丝团,这是兰与菌进行营养交换的地方。
2、菌根的生理功能(1)吸收功能。
菌根外菌丝直接吸收土壤水分,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效率都很高,特别是对有机磷、难溶性磷的利用率更高。
主要是菌根存在及分泌一些酸性磷酸酶、磷酸脂酶等物质数量增加,活性提高或土壤ph值变化所致。
(2)合成功能。
胞内菌丝团产生一些活性物质如酶前体、辅酶、植物生长调节素等参与兰株生长发育过程。
菌根菌产生的淀粉酶可以提高兰苗的碳水化合物利用水平。
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及培育方法韩萱(北京中学,北京100018)摘要:兰科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其生长条件苛刻,加上人们的掠夺性采挖导致兰科植物频临灭绝,因此培育繁殖能力较强的兰花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进行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实验,并配置培养基培养真菌和兰花,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并选取繁殖能力较好的一种兰科植物探究其培育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竹枝石斛种子的活力比较高,繁殖能力强,易于栽培,建议大量培养竹枝石斛并回归自然以保护兰科植物。
关键词:兰科植物;繁殖能力;培育方法;共生真菌;保护物种中图分类号:Q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6-0019-021研究背景西双版纳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它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受印度洋、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王国”。
兰科植物药用价值高,但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加之人们肆意破坏,现已成为濒危物种。
兰科植物种类繁多,大多数的兰花样品属于石斛属,许多种类均是名贵的中药材。
在《神农本草经》中,“石斛”被列为上品,因此已造成掠夺性采挖,加上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繁殖缓慢,自然更新能力差,而且仅在我国云南和广西有大范围的种植和栽培。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意识的提高,兰科植物的繁殖和栽培也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人员也在积极的探寻一种加快兰科植物繁殖、改善其种植环境的新方法。
兰花喜湿润,忌渍涝。
盆土水分过大,喜凉爽,忌高温,喜阴,忌阳光直射。
为了能培育兰科植物并回归自然,减少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我们将通过使用TTC染色法对选择的金钗石斛、竹枝石斛、鼓槌石斛、冬凤兰等四种常见的兰科植物种子的活力进行测定并选择活力较高的兰科植物种类进行培育,从而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和种植方法。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方法的概述郑超文;肖娅萍【摘要】兰科植物资源在全球分布广泛,其中有许多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和名贵的珍稀花卉,由于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兰科植物生长习性的特殊性导致其在自然状态下繁殖率极低,因此难以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
近年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兰科植物都能与相应的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并且必须依赖于这些内生真菌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
因而对菌根真菌在提高兰科植物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过程中机制的研究以及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工业化育苗中将是缓解兰科植物市场供求紧张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近几年有关天麻和铁皮石斛等兰科植物的问题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加以阐述,以期对今后兰科菌根真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Resources of orchid family distribute widely over the globe. Many among them are important officinal and rare flower plants;they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or their fairly high business values. Orchid plants have very low rate of reproduction in natur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ir growing particularities;they could not meet wide market demand. 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almost plants of orchid family can establish symbiosis with cor-responding mycorrhizalfungi,moreover,they must rely on these endophytic fungi they could complete their whole life history. Therefor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ycorrhiza in the process to promote the growth rate and fertility of or-chid plants and appl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industrialized seedling will be the key to allay 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orchid plants. In this paper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issuebetween Gastrodia elata and Dendrobium officinalei recently were expounded,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e research on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共生机制;研究方法【作者】郑超文;肖娅萍【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1兰科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科植物[1],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目前据统计约有800属,大约25 000种[2]。
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兰科植物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吴天柔;安明态;王琨;余江洪;唐煜彬【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24(44)2【摘要】【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方法】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进行结构观察并测量相关指标,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1)不同兰科植物结构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丘北冬蕙兰、莎叶兰、兔耳兰和单叶石仙桃均为等面叶,叶片较薄;栗鳞贝母兰与梳帽卷瓣兰叶片为异面叶,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较厚。
(2)假鳞茎主要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地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小,维管束密度大;附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大,储水结构较发达。
(3)地生兰根被和皮层较厚,根被细胞排列紧密,皮层细胞小层数多;附生兰根被与皮层较薄,皮层细胞较大。
(4)叶片下表皮厚度与叶片厚度、叶维管束直径、叶肉厚度、叶脉厚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叶肉厚度与下角质层厚度、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呈显著(P<0.05)负相关;假鳞茎直径和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占比与假鳞茎直径、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的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根被厚度和皮层厚度与根维管束直径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结论】兰科植物根部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趋同适应性,叶片和假鳞茎结构间相互促进协调,是兰科植物响应干旱喀斯特环境的重要结构。
【总页数】11页(P319-329)【作者】吴天柔;安明态;王琨;余江洪;唐煜彬【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4.53;Q948【相关文献】1.贵州峰丛喀斯特多民族山区人地关系的思考——以贵州麻山、瑶山及北盘江河谷地区为例2.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3.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车桑子造林对乡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4.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兰科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植物根的基本构造,包括根尖的形态及分区、根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以及侧根、根瘤和菌根等特殊结构,从而加深对植物根系生理和生态功能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萝卜根尖2. 洋葱根尖纵切片3. 蚕豆幼根横切片4. 鸢尾根横切片5. 芋头幼根横切面临时装片6. 桑老根横切片7. 花生根瘤横切片8. 松外生菌根横切片9. 花生、楹树、田菁、紫云英等新鲜或液浸标本10. 带根的马尾松幼苗三、实验方法1. 观察萝卜根尖,从外部形态上区分根尖4个区的特点。
2. 观察洋葱根尖纵切片,观察根尖各区的结构和细胞特点。
3. 观察蚕豆幼根横切片,了解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4. 观察鸢尾根横切片和芋头幼根横切面临时装片,了解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5. 观察桑老根横切片,了解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6. 观察蚕豆根横切面切片,了解侧根的发生。
7. 观察花生、楹树、田菁、紫云英等新鲜或液浸标本,了解根瘤的形态。
8. 观察花生根瘤横切片,了解根瘤的内部结构。
9. 观察带根的马尾松幼苗,了解菌根的形态。
10. 观察松外生菌根横切片,了解菌根的内部结构。
四、实验结果1. 根尖的形态及分区- 根尖分为四个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 根冠:位于根尖最前端,保护根尖细胞免受损伤。
- 分生区:负责细胞分裂,产生新的根尖细胞。
- 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使根向下延伸。
- 成熟区:细胞分化,形成根毛,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
2. 根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柱和髓。
- 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
3.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结构由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组成,使根更加坚韧。
4. 侧根的发生- 侧根由中柱鞘细胞分裂产生,向侧面生长。
5. 根瘤和菌根- 根瘤: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增加固氮能力。
- 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共生,提高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兰科根茎兰属(galearis rafin.)的系统学研究
根茎兰属为兰科中的一个小属,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仅有一个
种GFalearisspectabilis L.见于北美。
根茎兰属为Rafinesque(1833)基于产自北美的兰亚族Orchis的一个种OrchisspectabiltisL建立的。
该属具肉质,匍匐的根状茎,粘盘包裹于一个明显的粘囊中而与Orchis及其邻近属明显区分开来来。
根状茎是划分本属属级单位的
重要性状之一。
然迄今为止,对根茎兰属及其邻那近属所具有的根状
茎在兰亚族中的系统学意义尚未进行过详细的研究。
对于梅根茎兰属除根状茎之外的其它性状以及花的结构亦未有详细全面的研究。
细胞学方面本属虽然已有部分种类报道过染色体数目,然尚不全面。
鉴于
上述背景,本研究制定了以下目的:(1)深入了解根茎兰属根状茎以及
其它重要性状,重点了解本)属主要器官的结构与性状,尤其关注粘囊
的数目,柱头的结构:(2)在不同层次,用不同方法研究根茎兰属及其
邻近属不同分类性状的系统学意义,力求建立根茎兰属内自然的系统。
本文通过对根茎兰属及其部分邻近属植物的形态性状、花发育形态、花粉形态学、种子形态学、细胞学及植物地理研究,确认了根茎茎兰
属的独立地位并对该属进行了分类学修订。
兜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研究进展作者:黎艺璇房林陈红李琳吴坤林曾宋君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3年第11期关键词:兜兰;内生真菌;研究进展兜兰属(Paphiopedilum)属于兰科,全球共有109种,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至太平洋岛屿[1]。
我国约有34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
兜兰的唇瓣特化成兜状,颇似拖鞋,故又称为“拖鞋兰”或者“仙履兰”等,其花型奇特,观赏价值极高,是兰科植物中的珍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花卉市场对兜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十几年人们对野生兜兰持续采集,加上生境破坏,导致野生兜兰数量急剧减少,兜兰属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而被禁止交易[2],在中国除带叶兜兰和硬叶兜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外,其他种类均为一级保护植物(2021)。
而兜兰的繁殖难度大,传统繁殖主要依靠分株来进行,繁殖系数低;目前兜兰的组培快繁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大部分种类与品种均不能利用其进行规模化生产;种子的无菌播种和共生萌发是目前兜兰规模化繁殖的主要手段。
兰科植物种子细小且无胚乳,储藏的养分很少,自然条件下不能自主萌发,只有通过与真菌共生获得养分才能萌发[3]。
真菌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在兜兰植物整个生活史中,共生真菌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兜兰共生菌的了解,可以应用于种子萌发并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有助于解决兜兰人工有性繁殖的难题,并改善根际环境而促进其健康生长,对兜兰的保护和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开始着手于兜兰内生真菌的研究,但由于兜兰材料珍稀,总体研究报道还较少[2]。
本文从兜兰内生真菌的特点、分离鉴定方法、菌根真菌种类、兜兰与真菌互作方式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对兜兰内生真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兜兰属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种子共生萌发和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
1兜兰菌根的特点在自然界,共生菌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几乎所有的兰科植物均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