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藏文化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藏文化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藏文化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藏文化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2015年春《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

2015年春《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 1.第1题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从()建立一定的联系开始的。 A.学校研究与教学 B.研究者与课堂 C.研究者与学校 D.研究者与教育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主要以()的学者为代表。 A.欧美 B.太平洋地区 C.德语系等欧洲国家 D.东亚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强调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A.文化学模式 B.进化论模式 C.社会发展模式 D.工具主义模式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教育进化具有() A.固体性 B.倒退性 C.文化性 D.物质性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是教育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 A.测量智力 B.塑造人格 C.锻炼体力 D.培养审美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A.道德建设 B.教育创新 C.政体稳定 D.经济增长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文化适应是文化延续和()的基本过程。 A.社会个性化 B.个体人性化 C.个体文化化 D.经济现代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课堂人种志强调研究者尽可能实现() A.研究对象参与 B.观察和访谈 C.研究对象的确定 D.参与观察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不属于人的生成特征。 A.文化演进之历程 B.文化适应性成长之过程 C.教育化之进程 D.只求温饱之过程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本质生成理论分析模式认为研究()是认识教育的基础。 A.人的形成 B.家庭的形成 C.经济发展 D.道德问题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2题 ()是创新文化的关键。 A.培养官场人员 B.培养教书匠 C.培养管理人员 D.培养创造性人才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第23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Vol .23 Journal of Hubei I nstitute f or Nati onalities (2005年第1期)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12005 收稿日期:2004-10-05 作者简介:巴战龙(1976-),男,裕固族,甘肃肃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文学人类学。 ① 教育工作者的这些情绪和心向的表达最常见的方式是把当下的教育同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或划上等号。② 据笔者所知,马凌诺斯基也许是最早给了“教育”一个“名分”的人类学家,他将文化具体分为八个方面,教育是其中一个方面。请参阅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 ].费孝通.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P4—8.③ 例如,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四大板块之一即是宗教人类学(信仰与仪式研究),其他三个板块分别为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政治人类 学、经济人类学。 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巴战龙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西方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展示我们在中国教育研究应该被理解为各个学科就教育这个主题进行对话的学术场域。 关键词:人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5)01-0128-03 自从“古典进化论”把“人与文化”的研究推上了“科学史”的舞台,人类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科学之林”中已经获得了公认的“一席之地”。了解人类学的人都知道,田野调查、民族志撰写和文化理论建构是自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对人类学做出“杰出贡献”———提出了“整体性田野调查法”———以来公认的人类学最基本的 三项学科“规训”(disci p line )。也就是说,你要想从一个普通人摇身一变,戴上一顶“人类学家”的帽子,你就必须接受那些业已成为“人类学家”的人的“文化濡化”(enculturati on ),视“规训”为“信仰”,还必须获得某种形式的“认证”。同时,“规训”也是 “标签”,使人类学成为一门“专业”(maj or )和“职业” (p r ofessi on )。在大多数人眼里,人类学家常常就是一些麻烦 的制造者,他们总是不断地把一些“常识”(common sense )头头是道地“论证”为“偏见” (bias ),把原本“明明白白的事儿”解释为矛盾百出的“问题”。如果有人追问说:“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呢”,或者“为 什么会是这样呢?”人类学家就会给他(们)或她(们)诗情盎然地回答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并没有忘记教育这个人 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在美国,人类学家休伊特第一 次将“文化的镜头”对准了教育,在欧洲,将“人类学的镜头”对准教育的历史则被追溯到了德国哲学家、哲学人类学家康德那里。现在,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出现使教育及其从业者头上的光环有些黯然。这是因为,教育人类学从一开始就重申了人类学的基本信条,即教育只是众多人类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中的一种,这使自视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的教育工作者颇为“尴尬”、“不安”和 “痛心不已”。① 在人类学家开列的一长串文化名单里,自视“理性”的教育不得不和启蒙运动以来“声名败坏”的宗教平起平坐,有些时候,那些粗心大意 的人类学家甚至忘了给“教育”一个“名分”,② 而被一些人视为“非理性”的“宗教”则时时受到人类学 家的“宠爱”。③ 靠研究“非西方文化”和想象“东方”起家的西方人类学家不时地跳出来给现代西方教育这架庞大的“机器”诊断“弊病”。美国的女人类学家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的副标题———“一 项为西方文明做的原始青年的心理学研究” (A Psy 2chol ogical Study of Pri m itive Youth f or W estern Civili 2zati on )———清楚地表明了她的抱负,既给西方教育工作者就“青春期问题”上了“精彩一课”,同时也为 8 21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_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_张瑛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 )))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 张 瑛1 ,李建明 2 (1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2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结构体系,象征和结构是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在旅游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旅游促使旅游者处于某种/阈限0期,从而使游客归于其/生命维持体系0的/朝圣0结构当中。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尽力体验/非我文化0并通过特殊的符号与结构体系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符号及其结构体系具有多样性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延续。然而,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号与结构的/神圣性0。我们只有从/非我文化0或者是/文化异体0的角度,从全面的人文的、综合的角度考虑民族旅游的价值,才能做到民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与和谐。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符号与结构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通过符号与结构体系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安排来实现旅游开发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符号;象征体系;阈限; 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7)05-0141-07 收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张瑛(1965) ),女,福建泉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 发与规划、旅游管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李建明(1982) ),男,青海门源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新世纪,兴边富民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同时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所涵盖的符号和结构体系,旅游开发已经悄然走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居住地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快速介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和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变迁。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是因为它们原本是人类思维与行动的本质体现,然而却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地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之中。我们当然不赞同那种只追求文化保护而置当地人民生活不顾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旅游开发。如何保证民族旅游开发的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共同实现,使少数民族的符号和结构体系充分得到尊重和合理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随着人类学对旅游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旅游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有了解决的新视角。或许在今天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里,人类学向来强调的反思力将会给我们发展中的困境带来一丝冷静的思考。 一、人类学之于旅游 (一)从人类学家的旅游到旅游的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三大支柱之一的人类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类学的理论积累日渐丰厚、理论流派与分支学科趋于多元化。人类学者总是以/他者文化0的研究为己任,从而在场域上算是一个不太称职的/旅游者0。这是因为,人类学家在自己非居住的地方长期进行考察和研究。其主要目的不是娱乐消遣,而是学习和观察被研究社区的语言、习俗、文化。 相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旅游者的外出目的却明确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国家的 2007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5,2007 (总第146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146

西藏的特征与文化

世界猛犬之首——藏獒 在世界各种名犬中,西藏牧羊犬——藏獒以其勇猛机敏闻名遐迩。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风沙雪雨变幻无常。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保护牛羊,藏獒长期与兽类斗勇斗智,形成了粗犷凶猛、灵活敏捷的特有秉性。藏獒是一种英勇无畏的动物,不论对手多么强大,它们从来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战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人民和他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活佛的坐骑就是藏獒,他们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善良的藏族人们因此而获救。故在高原上,藏民一提起藏獒,都无不对它崇敬有加,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 同是还有另一个传说: 在广阔的高原,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是牛、羊、豹子、熊和一些野生动物。在放牧间歇时,许多男性牧民带着弓箭、刀在山区打猎。有一次,一个猎手正带着弓箭在山中狩猎,忽然间从草丛中蹿出一只凶猛的豹子,他对着猎人发出震天的吼声,猎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呆了,上箭拉弓也来不及了。等待猎人看来只有死亡。忽然一只大狗从天而降,站在猎人与豹子之间。这条大狗对着猛兽发出一声怒吼,声如狮哮。转眼间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在猎人的面前展开了。 猎人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当这条大狗带着身的血迹咬住豹子的致使部位——脖子时,猎人迅速上前,拔出腰刀朝着豹子的胸部狠狠地刺了进去。豹子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挣挣扎几下就死了。至此以后这条狗就伴随在猎人的身边。猎人为了感谢这条大狗,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藏獒”(意思是弓弦上的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大狗渐渐和其他野兽交上了朋友,到了交配的季节,这条大狗和熊、豹子、狼、狐交配,生下了许多小狗。这些小狗有的外型像熊,有年像豹子,有的像狼,有的像狐,它们就是现在广大藏牧区多种犬类的祖先。 人们称藏獒是力可敌狮的高原圣犬,藏民通常会给藏獒戴上一个鲜红的项圈:一是让藏獒更威风漂亮,二是保护它在与野兽搏斗时免遭致命攻击。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关于藏獒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公元1275年,他在游记里写到:“西藏人有如此大的犬只,如此凶猛,其形如藏驴,吠声如狮。”中国人说:“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藏獒的目光很典型,总是微微闭着双眼,眼神之中含有一种蔑视的神态,那种处变不惊的沉稳气度颇具王者风范。 在一个西藏人家,如有人敲门,藏獒会机警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像往常一样眯着眼睛,用一种警觉的目光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开门后,如果家里只有小孩子,而进来的人还是一直往屋里走,似乎有什么企图,藏獒就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鸣声,警告来人,它会维护主人的一切,不要乱动…… 藏獒虽然凶猛,但是它在与野兽的争斗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它不会故意去伤害其他动物,只要对方肯后退,它就会适可而止,不会非把对方制于死地才肯罢休。牧民达穷养了一只4岁的藏獒扎巴,一天深夜,达穷被一阵狗叫声惊醒,他赶紧起身观望。只见在羊圈旁边,扎巴正和一只野兽搏斗,两只黑影斗成一团,达穷站在一旁不敢上前。野兽一味地在攻击扎巴,而扎巴并没有使出它全部的力量,而是一次次的退让,似乎只是为了赶走野兽,并没有把野兽咬死的意思。但那只野兽似乎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就这样它们斗成了一团。大约二十分钟后,达穷一摇一摆地回来了,它的身上沾有血迹。达穷以为野兽死了,

景点介绍-西藏-英文

Hello everybody ,People always say that if you love a girl,take her toTibet. Tibet i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Its capital ['k?p?tl] city ['s?ti] is Lhasa. Tibet is to the south of Xin Jiang and Qing Hai Province['prɑ?v?ns] , to the west of Sichuan and to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whole region['rid??n] is more than 4,000 meters above[?'b?v] sea level, for which Tibet is known as "Roof of the World". Northwest Tibet, mainly Qing Hai plateau, is home to a variety of unusual and unique animals. Across the northern expanse of Tibet, you can see vast grasslands where horses, yak and sheep roam freely. the first stop on our trip is Yalu zangbu Grand Canyon,it is one of the deepest and longest canyons in the world.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areas people never set foot in . it be called the last secret world . The second stop on our trip is potala palace,which is built by the king of Tibet .he built this place to marry princess Wencheng from tang dynasty.and let his descendants [d?'s?nd?nt] remember the event. Nowadays,potala palace regarded as the symble of Tibet by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 The third stop on our trip is Lhasa .the capital city of

教育人类学研究

(二)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义 台湾詹栋梁在其《教育人类学理论》一书中,列举了5位德国学者关于教育人类学的定义。 ①(1)陆特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陆特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探讨由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与精神改变的一门学问。” ①詹栋梁:《教育人类学理论》,39—46页,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滕星著.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民族出版 (2)哈曼的教育人类学定义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哈曼(BrunoHamann)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理论、模式、结构导论》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是:“教育人类学提出人类学问题,在教育科学范围内加以解释,一方面解释教育的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建立,一方面解释对人的要求的正确观点。” (3)胡希克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埃森大学教育人类学系教授胡希克(RollBernhandHusch—ke)在其《从人类学批判到行为人类学——科学理论和规范批判的思考》的论文中,提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所探讨的不再是根据那些成人或儿童所具有的本质,而是根据那些教师或儿童所需所愿来探讨。也就是扬弃人的本质,找寻了解人的行为。” (4)布尔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梯宾根大学教授布尔诺(OttoFriedrichBoHnow)在其《教育人类学即普遍教育学的整体核心》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经验的人类学,是不同的邻近科学的原则,其结果的综合把握。” (5)萧艾尔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汉堡大学教授萧艾尔(HansScheuerl)在《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探讨的是人的生活之路,从儿童开始就针对他的学习能力与教育的需要性的生活之路提出探讨,并长时期地给予教育的帮助。”詹栋梁认为:“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对于教育人类学所下的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而下的,有其代表性。例如陆特的定义偏重在哲学方面,布尔诺则偏重在经验方面,哈曼偏重在现象学方面,胡希克则偏重在心理方面,而萧艾尔是偏重在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方面。”詹氏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去为教育人类学下定义,都离不开人与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总结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的定义后,詹氏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提出了他的观点:“教育人类学是从教育的个别现象研究所获得的概念,对人进行综合性了解,并根据教育的事实性不同的观点而建立以人为主的教育学,其理论探讨人的知、情、意,利用人的本质作用与教育条件,促使人的改变与人的形成,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哲学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陆特认为,教育人类学有4个主要内容需要加以研究:即A.人的可塑性,B.遗传的作用,C.人的成熟,D.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梅尔兹(FritzMarz)在其教育人类学专著《教育学的问题——教育人类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内容有:A.人的学习的需要性,B.人的教育的需要性,C.人的学习能力,D.人的可教育性;戴波拉夫在其所写的《在教育学的范围中的教育人类学的问题与课题》一文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A.人的生长——教育与生物学的关系,B.人的成熟——成熟即学习,C.人的学习——学习改变人的本质,D.人的适应——人的社会适应;加纳在其《教育人类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7个内容,即A.人的身体生长,B.人的情绪发展,C.人的知识来源,D.人的沟通工具——语言,E.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F.人的历史文化,G.人的宗教信仰与道德培养;布尔诺提出了4个主要内容:A.人的情绪本质,B.人的本质与现象,C.人的希望,D.人的道德。詹栋梁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提出的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人的教育可能性与人的教育的需要性。综上所述,欧洲德奥

18春西南大学《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

单项选择题1、根据埃里克森的看法,青少年期的任务是。() A. 勤奋感与自卑感 B. 主动性与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感与角色混乱 D. 信任与不信任 单项选择题2、将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的学者是。() A. 彼得﹒伯格和吉登斯 B. 彼得﹒伯格和玛格丽特﹒米德 C. 玛格丽特﹒米德和齐美尔 D. 吉登斯和齐美尔 单项选择题3、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A. 佩恩 B. 涂尔干 C. 米切尔 D. 米朗 单项选择题4、下列属于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韦伯 B. 卢密斯 C. 沃勒 D. 伍德沃德 单项选择题5、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单项选择题6、我国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著作是。() A. 《教育社会学导论》 B. 《教育社会学》 C. 《社会与教育》 D. 《学校与社会》 单项选择题7、当代研究学校组织社会学的奠基性著作是。() A. 《教学社会学》 B. 《教育社会学》 C. 《课程社会学》 D. 《学校社会学》 单项选择题8、强调“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说是。()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现代性说 D. 社会功能说 单项选择题9、埃里克森在一书中,把个体心理发展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A.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B. 《童年与社会》 C. 《老年人的重大事件》 D. 《人类发展》 单项选择题10、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平衡反映的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类型。() A. 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B. 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C. 阶层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D. 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单项选择题11、教育社会学在学科制度化阶段确立的主要研究范式是。() A. 验证性研究范式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d4095788.html,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作者:陈依兰李利苏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3期 继生态旅游之后,民族旅游是近几年大热的新型旅游现象,借助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特色民族旅游景区是如今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罗城民族旅游的开发对当地仫佬族居民造成的影响。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正北部,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罗城县森林覆盖率达67.25%;城区绿地率为33.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区,仫佬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一、仫佬族特色村寨开发现状 (一)东门镇石围屯 石围屯位于罗城县东门镇西北部,是罗城县重点打造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12年,石围 屯被广西区民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村屯,同时还启动了石围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工程项目涉及进进村公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古巷道修复等。其中古民居保护包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复原一些传统民居、对民居的外墙进行统一粉刷等。2014年,在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 中,石围屯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较为完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建立了罗城县首个屯级博物馆,石围屯也是三个仫佬族特色村寨中开发程度最深、最完善的,因此这里也成了游客体验活态仫佬族文化的首选之地。 (二)四把镇铜匠屯 铜匠屯是最早设立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09年立项成功到2010年正式开始动工,如今已大致建成。屯里传承有刺绣、草编、竹编、蜡染等仫佬族传统工艺,地炉火锅食俗、传统生产习俗、婚丧嫁娶等仫佬族特色文化浓厚,十分适合作为仫佬族特色村寨而进行保护和开发。笔者采访了负责铜匠屯开发项目的民族局副局长游志华,向他了解了铜匠屯开发的详细情况。政府最初的想法是搞好古民居保护,但因屯里一直在陆续拆除旧房修建新房,不能整片保护下来,再加上现在土地紧张,无法找到合适的地皮修建楼房,所以再实施保护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另择一处,修建了六座代表仫佬族六大姓氏(银、吴、罗、梁、谢、潘)的不同特色的古民居,主要区别是香火台的设置,因为每个姓的来源不同,供奉的堂号不同。然而,吸引游客前来的并非这六座古民居,而是新修建的两座游泳池。每到夏日,周边几个县市都会涌入前来玩耍的游客。“你光搞这些(古民居),没有人会来看的,要搞点吃的、耍的,人家来过这里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 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在这种特定地理环境之下产生的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中,牧民对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是便于移动搬迁的帐篷。而居住于海拔相对较低、环境条件较优越的藏南宽谷平原、阶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地区,由于气温、整体生态特点等因素利于农耕、定居和饲养家畜

西藏英文导游词 西藏艺术

In Tantric Buddhist iconography, the battle axe is held by ferocious deilies to symbolize severance of this worldly attachment.在佛教金铸文法本图解中,战斗斧是由凶残的神灵拿来象征阻隔世俗的依恋的。 Lesson Sixteen Tibetan Art第十六课西藏艺术 The land of snow is known as the“Ocean of Songs and Dances”and indeed singing and dancing are greatly enjoyed by Tibetans.这块被雪覆盖的土地作为歌舞的海洋被人们所知晓。却是这样,唱歌和跳舞是西藏人民非常喜欢的。Dur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everyone joins in dancing,gaily singing hand in hand.在节假日里,每个人都参加到舞蹈中,手牵着手愉快的唱着歌。 Tibetan opera is known as Lhamo in Tibetan and is universally popular in Tibet.藏戏被人们了解是由西藏的拉姆仙女的故事和其在西藏地区的普遍流行。Tibetan opera is a composite performance art in which a story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medium of song and dance.藏戏是一种情景通过唱歌跳舞的方法呈现出来的复合的表演艺术。Tibetan opera is generally performed in the open while stage performances are rare.藏戏通常是在户外表演的,舞台表演很稀少。Unlike Chinese opera,only simple stage makeup is worn ,but masks are a feature of the Tibetan operatic style.不同于中国戏曲,藏戏只有简单的舞台化妆架,但带着面具是西藏歌剧的一个风格特征。The orchestral accompaniment is simple as only two percussion insturments are needed:a drum and a cymbal.简单的管弦乐伴奏,只需要两种打击乐器:鼓和铙钹。 Religious dance is called Cham in Tibetan.宗教舞蹈在西藏被叫做羌姆(跳神)。It was initiated by Padmasambhave in the Samye Monastery in the eighth century.它是在公元八世纪由Padmasambhave 在Samye 修道院发起的。According to an account in the chapter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让人更完美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小学刘庆录 《教育人类学》是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所写。这本书是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是关注精神科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倡导教育关注文化,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教育学学派。这一教育学派在20世纪分别经历了狄尔泰的开创,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学,李特的陶冶教育学,福利特纳的解释学、教育学和博尔诺夫的人类教育学阶段。 在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中,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其中的观点就有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与人的关系,非连续性教育等。 通过学习,我对博尔诺夫提出的人的可教育性观点感受颇深。博尔诺夫认为,“我们需要把人作为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来理解”,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人是一种生物,但我们这种生物与别的生物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人是“可以教育”的生物和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可以教育,人需要教育,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人与别的生物的不同之处,别的生物不可以教育,而人是可以教育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这儿我们可以套用一下,我们对牛进行弹琴(教育),牛又能听懂些什么?而对人进行弹琴(教育),人就会理解弹琴的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琴声所表达的意蕴,并且还能仿而学之,自己去弹琴,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博尔诺夫的“人需要教育”我们还可以理解到,我们人只有在不断的教育中才会不断地得以发展,才会通过教育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正如博尔诺夫认为,“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博尔诺夫在书中说: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但我们需要看到这正是缺陷和完美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正因为有缺陷,才需要去教育,才需要去发展,去克服人身上所涉及的不足,人才会完美起来。 人怎样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完美呢?博尔诺夫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因此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从这儿联系我们的工作来看,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想教好书,育好人,绝不能满足于自己以前所学的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跳菜文化变迁分析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跳菜文化变迁分析 摘要: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文化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近20年来, 伴随南涧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跳菜被人为地从村寨文化中剥离出来,经过艺术 加工然后走向都市舞台、宾馆酒店,呈现出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等新形式。跳菜 在民族传统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其中蕴含着从自在文化向自觉文 化的变迁,这种变迁了的文化对教育会产生哪些影响?文化变迁和教育有怎样的 关系?教育如何引领文化变迁走上发展性的道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跳菜;文化变迁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南涧彝族地区的教育,要注重文化变迁过程中民族的特殊 需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教育本身的 文化属性决定的。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应引领文化变迁走有意识的发展性道路。 一、文化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笔者认为文化变迁是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加深,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人口、技术、经济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内容、特质的增量或减量,并由此引 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等的变化。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能通过 体内遗传,而必须借助教育代代承袭,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文化范 畴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受到文化变迁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承,积极对文 化变迁发生作用。总之,文化变迁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加速或延缓文化变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大理南涧跳菜的变迁 跳菜在南涧县流传历史悠久,影响面较大。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在红白事的场 合才会跳菜,那会能跳菜的人很少。当时在大众看来跳菜艺人从事的是“不入流” 的工作,跳菜艺人到宴席上表演跳菜时不能靠近堂屋,只能像吹鼓手一样在猪圈 旁站立做准备,艺人得到的回报以实物和简单的饭食为主,即便为跳菜支付钱财,数量也是极少的。新中国成立初,跳菜风俗没什么变化,而到了大跃进、公社化 时期,由于娶媳妇时不允许请客,故表演跳菜也不大可能了。20世纪60年代初,跳菜稍微有所转机,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初露端倪的跳菜再次远离了 大家的视线。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对传统风俗放宽政策,跳菜才又从封闭走 向开放,村民完全恢复了跳菜的风俗。1984年跳菜第一次有文字记载。1991年 南涧跳菜队第一次登上舞台。伴随旅游业是发展,跳菜的舞台表演范围在不断的 扩大,艺人的生活交往范围也在扩大,加之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以及政府赋予文 化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一些善于抓住商机的人士感到,跳菜在商业利润 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遂将其引入商业运作之中,使跳菜成了一种可利用的文 化资本,由此具有了它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商业展演跳菜”。 2008年跳菜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于Ⅲ类(民间舞蹈)。为 普及跳菜文化遗产,南涧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开展跳菜进校园、进社区 等活动,使跳菜广播操、跳菜健美操、跳菜群众广场舞成为丰富当地社区群众文 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南涧彝族跳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格局基 本形成。如今,跳菜艺人成了社区精英,人们也以跳菜艺人为骄傲,跳菜是艺人 维持生活的手段,并且现在逐渐变为喜事跳得多,丧事跳得少。这其中除了人们 的观念和需求变化外,可能与跳菜艺人的地位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三、教育如何引导文化变迁走上发展的道路 文化变迁对教育的内容、方式、目标、制度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变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摘要]:红色旅游是中国特定历史情况下形成额度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历史性与不可再造性。武乡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代表地之一,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仔细研究武乡红色旅游的成果,可以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开展提供成功范例。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红色旅游;武乡;舞台开放;仪式; 红色旅游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由此看来,红色旅游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红色旅游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学习性,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三、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的欣赏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意义易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该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不良印象,反而不利于老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武乡红色旅游力避以上问题,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性,将历史的舞台重现给旅游者,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一、武乡及其红色旅游资源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横跨太行、太岳两1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一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 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①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兽角、牛头作饰。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