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的个体化营养治疗与中医辨证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74.66 KB
- 文档页数:2
44传统医学传统编辑/侯叔霞*****************□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中医辨证治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指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症候群,在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其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90%,在成人中占20%~30%。
凡临床上具有大量蛋白尿(每天>3.5g)、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 /L)、明显水肿、血脂异常(血清胆固醇>6.5mmol/L)等特征者,即可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等范畴,临床需根据病理类型辨证施治——湿热内蕴证主症:浮肿明显,肌肤紧绷,腹大胀满,胸闷烦热,口苦口干,大便干结或便溏灼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车前草、石韦、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泽泻各15克,茯苓皮18克,秦艽、大腹皮各12克,苦参10克,甘草6克。
加减:伴有血尿者,可加白茅根25克,茜草根和大、小蓟各15克,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水湿浸渍证主症:多为下肢先肿,逐渐四肢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恢复。
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白术、益母草、泽泻、石韦、桑白皮各15克,生姜皮、陈皮10克,猪苓、茯苓皮各18克,桂枝6克,大枣5枚。
加减:若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9克,葶苈子15克,以利水平喘。
阳虚水泛证主症: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促甚,形寒神倦,面色㿠白,纳少,尿短少,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象沉细或结代。
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阳和汤加味。
麻黄、白芥子、甘草、干姜各6克,熟地黄20克,肉桂(另焗)3克,鹿角胶(另烊)12克,黄芪30克,益母草15克。
加减:若心悸、唇绀、脉结代,则甘草改为炙甘草30克,加丹参20克,以活血通脉定悸;若喘促、汗出、脉虚面浮,宜重用人参(另炖)10克,加五味子6克,煅牡蛎20克,以益气固脱、宁心定悸。
中医辨证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免疫功能。
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肾功能、免疫功能。
结果: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后,观察组肾功能24h尿蛋白含量(Upro)、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 指标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辨证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显著提升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营养状态,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个体营养;肾病综合征;肾功能;免疫功能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可引发低蛋白血症,主要是因刺激肝脏合成增加及脂蛋白分解减少所致,易引起患者血液粘稠度增加,各种冠心病,以及造成各种营养代谢变化[1]。
我院将中医辨证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年龄31~68(39.23±2.42)岁;体重49~78(56.24±2.12)kg;男40例,女20例;病程10~32(20.12±2.45)月。
观察组年龄30~69(38.57±3.52)岁;体重48~79(57.53±1.67)kg;男38例,女22例;病程11~35(21.53±1.37)月。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肾穿活检确诊为肾病综合征;无意识障碍,可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尿蛋白、水肿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对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进行探讨。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肾主水,肾气虚弱、肾阳虚弱、肾阴虚、湿热内蕴等因素均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其中,湿热内蕴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
湿热内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压抑等因素导致湿热蕴结,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二、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原则是“滋阴清热、利水消肿、扶正祛邪”。
具体而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调理肾气、调和阴阳、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三、常用中药1.滋阴清热类常用中药有熟地、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具有滋阴清热、调和阴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等病情。
2.利水消肿类常用中药有茯苓、车前草、猪苓、泽泻等。
这些中药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尿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尿少等症状。
3.清热解毒类常用中药有黄芩、连翘、金银花、赤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四、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和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五、预防与康复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不仅需要治疗病症,还需要注意预防和康复。
预防方面,应注意饮食健康、生活规律、情绪稳定等方面的调理,减少肾脏负担,防止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康复方面,应注意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调理,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六、结语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1、水肿初退,尚需忌盐,逐渐进低盐饮食。
2、饮食宜健脾益气、甘温之食物,如苡仁、干姜、焦枣、冬瓜、鲤鱼等。
增加营养,进食禽、蛋、奶、瘦肉之类食品,亦可用乌鱼、赤小豆煮熟不加盐食用。
3、中药治疗:脾肾两虚型治以补脾益肾利水化湿,方选实脾饮加减。
4、根据病情,适当室外活动,多晒太阳,练太极拳,做呼吸操及选择适合个体的活动,增加体质。
5、腰酸腰痛护理:观察患者腰酸腰痛的时间、性质。
禁止使用麻醉性止痛剂,必要时给予肾区热敷,按摩肾俞;另外此型患者正虚明显,表现为腰酸乏力,宜静中求动,动、静结合,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指导患者慢走、散步等运动。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下)《中医杂志》介绍的以下七种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法,很有实用价值。
①补益正气:增强抵抗力,预防外感,减少复发。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病人常因抵抗力差,或由于应用西药免疫抑制剂,抑制了细胞免疫功能,致患者抵抗感染的能力减弱,易招致反复感染,“卫外之气不固,外邪得而凑之”,使肾炎复发迁延。
在这种情况下,用玉屏散(黄芪、防风、白术)加减治疗,疗效较好。
②调理脾胃之气,以增进食欲,改善营养,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调理脾胃在肾病综合征治疗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使用益气健脾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等使脾能健运,便溏、腹泻等症状得以控制,蛋白质在胃肠道丢失减少,同时使患者保持-一定的食欲,提高蛋白质摄取、吸收、合成,使血浆蛋白的水平保持正常。
二是病人在应用大剂量的克伐脾胃免疫抑制剂后,常致胃气不和,纳食减少,甚至呕吐恶心,可用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等以减少西药(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③填精补肾。
对久治不愈、下元虚亏、水肿退而不尽,按之如泥,血清蛋白很低等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宜在健脾开胃的基础上给予填精补肾的药物或食物,以提高抵抗力。
常用的补肾药物有: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锁阳、黄精、山萸肉、熟地、鹿角胶、龟板胶、核桃仁等。
常用的补肾食物有:甲鱼、鲫鱼、牛奶、羊奶、羊肉等。
这些补品最好与赤小豆等同煮,仅服其汁(喝汤),食欲好转后逐渐加量,以增加至不倒胃口为度。
一旦血浆蛋自恢复正常后,即改为普通饮食,不要长期过度地摄入高蛋白。
④清利湿热和清热解毒。
凡患者有皮肤疮疖、咽喉肿痛,五心烦热、夜不成寐、舌红脉数等热象重时,有浮肿者宜清利湿热,可用金钱草、车前草、苡仁、半枝莲、鹿含草等。
浮肿已退者宜清热解毒,可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七叶一枝花、银花、连翘等,每次选用其中4—5味,再配伍养阴固涩、活血化瘀,健脾化湿药。
⑤活血化瘀。
凡患者面色黧黑,舌有瘀点,皮肤色素沉着,或皮肤有瘀斑瘀点,或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在辨证运用上述诸法时,要加用活血化瘀药,可用益母草、泽兰、丹参、红花、川芎等,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
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内阻。
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然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脾肾两虚型这是肾病综合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腹胀便溏,水肿明显,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疗上以健脾补肾、利水消肿为主。
常用方剂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其中,真武汤温阳利水,五苓散化气行水。
药物可选用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桂枝、泽泻、猪苓等。
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入黄芪、党参等补气之品,以增强健脾益气的作用。
二、肺肾气虚型此类患者多有咳嗽气短,自汗易感,腰膝酸软,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状。
治疗应以补肺益肾、利水消肿为法,常用方剂为参芪地黄汤合越婢加术汤加减。
参芪地黄汤益气养阴,越婢加术汤宣肺利水。
用药可选人参、黄芪、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麻黄、石膏、白术等。
三、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目睛干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浮肿不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宜滋补肝肾、养阴利水。
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加减。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
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猪苓、滑石、阿胶等。
四、湿热内蕴型患者常见口苦口黏,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为三仁汤合四妙散加减。
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四妙散清热利湿。
药物有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黄柏、苍术、牛膝等。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护理方法肾病综合症是一种以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等症状表现为主的症候群,发病后,不仅可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若不及时干预,还易并发急性肾衰竭,故需要尽早治疗和干预。
中医博大精深,在肾病综合症护理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方法,下面来说说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护理方法。
1.情志护理中医认为肾病综合症的发生发展与情志不畅具有密切的关系,为改善患者情志,需要给其提供移情易性、疏通解郁等情志护理,移情易性指的是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表现和行为时,家属可通过与其聊天,给其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或鼓励其阅读、进行户外活动锻炼等转移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力。
疏通解郁是指家属可鼓励和引导患者将内心的烦闷心事倾吐出来,避免将烦闷压抑在自己的心中导致肝火怒结,加重病情,在患者倾吐过程中,家属需认真倾听,并适时给予安慰,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其因不良情绪。
2.中药熏洗护理取中药白花蛇舌草60g、土茯苓60g、半枝莲60g、桃仁30g、雷公藤30g、穿山龙30g、莪术30g、丹参30g、艾叶20g加水煎煮,然后,将药液置于桶中对患者肢体水肿处进行熏蒸,待水温降至30-40℃时,嘱患者将双足置于药液中进行温洗,每次熏洗时间为20-30min,每日一次,熏洗方中白花蛇舌草可清热解毒、利湿消痈,半枝莲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雷公藤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穿山龙可活血舒筋、祛风止痛,这些药物配合,能有效促进患者水肿减轻或消退。
3.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取中药莪术、桃仁、三七、车前草、白芥子、山慈菇、葶苈子、桂枝研磨成极细粉末,加入适量的生姜汁、食醋、清水调合成硬币大小的药饼,每晚睡前将药饼贴敷于患者双侧肾腧穴、涌泉穴位置,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穴位、经络、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中医护理方法,将药物外敷于穴位上,不仅能对穴位本身产生刺激,激发患者机体经气,还能促使穴位相关经脉的功能受到调动,从而能起到营阴阳、行气血的效果。
肾病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及验方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以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血脂过高,血浆蛋白过低和尿中出现脂肪小体为其特征。
本综合征可由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肾小球毛血管的通透性改变和负电荷的损失导致体内大量蛋白质的丢失有关。
根据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水肿”、“肾水”、“尿浊”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内因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尤以脾肾阳虚,气虚为主,外因为风寒湿邪的侵袭。
因脾主运化水湿,若冒雨涉水,居处潮湿,脾为湿困,可致水湿内盛而发为水肿。
若脾阳不足,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减退,亦可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
肾主气化水液,开窍于二阴,若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为水肿。
脾主升清,肾主藏精,人体精微物质(蛋白质)只宜封藏,不可耗泄,肾虚则失封藏,精气外泄,下注膀胱则出现大量蛋白尿;脾虚则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加之肾虚外泄,则可致机体精气更亏,故而出现低蛋白血症。
脾肾俱虚,损及肝脏,而使肝阴亦虚,肝阴虚则阳无制而上亢。
病变过程中,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重心,致阴阳气血亏损,为该病之本,水湿,湿热,瘀血该病之标,表现为虚中夹实之复杂病理过程。
(一)辨证论治1.脾肾阳虚水停证【主要表现】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腹胀,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方药】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真武汤合五苓(散)汤加减:附子(先煎)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2g,肉桂3g,泽泻12g,猪苓10g,白芍12g,胡芦巴15g,车前子(包煎)10g,巴戟天12g,姜皮5g。
2.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全身浮肿,神疲气短,面色无华,腹胀纳差,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益气。
参麦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参须10g,麦冬12g,黄芪15g,生地黄12g,山茱萸10g,山药15g,牡丹皮10g,龟甲(先煎)15g,茯苓12g,泽泻10g,五味子5g。
浅析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护理针对其病因病机,从整体调节、以疗愈为导向的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调节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脾胃功能常常紊乱,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道功能,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提高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
2.疏通经络: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堵塞,导致水湿停滞,形成水肿。
中医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排除水湿,可以有效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水肿症状。
3.温肾健脾: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患者肾阳不足,脾气虚弱,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肿等症状。
中医通过温肾健脾,补充肾阳,增强脾气,可以促进水液代谢,从而减轻水肿症状。
4.补肾固本: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脏功能损伤,导致肾阴阳虚损,肾气衰竭。
中医通过补肾固本,滋养肾阴阳,可以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个体化治疗: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中医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
2.患者的合理安排:中医护理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对患者的用药、饮食、休息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使中西医疗效果得到最大化。
3.定期随访:肾病综合征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中医护理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持续稳定。
三、结语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是中医护理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中医护理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合理的饮食、休息及定期随访也是中医护理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辩证疗法肾病综合征(NS)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病因介绍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原发性NS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多种病理类型构成。
原发性: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继发性:过敏性紫癜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性肾炎、淋巴瘤或实体肿瘤性肾病临床表现NS最基本的特征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即所谓的“三高一低”,及其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1.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是NS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肾病综合征的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
大量蛋白尿是指成人尿蛋白排出量>;3.5g/d.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致使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当远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
在此基础上,凡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及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均可加重尿蛋白的排出。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降至<;30g/L.NS时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促进白蛋白肝脏代偿性合成和肾小管分解的增加。
当肝脏白蛋白合成增加不足以克服丢失和分解时,则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此外,NS患者因胃肠道黏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也是加重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
除血浆白蛋白减少外,血浆的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G)和补体成分、抗凝及纤溶因子、金属结合蛋白及内分泌素结合蛋白也可减少,尤其是大量蛋白尿,肾小球病理损伤严重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时更为显著。
患者易产生感染、高凝、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
3.水肿NS时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是造成NS水肿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