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框架建议书
- 格式:doc
- 大小:369.50 KB
- 文档页数:35
辉县市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项目立项建议书2023年8月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辉县市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2、项目背景在深入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的背景下,辉县市率先吹响了加快推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号角。
前期已建设部分智慧化基础终端设施终端和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数据集聚和服务的功能,为城市的发展和治理提供支持,在辉县市数字化转型和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辉县市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辉县市作为一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为了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发展,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为了全面迎合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仍需要进一步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设计。
通过专业的顶层规划设计咨询服务,为辉县市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为辉县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实施方案。
3、项目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河南将建成5个左右全国一流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下发《2023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指出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体现。
4、项目范围本项目通过对辉县市现有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包括已有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对辉县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进行总体设计,并输出《智慧辉县顶层规划设计方案》,旨在为辉县市打造一个具有先进性、高效率、智能型、数字化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服务。
数字城市规划知识框架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城市规划成为了塑造未来城市形态和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领域。
数字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论,涵盖了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数字城市规划,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
一、数字城市规划的基础概念数字城市规划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
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以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数字城市规划的特点包括数据驱动、多学科融合、动态性和公众参与。
数据驱动意味着规划过程依赖于大量的、多样化的数据,如地理信息数据、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等,以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决策。
多学科融合要求规划师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包括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动态性则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变化,规划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公众参与则强调了居民在规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确保规划符合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数字城市规划的数据基础数据是数字城市规划的基石。
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包括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
数据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等。
在数据收集阶段,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转换和整合,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数据分析是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如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网络分析等,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人口分布的规律、交通流量的模式等,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可视化则是将分析结果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规划师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沟通规划方案。
三、数字城市规划的技术工具数字城市规划离不开一系列的技术工具。
GIS 作为核心工具,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支持。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方案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背景2006年9月,国家测绘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国测国字[2006]35号),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意见》指出,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应用服务主体之间基本建成基础地理信息目录服务交换体系,建成一批业务化运行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2009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规划(2009-2015年)》,国家测绘局决定加快基于互联网的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10年福建省正式启动了省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及“数字泉州”作为数字城市项目建设在福建省的首个试点城市。
随着“数字泉州”项目的实施,福建全省数字城市项目建设也即将全面展开。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思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主要指支撑服务平台运行的基础地理数据、地理框架数据以及相应的数据规范、数据标准。
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基础。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做好空间信息资源的建设,即地理空间框架库的建设,它是整个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
根据国家颁布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标准,充分利用现有数据,以流程化、批量化的作业方式,生产符合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数据标准的地理实体数据,并建设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库。
以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库为数据源,按照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标准,生产用于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所需的电子地图及电子地图瓦片。
其建设流程如下图所示:考虑到项目建设的复杂性和项目建设的独特性,为了便于项目建设,可以采取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策略。
在已经的基础上,项目建设分两期进行实施:一期主要进行数据的整理整合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按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标准,通过一定的技术流程对图数据的整理整合,形成符合入库标准的GIS数据,并建立基础数据地理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高效存储,有效管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方案
一、城市数字化架构
1)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架构体系,是由智慧城市架构、现代化架构、
绿色架构、安全架构、数据架构、商业架构和人文架构等多维度组成的系统。
2)城市数字化架构的基础网络技术,包括了宽带、移动、电视和卫
星网络等,能够支持各类应用及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内外部信息共
享和汇聚,实现城市智慧化、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
3)城市数字化架构的系统实施,需要建设大数据分析能力、网络安
全保障和技术系统,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本地计算等。
1)建设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形成数据汇集系统,实现数据的收集、清洗、预处理等,并建立支撑
系统,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智能化推理和决策。
2)建设智慧行政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的城市行政服务平台,实现全程、一体化地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快速、更便捷的行政服务,以
实现全市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及交换,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议书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和目标1.1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智能化建设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具有整合城市各类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要作用。
1.2 目标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完善的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实现城市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管理和发展提供有效手段。
二、项目规划和内容2.1 建设规划本项目的建设规划包括四个阶段: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系统设计与开辟阶段、试点与推广阶段以及运维与优化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并逐步推进。
2.2 内容细化2.2.1 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1)需求调研:了解城市各部门的数据需求,明确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的具体要求。
(2)需求分析: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形成需求报告,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功能要求。
2.2.2 系统设计与开辟阶段(1)系统架构设计:根据需求报告,设计大数据平台的整体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等模块。
(2)系统开辟:根据系统架构设计,进行系统的具体开辟和测试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3 试点与推广阶段(1)试点应用:在部份区域进行试点应用,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效果。
(2)推广推进:逐步推广应用到全市范围,培训相关人员,推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
2.2.4 运维与优化阶段(1)系统运维: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故障和问题。
(2)系统优化: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体验。
三、项目风险和保障措施3.1 风险分析(1)数据安全风险: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可能受到黑客攻击和非法篡改,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2)技术风险:大数据平台涉及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需要进行充分的技术调研和验证。
中国某市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方案(科技公司版本)文档编号:项目名称:编写:编写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目录目录 (I)第一部分智慧某“十二五”总体规划 (5)第1章智慧城市概述 (5)第2章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6)第3章智慧某建设的意义 (7)3.1推进某发展模式转型 (7)3.2抓住时机加快工业新型化建设步伐 (7)3.3促进某综合服务功能发展 (8)3.4顺应智慧城市发展潮流 (8)第4章智慧某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 (8)4.1现实基础 (8)4.2发展形势 (9)第5章建设“智慧某”的存在问题 (11)第6章智慧某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12)第7章智慧某的建设重点 (13)第8章配套措施与支撑体系 (19)第二部分云计算数据中心 (21)第1章云计算概述 (21)第2章云计算的特点 (22)2.1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22)2.2云计算层次架构 (24)2.3云计算服务模式 (24)2.4“海纳百川”的云计算愿景 (25)第3章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价值 (26)第4章云计算硬件平台 (29)第5章某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31)5.1建设的重要意义 (31)5.2总体架构规划 (32)5.3网络系统建设 (34)5.4计算与存储资源建设 (42)5.5安全系统建设 (48)5.6备份容灾建设 (54)第三部分智慧防腐建设方案 (62)第1章概述 (62)第2章项目建设总体规划 (63)2.1总体规划 (63)2.2建设及部署模式 (66)第3章项目建设内容 (68)3.1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68)3.2行政权力电子监察 (70)3.3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 (72)3.4公共资金电子监察 (73)3.5舆论监督电子平台 (75)3.6党风廉政教育电子平台 (78)3.7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79)第四部分智慧卫生建设方案 (80)第1章概述 (80)第2章区域卫生平台建设方案 (81)2.1平台建设框架 (82)2.2硬件平台建设 (83)2.3软件平台建设 (83)2.4数据中心及共享交换平台 (85)2.5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93)2.6全程居民健康服务门户系统 (94)2.7业务协同应用 (95)2.8跨平台互联建设 (96)第3章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98)3.1基层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99)3.2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99)3.3医院信息系统 (106)3.4新农合信息系统 (107)3.5基本药物制度监管系统 (111)3.6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 (114)3.7医疗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115)3.8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15)第五部分智慧水利建设方案 (124)第1章概述 (124)第2章基础设施建设 (124)2.1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 (124)第3章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143)3.1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结构 (143)3.3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功能 (146)第4章应用系统建设 (168)4.1防汛抗旱指挥 (168)4.2水资源监测与管理 (171)4.3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173)4.4农村水利综合管理 (174)4.5水利电子政务 (175)4.6水文业务管理 (177)4.7水库移民管理 (179)4.8水网工程管理 (181)第六部分智慧食品安全监管方案 (183)第1章概述 (183)第2章项目建设目标 (183)2.1目标 (183)2.2范围 (184)第3章项目总体设计 (185)3.1拟建系统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位置 (185)3.2拟建的食品安全体系总体构成 (186)3.3总体构成说明 (186)第4章项目功能设计 (188)4.1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188)4.2肉菜流通追溯主要功能 (189)4.3动物标识及检疫追溯主要功能 (189)4.4婴幼儿配方乳粉追溯主要功能 (190)第七部分智慧交通方案 (190)第1章概述 (190)第2章建设框架 (191)第3章建设内容 (193)3.1建设数据综合管理中心 (193)3.2整合建设统一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193)3.3建设基于营运车辆的路网动态交通运行信息分析处理系统 (193)3.4整合建设智能交通监控指挥系统 (193)3.5建设路网管理 (194)3.6建设交通信号区域控制中心系统 (194)3.7建设交通诱导中心管理系统 (194)3.8建设智能交通辅助决策系统 (194)3.9建设交通仿真决策支持系统 (195)3.10整合建设交通综合信息网站 (195)3.12建设安全和管理系统 (195)第八部分智慧教育方案 (196)第1章概述 (196)第2章建设内容 (196)第3章典型架构 (198)第4章发展愿景 (199)第九部分智慧旅游方案 (199)第1章概述 (199)第2章建设框架 (200)第3章应用建设 (201)第十部分智慧建筑方案 (202)第1章概述 (202)第2章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 (203)第3章智能建筑应用方案 (204)第4章发展愿景 (205)第十一部分12345市长热线 (207)第1章概述 (207)第2章建设目标 (207)第3章总体框架 (208)第4章建设内容 (210)4.1功能架构 (210)4.2总体业务模块 (210)第十二部分公共信息平台 (212)第1章概述 (212)第2章建设框架 (212)第3章建设内容 (216)3.1应用支撑平台 (216)3.2通用业务模块 (225)3.3智慧城市公众服务 (227)第一部分智慧某“十二五”总体规划第1章智慧城市概述“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将人、商业、运输、通信、医疗、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数字福州项目建议书模板一、项目名称:数字福州二、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数字化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城市之一,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项目目标:1. 提升福州城市管理水平,实现智慧城市建设;2. 改善福州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吸引力;3. 推动福州经济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四、项目内容:1. 建设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能源系统、智能环保系统等,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2. 推动政务数字化:建设数字政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的在线化、智能化,提高政府效率;3. 打造智慧社区:建设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提升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水平;4. 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项目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规划:由相关部门组成项目规划小组,制定数字福州建设规划;2. 筹备项目资金: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筹集项目资金;3. 实施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分阶段实施项目建设工作;4. 完善运营管理:建设完成后,建立健全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六、项目预期效益:1. 政府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2. 城市管理优化: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3. 居民生活便利:智慧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4. 经济发展带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七、项目风险分析:1. 技术风险:数字化建设技术更新迭代快,需要及时跟进;2. 资金风险:项目资金需求大,存在资金筹集风险;3. 政策风险: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对项目实施产生影响。
八、项目推进机制:1. 建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负责项目决策和协调工作;2. 设立项目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管理;3.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实施的合规性和效果。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及建设内容2013年 8月目录一、项目背景 (3)二、项目概念 (4)三、必要性和可行性 (5)(一)必要性 (5)(二)可行性 (6)四、建设目的 (7)五、建设理念 (7)六、建设内容 (8)(一)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 (8)(二)信息基础保障体系建设 (9)1、网络基础设施工程 (9)2、云计算数据中心工程 (9)3、公共基础数据库工程 (10)4、物联设施智能化工程 (11)(三)智慧政务体系建设 (11)1、电子政务工程 (11)2、管理创新工程 (12)(四)智慧民生体系建设 (13)1、智慧交通工程 (13)2、智慧城管工程 (14)3、智慧教育工程 (15)4、平安城市工程 (16)5、智慧环保工程 (17)6、智慧社区工程 (17)7、智慧医疗工程 (19)8、智慧国土工程 (21)9、智慧水务工程 (22)(五)智慧经济体系建设 (22)1、智慧旅游工程 (22)2、智慧工业工程 (24)3、智慧农业工程 (25)4、智慧商务工程 (26)5、智慧园区工程 (27)七、建设效果 (28)八、投资模式 (29)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的方针,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实现“新四化”和美丽“中国梦”提供了现实路径,这也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因所在。
(一)政策支持2013年7月2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八个国家部委联合报请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这一主要目标,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重点推进5方面工作,启动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组织10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
制度方面,中央将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工信部等23个相关部门建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领域推广应用。
数字福建建议书内容数字福建建议书是指根据福建省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和需求提出的数字化发展方案和建议。
数字福建建议书主要的目标是促进福建省数字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福建省的数字化经济和社会的竞争力,为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数字福建建议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字福建的整体建议数字福建的整体建议是在福建省数字化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的数字福建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数字福建的整体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福建的发展目标:数字福建的发展目标主要是提高福建省数字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促进福建省数字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福建省数字化经济和社会的竞争力。
2、数字福建的发展重点:数字福建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治理。
3、数字福建的发展措施:数字福建的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数字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治理,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二、数字福建的发展战略规划数字福建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是指制定数字福建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
数字福建的发展战略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数字福建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网络能力,尤其是在智慧城市、数字化交通和智能制造领域。
2、促进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福建要加大对数字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数字化产业的投入,推进数字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培育更多的数字化产业龙头企业。
3、推进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治理:数字福建要推进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治理,加强数字化技术在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加强数字化治理,提高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
4、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数字福建要加强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和培养,提高数字化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使福建省在数字化领域具有更加强大的人才优势。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项目建议书 (初稿)
*****市人民政府 2011年9月 I
目 录 一、项目基本情况 ........................................ 1 1.1项目名称 ............................................. 1 1.2预期目标 ............................................. 1 1.3项目内容 ............................................. 2 1.4项目计划 ............................................. 5 1.5项目预算 ............................................. 8 二、项目必要性 ......................................... 13 2.1城市概况 ............................................ 13 2.2项目背景 ............................................ 13 2.3需求分析 ............................................ 16 2.3.1现状分析 .............................................. 16 2.3.2需求分析 .............................................. 20
2.4建设意义 ............................................ 22
三、项目实施条件 ....................................... 24 3.1政策环境 ............................................ 24 3.2组织保障 ............................................ 27 3.2.1领导协调机构 .......................................... 27 3.2.2组织实施机构 .......................................... 28
3.3基础数据 ............................................ 29
3.4设施条件 ............................................ 30 3.5技术水平 ............................................ 31 1
一、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项目主持单位:*****市人民政府 项目牵头建设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项目共建单位:*****省测绘局 项目技术支持单位:*****省测绘工程院
1.2预期目标 从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空间信息需求出发,立足现有基础,通过整合更新等多种技术途径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类型和多时相的*****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搭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权威的、标准的和唯一的空间数据服务,为城市发展和精细化管理提供空间信息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强化应用服务功能,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研制地理空间框架相关的标准政策体系,建立空间数据持久长效运行维护机制,推动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应用与服务。 2
1.3项目内容 围绕项目建设目标,按照建设任务之间的关联,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用示范、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支撑环境等五方面。 (1)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及完善 在*****市现有测绘数据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航空摄影、正射纠正、数据采集等成熟的作业手段,遵循国家标准和测绘行业标准更新与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内容如下: 规划区约 450 平方公里0.10m分辨率真彩色航空摄影; 规划区约 290 平方公里1:500数字线划图数据更新整理; 规划区约 1600 平方公里1:1000数字线划图数据采集建库; 规划区约 4500 平方公里1:1000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采集整理; 规划区约 5450 平方公里1:1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集整理; 主城区范围约 50 平方公里精细三维城市景观建模; 主城区范围约 250 平方公里基础三维城市景观建模; 规划区范围约 2350 平方公里地名/地址数据采集; 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整理与入库; 多尺度基础地理数据集成与入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与完善。 (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依托更新完善后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信息提取、实体加工、地理编码、整合重组等技术处理 ,建立全市地理信 3
息公共服务政务版和公众版数据集,并开发网络化的平台服务系统,形成*****市唯一的、权威的、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具体内容包括: 平台服务数据加工处理; 平台交换管理系统研发; 平台数据配置管理系统研发; 运行维护系统研发; 平台服务系统研发。 (3)应用示范系统建设内容 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以应用为主导,共建共享为原则,实际业务需求为准绳,拟在国土、房产、规划、城管、旅游等行业开展应用系统示范建设。 国土资源GIS系统研发; 房产GIS系统研发; 规划GIS系统研发; 城管GIS系统研发; 旅游GIS系统研发。 (4)支撑环境建设 *****市中心作为全市地理空间框架运行维护的专门机构,为保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安全、持续、稳定地运行,需对中心现有机房进行扩充改造。根据系统运行服务对象的差异,分别对数据中心涉密数据服务区、政务外网服务区、互联网服务区和局域服务区配置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专业输入/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施设备、平台支撑软 4
件、备份系统软件和网管系统软件等软硬件支撑环境。具体为: 软件支撑环境配置; 硬件支撑环境配置; 网络支撑环境配置; 安全支撑环境配置。 (5)标准规范和政策机制建设 在国家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市实际情况,研究和制定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相关的标准政策体系,具体内容包括: *****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规范; *****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服务规范; *****市专题地理数据整合、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 *****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 *****市地理空间框架管理机构及职能; *****市地理空间框架运维资金投入管理办法。 5
1.4项目计划 本项目计划建设周期20个月,具体时间为: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拟分为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主要任务是技术设计、标准建设、数据库建设、平台应用系统开发以及支撑环境建设等;第二阶段从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主要是五个典型应用示范建设、质量检查、工程预验收、试运行、竣工验收和成果归档等。 项目第一阶段进度计划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建设内容 2011年 2012年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前期准备和分析设计
标准规范制定 数据库体系建设 网络体系建设 服务体系建设 平台软硬件集成
(1)前期准备和分析设计阶段(2011.10—2011.11) 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收集有关资料,开展需求调研,编写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 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论证。 (2)标准规范制定阶段(2011.11—2012.3) 收集、整理、分析各类已有标准; 制定公共平台数据集制作规范; 6
制定公共平台服务技术规范; 制定框架数据采集、分发、更新、管理规定; 制定空间数据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管理规定; 制定地理空间框架应用管理办法草案; 制定地理空间框架运维资金投入管理办法草案。 (3)数据库体系建设(2011.12—2012.3) 规划区约 4500 平方公里0.10m分辨率真彩色航空摄影; 规划区约 2290 平方公里1:500数字线划图数据更新整理; 规划区约 1160 平方公里1:1000数字线划图数据更新整理; 规划区约 4500平方公里1:1000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更新整理; 规划区约 4500 平方公里1:1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更新整理; 主城区范围约 50 平方公里精细三维城市景观建模; 主城区范围约 250 平方公里基础三维城市景观建模; 规划区范围约 2350 平方公里地名/地址数据采集; 完成多尺度基础地理数据集成与入库; 完成政务版和公众版平台服务数据集加工处理; 开发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4)网络体系建设(2011.12—2012.1) 建设涉密电子政务专网,形成数据更新单位、中心机房和应用试点单位的互联互通; 组织招标采购网络软硬件、建设机房; 集成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