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作者欧·亨利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纽约Greenwich 村的一所破旧的公寓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濒临死亡的画家贝尔曼先生为了拯救邻居女孩苏的生命,创作了一幅神奇的常春藤叶画作,最终使女孩奇迹般地康复。
2.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
3.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意义。
5. 写作练习:借鉴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及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4.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及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的常春藤叶》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和分析。
3. 网络资源:相关文学网站和论坛,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学科:高中英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欧·亨利的作品风格;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鉴赏;4.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2. 阅读理解: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
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竞赛:教师设计关于作品情节、人物和象征意义的问题,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3.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写作质量,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相关文本材料;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和评论文章;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品图片、播放相关音乐等,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常春藤叶》与其他欧·亨利作品的异同,分析其创作特点。
2. 相关电影推荐:教师推荐与《的常春藤叶》相关的电影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体欣赏。
3. 文学创作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作家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文学创作心得,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3)能够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爱情和艺术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3.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解读。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的常春藤叶》的文本。
2.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3. 相关象征手法的解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常春藤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简单介绍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常春藤叶》。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讨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常春藤叶的象征含义。
(2)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生命、爱情和艺术的主题。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故事或短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学生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 掌握小说背景知识3.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2. 简介小说的背景知识3. 分析小说题目《的常春藤叶》的意义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 学生分享对小说的初步认识和期待3. 教师简介小说的背景知识4. 学生讨论小说题目的意义第二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2. 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发展2. 学生分享对小说情节的理解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4. 学生讨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第三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2. 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2. 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看法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4. 学生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第四章:艺术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2. 学生分享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2. 学生分享对艺术手法的看法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4. 学生讨论小说的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学生对小说《的常春藤叶》有全面的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内容:2.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推荐相关拓展阅读材料4.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第六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2. 理解人物性格与故事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2. 学生探讨人物性格与故事发展的联系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2. 学生分享对人物性格的理解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人物性格与故事发展的关系4. 学生讨论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七章:象征意义解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象征元素2. 培养学生的象征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元素2. 学生探讨象征元素的意义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元素2. 学生分享对象征元素的理解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象征元素的意义4. 学生讨论象征元素对小说的贡献第八章:文化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小说背后的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文化背景2. 学生分享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小说的文化背景2. 学生分享对文化背景的看法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4. 学生讨论文化背景对小说的影响第九章:教学实践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实践2.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2. 学生分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收获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2. 学生分享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成果4. 学生讨论教学实践对自身成长的贡献教学目标:1. 学生对小说《的常春藤叶》有全面深入的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阅读和教学实践2. 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看法和收获3. 教师推荐相关拓展阅读材料和教学资源4.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教学实践,分享经验和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情节梳理环节重点: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材: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网络或教辅材料,用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分析的方法;2. 复印故事原文,用以分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短篇小说的了解。
提问:什么是短篇小说?其特点是什么?2. 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原文给学生,并提醒他们仔细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故事,并通过标注、便签等方式记录下来对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他们的观察与感受。
3. 分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互相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主题与象征意义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常春藤叶在故事中所象征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文学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分析故事的结构、角色发展和情节的转折点等。
2. 指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去解读故事中的冲突、人物心理、主题等。
扩展讨论(15分钟)1. 提问学生他们对故事的评价,以及他们对作者使用象征意义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扩展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并进一步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提供详细且有理论支持的分析与观点。
3.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堂课的扩展讨论。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 故事梗概:介绍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对主题思想的抽象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深入理解人物行为和心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故事梗概: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4.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情节,简要描述人物形象。
2. 深入分析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培养同理心。
(2)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与创作意图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如何从作品中发现人性关怀与生命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文本:《的常春藤叶》2. 相关资料:关于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介绍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发现人性关怀。
(2)探讨作品中所传达的生命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性关怀。
6. 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的常春藤叶》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主题异同,如《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2. 邀请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成果,相互借鉴、启发思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关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思维敏捷性、观点独到性。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02年。
作品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纽约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信念、友谊和艺术力量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1.2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情节概述《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纽约贫民窟的故事。
主人公苏和琼斯都是穷困的画家,他们互相鼓励、支持,共同追求艺术梦想。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苏得了肺炎,病情严重。
琼斯为了鼓励苏战胜病魔,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常春藤叶画,使苏重拾生活的希望。
琼斯因劳累过度,病倒去世,而苏却在琼斯的画作陪伴下康复过来。
2.2 人物关系1. 苏:故事的主人公,患有肺炎的画家;2. 琼斯:苏的好友,同样是一位画家;3. 贝尔曼:琼斯的邻居,一位酗酒的画家。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苏苏是一位有才华但命运多舛的画家。
他在困境中仍坚持艺术梦想,体现了底层人民的顽强精神。
患病期间,苏在琼斯的关爱和鼓励下,战胜了病魔和生活中的悲观情绪。
3.2 琼斯琼斯是苏的好友,他关爱苏,用画笔为苏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琼斯本人也具有艺术家的高尚品质,他的无私奉献和关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3.3 贝尔曼贝尔曼是琼斯的邻居,他曾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但酗酒使他堕落。
在故事中,贝尔曼为苏画出了的常春藤叶,展现了自己的艺术天赋和救赎之路。
第四章:主题思想分析4.1 信念的力量小说通过苏和琼斯的故事,展现了信念的力量。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坚定的信念能使人战胜病魔,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
4.2 友谊的价值小说强调了友谊的价值。
在艰难岁月里,朋友之间的关爱和支持成为彼此战胜困境的力量。
4.3 艺术的力量小说通过描绘画家们的生活,展现了艺术的力量。
艺术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的潜能,成为战胜困境的武器。
的常春藤叶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小说《的常春藤叶》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使学生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欣赏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4)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故事梗概与人物介绍2.1 故事梗概《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纽约的故事。
主人公苏和琼斯都是画家,他们一起租住在顶楼的画室里。
冬天,苏患上了肺炎,病情日益严重。
琼斯为了鼓励苏战胜病魔,画了一片常春藤叶,挂在墙上。
在琼斯的关爱和这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苏奇迹般地康复了。
当琼斯病倒时,苏才发现那片常春藤叶原来是琼斯画出来的。
琼斯因肺炎去世,而苏将那片常春藤叶永远挂在墙上,以纪念他们的友谊和爱情。
2.2 人物介绍1)苏:主人公,年轻有为的画家,患有肺炎,性格坚强、乐观。
2)琼斯:主人公,苏的室友和好友,富有爱心和才华,患有肺病。
3)贝尔曼:琼斯的老师,酗酒,性格火爆,但内心善良。
第三章:象征意义分析3.1 常春藤的象征意义常春藤在故事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代表了生命力和希望,也象征着琼斯和苏之间的友谊和爱情。
3.2 疾病的象征意义疾病在小说中象征着人生的困境和挑战,反映了主人公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勇敢和毅力。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友情的力量小说通过苏和琼斯之间的友谊,展现了友情的力量,表明在困境中,真挚的友情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和希望。
4.2 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小说通过琼斯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揭示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表达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主题。
第五章: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分析5.1 艺术手法小说采用了象征、暗示、烘托等艺术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2 语言特色小说语言优美、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丰富的对话,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心理。
《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欧·亨利的作品风格。
2. 通过引入《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以及他的作品特点。
2. 概述《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作者欧·亨利,引导学生了解他的作品风格,如“意外的结局”等。
2. 利用图片或插图展示《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章:故事背景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进行详细解读。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角色和配角。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第三章:故事情节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详细解读。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理解。
2. 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nalyze the conflicts and their resolutions in the story.第四章:人物性格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的常春藤叶》中的人物性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性格分析,包括主要角色和配角。
2. 探讨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人物性格,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探讨《的常春藤叶》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对故事的主题进行解读,如生命、友情、艺术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教案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朱珠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
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
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
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
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
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
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
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
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教案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2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
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
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
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
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
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
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 。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
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
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
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
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
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
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