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 格式:ppt
- 大小:713.50 KB
- 文档页数:28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诊治进展摘要]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MP逐渐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全球感染率达9.6%~66.7%不等,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第三位病原体。
临床医学上,M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非典型肺炎,在时间不断推移的情形下,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并对儿童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近几年时间内,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情形下,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逐渐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热点。
临床上,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是一个良性且自限性过程,在经大环内酯类治疗的情形下大多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近年来发现,部分患儿虽经正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甚至1周以上的历程,但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仍无明显改善,部分患儿出现病情加重、迁延不愈、严重的后遗症临床表现,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发生。
本文主要就RMPP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医学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提供建议。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诊治进展?在国内外学者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关注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相关文献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尚未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有确切定义[1]。
基于临床结果可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定义共识包括以下内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病程一般大于3或4周时间较长、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2]。
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会对儿童身体健康有较为不利的影响[3],就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诊治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关于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定义,某日本学者的观点内容为:患儿在连续一周或以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情形下,仍然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及影响学表现继续加重[4]。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摘要】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在患儿中尤为常见。
本文通过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揭示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
研究发现,感染最多的病原菌是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功能低下、长时间住院和使用抗生素等。
相关研究进展显示目前对该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还存在不足,建议加强病原菌监测和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
综合分析得出,及时发现和治疗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预防措施、临床意义、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是儿科重症疾病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和侵袭性,容易引起院内感染并且难以治疗。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更加困难,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中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特点,为临床防控提供依据。
2. 分析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儿个体因素、医疗操作因素、环境因素等,为提高感染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3. 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进行全面评估,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多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病情严重并且易于发生院内感染。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院内感染已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围绕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展开分析。
病原菌分布特点:1.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细菌为主。
细菌在医疗机构中容易传播,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呼吸科、儿科病房等部门。
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呈现多样性。
除细菌外,真菌、病毒等病原体也是潜在的感染源。
在院内感染中,部分病原体的分布并不稳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地点进行调查和监测。
3.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由于患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各类耐药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等。
危险因素分析:1. 医护不规范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医护人员不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等规范操作,易导致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
2. 患儿自身免疫功能较弱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由于年龄小、免疫力差,容易受到各类病原菌感染。
3. 医疗设施环境卫生状况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医疗设施环境卫生状况差,易导致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大量繁殖,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4. 过度使用抗生素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患儿因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接受抗生素治疗,长期使用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5. 患儿家属和访客的行为是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患儿家属和访客的不规范行为,如携带病原菌进入病房、不注意个人卫生等,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表明,预防院内感染需要全面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加强医疗设施的环境卫生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患儿家属和访客的健康教育,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患儿的身体健康。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诊治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是由支原体肺炎杆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肺炎。
该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一般情况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自限性愈合期约为2-4周。
然而,在某些病例中,疾病的症状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并且对治疗不敏感。
对于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断,通常可以通过病史、体征
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胸痛、发热和乏力。
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肺部啰音,但通常
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血常规和胸部X射线可以用来进一
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强力霉素。
对于对上述治疗方法无反应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
更强效的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药物。
此外,对于严重病
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支持性治疗包括休息、充足的水分摄取、退热药物和镇咳药物。
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提供额外的氧气和呼吸支持。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措施包括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频繁洗手、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以及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挡口鼻。
总体而言,大多数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可以通过上述治疗方法获得缓解。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病情恶化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2023年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规范化诊疗考核试题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指MPP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
(单选题)[单选题]A、3dB、5dC、7d(正确答案)D>IOd2、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单选题]A、MPP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
B、MPP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
C、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
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
D、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肺部早期会明显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正确答案)3、下列关于MPP重症的表现,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单选题]A、持续高热(39C以上)≥3天或发热≥5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正确答案)B、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C、出现肺外并发症,但未达到危重症标准;D、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脉氧饱和度W0.93。
4、下列关于MPP的治疗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单选题]A、重点是早期识别和治疗SMPP和FMPP。
B、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1・2d以内,病程14d以后仍持续发热,病情无好转者,常遗留后遗症。
(正确答案)C、轻症不需住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等,注意重症和危重症识别。
D、重症患儿应采取不同侧重的综合治疗,需要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抗凝等联合。
5、下列关于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MPP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单选题]A、常规用于所有轻症、重症和危重症患儿(正确答案)B、常规应用甲泼尼龙2mg∕(kg.d)C、部分重症患儿可能无效,需根据临床表现、受累肺叶数量、肺实变范围和密度、CRP和1DH水平、既往经验或疗效调整剂量,可达4-6mg∕(kg.d);D、一旦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好转、CRP明显下降,可逐渐减停,总疗程一般不超过14d。
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效果观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也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方法有很多种,而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是否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症状,成为了医学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
一、研究背景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一般情况下,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反复发作,给患儿以及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甲泼尼龙是一种合成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
而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支原体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备受关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批确诊患有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小儿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包括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缓解情况、体温的恢复情况、肺部炎症的吸收情况等,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明显好转,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肺部炎症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吸收,说明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患儿的肺部炎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差,症状缓解时间较长,部分患儿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体温和肺部炎症指标变化不明显。
四、研究结论通过本次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抗生素治疗。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体温恢复正常,肺部炎症指标得到了明显的吸收。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机制与治疗进展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进展与免疫关系密切,免疫与肺炎支原体入侵损害、炎症、混合感染关系密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在免疫炎症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抗感染治疗、抗炎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内镜灌洗或清除手术,糖皮质素等药物缺乏明确的用药标准。
目前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亟待规范化。
标签: 小儿;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免疫; 治疗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肺炎是儿科住院首位病因。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肺炎常见的病原体,占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23%~30%,学龄儿童占50%以上[1-2]。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尚无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合理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情仍进展的肺炎。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难治病例明显增多,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无明显的好转,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胸腔积液等严重的肺部病變,严重者可并发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并发症,进展为重症肺炎,引起过敏性紫癜、脑炎等肺外病变,甚至可致死亡[3-4]。
许多学者对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就该病的免疫机制、治疗进展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1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机制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未被阐明,但可以肯定与免疫关系密切,学者们从免疫与入侵损害、炎症、混合感染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1 免疫与入侵损害肺炎支原体入侵呼吸道是感染的首要步骤,其携带有P1黏附蛋白为主的黏附因子,对胰蛋白酶敏感,与宿主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会使肺组织吞噬细胞功能丧失,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肺炎支原体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可融合并侵入宿主的气道上皮细胞。
近年来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能够分泌具有免疫原性的细胞毒素致病因子,诱导细胞凋亡。
另一项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含有一种可能导致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凋亡的脂蛋白。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其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完善,院内感染已成为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一、病原菌分布特点1. 细菌(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在ICU等重症患儿中感染率较高。
其对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院内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
(2)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2. 真菌(1)念珠菌(Candida)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原菌,对于患儿的院内感染具有一定的危害。
尤其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呼吸机等情况下,院内感染的风险增加。
3. 病毒(1)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二、危险因素分析1. 抗生素的滥用部分患儿的家长对于抗生素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感冒发热,导致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正常的肠道菌群受损,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2. 呼吸机相关感染在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呼吸道的黏膜受到损伤,易于引发院内感染。
呼吸机使用不当或清洁不到位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3. 长期留院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能需要长期留院治疗,长期留院治疗不仅会增加家长与患儿的心理负担,还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4. 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其他慢性基础疾病,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结语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危险因素分析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严格执行呼吸机使用规范,减少长期留院治疗时间,同时加强患儿的免疫功能调节,以期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效果观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甲泼尼龙和阿奇霉素作为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一、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小儿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由支原体引起。
一般情况下,患儿接受抗生素治疗后症状会迅速缓解。
也有部分患儿存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表现为症状持续、反复发作,甚至抗生素治疗无效。
这类患儿对治疗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甲泼尼龙和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 甲泼尼龙甲泼尼龙是一种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作用。
在呼吸道感染中,甲泼尼龙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黏膜水肿,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2. 阿奇霉素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对支原体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其分布广泛,组织渗透性好,能够有效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达到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
1. 实验对象选取了20例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岁-8岁,均为经常规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的患儿。
2. 实验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改善情况。
3. 实验结果观察组患儿接受联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体温下降,咳嗽、咳痰明显减少,肺部炎症逐渐吸收。
而对照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后,症状仍未见好转,甚至部分患儿出现了耐药现象。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四、结论通过本次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表明,这种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文献解读1. 引言儿童肺炎是世界各地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支原体肺炎在儿童肺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要。
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或)下呼吸道感染。
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和鸡蛋白感染引起的肺炎大流行之前,全球范围内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难治支原体肺炎的报道较少。
2.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支原体是革兰氏阴性的细菌,它们通常在哺乳动物的呼吸道内寄生生活。
支原体肺炎不仅仅是一种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它还可以引起其他疾病,如眼结膜炎、支气管炎、中耳炎等。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表现一般是发热、咳嗽、喘息、喉咙痛等症状,非典型肺炎是一种表现不典型、易突发和难治疗的肺炎,以少量黏稠浆液性或血性痰液为主要症状。
发病后呼吸道症状为慢性化,病程长,容易复发,较难治愈。
3.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难度在于其对抗生素和免疫治疗不敏感,且容易复发。
目前,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药治疗等。
3.1 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首选抗生素,但支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因此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一些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抗生素的治愈率在60%以下。
3.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另一种方法,但目前免疫治疗在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人工合成纤维素(β-(1,3 / 1,6)D-葡聚糖)免疫治疗后,他们的呼吸道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3 中药治疗目前,中药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也受到了一定关注,但其治疗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中药治疗的优点在于副作用少。
4.随着全球儿童肺炎的不断高发,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且治疗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由于病原菌特点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引起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本文将从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医院感染的原因,以期能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
一、病原菌特点1. 支原体的易感性支原体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尤其在儿童患者中更加突出。
支原体的细胞壁不容易穿透抗生素,使得抗生素对支原体的杀灭作用减弱,从而导致治疗的难度增大。
2. 迁延性感染支原体肺炎常常伴随着迁延性感染的特点,即使进行了相应的治疗,患者的症状也可能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患儿需要接受长期或反复的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3. 潜伏期长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较长,一旦患者传染给其他人,可能在患者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就已经开始传播。
这增加了感染的隐蔽性,使得医院感染的控制更加困难。
二、危险因素1. 医疗操作过程引发的感染在医院内,患儿需要接受各种医疗操作,例如插管、吸痰、血管置管等,这些操作有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尤其是对于支原体这种耐药性强、易迁延的病原菌来说,一旦感染发生,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2. 医护人员和患者交叉感染医护人员作为医院内的重要传染源,有可能成为支原体肺炎的传播者,尤其在经过患者治疗后未及时进行手卫生或穿戴好防护用品时,容易将病原菌传播给其他患者,从而引起医院内的感染传播。
3. 医院环境污染医院内的环境污染也是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床单、枕头、空气等途径上,支原体可以长期存活,易引起交叉感染。
医疗设备、手术器械的污染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患者免疫力低下患者在患有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时,更容易感染支原体肺炎,一旦感染发生,治疗的难度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