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失眠诊断标准

慢性失眠诊断标准

慢性失眠诊断标准

失眠诊断标准:A-F均须具备

A.主诉(满足至少一项):①入睡困难;②睡眠维持困难;③早醒;

④不能按时上床睡觉;⑤没有父母或看护者的干预则无法入睡。

B.日间症状(满足至少一项):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行为紊乱(如:多动、冲动、攻击);⑦兴趣、精力减退;⑧容易出错/发生事故;⑨睡眠过度关注或对睡眠状况不满意。

C.睡眠问题非单纯为无睡眠条件(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或睦眠环境不合适所致。

D.睡眠障碍和相关日间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

E.睡眠障碍和相关日间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

F.睡眠问题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总结(心理咨询初学者)

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总结 (心理咨询初学者)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的初学者,学习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受焦虑、抑郁、失眠各种症状的影响,我想通过学习心理学来搞清楚原因,并完成自我诊断、治疗和提高的目的。我写了一个小小的失眠方面的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请大家共同探讨。 失眠给很多人带来痛苦,感觉备受煎熬。其实,失眠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身边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曾今或者现在都经历过失眠。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把失眠看做一件很普通的生活事件来看待,然后再来简单列举一些失眠的原因: 1、有些人在性格上是属于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想追求完美,进取心太强,对自己要求很高,做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或者说是接受不了失败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失眠的情况。 2、有些特殊的时期,如:高考期间,我们特别关注自己的睡眠,希望自己好好休息,然后做什么事情都精力充沛,做的特别成功完美。越是想着睡个好觉,过度的关注睡觉,越是想控制睡眠,越容易造成失眠。然后就是恶性循环,后来变成关注失眠,而导致更严重的失眠,时间超过3个月,就变成了真正的失眠。 3、还有些时候,如:谈对象的时候,刚跟前任分手,想将前任忘得的干干净净,然后开始下一段恋情。然而就是这种强迫自己忘掉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失眠。 找完原因了,我们开始寻找治疗方法: 1、放弃过度的进取心,接纳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或者说是不完美的结果,敢于面对失败,承认自己不是超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

人。做什么事都揣着一颗平常心,不但对睡眠帮助很大,在平常的待人处事和情绪控制方面都很有益处。 反思,进取心过强造成的失眠,其实是一种病态的执着造成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幻想,唯有真正的放下幻想,才能得到平静、平常心,才能够接地气。 2、客观地看待失眠,对待失眠的态度正确了它就不是一个病,慢慢就调整过来了,态度错误了它就成了病。不要刻意尝试控制睡眠,过早的睡觉或者创造很安静的睡眠环境,一晚上就睡了三个小时醒了,玩手机、看书、看电视都行,不要翻来覆去地想着我要好好睡一觉,或者生气自己怎么又失眠了,玩累了感觉瞌睡了再睡一会,第二天按时起床,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3、强迫症造成的失眠,首先要解决强迫行为的问题,然后就是放松,不要控制睡眠,参照前两条。 4、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一个人如果生活很单调、很无聊,而且每天脑力、体力消耗不大,不是很累的话,失眠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怎么自己会失眠。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改变你的生活习惯,尝试做些运动,让自己的身体疲乏、劳累一点,睡前放松。生活很单调的话,可以尝试多参加一点活动,调节一下生活节奏。 我的分享基本上就是这些,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我认为比较精辟的话:失眠是替罪羊,不是失眠影响你,而是你不放过失眠。 有愿意跟我一块学习交流的朋友,我热烈欢迎,我的口口一二二三四三一五三八。

二张图搞定失眠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概述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发表多项与失眠有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陈旧,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为此,2015年10月,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涵盖与睡眠医学相关的多个科室(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的睡眠医学专家成立指南制定专家委员会,以编制适合国情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专家组经过反复和充分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历时1年时间,完成了指南的撰写。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诊断(标准) 根据ICSD-3,慢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如下,且标准A~F都必须满足: A.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上:(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4)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5)没有父母或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B.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1条或以上:(1)疲劳或萎靡不振;(2)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3)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4)情绪不稳或易激惹;(5)日间瞌睡;(6)行为问题(比如:活动过度、冲动或攻击性);(7)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8)易犯错或易出事故;(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失眠-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失眠症(insomnia)

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 (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 (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 (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 (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 (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

失眠症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现状

2011 V ol.32 No.4 193 ·综 述·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夜间睡眠障碍,作为一种原发或继发状态,它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失眠可导致患者日间功能缺陷,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2]。通常而言,睡眠-觉醒被描述成两个主要传输模式间的平衡状态:激活(主要受谷氨酸调节)和抑制[主要受γ-氨基丁酸(GABA )调节][3]。目前,促睡眠药物依然是失眠症治疗的主要方案,主要以GABA 、5-羟色胺(5-HT )和组胺等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为靶点调节上述平衡状态。近年来,大量以非传统作用靶点为目标的新型药物进入研究甚至临床使用,给失眠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失眠症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现状 陆 峥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上海 200065) 摘要: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促睡眠药物是失眠症治疗的主要方案。近年来,大量以非传统作用靶点为目标的新型药物进入研究或临床使用,给失眠症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本文综述失眠症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现状。关键词:失眠症;诊断;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338.63;R9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188(2011)04-0193-07 收稿日期:2010-09-06;修回日期:2011-02-11 作者简介:陆 峥,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焦虑障碍及心境障碍的基础与临床。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omnia in the diagnosis and drug therapy LU Zhe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5,China ) Abstract: Insomnia is the most common sleep disorder. Sleep-promoting drugs are a major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In recent years, as a large number of new drugs with non-traditional targets are used in clinic and trial, some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have been brough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omnia in the diagnosis and drug therapy. Key words: insomnia; diagnosis; drug therapy 1 分类和诊断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2)[4]、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IV-TR )[5]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6]是目前国际上诊断失眠症的主要参考依据。ICSD-2对失眠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细致的分类,共包括10个亚型:适应性失眠、心因性失眠、异相失眠、特发性失眠、睡眠卫生不良、精神障碍导致的失眠、药物或物质导致的失眠、医源性失眠、未分类失眠和生理性失眠。而DSM -IV-TR 中将原发性失眠症从其他睡眠障碍中(例如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单独列出,并需排除精神障碍以及药物或物质引起的失眠。DSM-V 睡眠障碍分类咨询委员会建议用单一的诊断来代替目前DSM 中关于药源性失眠和精神障碍相关失眠,以消除由于使用这些条目而误以为其他因素与失眠之间存 失眠症的药物治疗专题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长期、严重的失眠不仅给患者身体、人际关系、生活和工作等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恶性事故发生。据报告:在中国,有45.4%被调查者在过去的1个月中,有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及社会功能,影响生命质量,失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子。 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2.分类(标准)及历史沿革 2.1根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病程超过3个月)、短期失眠症(病程在1~3个月内)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2.2历史沿革: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各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精神类疾病(焦虑、抑郁症等)与失眠三者互为因果,原有的原发与继发性失眠的诊断是不严谨的。因此,对失眠障碍

的诊断不再进行原发、继发的分类,失眠障碍能单独诊断,也可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3.流行病学 3.1危险因素:(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 4.0%、青年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对儿童(12岁)的调查并未发现失眠存在女性易患性。(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 5.4倍。(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在30%-60%。(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6)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量表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3倍。(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3.2失眠症的现患率: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

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情绪紧张和神经压力,使大脑神经活动能力减弱,病情迁延。神经衰弱的临床症状表现繁多,故在对其进行诊断时长面临误诊的风险。因此做好神经衰弱的诊断工作,十分地有必要。 1、神经衰弱患者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记忆力减退,脑力迟钝,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对全身进行检查,又无躯体疾病如肝炎等,也无脑器质性病变。 表现以下症状中的任何两项: ①易兴奋又易疲劳。 ②情绪波动大,遇事容易激动,烦躁易怒,担心和紧张不安。 ③因情绪紧张引起紧张性头痛或肌肉疼痛。 ④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惊醒,多梦。 2、上述情况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造成不良影响。 3、病程在3个月以上。 4、排除了其他神经症和精神病。 需要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辅助检查可与之鉴别: 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早期和缓解期,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但患者对其疾病抱无所谓态度,无迫切求治要求,并有相应的精神病性症状,可资鉴别。 2、其他神经症:神经衰弱症状也常见于焦虑症、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等。若患者有这类疾病的典型症状,按等级鉴别诊断原则,应首先诊断为其他类别的神经症。 3、抑郁症:鉴别诊断常很困难,特别是轻度抑郁症患者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这是因为抑郁症患者常有失眠、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缺乏和各种躯体不适感,两类症状类似,躯体检查均无相应阳性体征,如忽视检查患者抑郁情绪往往导致误诊。因此,临床上诊断神经衰弱时,必须排除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愉快感桑、对日常生活兴趣丧失、自责自罪、常萌生消极自杀的意念。患者的症状可呈现晨重夜轻的节律性波动,早醒是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点。抑郁症病程可有周期性缓解。 4、慢性疲劳综合症:这是一组新近提出的以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不能以休息解决的。

我国成人失眠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悼。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II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IV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失眠按病因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

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 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特别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物、镇痛药、镇静药、茶碱类药、类固醇以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4)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包括入睡潜伏期(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持续时间和总睡眠时间。需要注意在询问上述参数时应取用平均估计值,不宜将单夜的睡眠状况和体验作为诊断依据;(5)进行睡眠质量评估,

(医疗药品)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0%的人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解决失眠问题。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及许多国内外专家非常重视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按需治疗”和“小剂量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为了规范失眠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制订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草案),经过国内各位神经科及精神科专家的多次讨论与修改,达成了以下专家共识。 一、失眠的定义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min;(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3)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4)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h;(5)日间残留效应(dinumalresidualeffects):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二、失眠的分类 根据病程分为:(1)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2)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个月;(3)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 三、失眠的诊断 失眠是一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睡眠障碍,该病易被漏诊,仅5%的失眠患者就该问题求医,有70%的患者甚至未向医师提及症状。这就迫切要求临床医师提高失眠的诊疗水平。另外,

还应考虑一些仅以失眠为表现的神经精神疾患及其他躯体疾病。其中一般情况包括临床症状、睡眠习惯(询问患者本人及知情者)、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专项睡眠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包括:(1)睡眠日记、睡眠问卷、视觉类比量表(VAS )等;(2)多导睡眠图(PSG );(3)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 );(4)体动记录仪(actigraph );(5)催眠药物使用情况;(6)其他(包括睡眠剥夺脑电图等)。 四、失眠的药物治疗(表1) 表1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剂量内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药物 半衰期 宿醉效果 失眠反跳 耐受性 成瘾性 备注 苯二 氮 ? 类 药 物 三 唑仑 短(<6h ) 0 +++ +++ ++ 较其他苯二氮?类药物呼吸抑制小,最大剂量0.25mg 咪哒短(<6h ) 0 +++ +++ ++

_失眠的治疗和最新诊断标准

S 家庭医生·生命健康 现代人失眠的越来越多,很多失眠者都靠吃安眠药入睡,但又担心吃安眠药会上瘾、有副作用。 医学上定义,真正的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睡眠程度浅和经常梦魇、早醒等。按照最新诊断标准,失眠按照病程的长短可分为短期失眠(3个月以内)和慢性失眠(长于3个月)。 对于短暂的失眠,患者不必过度担忧。越是怕失眠,脑细胞就越兴奋,担忧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旦出现长期失眠,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患者应该尽早到医院神经科或专业“睡眠中心”进行系统化治疗。 失眠的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即行为与认知治疗)两类。注意睡眠卫生是失眠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睡前服用有兴奋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如酒精、咖啡、浓茶)、为睡眠提供一个最好的环境(避免强光、噪音,温度适宜)等。对于通过放松身心、调整作息方式均无法改善睡眠状况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一般首选新型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它具有起效快速、不良反应较少等特点。 一些失眠患者排斥处方药,自行治疗失眠。患者 要明白,安眠药不等于安定药。老一代安眠药有安定成分,可形成依赖性。如果不科学用药,一旦停药,失眠反弹得更厉害。新一代安眠药大多为非安定成分,影响要小得多。 按摩、针灸、吃保健品、煲汤食疗等,是患者爱尝试的非处方改善睡眠的方法。如果患者能通过这些非处方方法改善睡眠,则可以继续尝试,但要排除一些质量伪劣的、成分不明的非正规保健品。失眠与心理因素也有相当的关系。所以,治疗失眠,安慰剂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成年人每天要睡8小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 实,不必拘泥于每晚睡多少小时。睡眠是否好,要看本人的具体感受,只要睡到次日精神旺盛、头脑清醒、办事效率高、处理问题得当,就说明睡眠已经足够。 生活上注意一些细节,可以减少失眠的概率。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把握睡眠时间。睡眠时间通常应维持在7~8小时,可以根据个体差异改变。如果入睡快而睡眠深、无梦或少梦,睡上6小时就可以完全恢复精力。如果入睡慢且睡眠浅,多梦,就是睡上10小时,还是不能使精神清爽。要通过各种治疗,才能有效睡眠。 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的好坏与睡眠环境相关。在15℃~24℃的温度中,可以安睡。在发射高频电离电磁辐射源附近居住、长时间睡眠不好而非自身疾病所致的,最好到远处居住。 坚持锻炼。失眠患者要坚持锻炼。每天早晨坚持晨练,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或晚饭后散散步,使精神放松,睡眠中枢工作正常,有利于入睡。 相关链接:失眠障碍最新诊断标准 A.对睡眠的质或量有显著的不满意主诉,伴有以下至少一项症状: 1.入睡困难; 2.维持睡眠困难,以频繁觉醒或觉醒后入睡困难为特征; 3.早醒后不能再次入睡。 B.因睡眠困扰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在社交、职业、教育、学术、行为或其他重要方面功能缺损。 C.睡眠困难每周至少发生3次。 D.睡眠困难至少已有3个月。 E.即使有足够的睡眠机会,仍发生睡眠困难。 F.失眠不由物质(如药物滥用)生理效应所致。H.共存精神疾病和医疗情况不足以解释显著的失眠主诉。 文/张乾 失眠的治疗 最新诊断标准 和 49

失眠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失眠症 (insomnia)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重点专科强化建设项目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

失眠评估标准

失眠的评估标准 失眠通常是一种症状,有时也成为一种疾病,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某些疾病。在临床上继发性失眠十分常见,比如继发于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等。在临床上失眠很容易被漏诊,仅5%的失眠病人就该问题主动求医,有70%的病人甚至未向医师提及失眠症状。这就迫切要求临床医师提高对于失眠的诊疗水平并且熟悉有关的诊断与评估方法,这是对于失眠进行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环节,其中部分方法对于评估失眠的治疗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正确的诊断失眠,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治疗失眠,以防止从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wk)转变为短期失眠(病程大于4wk,小于6mo)或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mo)。对于治疗效果进行及时评价,有助于适时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失眠的定义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或)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导致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 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的定义高度完整概括了失眠的临床特征,也是诊断失眠的具体条件。 (l)有效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超过30min)、熟睡维持困难、易醒(夜醒2次或2次以上)和早醒。 (2)睡眠质量下降:以浅睡眠为主,慢波睡眠第3、4期缺乏或明显减少.或由于频繁觉醒而导致睡眠结构断裂(睡眠碎片),降低了睡眠质量。 (3)有缺睡的表现: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脑和躯体功能下降。表现

为晨起后无清晰感或整个不够清醒、头昏、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恢复精力充沛、疲乏无力或打瞌睡等,影响生活、工作与学习。 是否存在由于睡眠不足对功能和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是诊断失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指标。由于睡眠需要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睡眠时间的减少并不一定都具有病理意义。如果在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的同时,并无不良后果,可能是自然正常睡眠时间的缩短,不能诊断为失眠。只有当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的同时,又存在由于缺睡导致脑和躯体功能下降的临床表现时,才能诊断为失眠。因此,有缺睡的表现是临床诊断失眠的必备条件之一。失眠的诊断与评估方法失眠病人常常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对于失眠的自我评估存在偏差,特别是过分夸大失眠的时间和危害,因此,根据病人的主观感觉诊断失眠有时是不准确的。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失眠有关的诊断方法,并熟练选择应用和综合分析这些方法,才能为失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失眠的诊断与评估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各点。 一、诊断评估标准 1、临床症状是否存在失眠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睡眠的相关参数: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早醒、有无多梦、自我感觉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对子白日的功能影响程度等;失眠发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和失眠的促发因素。 2、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情况包括每次睡眠需要多少小时、午睡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同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为了规范失眠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失眠诊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起草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历经多次修订,于2006年正式发表。该共识对于规范失眠的临床诊治已经发挥重要指导作用。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近年来失眠诊疗领域相关的进展资料,结合我国国情,经多次讨论形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有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Ⅲ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Ⅳ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失眠按病因町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眼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

解读失眠症

解读失眠症 前言 睡眠占人的总寿命的1/3,是维持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在具有良好的睡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保证生活质量、完成各种社会活动。 在如今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失眠症逐年上升,据统计,美国大约有1/3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日本,加拿大,法国,芬兰这一比例分别为21%,18%,12%,19%。失眠症对个体和社会均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人群患病率为10%-20%,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在中国香港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失眠的发病率为5.9%左右。 本文不仅仅献给精神心理的工作者,还更希望广大临床工作者能够阅读此文,关注自己的睡眠问题,尤其是在医疗大环境如此恶劣、每天工作强度如此大的情况下,或许,在你不知觉的情况下,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从而导致焦虑,抑郁,或促发其他疾病。

2014年4月丁香园调查派对于丁香园会员抑郁和焦虑情况的调查,其抑郁和焦虑人群所占比例让人大吃一惊。(https://www.doczj.com/doc/9d1326159.html,/report/dxy/id/71878)

这篇临床综述旨在总结关于失眠的定义,流行病学,失眠的模式,评估(重点是病史采集),诊断,治疗等。 定义 失眠症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通常是一种症状,有时也成为一种疾病,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某些疾病,比如继发于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等。 根据失眠持续时间一般分为短暂性失眠(1周内),急性失眠(1周至1个月),亚急性失眠(1-6个月)和慢性失眠(持续6个月以上)。 在临床工作中,失眠很容易被漏诊,仅5%的失眠患者就该问题主动求医,有70%的患者甚至未向医师提及失眠症状。此外,失眠患者常常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对于自我客观睡眠状态评估存在偏差,特别是过分夸大丧失睡眠时间。 经历过失眠的人告诉医生,对于失眠,简单地说,就是睡眠困难。失眠通常被描述为,尽管努力让自己入睡,但是依然无法获得较好的睡眠质量,并为此感到痛苦。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多数人在一年内的每个时点都会经历,此外,有10%-20%的人会长期受失眠的影响,并与一些社会心理、精神、躯体症状,以及潜在的睡眠障碍有关。一般诊断为失眠症包括:1 有效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超过30 min)、睡眠维持困难、易醒(夜醒2次或2次以上)和早醒。2睡眠质量下降:以浅睡眠为主,慢波睡眠第III、IV 期缺乏或明显减少,或由于频繁觉醒而导致睡眠睡片段化,降低了睡眠质量。 3患者主诉至少下述一种与睡眠不足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易激惹;日间思睡;兴趣、精力减退 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对睡眠过度关注。是否存在由于睡眠不足对白日功能和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是诊断失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指标。 由于睡眠需要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睡眠时间的减少并不一定都具有病理意义。如果在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的同时,白日并无不良后果,可能是自然正常睡眠时间的缩短,不能诊断为失眠。 只有当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的同时,白日又存在由于缺睡导致的脑和躯体功能下降的临床表现时,才能诊断为失眠。因此,存在与睡眠不足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是临床诊断失眠的必备条件之一。 不管是短期的失眠,还是长期失眠的,都会影响日间社会功能,并且,对于慢性失眠,还对健康和社会不利,呈现双向关联。如果存在其他症状,如头晕或疼痛,没有仔细分析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可能是由头晕或疼痛导致的失眠,如果单纯治疗失眠的症状,是治标不治本的,常常也无效。 失眠在睡眠医学研究与实践中有着具体的定义,为排除标准和达到诊断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失眠一词为外行和专业使用解释医学文献时,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因为对于失眠的干预性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失眠症的诊断】 失眠症的主观标准为:主诉睡眠生理功能障碍;白天疲乏、头胀、头昏等症状为睡眠干扰所致;仅有睡眠量减少而无白日不适(短睡者)不视为失眠。 失眠症的客观标准要根据多导睡眠图结果来判断:睡眠潜伏期延长(>30分钟);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6小时半);觉醒时间增多(每夜>30分钟)。 由于失眠症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引起,对此类患者需进行2周的观察和记录。包括就寝、起床时间,睡眠持续时间和质量、夜间觉醒情况等主要症状与规律;询问饮酒、含咖啡因饮料及用药情况、生活习惯等等。同时还需进行详细的内科系统检查,必要时应做心理分析、精神病转科检查、多导睡眠图等其他客观检查,从而确定失眠症的类型、严重性、持续时间及失眠的原因。 【失眠症的治疗】 治疗失眠首先要消除导致失眠的各种原因,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阻止短暂性失眠进展为慢性失眠。失眠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一) 药物治疗 催眠药的主要疗效是改善睡眠。因此,催眠药是治疗短暂性失眠症和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的首选药物。对于能够找到原因的继发性失眠症,催眠药可作为辅助疗法。 为了使药物治疗发挥最高疗效,应注意几个基本原则: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从最小剂量开始、以最小药量达到满意的睡眠;间断给药(2~4次/周);短期使用(常规用药不超过3~4周);逐渐停药(每天减原量的25%),防止停药后失眠反弹;药物疗法应与良好的睡眠习惯相结合;当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时,应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以确定催眠药是否依然有效、有无副作用的发生。催眠药的选择可根据失眠的类型与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以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应选用短效药;夜间睡眠表浅、易醒者可选用中效药物;夜间睡眠易醒和早醒者应使用长效药物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失眠者应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精神异常所致的失

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到的关于失眠障碍和诊断标准陈列如下: 标准A-F必须满足。 A.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1)入睡困难; (2)睡眠维持困难; (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更早醒来; (4)在适当的时间不肯上床睡觉; (5)难以在没有父母或者照顾者的干预下入睡。 B.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因为夜间睡眠困难而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1)疲劳或缺乏精力; (2)注意力、专注力或者记忆力下降; (3)在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习等功能损害; (4)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 (5)白天嗜睡; (6)行文问题(比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 (7)驱动力、精力或动力缺乏; (8)易犯错误或易出事故; (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感到担忧。 C.这些睡眠和觉醒的异常不能完全被不合适的睡眠机会(比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者不合适的睡眠环境(比如: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所解释。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症状至少每周出现三次。

E.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相关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 F.这些睡眠和觉醒困难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 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障碍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且没有频率的要求。其他类型失眠障碍的诊断适用于那些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但是不符合慢性失眠障碍和段爱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这个诊断是暂时的,只是因为缺乏更多的信息来讲他们归类为慢性失眠障碍或短期失眠障碍。 针对失眠障碍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并且尽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避免因失眠障碍造成身体、生活、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在不断调整自身作息习惯同时,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去借助外力进行自我睡眠调节。寻医、药物治疗、光照疗法等其他手段。PEGASI倍佳睡智能睡眠眼镜就是通过一种非药物物理光照调节方式去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水平,从而帮助优化睡眠质量。利用可见光短波比长波有更强的褪黑素抑制效应和更像的时相转移能力,采用可见光波(蓝光)进行自然光照模拟,通过柔和的光照调动自身细胞活性,通过物理光照,激发ipRGC细胞下黑视素(Melanopsin)放电,调节体内褪黑激素分泌水平,安全有效。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精神压力加大,睡眠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研究表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存在着严重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使脑力活动发生衰退,长期的睡眠障碍还可使大脑的感觉和智力的敏感度降低,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丧失 1、睡眠障碍的病因和患病率 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睡眠环境中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 一般认为,睡眠障碍与日常生活习惯、吸烟、咖啡类饮料的摄入、职业因素有关。 调查资料显示约5%-35%成年人患有睡眠障碍,妇女、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患病比例更高。睡眠障碍不仅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工作效率,还增加事故隐患及精神疾病危险。 2、睡眠障碍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2.1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常用的有《精神类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指南(ICSD)》。这些标准大体上类似,在一些亚型划分上有所不同。 2.2 我国睡眠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我国多采用中国精神基本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其有关睡眠与

觉醒障碍分类(1995)包括各种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节律紊乱,不包括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因素引起的睡眠与觉醒障碍。 2.2.1失眠诊断标准: (1)睡眠障碍几乎为惟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2.2.2嗜睡症诊断标准: (1)白天睡眠过多,持续1月以上。 (2)不存在下述情况:I睡眠时间不足;II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III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麻痹、睡前幻觉或醒前幻觉等);IV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嗜睡;V以睡眠障碍为症状之一的其他精神障碍。 2.2.3 睡行症诊断标准: (1)在睡眠中起床活动,一般持续数分钟,不到1 h。 (2)无言语反应,不易唤醒。 (3)发作后自行回到床上或躺在地上继续睡眠。 (4)次晨醒来对经过不能回忆。 (5)无痴呆和癔症的证据,可与癫痫并存,但应与痫性发作鉴别。 2.2.4 夜惊诊断标准: (1)幼儿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

失眠有哪些诊断标准

失眠有哪些诊断标准 据统计,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睡眠不良者竟高达5亿人。在失眠人群中有73%的患者从未看过专科医生或用药物治疗,失眠成为困扰很多人的精神疾病,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医书上对失眠定义得非常简单,即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叫做失眠,只要是睡不着觉的、睡不醒的、睡不好的统一都叫失眠。其实,失眠是有诊断标准的,下面我们就请广州协佳医院精神科的专家张可斌来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可供大家参考。 失眠的四大标准 标准一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没有睡着; 标准二半夜老醒,醒来的次数超过两三回; 标准三天还没亮就醒了,俗称早醒; 标准四夜夜做噩梦,噩梦连篇,噩梦的情节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样。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晚上睡得不好,但是第二天人精力很充沛,情绪很愉快,上班不出错,按照美国的标准,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失眠,只能认为是睡眠时间不够。 失眠是人们最容易得的一种病,但如果只是偶尔或短暂性地发生睡不着觉的现象,且情况并不属于以上四种标准之内,那就不应该将自己的睡眠状况定性为失眠,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抑郁和焦虑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失眠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精神压力造成的?有多大比例是生理上的原因?根据医院门诊或者病房内失眠的病人的案例,大概80%以上都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压力造成的,所以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就是解决心理上失眠的负担,抑郁和焦虑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大学一年级的男学生,失眠三个月,一晚上也睡不着,什么药都吃遍了也没用。原来小伙子交了两年的女朋友三个月以前结婚了,新郎却不是他。从此以后他就失眠,后来吃了很多安眠药都没治好,依然睡不着。我给他开一张方子,让他试一试,他一看方子笑了,上面写了四个字“再找一个”!果然不到两个星期,他接受了另外一段感情,自己的失眠症状也消失了。实际上想要根治失眠,就要先解决自己的心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