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处理策略PPT精选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43 MB
- 文档页数:33
第十一章周围血管疾病中医药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潘恩山讲师第五节下肢静脉性溃疡学习要求掌握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定义、诊断与治疗方法。
熟悉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命名、临床特点、鉴别诊断。
了解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病机、预防与调护。
概述概念: 指继发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而导致的小腿慢性皮肤溃疡。
范畴:相当于中医的臁疮。
命名:《证治准绳》称为裤口疮、裙风,《外科证治全书》称为烂腿,俗称老烂脚临床特点高危人群:本病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为丹毒或筋瘤的后期并发症。
临床表现:溃疡前患部有长期皮肤瘀斑、粗糙表现;溃疡发生时疮面经久不能愈合,或溃疡愈合后易因损伤而复发。
病因病机内因:经久站立或负重,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致下肢血气运行无力,血流瘀滞,肌肤失养,湿盛于下。
外因:多由皮肤损伤,复感毒邪,毒邪化热,湿热蕴结于下而成。
西医病因下肢深、浅静脉及交通支血管的结构异常、静脉压力增高是小腿皮肤营养性改变和溃疡发生的解剖病理基础。
长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造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长期站立、腹压过高和局部皮肤损伤是溃疡发生的诱发因素。
诊断要点病史:患者有长期站立工作和负重史,并患有静脉曲张。
常为筋瘤后期的并发症之一。
年龄:以中老年多见。
部位:多发生于小腿下1/3,内侧多于外侧。
临床表现:依据发病过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溃疡前期、溃疡期、溃疡愈合期。
溃疡前期患者因长期站立及下肢浅静脉曲张而出现小腿下段肿胀,内踝上方或外踝上方皮肤出现红褐色或青紫色瘀斑,皮色渐趋淡青色,出现脱屑、粗糙、色素沉着、趋近苔样变,局部可有轻度瘙痒感。
溃疡期溃破:苔藓样变的皮肤渐出现裂隙,可有渗出及结痂。
患部如遇损伤易发生溃破、糜烂、渗出。
若合并感染,溃疡面出现脓液、坏死组织,周围皮肤红肿。
溃疡边界:坏死与溃疡扩大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局限在固定大小,周围红肿可消退,遗有色素沉着及皮肤营养障碍表现。
溃疡初期溃疡中期溃疡愈合期 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色素沉着逐步改善,溃疡面干净、出现鲜红色,则溃疡可渐愈合形成瘢痕。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处理策略(全文)下肢静脉性溃疡并非是某种疾病的全部,而是某种潜在疾病的症状,常由于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而导致静脉内持续高压所致,因此针对解除静脉高压的病因治疗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效的局部处理,才能促进溃疡愈合。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则治疗所需时间长,愈合慢,治愈率低,愈合后复发率高。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处理方案如下:1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下肢长时间下垂及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减轻下肢静脉淤血和肿胀。
2 对于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推荐压力治疗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压力治疗的目的是对抗重力作用,促进下肢血液正常向心性流动,降低静脉高压,改善局部愈合环境,促进溃疡愈合。
压力治疗通过对下肢施加外力,使足踝压力高于膝部压力,有证据表明足踝压力达到40mmHg才可有效减低静脉高压。
接受压力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压力治疗的绝对禁忌症包括:严重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充血性心衰、化脓性静脉炎、股青肿。
压力治疗的相对禁忌症包括:渗出性皮炎、对绷带或压力袜成分不耐受、肢体感觉异常、周围神经病变、原发性慢性关节炎。
当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同时存在动脉系统病变时,压力治疗可能会导致动脉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因此为患者行压力治疗前要首先检查患者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应进行ABI 测定。
压力治疗的装置有多种,包括压力绷带、间歇空气压迫装置、压力袜。
压力绷带包括短延展绷带、长延展绷带、复层压力绷带。
短延展绷带的延展度超过自身长度10%-100%。
当肌肉处于休息状态时,绷带基本不产生压力;运动时,肌肉收缩变粗,绷带直接作用于肌肉,产生较大的压力,恢复腓肠肌泵功能,挤压静脉,帮助静脉血回流至心脏。
因此短延展绷带的静息压低,工作压高。
而长延展绷带延展度超过自身长度100%。
在休息或者运动时都会产生压力。
由于绷带具有较强的弹性,因此作用在肌肉时,绷带本身也会由于弹性而伸长,降低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