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06 KB
- 文档页数:4
胆总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是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滞留在胆总管中形成的。
临床上,患者可能出现胆绞痛、黄疸、发热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胆总管结石,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是胆道镜下结石取出术。
胆道镜下结石取出术是指通过胆道镜插入体内,结合内窥镜技术,直接将胆总管结石取出。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胆道镜下结石取出术的手术流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麻醉、插入胆道镜、取出结石、取出胆道镜。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经过全身麻醉,以确保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手术开始后,医生会通过经皮穿刺法将胆道镜插入到患者的体内。
胆道镜是一种柔软的管状器械,可以通过经皮切口进入胆管系统,进而观察到胆总管结石的位置和大小。
当胆道镜插入到胆管中时,医生会使用特殊的器械,如取石篮、取石钳等,将结石夹取并取出。
插入过程中,医生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胆管周围的组织和器官,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当结石被完全取出后,医生会将胆道镜缓慢地从患者体内移除,结束手术。
胆道镜下结石取出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疼痛,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其次,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结石的位置和大小,并通过内窥镜完成结石的取出,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最后,由于结石取出后胆管恢复通畅,症状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胆道镜下结石取出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对于较大的结石、多个结石或结石过长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来完成结石的取出。
此外,对于一些存在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如胆管炎、胆管肿瘤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胆道镜下结石取出术之前,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这包括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胆道镜下结石取出术,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的效果分析作者:雷晓东邓伟均李苏明邱培才利民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微创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患者280例,根据手术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60例,两组都采用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
对照组术后ALT与AST值都有明显提高(P < 0.05),而治疗组只有ALT有明显波动(P <0.05)。
结论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有更好的效果,对于肝功能的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肝功能[中图分类号] R6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022-02胆囊、胆总管结石患病率占人群的10%左右,在胆石症患者中90%以上为胆囊、胆总管结石。
在我国部分大城市其发病率达10%,且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胆囊、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众多,疗效不一[1-2]。
除手术方法外还有中、西药溶石、物理技术碎石等。
现代外科的标志微创外科腹腔镜技术,在全国已广范应用于临床治疗,微创外科将是未来外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3]。
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微创外科最成熟、最完美的标志性手术,它的兴起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如今它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现代“金标准”手术[4]。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微创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280例,入选标准:全部患者既往无黄疸、腹部手术史;排除难以耐受气腹和全身麻醉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入选患者中,男150例,女130例;年龄26~78岁,平均(49.81±2.62)岁,病史1个月~6年。
胆管结石的最佳治疗方法
胆管结石的最佳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数量、症状和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内镜取石术(ERCP):通过内镜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找到胆管口,再用工具将结石取出,这种方法成本较低、风险较低、治疗效果较好。
2.经皮经肝胆管镜手术(PTCS):在皮肤上开一个小的孔,经过肝脏进入胆管,通过特殊的工具取出结石,该方法对于大、复杂性结石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下的胆管探查、胆管结石碎石术等,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专业的医疗技能和设备。
4.药物治疗:对于小的结石可以尝试口服药物,如利胆药、抗生素等,以促进胆汁的排出和减轻症状。
5.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予以观察和保守治疗,定期监测、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避免胆结石复发。
综合而言,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胆管结石患者需注意饮食、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
吃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以减少结石的发生和复发风险。
ERCP+LC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研究朱璞太;周瀛【摘要】目的探讨ERCP及相关治疗术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180例胆囊结石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手术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ERCP+LC同期组(78例)和ERCP+LC分期组(102例),同期组在进行ERCP取石后即刻行LC,分期组在ERCP取石后,间隔2~5 d再行LC,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指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RCP+ LC同期组ERCP手术时间、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ERCP+LC分期组(P<0.05),术中出血量高于ERCP+LC分期组(P<0.05).分期组鼻胆管引流管例数明显多于同期组(P<0.05),分期组ERCP后中转LC+ LCBDE取石例数高于同期组(P<0.05),两组患者ERCP/EST取石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净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RCP+LC分期或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相近,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相较于分期治疗法,ERCP+ LC同期治疗在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特征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8(042)010【总页数】3页(P1216-1218)【关键词】ERCP;EST;LC;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作者】朱璞太;周瀛【作者单位】青海省交通医院普通外科,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6+2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是胆石症的主要临床病佂,多数胆囊结石患者会继发胆总管结石,而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占到胆石症的10~30%左右[1]。
LC+LCBDE+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9-12-25T15:08:01.3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季风存孙焕乐(通讯作者)郎超[导读] 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LC+LCBDE+PS治疗,患者恢复较快,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阳光融和医院普外科山东潍坊 261000)【摘要】目的:探讨LC+LCBDE+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住本院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0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
对照组患者应用ERCP+EST+LC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LC+LCBDE+PS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出血量、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等指标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LC+LCBDE+PS治疗,患者恢复较快,费用不高,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LC+LCBDE+PS;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114-02胆囊结石在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与常见病,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合并胆总管结石。
治疗此病应用常规的手术疗法其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不利于患者机体恢复。
近些年来微创技术适应新技术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了LC+LCBDE+PS的治疗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住本院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0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
其中观察组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0±2.6)岁;对照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1.5±3.1)岁。
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术。
这两种手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也需要严格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疗效。
1. ERCPERCP是一种内脏镜下手术,通过胆道内窥镜将造影剂注入胆管,通过X线观察胆管结构,对胆管内结石进行摘除。
还可以在ERCP的同时插入器械进行括约肌切开术(EST),以帮助结石的排除。
ERCP取石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且可以同时进行梗阻释放和结石取石,对于小直径结石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过,由于ERCP需要逆行介入,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胰腺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需要非常严格的操作技术和护理。
2. EST取石术EST取石术是在ERCP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补充手术,主要用于大的胆管结石或经ERCP 取石术不能取出的结石。
通过内窥镜下切开括约肌,将结石挤压排出,以完成取石。
EST取石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全面地清除结石,减少术后胆管中残留的结石或碎片,同时减小胆管的损伤。
不过,由于此手术需要切开括约肌,术后会出现术后炎症反应较重等并发症,因此也需要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 术前准备在进行ERCP和EST取石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特殊体质等。
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确保手术前患者处于良好的状态。
需要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手术前禁食、禁水等时间,术前准备好相关的手术器械和药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 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术中护理,包括正确的插入内窥镜、熟练地操作器械、细心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在ERCP的同时进行EST取石术时,需要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手术的效果。
护士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治疗胆囊结石哪种方法好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也在不断出新。
那么,病人得了胆囊结石选择哪种方法治疗好呢?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有经皮胆囊镜取石术、经皮胆囊镜碎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化学性胆囊切除术、体外震波碎石术及中西医结合总攻排石疗法等。
胆囊结石的病人可根据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自身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
现将治疗胆囊结石的各种方法及其适应症介绍如下:一、经皮胆囊镜取石术经皮胆囊镜取石术的适应症不受结石的类型、数目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适应症较广泛。
但有胆囊萎缩、胆囊广泛粘连、胆囊严重纤维化的病人不能用此法治疗。
采用此法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同时又可保留完整的胆囊。
但是,由于胆囊没有被切除,产生胆结石的环境还存在,所以还有胆结石复发的可能。
二、经皮胆囊镜碎石术经皮胆囊镜碎石术其实是对经皮胆囊镜取石术的进一步完善。
当胆囊结石的直径大于10毫米时,直接通过胆囊镜将其取出较难。
因此,要想把较大的结石通过胆囊镜取出,必须先碎石。
临床上,把这种先碎石,然后通过胆囊镜把结石取出的方法,叫做经皮胆囊镜碎石术。
常用的碎石方法有超声波碎石、液电碎石、激光碎石、液波碎石等。
一般来说,超声波碎石对人体的相关组织无损伤,操作安全,无明显副作用;液电碎石的结石碎片有造成相关组织损伤的可能;激光碎石定位准确,不产生热效应,但其价格昂贵,不易推广;液波碎石的碎石威力较小。
因此,目前常用的碎石方法是超声波碎石。
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传统胆囊切除术与电子技术、内镜技术在医学领域充分结合的产物。
其具体方法是:先用气腹针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有足够的空间。
然后在腹壁上穿刺3—4个0.5—1厘米大小的小孔。
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指的是在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石。
它会导致胆管阻塞和胆道炎症,引起严重的上腹疼痛、黄疸和发热等症状。
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针对不同的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胆管结石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通过使用药物来溶解结石或帮助结石排出。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适用于胆管结石较小且没有严重症状的患者。
常用的药物包括胆宁颗粒、消炎药物、解痉药物等。
通过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以促进结石的溶解和排出,减轻症状。
但是,药物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对大的结石效果较差。
其次,内镜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胆管结石治疗方法。
内镜治疗通过在患者口腔或直肠插入内镜,进而进入胆道进行操作。
内镜治疗主要包括术中直视取石(ES)和经内镜胆道探查取石(ERC),适用于胆道结石较大、胆管高度梗阻、伴有化脓胆管炎的患者。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但是对于复杂的结石或狭窄胆管的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完全清除结石。
最后,手术治疗是治疗胆管结石的最后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用于存在胆囊结石的患者,通过切除胆囊来消除结石的来源。
胆总管探查取石术适用于胆管结石较大、胆管高位梗阻且无法通过内镜治疗的患者。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能够直接清除结石,但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总之,对于胆管结石的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药物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小且没有严重症状的患者。
内镜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大、胆管有狭窄或梗阻的患者。
手术治疗适用于内镜治疗失败或无法进行内镜治疗的患者。
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病,患病率约为7%-10%,其中胆囊结石并胆
总管结石患者约占胆囊结石的5%-29%。目前,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
方案,但临床可选择术式较多,其中传统开腹胆总管开探查取石术应
用最广,但机体创伤较大,高龄及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常无法耐受。近
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应用于胆结石手
术中,并发挥出损伤小、恢复快和患者耐受度高的优势,其中以腹腔
镜和纤维胆道镜最受医生和患者亲睐。本文通过对不同胆囊并胆总管
结石手术方案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术式的合理
选择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05例胆
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51例,年龄(19-
72)岁。根据术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5例,男19例,女16
例,平均年龄(48.5±6.8)岁,结石直径12mm-21mm,平均15.4mm,
结石个数1-7个,平均1.8个;B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平
均年龄(49.7±7.2)岁,结石直径10mm-20mm,平均15.0mm,结
石个数1-8个,平均1.6个;C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
年龄(49.9±7.6)岁,结石直径13mm-25mm,平均15.9mm,结石
个数1-8个,平均1.9个。所有患者经B超、CT、磁共振及内镜逆行
胆胰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且排除肝内胆管结石和上
腹手术史者。三组在年龄、性别、结石直径和数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手术方法
A组35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胆总管开探查取石术治疗,技术
要点:全麻后取仰卧位,右肋缘下斜切口,切除胆囊后,探查胆总管
并行按常规技术要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完毕后置T管引流,关闭
腹腔,常规抗感染治疗5-7天。B组41例患者接受内镜下乳头括约
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技术要点:常规十二指肠乳头造影,
确定结石位置和数目后,于胆总管12点方向切开乳头括约肌,根据
结石的大小选择石网篮或石球囊取石。清理完毕后,退出十二指肠镜。
术后1-3d临床症状稳定及各项指标正常后,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
术。C组29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治
疗,技术要点:常规建立CO2气腹,四孔法置入Trocra和器械,分
离并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牵拉胆囊的同时,游离并剪开胆总管,
置入纤维胆道镜,检查各级胆管分支,采用适宜的取石方法,并以生
理盐水反复冲洗,常规留置T管,摘除胆囊,关闭腹腔。
1.3 指标观察和疗效判定
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结石残留
和复发情况,其中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
和住院时间等。结石残留率:1年内行影像学检查发现结石。复发:
术后行T管造影和胆道镜等检查未见结石,在术后1 年内无自觉症
状,且B超等检查无结石的患者在1年后再次发生结石。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常规手术指标比较
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均
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组最高,C组最低(P0.05),见
表1。
表1. 三组患者常规手术指标比较( )
注:与A组比#P0.05;与B组比*P0.05
2.2 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石残留和复发情况比较
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97.6%和96.6%,差异不显著
(P0.05),A组并发症率最高为31.4%,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B和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在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方面差
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比较n(%)
注:与A组比#P0.05;与B组比*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变更,老龄化进程的加深以及影像学诊断技
术的提高,结石类疾病患者接受手术的概率正逐年增加,尤其是胆囊
结石患者,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案。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是胆囊结石类
型中较为特殊的类型,患者多伴有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胆管梗阻
和感染情况,也给手术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目前,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术式较多,包括传统开腹和微创手
术两大类。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是以往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的首
选,也是应用最久的治疗方案,因其术中视野好,术者可直接接触手
术部位,因而结石清除彻底,术后复发率往往较低,一度受到医生亲
睐。但开腹手术的弊端则在于其局部创伤较大,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美
观,而且术中损伤腹腔脏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术后肠梗阻和粘连等
并发症发生几率也较高。虽然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胆囊疾病治疗
中应用增多,且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开腹手术使用率逐年下降,但对
于腹部粘连严重,尤其是胆囊三角无法分离的患者,开腹手术仍是首
选方案。
近年来,微创手术发展较快,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等,其中
也不乏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李鹏等采用对38例结石患者采用EST+LC
法取石,取得较好效果,其认为该方法优势在于将胆囊结石手术分为
两步,先清除胆总管内结石,在患者症状稳定后,在完成胆囊的切除,
即使EST取石失败,也有充分时间选择其他术式,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但也有观点认为虽然EST法已应用多年,但插管失败率仍较高(5%-
10%),龚加明报道其院开展的EST插管成功率仅为69.4%,表明其对
操作者技术的要求较高。另外,也有报道表明EST联合LC虽然能达
到减小创伤,加快恢复的目的,但由于需采用两步完成,两次手术中
间需间隔3-5d,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而且
两次手术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EST对Oddi括约肌破坏增加了
胆管炎、胆管癌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几率[2,9]。
腹腔镜与胆囊镜联合使用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加,研究表明胆囊颈
管直径过小、胆囊管较长和扭曲和胆囊管和胆总管汇合部位低等问题
均是制约腹腔镜胆囊结石清除的因素,也是造成20%-30%进镜或取石
失败的重要原因。两镜联合是在肯定腹腔镜下胆囊切除为胆囊结石治
疗金标准的基础上,发挥胆道镜在胆囊管道内探查自如和充分的优势,
达到彻底取石的效果。由于手术一次性完成,因而极大缩短了手术的
时间,而且还保证了Oddi括约肌的完整性,对患者十二指肠功能影
响较小。邹浩等报道表明与其他微创术式相比,腹腔镜与胆囊镜联合
使用可在术中同期完成胆道造影,因而结石残余以及复发较少。本组
研究也发现,与传统开腹相比,两种微创治疗方案患者手术和术后恢
复时间均显著下降,且术中出血量也属开腹最高,在微创术式中以C
组患者手术时间最短,术后恢复和住院时间最短。同时三组患者手术
成功率方面,虽然以开腹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且B和C组均未见中
转开腹病例。并发症方面以开腹最高达31.4%,C组最低,同时结石
残留方面以C组最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开腹,以及腹腔镜与
胆囊镜联合术后均未见复发病例,这也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1,5,8]。
总之,三种手术方案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各有利弊,其中传统
开腹治愈彻底,但创伤较大,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均具有并发症小、术
后恢复快的特点,其中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效果最佳,临床应根据具
体情况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