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5.85 KB
- 文档页数:4
吉林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绿色防控作者:张金鹏张爽爽陈莹尹海良齐高扬惠长敏来源:《吉林蔬菜》2020年第03期西瓜在吉林省的种植比较广泛,是一种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高效经济作物。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吉林省西瓜的产量和品质,病害发生会造成瓜农减产减收,甚至绝收,是西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为国际检疫性病害,省内瓜农广泛称之为“阴皮病”。
因为该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致使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西瓜育苗和生产过程中大范围传播和发展,因此必须严格防控,否则将影响西瓜产业的绿色安全发展。
1 发病情况与危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西瓜各个生长期间均可被感染,子叶、真叶、果实均能发病,果斑病发生后传播速度快,防控困难,病原菌除侵染叶片,还能够侵染茎蔓和果实,主要侵染西瓜的叶片和果实,果实一旦染病将无法防治[1]。
而且染病的果实无人收购,给西瓜的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吉林省发生首次报道于2004年,并确定其致病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2]。
近年来,随着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流行和发展,在吉林省西瓜主产区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西部地区的长岭县、洮南市、大安市、乾安县、通榆市,中部地区的公主岭市、农安市、梨树县,东部山区的靖宇县等地均有西瓜果斑病发生,且大多数地区发病于果实成熟期,果实发病,给瓜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由于省内大型西瓜育苗厂较少,未有苗场大面积发病的现象。
2 主要病症2.1 叶片病症子叶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的斑点,随着子叶的逐渐展开,病斑变为暗棕色,并沿叶脉发展为黑褐色坏死状病斑。
发病严重时,可致整株幼苗坏死。
真叶受害初期发生水浸状小斑点,病害逐渐发展形成有黄色晕圈的病斑,病斑暗棕色,水渍状,圆形或多角形,一般沿着叶脉发展,并且可以侵染叶脉,后期病斑的中间变薄进而穿孔,严重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
春雷霉素和农用硫酸链霉素对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作者:黄金艳李文信何毅覃斯华李天艳洪日新樊学军来源:《中国瓜菜》2010年第06期摘要:利用春雷霉素和农用硫酸链霉素2种杀菌剂对嫁接前西瓜接穗材料进行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2种杀菌剂均可以降低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率,而单一使用农用硫酸链霉素和春雷霉素进行处理以春雷霉素防治效果最好,可作为防治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首选药剂。
试验中未用药的对照发病率均达到100%:各处理在不出现药害情况下,用4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400倍春雷霉素浸种,嫁接前以5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600倍春雷霉素喷淋防效较好。
发病率分别为11.05%和8.39%;同前浸种催芽后再用20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600倍春雷霉素嫁接前淋药效果最好,600倍和800倍春雷霉素于嫁接前淋药效果次之,发病率分别为3.67%、4.82%和5.38%,三者差异不大。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从节约成本考虑,可先用4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400倍春雷霉素浸种催芽,再用800倍春雷霉素于嫁接前淋药防治为好。
关键词: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春雷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防效细菌性果斑病(简称BFB)是造成西瓜减产甚至大面积绝收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最早于1969年由Crall和Schenck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我国1985年发现并开始报道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和危害。
至目前为止,在北京、陕西、河北、山西、黑龙江、新疆、海南、台湾、内蒙古、吉林、河南、福建和广西等省区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
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
采用大棚西瓜嫁接育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该病侵染造成嫁接苗毁灭性死亡,仅2009年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符诗允西瓜育苗场的103个棚西瓜嫁接苗无一幸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万元。
为了解决西瓜嫁接育苗细菌性果斑病危害的防治难题,笔者于2009年对春雷霉素、10%硫酸链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等10多种杀菌剂进行筛选。
收稿日期:2018-04-10基金项目:沈阳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17-146-3-00);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D0201104)第一作者:于海博(1993-),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病害研究,E-mail :1440862240@通信作者:夏子豪(1988-),男,博士,讲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 :zihao8337@ ;吴元华(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植物病理学和生物农药研究,E-mail :wuyh09@辽宁西瓜和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于海博,毕馨月,夏博,安梦楠,夏子豪,吴元华(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摘要: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西瓜、甜瓜果实上发生疑似细菌性果斑病,从发病西瓜果实上分离获得了菌株JZ17,从发病甜瓜果实上分离纯化获得了菌株JZX2和JZT8。
柯赫氏法则测定表明,接种的西瓜和甜瓜上均表现出与田间病害相同的症状,且从接种的发病植株上又重新分离到相同的菌株。
采用西瓜噬酸菌检测试剂盒进行DAS-ELISA 鉴定,表明3个菌株均呈阳性反应。
设计特异性引物YH1/YH2,对3个菌株的16S-23S rDNA ITS 序列进行扩增,3个菌株的ITS 序列与西瓜噬酸菌各菌株ITS 序列的同源性均高达99%以上。
综上可知,菌株JZ17,JZX2和JZT8可鉴定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
利用特异性引物PL1/PL2对3个菌株进行亚群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Z17和对照菌株AAC00-1(亚群II)均可扩增出大小为332bp 的片段,而菌株JZX2、JZT8和对照菌株pslbtw8(亚群I)未扩增出此条带,因此可将菌株JZ17鉴定为西瓜噬酸菌亚群II 型菌株,菌株JZX2和JZT8鉴定为I 型菌株。
为比较3个菌株的亲缘关系,采用通用引物27F/1492R 对3个菌株的16S rDNA 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目的片段,在GenBank 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的结果表明,菌株JZ17,JZX2,JZT8与A.citrulli 各菌株16S rDNA 的相似性均达99%以上。
西瓜细菌性果腐病害防治
西瓜细菌性果腐病瓜苗染病沿叶片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斑,有的扩展到叶缘,叶背面呈水浸状。
果实染病,果表面出现数个几毫米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浸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斑,变褐或龟裂,果实腐烂,并分泌出黏质琥珀色物质,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出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有黄晕,病斑周围呈水浸状。
【病原与发生规律】
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essubsp.citrulli称类产碱假单胞西瓜亚种,属细菌。
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
带菌种子是病害进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在田间借风雨、灌溉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
多雨、高湿、大水漫灌易发病,气温2428℃经1小时,病菌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潜育期37天。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与禾本科等非瓜果类蔬菜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塑料膜双层覆盖栽培方式,注意通风降湿,西瓜膨大后应进行垫瓜,防止烂瓜。
种子处理。
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30分钟,清水冲净后浸泡68小时,再催芽播种。
有些西瓜品种对福尔马林敏感,用前应先试验,以免产生药害;或用新植霉素2000倍液,浸种l小时,沥去药水再用清水浸68小时;或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再用清水浸68小时,然后再催芽播种。
在发病前或进人雨季时应加强预防,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可采用。
西瓜角斑病导致叶长斑果溃疡,了解发病原因,5项措施有效防治西瓜是人们喜爱的夏季消暑解渴佳品,因其汁多味甘,质细性凉,食之爽口,被誉为夏季"水果之王",种植西瓜成为许多农民朋友致富的好项目,经济效益显著。
但是,西瓜在种植过程中,尤其是生长发育的中后期,西瓜容易发生角斑病,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所谓西瓜角斑病,实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也叫细菌性角斑病,又称为西瓜细菌叶斑病,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率在10~20%,严重时可达50%以上,西瓜叶片受害后严重破坏叶绿,对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影响植株正常生长,果实长斑溃疡或斑裂,品质严重下降。
那么,西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发病规律有哪些,田间发病有何症状,如何有效防治呢?下面,为您简单介绍西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技术。
一、西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西瓜细菌性角斑病在植株生长的苗期、成株均可能发生,主要侵害西瓜叶片、茎蔓、卷须及果实。
1、苗期发病症状。
幼苗被病菌感染后,在子叶上产生水浸状的小斑点,呈圆形或不定形,有时沿维管束扩展,最后形成多角形的病斑。
真叶感染病菌后,出现沿叶缘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坏死性干枯,造成瓜苗变褐枯死。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受害症状2、成株发病症状。
最初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略有透明的小黄点,几天之后病部扩展成浅黄色的病斑,病斑边缘出现黄绿色晕圈,病斑中央变褐或呈黄白色至灰褐色,严重时破裂穿孔。
湿度大时环境、叶面发生结露时或叶缘吐水持续时间较长的瓜田,可见叶背溢出白色菌脓。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受害症状3、茎蔓发病症状。
最初茎蔓出现水浸状病斑,后也溢有白色菌脓,干燥时变为灰色,且常形成溃疡或裂口。
4、果实发病症状。
最初在果面上产生水渍状黄绿色小点,之后斑点迅速变为红褐色至暗褐色近圆形的坏死病斑,四周黄绿色水渍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导致病斑相互融合成大斑,或凹陷龟裂成不规则形灰褐色的病疤。
潮湿条件下病部可出现白色菌脓,是该病重要特征。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6年第8期西瓜细菌果斑病又称细菌斑点病、西瓜水浸病、果实腐斑病等。
是近年由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病害。
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
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 周即死亡。
西瓜果实染病,初在果实上部表面现数个几毫米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浸状斑,变褐或龟裂,致果实腐烂,分泌出一种粘质琥珀色物质,进一步发展,细菌透过瓜皮进入果内。
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未见发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被一个黄色组织带包围,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是该病别于其他细菌病害的重要特征。
该菌生长适温28.6℃,人工接种2~3 天即可显症。
病菌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源,该菌在埋入土中西瓜皮上可存活8 个月,在病残体上存活2 年,在田间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果实发病后在病部大量繁殖,通过雨水或灌溉水向四周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多雨、高湿、大水漫灌易发病,气温24~28℃经1 小时,病菌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潜育期3~7 天,细菌经瓜皮进入果肉后致种子带菌,侵染种皮外部位,也可通过气孔进入种皮内。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的种子,发现病种应在当地销毁,严禁外销。
(2)选用优良盼早熟品种。
怀疑种子有带菌可能的,用40% 福尔马林150 倍液浸种30分种后,用清水冲净浸泡6~8 小时,再催芽播种,有些西瓜品种对福尔马林敏感,用前应先试验,以免产生药害。
对福尔马林敏感的品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20 分钟,再催芽播种。
(3)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3 年以上轮作,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塑料膜双层覆盖等栽培措施。
(4)加强管理,采用温室或火炕无病土育苗,幼果期适当多浇水,果实进入膨大期及成瓜后宜少浇或不浇,争取在高温雨季到来前采收完毕,避过发病期。
春雷霉素和农用硫酸链霉素对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黄金艳;李文信;何毅;覃斯华;李天艳;洪日新;樊学军【摘要】利用春雷霉素和农用硫酸链霉素2种杀菌剂对嫁接前西瓜接穗材料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种杀菌剂均可以降低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率,而单一使用农用硫酸链霉素和春雷霉素进行处理以春雷霉素防治效果最好,可作为防治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首选药剂.试验中未用药的对照发病率均达到100%:各处理在不出现药害情况下,用4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400倍春雷霉素浸种,嫁接前以5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600倍春雷霉素喷淋防效较好,发病率分别为11.05%和8.39%:同前浸种催芽后再用20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600倍春雷霉素嫁接前淋药效果最好,600倍和800倍春雷霉素于嫁接前淋药效果次之,发病率分别为3.67%、4.82%和5.38%,三者差异不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从节约成本考虑,可先用4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400倍春雷霉素浸种催芽,再用800倍春雷霉索于嫁接前淋药防治为好.【期刊名称】《中国瓜菜》【年(卷),期】2010(023)006【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春雷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防效【作者】黄金艳;李文信;何毅;覃斯华;李天艳;洪日新;樊学军【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宁,530007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细菌性果斑病(简称BFB)是造成西瓜减产甚至大面积绝收的主要病害之一。
河南农业2022年第7期瓜类果斑病是由西瓜嗜酸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细菌性病害,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为害西瓜、甜瓜等多种葫芦科作物。
瓜类果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它一旦暴发会对西瓜、甜瓜的安全生产造成威胁,一般产量损失可达20%,严重的可以造成整个大棚毁掉。
一、瓜类果斑病在我国发生分布现状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显示,瓜类果斑病分布于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个县(区、市),西瓜、甜瓜的主要育种省(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均有分布,河南省周边的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也有分布,疫情分布从东部对河南省呈半包围状态,而西部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河南省西瓜引种的主要来源地。
二、瓜类果斑病的发病特点及鉴别症状瓜类果斑病为种传病害,可以通过菌脓二次侵染,也可通过农事操作、嫁接、灌溉进行短距离传播。
研究发现,二斑叶螨可作为媒介进行传播,部分杂草也可带菌传播。
瓜类果斑病喜高温高湿,故在苗期湿度较大的棚中和收获期遇高温连续降雨时是发生病害的高峰期。
西瓜叶片受害时的主要症状为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期逐渐转变为褐色坏死;茎部受害亦出现水浸状斑点,常变褐色木栓化,湿度大时有菌脓流出;果实受害时表皮会出现水浸状斑点,逐渐扩大为深绿色水浸状病斑,后期变成褐色并龟裂或圆斑凹陷,发病轻时只有表皮出现水浸状病斑。
甜瓜发病初期在果实上有水浸状小斑点,逐渐变褐凹陷,有的品种出现水浸状病斑,但病斑不扩大;有的出现果肉水浸状、褐腐、木质化;有的病斑从果皮蔓延至果肉使果肉腐烂变质。
三、河南省西瓜、甜瓜种子检疫现状(一)西瓜种子检疫现状2019年河南省西瓜种植面积25万hm 2,占全国西瓜种植面积的17%,总产量1 417.2万t,占我国西瓜总产量的22%,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2018年河南省经产地检疫合格西瓜种子30 061.5 kg,外省调入39 240.5 kg,调出河南省2 961.55 kg,市场上检疫合格种子约为66 340.45 kg。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5期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 on)2009年9月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蔡学清,鄢凤娇,林 玉,胡方平(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从葫芦科作物及空心菜的叶片、茎及花上共分离到95个菌株,采用抑菌圈法共筛选到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拮抗作用的菌株46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8.4%;从拮抗菌株中筛选出5株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其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为68.75%-93.24%.内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5株菌株均能在西瓜体内定殖,5株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一些生理生化测定,初步被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 acillus s pp.).关键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内生细菌;芽孢杆菌中图分类号:S4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5470(2009)0520465206Isol a ti on and screen i n g of the an t agon isti c and endophyti cbacter i a aga i n st A cidovo rax avenae subsp1citru lliCA I Xue2qing,Y AN Feng2jiao,L IN Yu,HU Fang2p ing(College of Plant Pr otecti on,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Abstract:N inety five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 olated fr om water s p inach(Ipo m aea aquatica)and Cucurbitaceae p lants,of which f or2 ty six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s could inhibit A cidovorax avenae subs p.citrulli,it accounted for48.4%.Five strains were selected with the contr ol effect of68.75%-93.24%.The five strains could col onize in water mel on,and were identified as B acillus s pp.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ra m,flagella,s pore stains and physi ol ogical and bi oche m ical tests.Key words:A cidovorax avenae subs p.citrulli;antagonis m;endophytic bacteria;B acillus s pp.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是目前西瓜生产上危害较严重的病害.Crall et al[1]于1969年初次报道并详细描述了此病在试验田中的发生情况.随后,此病于1989年首次在美国的商品西瓜生产田中暴发流行,致使当年佛罗里达州、印第安纳州及特拉华州的西瓜产量损失50%-90%[2-3].而我国陕西、河北、山西、海南、吉林、福建以及台湾等地均报道有该病的发生[4-9].目前,该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10]. Fessehaie et al[11]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生物防治进行研究,用丁香假单孢菌Pseudo m onas fluorescens (A506)、燕麦嗜酸菌燕麦亚种A cidovorax avenae subs p.avenae(AAA9922)和短杆菌B revibacterium s p. (W S21)等处理西瓜种子,结果表明AAA9922菌株具有最好的防治效果,经该菌株处理的种子种植后比P BS处理的推迟15d发病,种子传播率降低96.5%.另外,用AAA9922和A506菌株处理西瓜的雌花5h 后挑战接种经GFP基因标记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AC821ST,结果表明,接种后24h,从花上分离到的AAC821ST病菌的菌量显著下降,每丛花的AAC821ST病菌菌量只有21.5和6.5cfu,接种后48h在花上就分离不到病原细菌.可见采用生物防治可以达到控制该病的目的.植物内生细菌生活在植株体内,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植株体内繁殖,能长期发挥生物学作用,比植物外生微生物更有优势.因此,植物内生细菌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价值,现已成为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12].本试验拟从葫芦科及空心菜上分离筛选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内生细菌,为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植物有空心菜、苦瓜、西瓜、南瓜、丝瓜、黄瓜、葫瓜(采集于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收稿日期:2008-11-05 修回日期:2009-05-12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5A03).作者简介:蔡学清(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细菌和细菌病害.通讯作者胡方平(194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细菌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Email:huf@.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供试西瓜:黑美人及甜冠88,均从市场购买.供试菌株: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西叶2)由本实验室保存,其模式菌株Aac7500(A cidovorax avenae subs p.citru lli W ille m s et al.1992)由新西兰国际植物微生物菌种收藏中心(I C MP)赠送,标准菌株BS168(B acillus subtilis)由本实验室保存.1.2 供试培养基供试培养基为NA、K B培养基及TS A培养基.1.3 内生细菌的分离方法参照何红等[13]方法.从供试材料上取植物组织1.0g,用70%(体积分数)酒精浸泡30s,用无菌水漂洗后,置于1%(体积分数)次氯酸钠水溶液中表面消毒3-5m in(其中叶片和花消毒3m in,茎和果消毒5 m in),再取出植物组织用无菌水冲洗3次.样品晾干后分别置于无菌研钵中加5mL无菌水研磨成浆状,静置10-15m in后,每一样品各取上层澄清液50μL分别涂布在培养基(NA、K B和TS A)平板上,每种培养基涂布3皿,28℃黑暗培养48-72h,计算每一平板的菌落数.表面消毒后,在研磨前取50μL无菌水冲洗液涂布平板;或是通过组织印迹试验,将最后一次清洗的植物组织在培养基平板上印一下,按上述条件培养48h,观察有无菌落产生,以验证采用该消毒方法是否能杀死供试材料表生微生物.根据菌落形态、颜色等挑取单菌落,划线分离、纯化后保存、备用.1.4 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方法参照洪鹏翔等[14]方法,采用抑制圈法筛选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在融化并冷却至45℃的NA培养基中加入待测病原菌的悬浮液,其中每100mL培养基加1mL细菌悬浮液,倒入平板.采用点接法将内生菌接种于NA平板上,每个平板上等距离点接5株不同的内生细菌菌株,每组进行2次平行试验,在恒温箱中28℃下培养,2d后观察有无抑菌圈生成.1.5 拮抗微生物的防病试验1.5.1 菌株的培养 将供试菌株接种在NA斜面上,28℃下培养18-72h后备用,或配成3×108cfu・mL-1的菌悬液备用.1.5.2 接种方法 采用针刺涂抹接种的方法.挑选无病斑的西瓜果实,果实表面经75%(体积分数)酒精消毒后,西瓜表面用灭菌的大头针针刺,每个果实针刺10下,随后将上述培养好的拮抗微生物涂抹接种西瓜;1d后再涂抹接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以涂抹无菌水作为对照(CK),每个处理3个西瓜.接种好的西瓜置于经75%(体积分数)酒精消毒的塑料盆(350mm×300mm×80mm)内(盆内放置灭菌的培养皿和无菌水),整个塑料盆放入28℃塑料袋中,袋口扎紧.观察西瓜的发病情况,记录每个接种点的发病情况,计算每处理的发病率.1.6 拮抗微生物的内生性检测1.6.1 抗生素抗性菌株的筛选[15] 采用逐步筛选的方法,将供试菌株转入含10μg・mL-1利福平的NA 平板培养基中培养;挑取生长的菌株接入含相同浓度的利福平NA培养基,继代1次后转入下一个2倍浓度的利福平培养基中,直至筛选出在含300μg・mL-1利福平的NA培养基上能稳定生长‘且菌落形态及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等保持不变的菌株.1.6.2 西瓜苗的培育 将“甜冠88”种子用无菌水浸种24h后,分别播种于室内装有无菌土的盆钵,采用常规方法育苗,待真叶展开后备用.1.6.3 接种、分离及回收 参照蔡学清等[15]方法.用无菌药棉醮取菌株培养液,涂抹真叶叶片,于接种后1、3d分别取样分离,以不接菌为空白对照.每处理取定量的西瓜叶片,用自来水沖洗干净后,按 1.3节的方法进行分离.分离时将经表面消毒的组织在培养基上进行印迹培养,检查表面消毒是否彻底.以表面印迹培养后长菌的处理为无效试验.每处理至少3次有效重复,27℃黑暗培养24 h,计算每皿菌落数.1.7 内生拮抗菌株的鉴定1.7.1 菌株的培养 方法同1.5.1节.6641.7.2 菌株的鉴定 细菌的形态观察、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参照方中达[16]和东秀珠等[17]的方法.2 结果与分析2.1 蔬菜内生细菌的分离表1 植物体内分离到的细菌菌株1)Table 1 The antagonistic bacterial strains is olated fr om p lants植物种类分离部位菌株总数菌株编号空心菜茎 8kx12kx8空心菜叶 4kx92kx12南瓜 叶 5ng12ng5苦瓜 花 8kg12kg11苦瓜 叶 11kg92kg19西瓜 果实16xg12xg16西瓜 叶 6xg172xg22黄瓜 果实6hg12gh6黄瓜 叶 6hg72hg12丝瓜 果实6sg12sg6丝瓜 叶 2sg72sg8丝瓜 茎 7sg92sg15葫瓜 果实7hug12hug7 1)采集地点:福州金山. 从空心菜、苦瓜、西瓜、南瓜、丝瓜体内共分离到95个菌株(表1),从空心菜体内分离到12株,从苦瓜体内分离到22株,从西瓜体内分离到22株,从南瓜体内分离到5株,从丝瓜体内分离到15株,从黄瓜分离到12株,从葫瓜分离到7株.从表1可以看出:内生细菌种群数与植物种类有关;同一品种不同部位所含细菌种群数也有差别,如从苦瓜的叶上分离到14个菌株,而从茎上分离到8个菌株.2.2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细菌的室内筛选将以上分离到的95株细菌菌株进行室内抑菌圈筛选,结果表明,从葫芦科及其它蔬菜上分离到的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不同程度拮抗作用的菌株有46株,占所分离的内生细菌总数的48.4%,其抑菌圈半径为3-11mm ,其中sg7(丝瓜)、kg5(苦瓜花)、hg7(黄瓜叶)、xg11(西瓜果)、hg5(黄瓜果)5个菌株(均来源于葫芦科植物)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拮抗效果较好(表2,图1).而从空心菜上分离得到的12株内生细菌对该病菌均无拮抗作用,表明从病原菌的寄主植物上更易得到该病原菌的拮抗细菌.表2 内生细菌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拮抗作用1)Table 2 I nhibiti on activity of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s t o A.avenae subs p.citrulli供试菌株病原菌西叶27500供试菌株病原菌西叶27500供试菌株病原菌西叶27500供试菌株病原菌西叶27500xg1--kg3++hg5++++sg5--xg2--kg4--hg6--sg6++xg3++kg5+++++hg7++++sg7++++++xg4--kg6++hg8++sg8--xg5--kg7++hg9--sg9--xg6--kg8+-hg10+-sg10--xg7--kg9++hg11++sg11--xg8--kg10++hg12++sg12--xg9--kg11+++kx1--sg13++xg10--kg12++kx2--sg14++xg11++++kg13++kx3--sg15--xg12--kg14++kx4--ng1--xg13+-kg15++kx5--ng2--xg14++kg16+++kx6--ng3--xg15--kg17++kx7--ng4--xg16--kg18-+kx8--ng5--xg17--kg19++kx9--hug1+-xg18--kg20--kx10--hug2++xg19--kg21++kx11--hug3++xg20--kg22--kx12--hug4++xg21--hg1--sg1--hug5--xg22++++hg2--sg2++hug6++kg1--hg3++sg3++hug7++kg2++hg4--sg4-- 1)“+++”表示抑菌作用强;“++”表示抑菌作用中等;“+”表示抑菌作用弱;“-”表示无抑菌作用.764 第5期蔡学清等: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对其中平板抑菌效果较好的5个菌株进行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这5个菌株的抑菌圈直径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大,但培养96h 后,抑菌圈直径就不再继续增大,其最大值为11-23mm (表3).图1 供试菌株(sg7)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Fig .1 I nhibiti on effect of strain sg7on A.avenae subs p.citrulli表3 不同培养时间的内生细菌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拮抗活性Table 3 I nhibiti on activity of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s t oA.avenae subs p.citrulli at different culturing ti m es菌株不同培养时间的抑菌圈直径/mm24h 48h 96h sg761823kg56813hg77915xg116811hg5912212.3 部分内生拮抗微生物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得到的拮抗微生物防病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后5d 供试菌株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为72.97%-93.24%,而接种后6d 的防治效果仍有68.75%-72.97%.说明筛选得到的拮抗微生物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表4、图2).表4 内生细菌对西瓜(黑美人)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4 The contr ol effect of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s on water mel on bacterial fruit bl otch菌株接种时间5d发病率/%防治效果/%6d发病率/%防治效果/%kg51086.492072.97hg7593.243068.75xg111086.493068.75hg52072.973068.75CK74-96-A.处理;B.对照.图2 内生细菌hg7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Fig .2 Contr ol effect of strain hg7on bacterial fruit bl otch of water mel on2.4 部分拮抗微生物的内生性检测表5 拮抗细菌的内生性检测试验结果Table 5 The endogenesis of the tested antagonistic bacterial strains菌株接种后不同时间菌落数/(cfu ・g -1)1d 3d hg5 1.5×103 3.8×105xg11 1.7×105 3.2×105sg71.7×106- 通过逐步筛选而获得能在300μg ・mL -1利福平培养基上稳定生长的菌株.采用涂抹法接种,可在西瓜体内回收到细菌菌株,回收菌株的菌落形态、颜色等均与原始菌株相似,拮抗效果也与原始菌株相似.由此可见,hg5、xg11和sg7菌株为内生细菌,它们可以在西瓜体内定殖.另外,从表5还可以看出,接种后第3天分离的菌量较第1天的大,这说明所分离得到的拮抗菌864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图3 供试菌株sg7的鞭毛图Fig .3 The flagella of bacterial strain sg7株不仅可以在植株体内定殖,而且还可在其体内增殖.2.5 内生拮抗菌株的鉴定供试菌株在NA 培养基上于28℃培养48h,菌落均呈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边缘不整齐,凸起呈乳头状或中央凹陷,表面干燥、不透明.供试的5株菌株的耐盐性均为7%,其中菌株kg5、hg5在NaCl 质量分数为2%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而菌株sg7、hg5、xg11则在NaCl 质量分数为5%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另外,供试菌株在22-50℃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0-41℃,而温度达到50℃时,供试菌株的生长受到抑制.供试菌株的菌体均呈杆状,周生鞭毛(图3),革兰氏染色阳性,产芽孢,芽孢中生或端生,好氧或兼性厌氧,接触酶阳性,这与对照菌株BS 2168的测定结果一致(表6).参照文献[17],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菌株均为芽孢杆菌属(B acillus s pp.).表6 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1)Table 6 The physi ol ogical and bi o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sted bacterial strains测定项目测定菌株sg7hg5kg5hg7xg11BS 2168好气性 ++++++葡萄糖氧化发酵 开管++++++ 闭管+++--+ 产气--++--硝酸盐还原 ++++++氧化酶 ++++++接触酶 ++++++ 1)“+”表示阳性;“-”表示阴性.3 小结与讨论关于内生细菌对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已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报道,如黎起秦等[18]从番茄茎分离到55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出7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其中一株芽孢杆菌B47对番茄青枯病田间防治效果达74.98%;芦云等[19]从哈密瓜组织中共分离到252株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 a 2cillus s pp.)、黄单胞菌属(X antho m onas s pp.)、假单胞菌属(Pseudo m onas s pp.)、欧文氏菌属(E r w inia s pp.)、葡萄球菌属(S taphylococcus s pp.)及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种群.平板拮抗测定表明,71个菌株对叶斑病菌(P .syringae pv .lachrym ans )有拮抗作用,而只有17个菌株对哈密瓜果斑病菌有拮抗作用.本试验从多种葫芦科作物的不同部位共分离到95株内生细菌,通过室内平板拮抗筛选出46株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不同拮抗效果的菌株,并从中选出抑菌效果最好的5株菌株,进一步对其防治效果以及在西瓜体内的定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5株细菌均可在西瓜体内定殖,接种6d 后,这些菌株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达68.75%-72.97%.进一步对内生细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芽孢杆菌菌株.研究[12,20]表明,植物体内存在大量对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病害具有较好防治作用的细菌,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天然资源菌.因此,研究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内生拮抗细菌,为进一步探索对该病害更有效、可靠的生物防治菌株具有重要意义.964 第5期蔡学清等: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参考文献[1]CRALL J M,SCHE NCK N C.Bacterial fruit r ot of water mel on in Fl orida[J].Plant D isease Report,1969,53:74-75.[2]S OMOD I G C,JONES J B,HOPKI N S D L,et al.Occurrence of a bacterial water mel on fruit bl otch in Fl orida[J].Plant D is2ease,1991,75(10):1053-1056.[3]LATI N R X,HOPKI N S D L.Bacterial fruit bl otch of water mel on[J].Plant D isease,1995,79(8):761-765.[4]张兴平,RHOD B B.一种毁灭性的西瓜新病害细菌性果实腐斑病[J].中国西瓜甜瓜,1990(2):45.[5]张老章,张树琴,陈辉,等.一种新的西瓜细菌性病害[J].植物保护,1992(3):52.[6]张荣意,谭志琼,文衍堂,等.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症状描述和病原菌鉴定[J].热带作物学报,1998,19(1):70-76.[7]金岩,张俊杰,吴燕华,等.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263-266.[8]徐世典,黄德昌.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西瓜“黑面”瓜农“黑脸”[J].农业世界,1998,173:36-39.[9]蔡学清,黄月英,杨建珍,等.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4):434-437.[10]赵廷昌,孙福在,王兵万.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3):36-38.[11]FESSEHA I E A,WALCOTT R R.B i ol ogical contr ol t o p r otect water mel on bl oss om s and seeds fr om infecti on by A cidovoraxavenae subs p.citrulli[J].Phyt opathol ogy,2005,95(4):413-419.[12]杨海莲,孙晓璐,宋未.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和内生细菌的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J].植物病理学报,2000(2):106-110.[13]何红,蔡学清,洪永聪,等.辣椒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J].中国生物防治,2002,18(4):171-175.[14]洪鹏翔,邱思鑫,陈航,等.4种茄科作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4):347-351.[15]蔡学清,何红,胡方平.双抗标记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BS22和BS21在辣椒体内的定殖动态[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1):41-45.[16]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63-65,179-181.[17]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64-384.[18]黎起秦,叶云峰,蒙显英,等.番茄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4):364-367.[19]芦云,罗明.哈密瓜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增刊):104-109.[20]VAN BURE N A M,ANDRE C,I SH I M RU C A.B i ol ogical contr ol of the bacterial ring r ot pathogen by endophytic bacteria i2s olated fr om potat o[J].Phyt opathol ogy,1993,83:1406.(责任编辑:叶济蓉) 074。
黑龙江省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防治技术1)王喜庆;贾云鹤;李坤;尤海波;刘思宇【摘要】In recent years ,watermelon bacterial fruit blotch is seriou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Ventric-ular branch of hort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Watermelon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 symptoms were investigated in 4 years ,And t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watermelon fruit blotch control method ,Fruit blotch disease demonstration plots of rate control in the 3% ,1% in two years ,The con-trol methods .%近年来黑龙江省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发病严重。
园艺分院西瓜研究室对黑龙江省西瓜果斑病的发病症状等进行了4年的调查,并进行了西瓜果斑病防治方法的试验示范,示范地块的果斑病发病率在两年内控制在了3%、1%以下,总结了防治方法。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2页(P32-33)【关键词】黑龙江省;西瓜;果斑病;发病症状;防治技术【作者】王喜庆;贾云鹤;李坤;尤海波;刘思宇【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哈尔滨 150069;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哈尔滨 150069;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哈尔滨 150069;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哈尔滨 150069;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哈尔滨 150069【正文语种】中文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又称西瓜果斑病、果腐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简称BFB),是种传细菌性病害。
广西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及药剂毒力测定谢慧婷;李战彪;谭海文;秦碧霞;崔丽贤;蔡健和【摘要】[目的]筛选出对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利用细菌性果斑病菌PCR检测技术,预防病害通过带病种子种苗传播扩散,为广西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害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抑菌圈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广西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株(WM0922-3和XD0611-7)和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株(XD0819-2)的抑制效果.[结果]2014-2017年,检测种子共计345份,其中葫芦种子203份,检出率为6.4%;南瓜种31份,检出率为9.68%;西瓜种子66份,检出率为4.55%;甜瓜种子45份,检出率为26.67%;送检西瓜嫁接苗65份,检出率为7.69%.检测田间疑似样品共计405份,其中西瓜样品187份,检出率为10.69%;厚皮甜瓜样品186份,检出率为6.99%;薄皮甜瓜样品32份,检出率为18.75%.1号杀菌剂对3个菌株的抑制效果均为最好,有效浓度中EC50均小于0.4×10-3mg/L;其后依次为40%甲醛、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80%乙蒜素乳油和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其中80%乙蒜素乳油和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对XD0819-2的抑制效果优于WM0922-3和XD0611-7;硫酸链霉素和12%中生菌素母药对WM0922-3和XD0611-7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XD0819-2无抑制作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菌铜悬浮剂和2%春雷霉素水剂对3个菌株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广西市售的西瓜甜瓜种子、种苗和田间样品均检测到细菌性果斑病菌,因此,应加强西瓜甜瓜种子种苗检疫管理,杜绝带病种子种苗传播病害.在生产中,建议使用1号杀菌剂和40%甲醛药剂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1)010【总页数】7页(P2110-2116)【关键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广西【作者】谢慧婷;李战彪;谭海文;秦碧霞;崔丽贤;蔡健和【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桂林市蔬菜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5【研究意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rerial Fruit of Blotch,BFB)是一种检疫性植物病害,对瓜类作物具有毁灭性。
枝和叶附着。
成虫:雌体长9~16mm ,蛆状,体黄白色至浅黄褐微带紫色;头小,触角小;各胸节及第1、2腹节背面具有光泽的硬皮板,其中央具褐色纵线,体腹面至第7腹节各节中央皆具紫色圆点1个,第3腹节后各节有浅褐色丛毛,腹部肥大,尾端瘦小似锥状。
雌体长6~11mm ,翅展18~21mm ,体浅褐色,密被白长毛,触角羽状;翅白色透明,后翅基部有白色长毛。
3.2危害症状幼虫在护囊内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寄主植物光秃。
3.3发生规律黄淮地区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于蓑囊内在树干上越冬。
翌春寄主发芽展叶期幼虫开始危害,6月老熟化蛹,6月下旬~7月羽化,雌虫仍在蓑囊里,雄虫飞来交配,产卵在蓑囊内。
卵期12~13天。
幼虫孵化后爬出蓑囊,在枝叶上吐丝结囊,常数头在叶上群居食害叶肉,随幼虫生长,蓑囊渐大,幼虫活动时携囊而行,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受惊扰时缩回囊内,经一段时间取食便转至枝干上越冬。
天敌有寄生蝇、姬蜂、白僵菌。
3.4防治要点①农业及生物防治:及时摘除蓑囊,保护利用天敌。
②药剂防治。
幼虫低龄期,虫囊长约1cm 左右,喷洒90%晶体敌百虫、50%敌敌畏乳油或2%氟丙菊酯乳油1000倍液,氰戊菊酯乳油或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收稿:2014-04-22)[1]冯玉增,冯自民.图说梨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0[2]林晓安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3]冯玉增,张存立.石榴病虫草害鉴别与无公害防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康新爱(1976-),女,汉族,河南商水县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果树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星子县暴发流行的原因蔡印水1,胡泉水2(1江西星子县农业局332800;2温泉综合站)2013年7月1日,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星子县暴发,采取实地调查,查看生产记录和调查访问,结合实际分析了不当的生产管理措施和不利的气象因子及种子带有细菌的发病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为来年西瓜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情况介绍病原菌Acidovorax citrulli,嗜酸菌属西瓜种英文名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BFB)分类地位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噬酸菌属(Acidovorax)。
国外分布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关岛、土耳其、马利亚纳群岛等。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1.寄主范围除西瓜外,还能侵染甜瓜、厚皮甜瓜(包括哈密瓜,伽师瓜)、南瓜、黄瓜、西葫芦、蜜瓜和苦瓜等。
2.危害情况 1965年Webb和Goth首先报道西瓜果斑病的发生。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后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1989年蔓延至南卡罗来纳、印第安那等州以及关岛、提尼安岛(Tinian)等地区的9个州,使当年的西瓜产量损失50%~90%。
数千公顷的西瓜受到影响,80%的西瓜不能上市销售,在美国被认为是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
1994西瓜果斑病大发生时,美国的许多种子公司都暂停了种子销售。
1998年以来,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哈密瓜每年都有发病,减产46%以上,病重的田块,商品瓜率仅有1/3。
3.为害症状典型症状西瓜感染此病后,在子叶,真叶和果实上均可发病。
幼苗期,子叶张开时,病斑为暗棕色,且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斑,随后侵染真叶,病斑在幼真叶上很小,暗棕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通常沿叶脉发展。
开花后14—21天的果实容易感染。
果实上症状随西瓜品种不同而异。
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不规则的大型橄榄色水渍状斑块。
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将严重影响西瓜的商品价值。
果实染病后,最初在果皮上出现直径仅几毫米的水浸状病斑,随后迅速扩展至几厘米,病斑边缘不规则,颜色加深,并不断扩展,7-10天内便布满除接触地面部分的整个果面。
早期形成的病斑老化后表皮龟裂,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果实很快腐烂。
茎叶柄和根部通常不受此病菌侵染。
西瓜上的这种病害居然危害这么大怎么防治才有效果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又称细菌斑点病、西瓜水浸病等,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
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未见发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被一个黄色组织带包围,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是该病别于其他细菌病害的重要特征。
叶片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种子带菌的幼苗在发病后1~3周即死亡。
西瓜果实染病,初在果实上部表面现数个几毫米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浸状斑,变褐或龟裂,致果实腐烂,并且分泌出一种粘质琥珀色物质,随着进一步发展,细菌透过瓜皮进入果内。
发病条件:病菌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病菌在埋入土中的西瓜皮上可存活8个月,在病残体上可存活2年,在田间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果实发病后在病部大量繁殖,通过雨水或灌溉水向四周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多雨、高湿、大水漫灌易发病,气温24~28℃经过1个小时,病菌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潜育期3~7天。
细菌经瓜皮进入果肉后致种子带菌,侵染种皮外部位,也可通过气孔进入种皮内。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深翻耕地。
整地将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处降低菌源数量,清除田间病株、病果、杂草及野生寄主植物体,以减少侵染来源。
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果及病株并销毁。
(2) 种子消毒。
可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左右。
(3) 轮作。
发病严重地块与非葫芦科植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40%烯酰·喹啉铜2000倍;或2%春雷霉素600倍;或50%春雷·王铜750倍;或77%氢氧化铜2000倍液进行防治,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西瓜细菌性累斑■研究进■赵廷昌孙福在王兵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湖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是由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essubsp.dtru//i(schaadetaL1978)]所引起,1992年该病菌改名为燕麦食酸菌西瓜驱种[AcidovoraxⅢⅫsubsp.citrulli(Wiue∞甜aL1992)]。革兰氏阴性菌,属rRNA组1。不产生荧光和其他色素,单根极生鞭毛,严格好氧。不产生精氨酸水解酶,能在4l℃下生长,但不能在4℃生长,明胶液化力弱,氧化酶和2一酮葡糖酸试验阳性。利用葡萄糖和蔗糖作碳源结果不一致;但利用B一丙氮酸、柠檬酸盐、乙醇、乙醇胺、果糖、L一亮氨酸和D一丝氨酸结果一致。烟草过敏反应结果不一。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弧、马利亚纳群岛、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中国台湾和海南省也有分布报道。寄主主要有西瓜、罗马甜瓜、蜜露洋香瓜和网纹洋香瓜等。该病菌以人工接种,也可以感染其他葫芦科(黄瓜、甜瓜、节瓜、瓠瓜、南瓜、丝瓜、苦瓜、西葫芦)及番茄、胡椒、茄子等。1病害症状病菌感染西瓜子叶,造成水渍状病斑,并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病斑。随后感染真叶,形成不明显的褐色小斑,周围有黄色晕圈。通常沿叶脉发展。对植株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却是感染果实的重要病菌来源。植株生长的中期,叶片上的病斑很少,通常不显著,暗褐色,略呈多角形,病叶很少脱落。开花后14—21d的果实容易感染。果实上症状随西瓜品种不同而异。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不规则的大型橄榄色水渍状斑块。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将严重影响西瓜的商品价值。发病中期以后,病菌可单独或随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变成水渍状。发病后期受感染的果皮经常会龟裂.并因杂菌感染而向内部腐烂。有些品种果实受感染后,在果实上仅出现会龟裂的小褐斑,而无明显的橄榄色水渍状斑块,但病菌已侵入果肉组织,造成严重的水渍状病症。病斑上常有粘稠、褐色的菌脓溢出。接触地面的果面无病斑。瓜蔓、叶柄和根部通常不被侵染。2发病_殛研究历史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被发现。但因发生并不严重,一直未引起注意。直到1989年,由于在佛罗里达、南卡罗莱纳、印地安纳等州以及关岛、提尼安岛(Tinian)等地区普遍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80%的西瓜不能上市销售,才真正受到植病学家的重视,并开始相关的病菌生态与防治技术研究。1995年美国期刊“植物病害”专文论述该病,认为是西瓜产业的一大威胁。目前,美国许多西瓜栽培地区都已有发生记录。我国从1986年开始,就不断有人发现和报道该病在国内的发生和为害情况。1990年张兴平报道,1988年在陕西省台阳县路井乡发现大片新红宝西瓜腐烂,认为很可能是西瓜果斑病。1992年张老章报道,河北、山西的一些地区发现了此病,并于1996年提出了防治方法,但上述报道都未做病原细菌的鉴定。1998年张荣意对在海南省乐东和东方两县采集的3个菌株进行了鉴定,认为是Ac/dovorazⅢn∞subsp.
citruUi。发现病害,但未做报道的有:1986年赵廷昌在沈阳市、1994年和2000年于莉在吉林省怀德市、2000年壬克也在辽宁沈阳市都先后发现在西瓜上有果斑病的症状。台淹省近二三年t皓有匿瓜发生暴窟靖的 万方数据植保技术与推广PlantPretecflenTecimolo口andEatcmlea,2001,Vol,21,No.3
报道。1998年黄德昌报道,5~7月间由于雨水充沛,台湾西部有些地区种植的西瓜出觋果皮水渍状斑块,台东、花莲地区也未能幸免。初步调查,台东地区有些瓜田受害率接近20%。而虎尾、宜兰地区种植的蜜露洋香瓜上也零星发生类似病害,经鉴定,确认这些西瓜及洋香瓜病害就是细菌性果斑病。3病害侵染循环本病病菌可附着在西瓜种子表面,也可能侵入种子的内部组织,带菌的种子成为本病主要的初次感染源。病菌于低温下在种子上可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国外实验显示,带菌种子储存在12℃下,1a后,传病率也不降低。种子发芽后病菌可以感染幼苗的子叶和真叶,子叶背面即呈现黑色水溃状病斑,病斑很快坏死。在温室中,由于人工灌溉等原因,可使病菌自然接种到同株叶片或邻近的幼苗上。幼苗下胚轴发病可导致幼苗猝倒。带病幼苗移人本田后,借雨水或喷灌而传播感染。病菌可经由果实上的伤口或气孔感染果实。幼果受感染后病斑不明显,但到果实将成熟前病斑迅速扩大。病菌也可以直接感染中、后期果实,在28—32℃的适温条件下,3—5d就可形成明显的斑块。病斑有时会龟裂,并分泌出淡褐色的菌脓,成为该病重要的二次感染源。病果如果继续留在田间,最终腐烂而释出带菌种子。带病菌的种子散落田间后,长出的瓜株、残留在田问的染病瓜皮。以及田问可能带菌的葫芦科杂草,都是感染下茬西瓜的重要菌源。至于该病病菌是否可以在其他杂草或土壤中残存,存活期多长,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炎热、强光照及雷雨过后,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迅速扩展。在凉爽、阴雨气候条件下,病害一般不会明显发展。一般叶片病斑并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往往直到果斑发展到影响西瓜的质量时才意识到同题的严重性。4防治策略1)加强西瓜等葫芦科作物种子的进口检疫.粒琵带葛种子进入我国和传播蔓延。2)在调种方面,应从无病区采种。种苗生产过程中应避免污染病菌。生产的种子应进行种子带菌率测定。目前较可行的测定法为试种法,至于选择性培养基直接分离,或聚合酶连锁反应等较灵敏而便捷的检测技术,则仍待进一步改良或研究开发。种子处理也是预防种子传病的可行措施。Hopkins等实验证实,采种时种子与果汁、果肉一同发酵24—48h后,随即以l%的盐酸浸渍种子5min,或以l%次氯酸钙(CaOCh)浸渍15min,接着水洗、风干,都可以有效去除种子携带的病菌,大幅度降低田闻发病率,对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3)在田问管理方面,合理的灌溉方式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由于喷灌会传播病菌且造成果实上积水,有利于病菌侵入感染。因此,应尽量改用滴灌或降低水压。让灌溉水仅喷及根围。病害一旦出现后,应随时清除病苗和病果,以免遗留田问成为二次感染源。另外,彻底清除田间杂草,也是减少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病菌可从伤口侵入,因此,不要在叶片露水未干的感染田块中工作,也不要把感染田中用过的工具拿到来感染田中使用。4)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也是控制本病的可行途径。据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西瓜不同品系对本病的抗感性差异很大。就整体而言,三倍体西瓜远较二倍体抗病,而果皮较浅色的品系通常较深色者易感病。5)注意轮作倒茬是防病所必须的。在常发病区,至少38内不得在同一田块或相近田块种植西瓜或其他葫芦科作物。6)选用适当的防治药剂。由于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可用的有效药剂应该是铜剂或抗生紊剂。国外试验显示,适时地施用铜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研究证实含铜制剂的铜锌锰乃浦、氢氧化铜、嘉赐铜及抗生素荆如四环霉素、多保链霉素、链四环霉素,在培养基上都可以显著抑制病菌的生长,田闻新植霉素有很好的防病效果。5·结语:虽然世界各国关于西强组d啤々第36页) 万方数据(上接第38页)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记录还不多,不过可以推测,目前本病的分布应较现有的记录为广,只是在某些地区被误诊或未受重视而已。在我国的部分省、市发生,估计是由于从国外调种所致。本病属于偶发性病害,一旦发生即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因其可经由种子传播,将严重影响发病区的种子贸易。因此,近几年来在美国是最受重视的作物病害之一,相关的研究也正积极进行。我国多数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该病的发生,而西瓜是我国重要的水果,西瓜种子也是我国的外销产品,该病对我国西瓜产业的威胁不容忽视。由于相关的资料有限,该病鹪研究出—蜻a步,大多数农技人员、种子商以及瓜农都对其特性了解不多,本文提供已知的防病策略,仅供大家参考。本病属于新病害,且其症状特殊,不论瓜农还是大多数农技人员都不清楚其发病原因,面对病害的蔓延,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胡乱用药。因此,应加强病害发生分布、发病规律、种子带菌检验、带菌种子处理、防治技术等系统研究,同时开展西瓜等葫芦科作物的抗病性评价等工作,为综合防治该病和抗病品种的应用打下基础。
收稿日期:2000—09—22 万方数据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作者:赵廷昌, 孙福在, 王兵万, Zhao Tingchang, Sun Fuzai, Wang Binwan作者单位:赵廷昌,孙福在,Zhao Tingchang,Sun Fuzai(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100094), 王兵万,Wang Binwan(湖南农业大学植保系)刊名:植保技术与推广
英文刊名: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XTENSION年,卷(期):2001,21(3)被引用次数:12次
1.魏娜.钱国良.李晓霞.张志峰.刘凤权.胡白石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致病性的影响[期刊论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6)2.蔡学清.鄢凤娇.林玉.胡方平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期刊论文]-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5)3.宋蕤.刘箐.刘雅莉.文朝慧.王军平.张丽萍.侯建雄.刘志杰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快速免疫PCR检测[期刊论文]-植物检疫 2009(2)4.粟寒.吴翠萍.李彬.黄艳霞.高渊 免疫检测试纸条法检测西瓜子中的瓜类果斑病菌[期刊论文]-植物检疫 2009(1)5.周洪友.杨静.宋娟 荧光假单胞工程菌株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生物防治[期刊论文]-中国植保导刊 2009(1)6.徐福寿.王笑.谢关林.苏婷.余山红 免疫捕捉PCR法检测西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期刊论文]-果树学报2008(2)7.黄月英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检测与防治[期刊论文]-福建农业科技 2008(2)8.韦志扬 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期刊论文]-广西热带农业 2007(6)9.周桂珍.王兰芳.严成灼.张时兴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调查初报[期刊论文]-中国植保导刊 2006(9)10.胡俊.黄俊霞.刘双平.杨利国.翟艳霞.李勇.路妍 不同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抗病性及发展动态的研究[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 2006(6)11.王钦英.李国英.任毓忠.姚慧贤.王付成 种子处理对籽瓜细菌性果斑病防治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北方园艺2006(2)12.赵廷昌.孙福在.王建荣.谢杨军 药剂处理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期刊论文]-植物保护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