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西红柿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西红柿在种植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疾病的困扰,西红柿菌病就是其中之一,那怎样去防治这些病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西红柿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一起来看看吧!西红柿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西红柿细菌性溃疡病主要以为害果实为主,果实表面产生中央暗褐色的疮痂状突起,边缘乳白色的“鸟眼斑”,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表面十分粗糙。
发病严重时,可同时为害茎髓部和叶片。
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是为害茎部的重要病害,病菌从抹杈、果实摘除后的残余果柄等伤口处侵染,造成茎面表皮变褐发黑,髓部中空腐烂。
发病中后期,遇湿度大时,病部软烂呈脓状,有臭味,与晚疫病为害不同。
病部以下,密生不定根突起。
病部以上因为茎部损害,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出现失水萎蔫。
细菌性褐斑病又称细菌性斑疹病、细菌性叶斑病,通过在寿光温室内观察,以樱桃西红柿发病较重,大果型西红柿发病轻。
发病初期,在叶片反面表现黑褐色斑点,正面表现黄晕,后斑点逐步扩大、连片,从叶片正面观察到明显的病斑。
严重时,病菌能够侵染叶柄。
幼嫩绿果染病,初现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
西红柿青枯病在近几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尤其以旧棚室明显。
种植结构单一,多茬口种植,使病原菌数量得以积累。
旧棚室各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植株长势不利和植株抗病性能的降低等都为青枯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细菌性病害发生发展速度快,对西红柿的危害大,易造成整株死亡,对产量的影响也较大。
其防治措施如下:1、选择抗性品种。
2、重视轮作换茬。
3、加强管理和环境条件调控。
及时对植株进行调控,防止植株徒长,适当喷施叶面肥,以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以选择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或者是可杀得1000倍或者是20叶枯唑,进行喷施防治。
西红柿病害防治方法1、西红柿根腐病防治方法用72.2%普力克水剂400-600 倍液浇灌苗床,药液用量2-3kg/m2; 或在移栽前用72.2%普力克水剂400-600 倍液浸苗根;也可于移栽后用72.2%普力克水剂400~600 倍液灌根。
编辑:徐建堂蔬菜园地450083127@文/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浩任13第4月 上半月刊围较窄,人工接种可侵染辣椒、茄子、龙葵、毛曼陀罗、白花曼陀罗等。
发病条件1.初侵染源: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也可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7个月,是第二年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2.种子带菌:种子带菌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传播主要途径,从病果中收集的种子,病原菌可以黏附在种子表面带菌,或侵入稻种子内部,当条件适宜时,较少量的种子带菌可造成大量的幼苗染病。
3.温湿度: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为温暖高湿病害,适宜温度为13~28℃,13℃以下或30℃以上基本不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最适宜发病,植株表面有水滴或呈湿润状态,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病原菌在叶片上表面保持湿润6小时以上,即可形成斑点症状。
4.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通风不良等均易造成该病发生流行。
综合防控技术1.种子处理: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播,播种前应采取种子消毒处理,方法为,用55℃热水浸种30分钟,并不断搅拌,待水温降到室温后再浸泡2小时,然后催芽播种,或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后播种。
2.轮作:与非茄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初侵染来源。
3.加强田间管理: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及周围杂草,并在田外深埋;田间湿度大时,尽量避免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适时适量通风,控制棚内湿度;定植时,避免伤根;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灌溉设施,避免大水漫灌。
4.土壤消毒:发病严重的地块,可采用土壤消毒处理,减少土壤带菌量。
可在夏季休棚期进行闷棚处理,棚内灌水后覆膜,高温下晒持续15~20天;或在定植前1个月,用氰氨化钙、威百亩、氯化苦等土壤消毒剂处理土壤,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用46%的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800倍液,或3000亿活芽孢/克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做好防控很关键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为害茎部主要发生在伤口或叶柄处。
图1发病初期,茎部产生水渍状小斑,深褐色至黑色,圆形或近圆形,似“小麻点”,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图1);图2图3随着发病程度加重,病斑扩展,纵向扩展速度大于横向扩展,近圆形(图2)或不规则形(图3),图4病斑周围黑色,中间颜色浅,呈黄棕色(图4);图5易连成片,形成斑块(图5);图6病斑沿茎和叶柄扩展,呈长条形(图6);图7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叶柄易折断(图7);图8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渍状;发病后期,茎部被病斑覆盖,呈深褐色,似机油涂抹(图8),不腐烂,无明显异味,周围组织可较长时间保持绿色。
图9茎部染病后,病斑多存在于茎部表皮(图9)。
防治方法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
在防治过程中,应对病原菌的鉴定及对造成茎部危害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做到预防为主,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减少菌源,并结合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进行综合防治,将损失降到最低。
1.种子处理对于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可先用冷水浸湿种子,再将种子放入56 ℃的温水浸泡30分钟,或选用1.05% 次氯酸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选用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浸种30 分钟。
对于种子内部的病原菌,可以采取干热灭菌的方法,注意干热灭菌的温度和时间,并进行小规模试验后,再进行推广应用。
2.土壤处理育苗尽量选用新苗床或用营养土育苗。
每平方米旧苗床用40% 福尔马林30毫升,兑水3~4千克浇施,覆膜,4~5 天后揭膜,15 天后播种。
夏天可进行闷棚处理,棚内土壤灌足水后覆膜,高温下晒4~6 周;或者在定植前1个月,每亩用42% 威百亩水剂25~40 千克兑水500千克,对土壤进行熏蒸处理。
以上方法均可有效减少土壤带菌量,降低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该病为温暖高湿型病害,应严格控制棚内或田间的湿度;田间湿度大时,尽量避免进行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做好隔离工作,无关人员禁止进入田间,工作服和操作工具可用75% 酒精进行喷雾消毒;注意通风时间,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清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及周围杂草,并在田外进行深埋,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源;注意防治虫害,避免害虫在茎部造成伤口;定植时,避免伤根;合理密植,加大田间通透性;选择与非茄科蔬菜进行3 年以上的轮作,前茬以禾本科或豆科作物为佳;采用滴灌与沟灌,尽量避免喷灌、大水漫灌等方式,防止田间湿度过大。
加工番茄3种病害的发生动态及其防治加工番茄3种病害的发生动态及其防治引言:作为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番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番茄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类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会直接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重点讨论加工番茄中三种常见的病害,即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番茄晚疫病和番茄花叶病的发生动态及其防治方法。
一、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生动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一般在湿热环境中最为严重,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更易发生。
这种病害会导致番茄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并可能引起叶片早期凋萎。
随着病情加重,叶片会逐渐枯死,整个植株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1.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受病害影响的植株和叶片,避免病原菌扩散传播。
2. 施用防病剂:可选择合适的防病剂进行喷洒,如过氧化氢和铜剂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调整环境条件:在番茄种植过程中,合理管理温度和湿度,避免湿度过高和温度过低,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番茄晚疫病发生动态:番茄晚疫病是由真菌所引起的病害,其传播主要依赖于气候条件和病原菌的存在。
该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中传播的孢子感染番茄植株,导致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
随着病情的进展,叶片上的斑点逐渐加大,颜色变为橙红色,并伴有白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1. 合理排水:保持番茄田地的排水良好,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防病剂喷洒:在番茄植株受到感染之前,可以采用防病剂进行喷洒,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监测:定期检查番茄植株,当发现病情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番茄花叶病发生动态:番茄花叶病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土壤和种子传播。
该病害在潮湿和高温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感染后,番茄植株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叶片会逐渐枯萎,新生叶片会呈现畸形的形态,并覆盖着白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1. 土壤消毒:在种植新一季番茄之前,进行土壤的消毒处理,以杀灭残留的病原菌。
2. 合理施肥:在番茄生长过程中,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番茄主要病害症状与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8期许彦平张艳春1.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叫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叶斑疹病,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
为害特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
叶片感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
叶柄和茎干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
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杆变黑。
花蕾受害,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
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
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1.1 农业防治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1.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20%噻菌灵(龙可菌)悬浮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0.3%~0.5%氢氧化铜溶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3~4次。
2.番茄花皮的防治一是白变型。
主要发生在绿熟果转红的时期,其病症是果实着色不均匀,轻的果形变化不大,重的靠近果柄的部位出现绿色突起状,变红的部位稍凹陷,病部有蜡状光泽,剖开病果可发现果肉呈“糠心”状,果肉维管束组织呈黑褐色,轻的部分维管束变褐坏死,且变褐部位不变红,呆肉硬化,品质差,食之淡而无味。
发病重的果实,果肉维管束全部呈黑褐色,部分果实形成空洞,明面红绿不均。
这位菜农讲得就是属于白变型。
西红柿筋腐病一般在茎叶上看不出来,但剖开距根部70厘米处的茎部,可见茎的输导组织呈褐色病变,已遭破坏,导致果实出现上述病状,这是与病毒病不同的地方。
一、简介英文名Tomatobacterialleafspot异名番茄细菌性微斑病、番茄细菌性褐斑病。
寄主番茄、辣椒;人工接种可为害茄子、龙葵、毛曼佗罗和白花曼佗罗。
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棚室和露地内都有发生。
可造成5%~75%的产量损失。
分布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北京、台湾、天津等。
摩洛哥、南非、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瑞士、英国、南斯拉夫、巴西、约旦、希腊、委内瑞拉、葡萄牙、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有发生。
二、详细资料1、为害症状为害叶片、茎、果实和果柄。
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1)叶部:开始呈水渍状小点,随后扩大成深褐色不规则斑点,无轮纹,四周具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后期可见发亮的菌脓;(2)果实:幼嫩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别于其它细菌性斑点病。
(3)茎部:首先形成米粒状大小的水浸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随着病斑的扩大颜色由透明色到灰色,再到褐色,最后形成黑褐色,形状由斑点扩大为椭圆,最后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形。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后期有白色菌脓出现。
①叶部:叶片感染,由下部老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先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
(4)叶柄和茎杆:与叶部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
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杆变黑。
为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黑点连片时会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
(5)果实: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
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细菌性疮痂病的症状相似,主要区别是受该病菌侵染后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维管束发病,木质部不变褐。
2、病原物(1)形态:短杆状,单细胞,直或稍弯,大小(0.1~1)微米×(1.5~4)微米。
番茄细菌性斑点大爆发,多措施让你从容应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为细菌性斑疹病、细菌性叶斑病、番茄“机油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番茄茎秆上出现黑斑症状,该症状很多菜农常认为是晚疫病,由于茎秆上这两种病害危害症状相似,常造成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发病后会导致植株发育迟缓,造成果实膨大受阻或幼果开裂,一般减产30%,严重时将减产50%以上,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提醒广大菜农提高警惕。
1一、症状表现细菌性斑点病可危害叶、茎、花、果实等部分均可受害。
一般先由下部老叶发病,再向上部叶蔓延。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斑点周围常具有黄色晕圈,后期连成片。
茎秆发病产生黑色斑点,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端茎部变黑。
幼嫩果实感病初现稍隆起的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绿色,受该病侵染后果实不腐烂,茎秆和叶片的维管束、木质部不变褐。
发病中后期,湿度大时,病部软烂呈脓状腐烂。
1二、与番茄晚疫病的区别番茄晚疫病发病时,茎秆发病初期产生不规则水渍状小斑点,沿侵染点向茎秆上下蔓延,严重时环茎一周,湿度大时出现稀疏的白色霉层,茎秆腐烂易折断,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和晚疫病在茎秆上常混淆,大家要准确识别并有效防治!1三、发病规律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植物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从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
种子带菌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该病喜温暖高湿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13~28℃,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肥料不足、植株长势弱等地块发病严重。
1四、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病品种。
2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先用冷水浸泡种子,再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泡30分钟,或选用氯酸钠、中生菌素浸种,洗净后播种。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方法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危害番茄生长的一种严重病害,番茄染上细菌性斑点病后,叶片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茎和叶柄产生黑色斑点,果实呈黑色隆起的小斑点,果实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番茄染此病后,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在50%以上。
种子带菌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即可发病,之后传入大田,并随雨水、农事操作传播,在田间只要最初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
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一是要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
二是在番茄播种前,可用55摄氏度的温汤浸种30分钟,再在新高脂膜100倍液中浸泡,可取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如在果实生长膨大期发现病果,就要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应急治疗措施如下
1、药物灌根用高渗铜+氯霉素灌根。
2、叶面喷雾用多菌灵+新高脂膜700倍液喷雾,7-10天喷一遍,连喷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