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合并肺结核25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6.63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章病例分析——结核病一、概述1.概念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多个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
痰中带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排菌是结核传播的主要来源,主要为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经飞沫传播。
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引起发病。
其病理变化为渗出型、增生型、干酪样坏死三种类型。
三种病变可以相互转化、交错存在,很少单一病变独立存在,而以某一种改变为主。
2.结核病分型Ⅰ型: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典型病变包括肺部原发灶,引流淋巴管和肺门淋巴结的结核性炎症,三者联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多数原发综合征临床症状轻微,不治自愈,很少排菌。
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儿童多来源于原发性肺结核;成人多由原发感染灶中的结核菌破溃进入血行引起。
本型肺结核发生于免疫力极度低下者。
Ⅲ型:继发型肺结核,为成人与继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类型。
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尖段,病灶趋于局限,易于有干酪坏死和空洞形成,排菌较多。
Ⅳ型:结核性胸膜炎:常见胸腔积液,为渗出液,草绿色,淋巴细胞为主,ADA明显升高。
V型:其他肺外结核二、诊断要点1.全身症状:发热,多数为长期低热,,可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调、易激惹、心悸、面颊潮红等。
2.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
3.体征:病灶以渗出型病变为主的肺实变且围较广或干酪性肺炎时,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啰音。
继发型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故听诊于肩胛间区闻及细湿啰音,有极大提示诊断价值。
空洞性病变位置浅表而引流支气管通畅时有支气管呼吸音或伴湿啰音;巨大空洞可出现带金属调的空瓮音。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的体征有患侧胸廓塌陷、气管和纵隔间向患侧移位、叩诊音浊、听诊呼吸音降低或闻及湿啰音,以及肺气肿征象。
支气管结核有局限性哮鸣音,特别是于呼气或咳嗽末。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病原学检查①痰涂片抗酸染色直接镜检有助于诊断②痰培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③结核菌抗原和抗体检测2)影像学检查① X线胸片文档Word`原发性肺结核典型特征有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或纵隔肿大的淋巴结组成哑铃状病灶。
第三章病例分析——结核病一、概述1.概念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多个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
痰中带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排菌是结核传播的主要来源,主要为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经飞沫传播。
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引起发病。
其病理变化为渗出型、增生型、干酪样坏死三种类型。
三种病变可以相互转化、交错存在,很少单一病变独立存在,而是某一种改变为主。
2.结核病分型Ⅰ型: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典型病变包括肺部原发灶,引流淋巴管和肺门淋巴结的结核性炎症,三者联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多数原发综合征临床症状轻微,不治自愈,很少排菌。
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儿童多来源于原发性肺结核;成人多由原发感染灶中的结核菌破溃进入血行引起。
本型肺结核发生于免疫力极度低下者。
Ⅲ型:继发型肺结核,为成人与继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类型。
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尖段,病灶趋于局限,易于有干酪坏死和空洞形成,排菌较多。
Ⅳ型:结核性胸膜炎:常见胸腔积液,为渗出液,草绿色,淋巴细胞为主,ADA明显升高。
V型:其他肺外结核。
二、诊断要点1.全身症状:发热,多数为长期低热,,可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调、易激惹、心悸、面颊潮红等。
2.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
3.体征:病灶以渗出型病变为主的肺实变且范围较广或干酪性肺炎时,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啰音。
继发型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故听诊于肩胛间区闻及细湿啰音,有极大提示诊断价值。
空洞性病变位置浅表而引流支气管通畅时有支气管呼吸音或伴湿啰音;巨大空洞可出现带金属调的空瓮音。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的体征有患侧胸廓塌陷、气管和纵隔间向患侧移位、叩诊音浊、听诊呼吸音降低或闻及湿啰音,以及肺气肿征象。
支气管结核有局限性哮鸣音,特别是于呼气或咳嗽末。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病原学检查① 痰涂片抗酸染色直接镜检有助于诊断② 痰培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③ 结核菌抗原和抗体检测2)影像学检查① X线胸片原发性肺结核典型特征有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或纵隔肿大的淋巴结组成哑铃状病灶。
16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2月 第2卷第4期的“武器装备”、如何才能为临床提供第一手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信息,始终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方向目标。
从事乳腺超声诊断的医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被检查者的体位和操作手法。
患者应采取平卧,双臂上举。
当患者乳房较大、或检查乳腺外象限近边缘处时,患者应采取不同角度的侧卧位结合同侧上肢上举。
乳腺超声检查使用纵切、横切、放射状三种方法,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扫查方法,对乳腺的扫查必须全面、完整,从乳腺的内侧、外侧、上界、下界都要扫查至乳腺结构完全消失为止。
特别是探头平行于放射状分布的乳腺导管长轴扫查时,如果乳腺导管迂曲时还应适时调整角度,而非单纯的机械地进行放射状扫查。
另外扫查范围要有重叠,不能跳跃式扫查,不能留有空隙。
对于乳腺较大或乳腺松弛时,更要小心因扫查不充分而引起的漏诊。
让患者充分上举双臂,减少乳腺组织在检查过程中的移动,不要过度用力加压扫查,避免引起腺体移位,从而避免漏诊的发生。
(2)仪器的调节。
超声仪器调节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能否检查出乳腺有无肿块的前提条件。
通常乳腺超声检查所使用的高分辨率实时线阵探头,在满足一定深度超声穿透力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最高频率探头检查,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检查时应采用适当的深度、增益和聚焦,使图像质量最佳。
对乳腺内彩色血流信号的显示,应采用低速度标尺,先适当调大增益,再回调至彩色信号刚刚消失为止,以不出现明显的彩色噪声为宜。
彩色血流检查时一定要避免加压而造成血管受压,使血流信号无显示的假阴性结果。
(3)扫查时要对双侧乳腺对应部位进行对比扫查观察分析。
(4)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征象常常重叠交叉,因此应综合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二维超声图像的特征,仔细分析声像图的细微特征,结合钼靶X线检查,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注意鉴别。
有弹性成像设备的彩超务必结合乳腺弹性成像的检查,这样进行综合分析才可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怀疑恶性,鉴别有困难,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务必建议患者去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检查,必要时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以最终确诊。
肺癌误诊为肺结核40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1-11-23T09:09:25.6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李玉玲[导读] 目的总结肺癌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李玉玲(山西太钢总医院二部山西太原 030008)【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007-02 【摘要】目的总结肺癌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40例肺癌误诊为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0例肺癌患者中误诊为浸润型肺结核28例(70%)、空洞性肺结核4例(10%)、结核性胸腔积液7例(17.5%)以及血型播散性肺结核1例(2.5%)。
误诊时间10天~7个月,平均35.7天。
所有病例最后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淋巴结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组织病理学分型:腺癌19例(47.5%),鳞癌13例(32.5%),小细胞癌5例(12.5%),肺泡癌1例(2.5%),未定型2例(5.0%)。
结论病史、临床与影像结合,反复进行痰检,纤支镜多点钳取活检,同时行刷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送检,有条件时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可减少肺癌的误诊、漏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肺癌肺结核误诊诊断肺癌与肺结核均属于消耗性疾病,二者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且肺癌的X线表现多样化,与肺结核不易鉴别,临床上早期确诊率不高,极易误诊为肺结核。
现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肺癌首诊误诊为肺结核4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及误诊情况 1.1.1性别、年龄本组40例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
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70岁,平均53.2岁。
其中≤40岁者4例,40~60岁者31例,>60岁者5例。
1.1.2既往史 9例曾患过肺部疾患,其中肺结核5例,胸膜炎1例,慢性气管炎3例。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黄麦玲马丽萍doi :10.3969/j.issn.1009-6663.2013.03.067作者单位:10114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二科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男性患者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在女性患者中,仅次于乳腺癌及肠道肿瘤,排列第三。
世界上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数高达120万[1]。
与此同时肺结核亦是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疾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杆菌。
中国是肺结核高负担国家,每年约有130万人患肺结核,205000人死于肺结核[2]。
肺结核与肺癌病因虽不完全相同,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迥异,但两者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容易导致两者的误诊、误治,若两者合并更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本文总结近几年来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有关文献,就其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特点一、流行病学特点一般临床资料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发病率为2% 8%[3]。
Kurasawa 等[4]报告肺结核合并肺癌的频率为1% 2%;肺癌患者伴发结核的频率为2% 4%。
朱琦等[5]报告肺结核合并肺癌发病率为1%。
陈子丹等[6]统计肺结核6524例,其中合并肺癌54例,占0.8%。
二、性别与年龄文献报道,男性占大多数,尤其是老年男性为多,女性占少数,年龄大于50岁居多。
董琼雄等[7]观察6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男44例,女16例,男性占73.3%,50岁以上患者43例,占71.6%。
朱琦等[5]对7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男性53例(69.7%),女性23例(30.3%),男女之比为2.3ʒ1,年龄为28 78岁,平均年龄52岁。
三、病灶分布大部分文献报道,肺结核合并肺癌发生在同侧同肺叶多,不同肺叶少。
董琼雄等[7]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60例,中心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28例,不典型肺癌14例;结核与肺癌同侧同叶33例,占55.0%;结核与肺癌同侧不同叶16例,占26.7%;结核与肺癌不同侧11例,占18.3%。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肺结核并肺部感染26例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
方法将该院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给予抗结核治疗与抗生素治疗,实验组26例在抗结核、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标签:喜炎平注射液;抗生素;肺结核;肺部感染肺结核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每年因其死亡人数在200万左右[1]。
肺结核一旦发生感染,会诱导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并会进一步消耗患者肺部功能[2]。
如何有效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疗程,是临床治疗肺结核合并感染的研究重点。
而由于细菌耐药性等出现,肺结核与肺部感染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
为了探讨喜炎平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2009年10月—2011年12月该院在治疗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中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该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2例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结核学会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00年),初治肺结核,有肺部感染,痰菌培养有致病菌,无矽肺,无慢性支气管炎,无支气管扩张,无肺癌,无严重其的他器官器质性病变。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平均为(31.25±4.88)岁;实验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平均为(31.84±4.94)岁。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病原菌检查结果和药敏实验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主要用药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头孢西丁、阿米卡星;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患者,主要用药为:利福平、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