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疆域区划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历朝国号的由来及其疆域图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几为世界之冠。
每个朝代的开国者立国之初要办的首件事,就是确立自己的国号,也就是朝代的名称。
《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崭新的国朝从此诞生。
《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一、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关于“夏”的名义来源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比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唐代史家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
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的。
夏朝疆域图二、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封于商”。
由此可知,“商”是商族先祖契的早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
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
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
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商朝疆域图三、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
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亡,史称“武王克殷”。
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名,周朝立。
历史上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一、背景介绍明朝时期,辽东地区是中国东北的重要行政区域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片广阔的土地,明朝政府对辽东进行了行政区划的安排。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辽东行政区划的历史背景、区域划分和行政管理等相关内容。
二、历史背景1. 明朝统一辽东在明朝建立前,辽东地区曾长期处于分裂和混乱状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统一了辽东地区。
明太祖朱棣在位期间,对辽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势力,确立了明朝对辽东的控制。
2. 辽东的重要性辽东地处中国东北的要冲地带,既是中国与外族交往的重要通道,又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防线。
对于明朝来说,控制辽东地区意味着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三、辽东行政区划1. 辽东的划分明朝将辽东划分为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两个行政区域。
辽东省辖区包括辽东半岛和辽宁地区的部分地区,而辽东宣慰使司则辖区更广,包括了辽东半岛以及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2. 辽东省的行政管理辽东省设有巡抚和布政使两个主要行政机构。
巡抚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而布政使则负责辖区内的法律、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此外,辽东省还设有州、县等下级行政单位,以实现对各级行政区域的有效管理。
3. 辽东宣慰使司的行政管理辽东宣慰使司是明朝对辽东地区的直接管辖机构,其地位相当于一个大行政区域。
宣慰使司下设有宣慰使、按察使等行政职位,以及各级县、乡等行政单位。
宣慰使司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边疆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管理当地的民族事务。
四、辽东行政区划的变迁明朝时期,辽东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迁。
这些变迁主要是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旨在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辽东地区。
1. 建立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明朝建立初期,辽东地区划归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两个行政区域。
这一划分体现了明朝政府对辽东地区的重视和管理需求。
2. 辽东省的调整明朝中后期,辽东省的辖区发生了一些调整。
辽宋夏金政权并立1、辽朝:(907——1125)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大辽,1125年辽被金所灭。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此时已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史称西辽,成为当时中亚的强国,1218年被蒙古所灭。
2、北宋:(960年—1127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宋的都城是东京,也可以叫汴京或者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的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1127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钦二帝,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3、南宋:(1127—1279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
1138年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合北宋、辽、西夏对峙图灭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才被攻占。
1279年,在崖山海战(广东省新会市大山)中陆秀夫背南宋末帝跳海,南宋覆灭。
4、金朝:(1115—1234)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5年,女真族(今称满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金朝疆域西与西夏、蒙古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后在南宋和蒙古夹击下覆亡。
5、西夏:(1038——1227)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1038年,党项的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即宁夏银川市,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等地。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渤海湾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渤海湾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地区,渤海湾的变迁对中国疆域的漂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疆域漂变的重要历程——渤海湾的变迁。
一、古代渤海湾的形成与消失在古代,渤海湾曾经是中国东北疆域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商朝时期,渤海湾就已经形成。
当时,渤海湾是一个广阔的海湾,扼守在中国东北的门户之地。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是中国与东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而且还具备军事防御的地缘优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渤海湾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汉朝时期,由于冲积沉积物的堆积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渤海湾的面积逐渐缩小。
到了唐朝时期,渤海湾已经变成了一个浅水湾,与大海脱离了联系。
而在宋朝时期,渤海湾更是完全消失,成为了一片陆地。
二、并入辽、金等政权下的渤海湾渤海湾的消失,并未使其地位在历史上被忽视。
相反,渤海湾的变迁成为了历史上多个政权争夺的焦点。
辽朝时期,渤海湾被并入了辽朝的疆域。
辽朝通过掌握渤海湾的地理优势,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北方边疆的安全,还建立了与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然而,在辽朝的衰落后,渤海湾的地位再度发生了变化。
金朝崛起后,渤海湾成为了金朝的一部分。
金朝通过渤海湾的控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与南方宋朝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三、明清时期的疆域调整与渤海湾的重新归属到了明代,中国的疆域发生了重大调整,渤海湾也成为了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通过调整疆域,把原来的辽东地区包括渤海湾在内并入了中国版图。
渤海湾重新成为了中国东北的重要一部分,并且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随着明朝的衰落,清朝崛起后,渤海湾再次发生了变迁。
清朝在统一中国后,将渤海湾重新规划为直接归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加强了对渤海湾地区的控制,巩固了辽东地区的安全。
四、现代渤海湾的漂变与中国海洋权益的争夺到了现代,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渤海湾再次成为焦点。
高一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辽朝: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东北和蒙古、俄罗斯远东等地。
辽朝政治制度主要以部落联盟为基础,分为贵族体系和宗室体系。
政治管理上设置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职,设立了监察机构,实行了封建官制。
2. 宋朝:宋朝是由汉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中原地区。
宋朝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官制为基础,设立了中书省、中央机构等政府机构,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政,加强中央集权。
3. 夏朝:夏朝是由党项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西北地区。
夏朝政治制度主要以部族联盟为基础,实行了世袭制和宗室分封制,设立了丞相、太尉等官职。
4. 金朝: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金朝政治制度主要以女真族的部落联盟为基础,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实行了封建官制和婚姻政策。
5. 元朝: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和蒙古等地。
元朝政治制度主要以蒙古族的部落联盟为基础,设立了行政区划、政权机构等,实行了儿媳抄和儿女抄制度。
二、经济1. 辽朝:辽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由契丹族和汉族共同开垦。
辽朝实行了丁口制度和均田制,推行了货币和官营经济。
2. 宋朝:宋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实行了屯田制和保甲制,手工业加工和纺织业发展较快,贸易也有所增长。
3. 夏朝:夏朝的经济以牧业为主,由党项族和汉族共同牧养。
夏朝实行了牧地制度和服役制度,推行了商业贸易和货币经济。
4. 金朝:金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手工业和手工业生产也处于繁荣时期,商业贸易和邮政交通发展较快。
5. 元朝:元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迅速,贸易和海运业也有较大的增长。
三、文化1. 辽朝:辽朝的文化主要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契丹族文化的影响,契丹字母作为辽朝的官方文字,发展了契丹草书和契丹太武文字。
辽金西夏的政治关系与疆域纠葛辽金西夏是宋朝时期,中国北方三个重要的边疆国家。
它们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且常常伴随着疆域纠纷。
本文将探讨辽金西夏的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疆域纠葛。
一、辽金关系的演变在辽朝统治时期,金朝是其南方的一个重要藩属。
然而,辽金关系在辽朝衰落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金朝趁机崛起,推翻了辽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成为中国北方的新达官显贵。
辽金关系的转变,不仅仅是政治力量的转移,也是疆域纠葛的导火索。
辽金战争之后,辽朝的领土收缩到东北地区,而金朝则控制了华北和华东地区。
尽管金朝曾向宋朝称臣,但两国实际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辽金关系从亲密到敌对,对于辽朝的衰落和金朝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金朝与西夏辽金关系的演变对西夏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独立政权,曾在辽朝时期向辽朝称臣。
然而,在辽金关系转变为敌对之后,西夏逐渐趋向与金朝结盟,以抵御金朝对其的威胁。
金朝与西夏的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两国之间的疆域纠葛也随之产生。
金朝曾多次进攻西夏,试图将其纳入统治。
然而,由于西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金朝并未能够完全控制西夏的领土。
西夏则在金朝的压力下,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以保护自己的疆域安全。
三、宋朝的政治策略作为辽金西夏三国之间的一个重要势力,宋朝在这场政治纷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宋朝与西夏交恶,对金朝表示友好,从而削弱西夏的力量。
宋朝曾多次组织军队对抗西夏,试图将其收入统治。
然而,宋朝与辽朝、金朝的关系并不简单。
宋朝曾与辽朝结盟,以对抗金朝的侵略。
而辽朝与金朝的敌对关系也给了宋朝一定的机会。
宋朝通过游击战、外交手段等多种方式,试图在这三股力量之间保持平衡。
四、疆域纠葛的影响辽金西夏三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疆域纠葛对中国北方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政治格局对于北方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辽朝的衰落和金朝的崛起,使得辽金关系从亲密到敌对,对辽朝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辽宁古代叫什么?据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建制于上古社会,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周分封属燕国。
春秋时期,行政区划开始设郡、县,燕国置辽东、辽西两郡,秦置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
公孙度置平州。
伪满洲国期间,辽宁地区分为奉天、锦州、安东3省及关东州等。
新中国成立后,叫辽宁省。
夏朝时,禹分九州,辽宁属于幽州。
商朝时,属于北方大国——孤竹国。
周朝时,分封属燕国。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辽宁分属燕国辽东郡、辽西郡。
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辽宁地区设置有辽东郡、辽西郡。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辽宁地区大部属辽东王,小部属燕王。
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辽宁地区属幽州。
东汉时期,增设玄菟郡和辽东属国,郡国下设24个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时代。
辽宁地区公孙度设置有平州,州下设有辽东郡、昌黎郡、玄菟郡、辽西郡、乐浪郡、带方郡等。
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更替频繁,辽宁的行政建置变迁十分繁杂,但从北燕开始基本上仍为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数目越来越多,区划越来越小。
隋、唐、辽、金时期,为道、路时代。
在该时期内,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一级机构基本上是道和路。
隋代,前期为州县二级制,隋代后期为郡县二级制;在辽宁地区设有柳城郡、辽西郡、辽东郡,郡下设县。
唐代,始行道、州、县三级制,辽宁地区归河北道管辖。
道下设营州都督府(东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府下设有州县。
辽代,辽宁地区设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道下设有府州县。
金代,辽宁地区设置有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等,路下设有州县。
辽金时期的基层建置机构州、县数量大,隶属关系繁杂,是辽宁地区普遍设置、广泛开发的时期。
到金代,涉及辽宁地区的建置有4路,22个路属路、州、府,并下辖35个州县及8个州下县。
元代,辽宁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行省下设有路、州、县机构。
明朝,辽宁地区设置了辽东都司,都司下设25卫和2州。
清初划归盛京特别行政区,清末改为奉天省。
中国古代的辽金元三大皇朝中国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众多朝代其中包括了三大重要的皇朝,分别是辽、金、元。
这三个皇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辽、金、元三大皇朝进行介绍。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辽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世纪初,在其鼎盛时期,辽朝的疆域辽阔,统治范围横跨东北亚地区。
辽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也为后来的金和元朝扫清了道路。
辽朝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辽朝政治制度严密,辽国设立了许多行省、府、州等行政机构,实行统一的地方自治制度,保证了辽朝的政权稳定。
此外,辽朝贡献了许多社会文化成果,如辽代石窟艺术、辽文化和辽代教育等。
辽朝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并且有着广泛的经济交流。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要朝代,由辽朝后裔完颜阿骨打建立。
金朝建立后,取代了辽朝成为北方强国,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金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发展。
金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金朝建立了许多行省和官制,完善了行政机构,提高了政府的统治效能。
在军事方面,金朝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对抗辽朝和南宋,并最终统一了华北地区。
在经济方面,金朝实行了较为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开展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并且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元朝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蒙古族政权统治。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工商业城市社会转变的重要阶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转换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鼓励商业和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朝还进行了许多贡献,如加强地方管理、改革税收制度、提倡科学技术等。
此外,元朝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也有许多杰出的表现,如元曲、元篆和元代建筑等。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商朝前1600-1100 汤亳→殷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春秋前770-476 / 洛邑战国前475-221 / /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新朝8-23 王莽长安东汉25-220 光武帝洛阳三国魏220-265 曹操洛阳蜀221-263 刘备成都吴229-280 孙权建业西晋265-316 司马炎洛阳东晋317-420 司马睿建康十六国304-439 / /南北朝420-581 / /隋朝581-618 杨坚大兴唐朝618-907 唐高祖长安五代十国907-960 / /宋朝北宋960-1127 赵匡胤开封南宋1127-1279 高宗临安辽朝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阿骨打中都元朝1271-1368 忽必烈大都明朝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清朝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封建社会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西晋灭吴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年)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780年实行两税法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变法国学×参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1644年清军入关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96年昭莫多战役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七种朝代歌第一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第二种[香港版本]第一首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商朝前1600-1100 汤亳→殷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春秋前770-476 / 洛邑战国前475-221 / /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新朝8-23 王莽长安东汉25-220 光武帝洛阳三国魏220-265 曹操洛阳蜀221-263 刘备成都吴229-280 孙权建业西晋265-316 司马炎洛阳东晋317-420 司马睿建康十六国304-439 / /南北朝420-581 / /隋朝581-618 杨坚大兴唐朝618-907 唐高祖长安五代十国907-960 / /宋朝北宋960-1127 赵匡胤开封南宋1127-1279 高宗临安辽朝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阿骨打中都元朝1271-1368 忽必烈大都明朝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清朝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封建社会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西晋灭吴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年)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780年实行两税法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变法国学×参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1644年清军入关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96年昭莫多战役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七种朝代歌第一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第二种[香港版本]第一首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一)“中国”名称内涵的发展与完善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她都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是我们祖国的名称,各族人民都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
但是“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失华夏”。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从字义上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称其四境的民族为蛮、夷、戎、狄,华夏人居中央,遂自称为“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越列传》:“东瓯(在今浙江南部)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众来处江、淮间。
”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六是指华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如《史记》的《齐太公世家》、《天官书》、《匈奴列传》等篇都把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
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以“中国”自居。
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汉族建立的南朝叫做“岛夷”;而同时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
中国历史上的辽金元三大铁金王朝有何特点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辽、金、元三大铁金王朝曾相继统治中国北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三个王朝相继兴起,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北方政权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分别从政权建立、统治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角度,探讨这三大铁金王朝的主要特点。
一、辽朝的建立与特点辽朝(907年-1125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其统治地区涵盖了现今的中国北方、东北部分地区以及蒙古、西伯利亚等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非汉族政权。
辽朝的主要特点如下:1. 民族融合:辽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政权的背景由汉族为主向多民族共存的方向转变。
辽朝政权以契丹族为基础,但在统治过程中吸纳了包括汉族、奚族、渤海人等在内的多个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融合现象。
2. 保留传统:辽朝在政权建立后,保留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制度体系,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契丹族文化,使得辽朝政府在管理和治理上能够继承古代中国政权的优势,保持了一定的政治稳定。
3. 对外扩张:辽朝在建立之初就开展了对外扩张的政策,一方面征服了渤海国,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与宋朝以及西夏等政权进行了多次战争,扩大了辽朝的疆域,对外地的征服和控制有力地保障了辽朝的统治。
二、金朝的建立与特点金朝(1115年-1234年)是辽朝灭亡后,由女真族完颜阿骨打所建立的政权,其主要特点如下:1. 民族特色:金朝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民族集团建立的政权,女真族在建立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以女真族为核心的独特政权体系。
2. 抗金战争:金朝的崛起引起了辽朝遗民的不满和抵抗,以及南方宋朝的警惕。
在辽朝灭亡后,出现了一系列抗金战争,最终导致金朝的衰落和灭亡。
3. 商业繁荣:金朝政权的建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朝的铸币、贸易、商业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使得金朝经济达到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三、元朝的建立与特点元朝(1206年-1368年)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如下:1. 多元文化:元朝政权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在内的多个民族,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
明朝时期,辽东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其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辽东地区在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中,分为辽东、辽西、辽南三个道,辖区内设有州、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东道是辽东地区的最高行政单位,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辽东道下设有辽阳、盘锦、营口、锦州、葫芦岛、抚顺、本溪、丹东、朝阳、铁岭等州,以及各州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东道的治所设在辽阳,辽阳是明朝时期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辽东道的行政中心。
辽西道是辽东地区的西部行政单位,辖区包括今天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地区。
辽西道下设有通化、白城、辉南、珲春、延吉、图们、敦化、和龙等州,以及各州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西道的治所设在通化。
辽南道是辽东地区的南部行政单位,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地区。
辽南道下设有营口、盘锦、辽阳、锦州、葫芦岛等州,以及各州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南道的治所设在营口。
明朝时期,辽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体系相对稳定,但在历史的变迁中也曾经历过一些变化。
例如,明朝中期,辽东地区曾经设立过辽东巡抚,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但后来又被撤销。
此外,明朝晚期,由于满族的崛起和入侵,辽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朝时期的辽东行政区划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政区划体系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朝管理制度一、行政制度辽朝的行政制度主要包括中央行政和地方行政两个方面。
中央行政由宰相、尚书省、三省六部组成,宰相是辽朝的最高行政长官,地方行政则是由行省、州县组成。
辽朝政府实行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道、府、州、县、属地等行政区划。
地方行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负责管理当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中央政府设立尚书省、三省六部等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中央事务。
此外,辽朝在行政管理上还实行了一些重要的制度,比如设立蕃汉官制,选拔北汉人管理边疆地区;实行高丽官制,任用高丽人管理朝鲜地区;实行得罪作制,对领地内的少数民族实行特殊政策等,这些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二、军事制度辽朝的军事制度以骑兵为主,在发展和完善了契丹民族的传统骑兵战术基础上,辽朝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
辽朝军队分为控弦、步弓、步甲、战车、库亚军等,主要由契丹族和各部落组成。
军队的编制、训练、装备和指挥都有严格的制度和规范,实行了军功爵制,对军人实行官兵合一、军民合一,上有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下有严格的军纪军法和军营管理制度。
辽朝在军事制度方面注重了对军人的培训和管理,使辽朝军队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财政制度辽朝在财政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辽朝政府设立了度支、户部等财政机构,实行专制的财政管理制度,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税收和贡赋,集中管理国家财政。
辽朝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和贡赋政策,比如赋役制度、捐赋制度、庸赋制度等,这些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充裕。
此外,辽朝政府还大力发展国家经济,提倡工商业生产,注重对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国家财政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发展。
四、法律制度辽朝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律令和刑律两个方面,律令是对国家宪政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刑律是对国家刑事犯罪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辽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律令和刑律,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维护和保障作用。
在律令方面,辽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律令,如:“天福新定令”、“保护华夷章程”等,对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在刑律方面,辽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刑律,如:“断死志”、“铁杆法”等,对国家刑事犯罪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辽都城上京的兴建背景和历史地位辽都,即辽宁省遼陽市,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是辽、金、元三个朝代的都城。
辽都城上京的兴建背景和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辽都城上京的兴建背景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辽都城上京的兴建背景1. 辽代的迁都事件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建立于公元916年,是由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北方民族政权。
在辽朝建立之初,其都城并不是在辽都的位置,而是在开原,这是因为当时的契丹族活动范围以及政治地位决定的。
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契丹族渐渐扩张到了辽东地区。
2. 上京城的选址在辽东地区进行发展的辽朝开始考虑建立更大的都城,以适应国家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地位。
辽帝耶律阿保机曾多次出征北方,发现了上京城的地理优势。
上京城地处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地势开阔,这些都成为了上京城成为辽都的重要原因。
3. 兴建动机决定迁都上京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军事需要,上京位于辽境的最北端,对辽朝的北方边防具有重要意义。
上京周围资源丰富,适合辽朝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
辽帝耶律阿保机决定将都城迁至上京,并亲自督促上京城的兴建。
4. 兴建过程上京城的兴建始于辽道宗皇帝耶律阿保机执政时期,继此之后的辽圣宗皇帝耶律洪基更加致力于上京城的建设。
他在位期间,上京城的城墙、宫殿、街道等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耶律洪基的治理下,上京城成为了当时辽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也奠定了上京城在辽都中的重要地位。
二、辽都城上京的历史地位1. 政治地位上京城是辽朝的都城,是皇帝的行宫所在地,也是政治军事中心所在。
自上京城建成以后,辽朝开始对北部边疆进行了更多的开发和掌控,形成了辽朝疆域的北疆辽东和南疆上京两大边疆。
2. 经济地位上京城地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域,拥有较为富饶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上京城成为了辽朝的经济中心,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发展迅速。
3. 文化地位上京城是辽代的文化中心,城内有许多重要的文化设施,例如宫殿、寺庙、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