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琵琶行
- 格式:ppt
- 大小:752.00 KB
- 文档页数:70
《琵琶行》课文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从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一、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耳聆听那美妙的音乐。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二、人物塑造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琵琶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诗人则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但被排挤出官场的士人,他的心情和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境遇。
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白居易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感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琵琶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叙事技巧《琵琶行》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出色。
诗人采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她的人生遭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琵琶行》成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叙事诗。
五、语言风格《琵琶行》的语言风格优美、精致,极具艺术魅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更显得诗人的才华横溢和创作魅力。
六、文化内涵《琵琶行》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琵琶行并序句段点评1.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多维探究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境?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表演,为什么在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3.《琵琶行》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乐曲的感人效果。
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琵琶行》的描声艺术《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在这种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
一、根据音乐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分而有合。
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起始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
读者开始渐入佳境。
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
有一个“声暂歇”,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
收尾阶段: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二、运用比喻,赋形于声,把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运用了比喻来描摹乐声: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
如文章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缓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等。
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体现音乐、演唱的无尽妙处。
文章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赏析【原文】琵琶行[唐]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琵琶行古诗全首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才独步当时,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其中《琵琶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琵琶行》概述《琵琶行》是李白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唐代宫廷舞女在乐府舞曲《大破幽州记》的伴奏下弹奏琵琶的场景,表达了对战乱和悲剧的思考和抗争。
全诗共有120行,以七言乐府诗的形式展开。
诗句赏析《琵琶行》的诗句优美而哀婉,独具魅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诗句赏析: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陈、蕃、上官,王、赵、封、刘;2.看辽阳初入汉家室,尝幽州重见君王面;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4.其声逸逸以穷年,不有所归而与人言。
诗歌结构和意境《琵琶行》以古乐府的形式描写了唐代战乱时期的悲剧情景,意境深远、感人至深。
整首诗结构平衡,节奏流畅,并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达到音乐与诗歌相辅相成的效果。
一、乐府诗的韵律乐府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抒情叙事诗,以其独特的韵律脱颖而出。
《琵琶行》采用了乐府诗的规律,每一句的字数都很规范,每句的韵尾都保持一致。
这样的形式规矩使其更加舒缓、抒情。
二、琵琶的悲怆与战乱的惨烈《琵琶行》刻画了琵琶在战乱中发出的悲切声音,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们的痛苦。
无论是琵琶的悲音还是舞女的动作,都透露出无尽的悲哀和对命运的无奈。
通过琵琶的声音,李白表达了对战乱时代的反思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祈愿。
三、美与哀的完美结合《琵琶行》不仅在表现战争的痛苦上有独到之处,还将美与哀婉巧妙融合到诗中。
琵琶的音乐被赋予了美好的形象,它的声音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其中。
然而,这种美丽却又是战争的产物,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的痛苦和离散。
诗词解读第一至四十四行:舞曲旋律唤起的回忆此段诗描绘了舞女弹琵琶的情景,琵琶的声音带领着舞女们回忆起曾经的辉煌盛况。
这一段是诗歌中的开头部分,通过跳跃的琵琶声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凝聚了情感。
第四十五至六十三行:对战火的痛苦反思这一段诗扭曲了原舞曲的形象,将战火和苦难带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