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实验解说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 光的折射 看不见的光人教实验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 光的折射 看不见的光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是根据反射定律来控制光路和成像的光学器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对称、虚像平面镜的作用:只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聚散性质2. 平成镜成像原则:烛焰上的一点S ,它能发出无散条光线,所以无论平面镜有多大,总能有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光射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现象。
它能够反射的光线有无数条,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三条光线。
如果这三条光线射到人的眼睛,人会感觉这三条光线从哪里发出来的呢(从镜后发出来的)。
我们说人眼和大脑凭直觉会认为它们是从'S 沿直线发出来的,'S 就是S 在镜中的像点。
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个点在镜后都有一个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讲到这儿,请同学们想一想,点燃的蜡烛之所以能在平面镜中成像,简单的说就是由于蜡烛发出的光被镜面反射了。
所以说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再来看这个图,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物理学把这种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而成的像叫虚像。
3.(1(2(3水面作平面镜,有波产生漫反射,倒影看不清。
水面平静时,形成镜面反射。
4. 凹镜能使平行光会聚于焦点,太阳灶、太阳炉、反射式远镜都是利用凹镜会聚平行光的。
凸镜能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凸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凸镜都是利用凸镜扩大观察范围的。
汽车后视凸镜视角放在凹镜会聚太阳光2. 紫外线:在光谱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人们在进行电、气焊工作时末注意对眼睛有效的防护,或在白雪茫茫的旷野山巅、烈日炎炎的沙漠海边长时间行走停留而未戴太阳镜等情况下,都会使眼睛受到电弧光或日光中强烈紫外线的照射或反射而引发急性紫外线眼炎的发生。
阳光有益于健康,尤其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各种细菌,防止多种疾病的发生。
但是,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给人带来危害。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1《长度的测量误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2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一系列物理实验,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一,测量直线运动的速度。
实验步骤:1.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块长直的木板,用尺子测量木板的长度。
2. 在木板上标出1米的距离,用秒表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3. 计算小车的速度。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1. 称量一个未知物体的质量。
2. 用尺子测量未知物体的长、宽、高。
3.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未知物体的密度。
实验三,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
实验步骤:1. 用弹簧挂上一质量较小的物体。
2. 将物体拉向一侧,使其做简谐振动。
3. 用秒表测量振动的周期。
实验四,测量物体的功和能。
实验步骤:1. 将一个重物抬升到一定高度。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抬升重物所需的力。
3. 计算抬升重物所做的功和具有的势能。
实验五,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1.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块光滑的木板。
2. 将一物体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3. 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六,测量声速。
实验步骤:1. 在室内或室外选择一个开阔的场地。
2. 两名学生站在一定距离内,一个学生发出声音,另一名学生用秒表测量声音传播的时间。
3.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声速。
实验七,测量光的折射率。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内放置一个透明的容器。
2. 在容器内倒入一定量的水。
3. 用一束光线照射到水中,测量光线的折射角。
4.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水的折射率。
实验八,测量电路中的电阻。
实验步骤:1. 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
2. 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阻。
3.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电路中的电阻。
实验九,测量热的传导。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内放置一个热传导装置。
2. 测量热传导装置两端的温度差。
3.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热传导的速率。
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物理实验,学生们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适合初二学生做的物理小实验初二学生是物理学的初学者,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可能还不是很高。
因此,适合初二学生做的物理小实验应该具有趣味性和简单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初二学生做的物理小实验。
一、水的密度实验:材料:两个空的塑料瓶、水、食用油、盐、小珠子或小塑料球。
步骤:1. 将一个空的塑料瓶装满水,将另一个空的塑料瓶装满食用油。
2. 在两个瓶子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盐,使盐溶解。
3. 在两个瓶子中分别加入几个小珠子或小塑料球。
4. 观察水和食用油中的珠子或塑料球的运动情况。
结果:水中的珠子或塑料球会沉下去,而食用油中的珠子或塑料球会浮起来。
解释:这是因为水的密度大于珠子或塑料球的密度,所以它们会沉到水底;而食用油的密度小于珠子或塑料球的密度,所以它们会浮到食用油的表面。
二、磁铁和铁钉实验:材料:一个磁铁、几根铁钉。
步骤:1. 将磁铁放在桌子上。
2. 将铁钉逐个靠近磁铁。
3. 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当铁钉靠近磁铁时,它们会被磁铁吸附住。
解释:磁铁具有磁性,可以吸引铁制物体。
铁钉是由铁制成的,所以它们会被磁铁吸附住。
三、简易电路实验:材料:一个电池、一个灯泡、一段导线、一根铜线、一根铁丝。
步骤:1. 将灯泡的两个金属脚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
2. 用导线将铜线与电池的正极连接起来。
3. 用导线将铁丝与电池的负极连接起来。
4. 观察灯泡的亮度。
结果:当电路闭合时,灯泡会亮起来。
解释:电池可以提供电流,而闭合的电路可以让电流顺利流动。
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灯泡会发光。
四、声音传播实验:材料:一根长绳、一个桌球。
步骤:1. 让一位同学用手按住绳子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手轻轻拨动绳子的另一端。
2. 观察绳子上产生的波动。
3. 将桌球放在绳子上,观察桌球的反应。
结果:当绳子产生波动时,波动会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桌球也会跟随波动而移动。
解释:声音是通过波动的形式传播的。
当绳子产生波动时,波动会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桌球也会跟随波动而移动。
专题07 实验探究:声现象相关实验类型一: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1.(东莞模拟)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将微小振动放大。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B法。
A.推理B.类比C.控制变量D.转化解:(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
故选B。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微小振动放大;(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甲;(4)B。
2.(昆明期末)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A(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___初二物理重要实验归纳:一、水沸腾实验在水沸腾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温度的不变、声音的大小等现象。
沸腾时会吸热但温度不变,停止加热后水的沸腾停止,说明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可以通过缩短加热时间、减少水的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或给烧杯加上盖子来实现。
我们可以从表格、图像中读出沸点,使用水银温度计进行测量。
二、熔化实验在熔化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放置冰在室温下或使用水浴法加热石蜡来实现熔化。
我们还可以辨别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有固定温度,而非晶体则没有。
通过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我们可以辨别物质所处的状态,如固体、固液共存、液态等。
三、平面镜实验在平面镜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我们使用玻璃板来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并选择薄的玻璃板。
我们还可以使用刻度尺来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排除偶然性。
如果棋子的像不够清晰,可以用强光照射棋子。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两个相同的棋子来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四、光的反射在光的反射实验中,我们需要将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来进行观察。
2、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并排除偶然性,我们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3、当我们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进行反射实验时,反射光线会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这表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我们发现,在将纸板转动后,无法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
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通过可转动的白色硬纸板实验,我们可以展示光的传播路径并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凸透镜实验1、为了使像成在___,我们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同一高度。
2、当蜡烛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将光屏向上移、将烛焰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来调整。
初二物理实验比较法举例
在初二物理课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中,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规律。
下面我们就以初二物理实验中的两个典型例子来介绍比较法的应用。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热传导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用两根相同材质和大小的金属棒,分别用火炉加热其中一根金属棒的一端,然后用手感受另一根金属棒的温度变化。
通过对比加热金属棒的一端后,另一端的温度变化情况,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热的传导过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热传导的规律,而且通过比较不同金属材料的传导情况,还能够了解到不同材质的传导性能。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光的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凹面镜和凸面镜,比较它们对光的反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凹面镜和凸面镜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从而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形状镜面的反射规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镜面的反射情况,了解到不同形
状镜面的特点。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法在初二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八年级物理实验总结归纳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我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实际操作过程,并总结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
实验一:测量物体质量目的测量物体质量的重要方法是使用天平,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了解质量的概念。
原理物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可以通过比较物体与标准物体的相对大小来确定。
天平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它通过两个盘子的平衡状态来判断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1.将待测量的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
2.调整另一个盘子上的砝码,使得两个盘子达到平衡状态。
3.读取砝码盘子上的砝码质量,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
实验特点这个实验是物体质量的基本测量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培养了我们的仔细观察和实验技巧。
实验二:测量物体体积目的测量物体体积的重要方法是使用容积瓶,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容积瓶测量物体体积,掌握容积瓶的使用方法,并了解体积的概念。
原理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可以通过容积瓶测量。
容积瓶内的液体的体积变化与物体体积的变化相等,从而可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步骤1.将容积瓶装满水,并记录水的初始体积。
2.将待测量的物体放入容积瓶中,使水溢出容积瓶,记录溢出的水的体积。
3.利用容积瓶液面上升的高度和容积瓶的截面积计算物体的体积。
实验特点这个实验是通过测量容积瓶内水的变化来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需要注意准确读取液面高度和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锻炼了我们的计算能力。
实验三:测量物体密度目的测量物体密度的重要方法是利用密度计,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密度计测量物体密度,掌握密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密度的概念。
原理物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密度计测量。
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现象,验证物理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些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1.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知识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秤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测量结果。
2.实验二:探究物体的密度–知识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水的密度。
–实验内容: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并比较它们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3.实验三:研究物体的热膨胀–知识点:热膨胀的概念;热膨胀系数的定义。
–实验内容:使用实验装置,观察不同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的膨胀或收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四:验证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和热能的转化。
–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装置,通过斜面和滑轮等装置,观察物体在不同位置之间的能量转化情况,并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5.实验五:研究电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改变电源电压、电阻大小等条件,测量电流的变化,观察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6.实验六:探究物体的静电现象–知识点:静电的产生和性质;静电的防护措施。
–实验内容:使用摩擦法或接触法,观察物体之间的静电现象,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橡皮擦擦毛发使其吸附小纸片等。
以上列举的实验只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一小部分,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并善于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在一个玻璃罩里有两支蜡烛,一长一短,谁先灭?为什么?
答:在一个玻璃罩里有两支蜡烛,一长一短,由于两支蜡烛都是点燃的,那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温度相当高,那它们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就离得较远了,此时二氧化碳的密度要比空气的密度小(这与我们平时的有点反常,在同温的空气与二氧化碳,那当然是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但在这里二氧化碳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多了,所以让人容易出错),所以二氧化碳是往上浮的,那么长的那一跟蜡烛的上空就会先被二氧化碳覆盖,而先熄灭.
2.烧瓶里有两只小金鱼,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的颈部,小金鱼会怎么样?为什么?
答:一般液体被烧开,不是靠热传递来完成的,而是靠对流来完成的.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我们一般烧开水时,都是在容器的下部给它加热,当下面的水温度高时,它的比重就比容器上部冷水的比重小,就会上浮,上部的冷水就会下沉,在这样一上一下的对流过程中完成了热交换,并且热原又可对下沉的冷水进行加热,如此反复才能把水烧开.而现在我们是给烧瓶的颈部加热,所以烧瓶颈部的水温度立刻升高,这时它的比重就比烧瓶的下部的水的比重小,所以颈部的水不能下沉,而下面的水也不能上升,这样就不能形成对流进行热交换,而水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上部的水即使开了,下面的水温也不高,还是比较冷的,所以鱼还是很舒适的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