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中西方文化意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0
渗透西方文化意识提升英语核心素养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取得成功,提升英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而西方文化作为英语语言的来源之一,自然成为了提升英语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渗透西方文化意识对于提升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了解西方文化对于提升英语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因为英语作为西方的主要语言之一,它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传统习俗等都与西方文化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掌握好英语,就必须要了解和深入西方文化。
这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政治、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
要渗透西方文化意识,提升英语核心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多读一些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雪莱的诗歌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还能了解到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
可以多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的新闻和时事,比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NN等,通过关注这些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提升英语核心素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西方文化交流和活动,比如参加一些西方文化的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方文化的魅力,提升我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渗透西方文化意识提升英语核心素养,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和修炼。
要多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可以通过模仿西方人的发音、语调和表达方式,来提高我们的口语能力。
要多进行英语写作练习,可以通过写英语日记、英语作文等,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还要多进行英语听力练习,可以通过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等,来提高我们的听力水平。
标题: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文化意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策略。
一、引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注重文化渗透,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
2.促进跨文化交流文化渗透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
学生能够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
3.提高文化意识通过文化渗透,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践策略1.教材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如节日、风俗、历史等,帮助学生理解并熟悉西方文化。
2.课堂教学:创设跨文化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跨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西方文化。
3.课外活动: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歌曲比赛、故事讲述、电影赏析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
4.教师素养: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文化渗透的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包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四、案例分享在一次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关于西方的圣诞节。
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有关圣诞节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学生们都非常积极,有的介绍了圣诞节的起源,有的讲述了圣诞老人的传说,还有的学生分享了他们在圣诞节会做什么。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编辑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是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化水平的有效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融入西方文化。
1.使用真实材料:教授课文时,使用由西方作者撰写的故事、文章和小说,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欣赏西方音乐:在课堂上播放西方音乐,如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或摇滚乐,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的魅力并学习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观看西方电影和电视节目:使用西方电影和电视节目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4.学习西方假日和节日:在课堂上介绍西方假日和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美国独立日等。
学生可以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和庆祝方式,并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5.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西方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英文戏剧表演、音乐会、舞蹈比赛等。
这样可以提供学生锻炼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能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6.探索西方文学:选取一些西方文学作品,并与学生一起阅读和讨论。
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学的特点和主题,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7.融入传统西方游戏和体育活动:教授一些西方传统游戏和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棒球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体育文化,并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8.引导讨论和演讲:设计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演讲,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见解,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更多关于西方文化的知识。
9.促进跨文化交流:组织与西方国家的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如视频会议、笔友项目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与西方学生互相了解和交流,增进跨文化理解和友谊。
以上是一些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的具体方式。
《Sharpening Your Skills Culture Notes》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 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2. 提高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完成一篇与文化相关的阅读理解短文,文章内容应涵盖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常识,如餐桌礼仪、节日庆祝方式等。
2. 写作任务:学生需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阐述其意义或影响。
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法正确,字数不少于100字。
3. 文化知识问答:设计一些与文化知识相关的问题,如某个节日的起源、某项传统习俗的由来等,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
4. 小组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一个具体的文化主题,如“如何看待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要求小组内成员用英语进行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按时完成,不迟交;2. 认真阅读文章,理解其内容,完成阅读理解题目;3. 写作任务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4. 回答问题时应真实客观,不得作弊;5. 小组讨论应围绕主题,用英语进行,确保讨论效果。
四、作业评价1. 批改作业时,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2. 对于写作任务和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3. 对于未按时完成或存在作弊行为的学生,将进行批评教育;4.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将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阅读批改意见,及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业;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向老师请教,寻求帮助;3. 老师将定期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通过本作业的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作业,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影响作者:林尚岚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1期在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关键的突破口。
只有抓住这个突破口,不断深入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中西文化差异运用能力学习一门外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在语言的运用中体现的是该语言代表的文化的整个状况。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准确理解语言的“能指”和“所指”造成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是在外语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语言学家拉多所言:“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所以,我们在英语教育中,必须重视这个差异,同时从这个文化差异入手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注意中英文词汇的意蕴差异汉语和英语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文化语境中有些词汇表面的意思是能对译过来,但是内在的意蕴却可能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掌握各自的内在意蕴,才能在交流中不出现问题。
比如,英语的“red”,对应汉语的“红,红色的”意思,但是内在的意蕴却不一样。
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红火、热闹、顺利等有关。
比如,相关的词组:红火、红包、红光满面,等等,结婚过年等喜庆事情都是以红色为主打色。
但是红色在英语文化中,却是表达愤怒、暴力等,如“see red”(怒不可遏),“red rag”(可激发愤怒之物)等。
再如,Dog (狗),在中国骂人的话经常用狗作为比喻,“狗汉奸”“狗腿子”“狗仗人势”,等等,狗的形象是非常糟糕的,被鄙视的。
但西方则恰好相反,他们认为狗具有勇敢、忠诚等品质,把人比作狗还是出于对对方昵称。
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连我们那句“爱屋及乌”,在英语的表达中则成了“Love me,love my dog.”这种情况是不同词语在中英语境中不同的意思。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习中的“跨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能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英语的英语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渗透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加其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对比。
中国学生在用英语时,常出现表达内容与英语语法但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冲突,原因在于用英语表达时,用中国文化式的思维模式说英语。
这就说明,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用能力并不是习得的、当我们学习外语时,负载在语言上的文化也不是习得的。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种种语用失误。
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随处都可见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仅从语言所反映的内容中呈现出差异,就语言本身而言,如词汇、句子结构、习语等,也处处显现出两种文化的差异。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
二、在作业练习中渗透:优化作业设计,加深文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视听渠道渗透跨文化意识是主要方式。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面反馈,来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人与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不同,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英语短文,指导学生阅读短文,比较文化异同,并完成相应的诸如选择填空、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等书面作业。
三、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渗透:注重课外拓展,开辟活动阵地中西方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一个教学观念的研究。
它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英语角、网络学习等应该成为渗透中西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
进行课内外综合研究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如,在April Fool’s Day,可以不经意地跟学生开个小玩笑,再跟学生讲清愚人节的来历和西方人的庆祝方式,引导学生课后在善意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体验该节日的气氛。
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英语教学是一项传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被广泛使用。
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法规则和词汇的学科,更重要的是要将英语与本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渗透。
本文将探讨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首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沟通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能力。
通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学生将有机会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授英语时,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节日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如何庆祝节日。
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与文化联系紧密,只有学习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语言。
通过将英语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词汇和语法的知识,还能够了解单词和句子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授英语时,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英语习语和俚语,让学生了解这些习语和俚语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别国的语言和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
同时,他们也会更加自信地了解和展示自己的文化。
通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并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最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之间加深友谊和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策略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决定了学习外语不能单纯的学习语言知识,必须注重外语的文化内涵。
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注重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放在与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没能得到重视。
教师往往很重视中学生的语法,语音,应试技巧等的应用,而忽略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导致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中常常出现中文式英语。
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意识,初中英语教学,渗透英语作为当今最流行的语言,被广泛使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技能。
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接触的过程。
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外语学习不能简单地学习语言知识,而须注重外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渗透1、通过词汇教学传播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文化负荷最大的部分。
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许多词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词汇来渗透学生的文化背景。
例如,在古代,皇帝会称自己为“天子真龙”。
我们也会称自己为“龙的后裔”。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威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财富和未来。
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中,“龙”这个词的意思是凶猛的长翅膀的怪物、魔鬼、鼩鼱等。
西方国家的人害怕龙,把他们视为不祥的动物。
龙在英语词汇中是一个贬义词。
再比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我们经常用它来做一些不好的比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区分这些词语,并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2、通过阅读文章传播文化徐国章教授曾经说过,只有通过阅读,你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练习,享受学习外语的真正好处。
而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我们的文化意识。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作者:方凌来源:《文理导航》2012年第34期【摘要】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
其中,文化意识的增强是得体运用语言的有力保证。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合理、科学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的教育,从而有弥补中西方文化的隔阂。
本文作者通过举出错误用例、分析为何出错,给出正确用例和总结中西交际文化的不同特性等方面论述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渗透西方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语言;例子;分析;总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生活在某个社会的人的语言必然反映了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
绝大多数学生耳濡目染的是汉民族文化,举手投足反映的是东方民族的思维特征,在言语交际中,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母文化所投射的价值观行事。
在与文化背景相似的人如日本人、韩国人交往时,并无大碍,但他们与英美人交际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固然,人类文明有其共性,有时差异也是巨大的。
诸如同样的日常寒暄,汉民族常常以对方的具体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年龄、子女、健康等等,没有特别的禁忌;而英语国家的人具有极强的隐私观念,绝口不提上面这些话题,充其量问一句“你先生(太太)好吗?”如果无所顾忌地问对方的子女情况,他们往往会认为是“非礼”的行为。
在我们的中学里,不少学生在学校英语成绩相当出色,但当他们与外籍人士交往时,屡屡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误。
如一学生称一美国教授为old professor(老教授),尽管此教授已是白发苍苍,但当他听到此呼时仍大为不悦,引得学生大为困惑,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现代英语中,old一词,往往与“老而无用”联系在一起,老年人避之唯恐不及。
在英语交际中,不仅不能以“老”为尊称,对年龄的任何暗示都是应该回避的。
其实如果称那位教授senior professor (资深教授),他应该是会欣然接受的。
渗透中西方文化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学习英语语言,必须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针对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学进行阐述,把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从而真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语言运用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个人初学英语,半懂不懂的。
有一天,他上街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老外,他很有礼貌,就忙说:” i’m sorry!”那位老外也很有礼貌,马上应到:”i’m sorry, too.”这个人听了又说:”i’m sorry, three.”这时候老外就纳闷了,问:”what are you sorry for?”这个人本来想走来着,这么一听就很无奈地继续说:”i’m sorry, five.”可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我们就不能正确表达意思,语言也就失去了作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语言又反映文化。
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
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为使中国更积极地广泛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事务,学好英语这门国际交流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们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渗透西方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喜欢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去理解英语,很容易产生交流上的误解和障碍。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新大纲》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交际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要对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注意中西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即使学习者正确使用语法、词汇、改善其交流技巧,也不能保证学生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中能够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理解交流。
文化意识的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中不妨把文化教育融人到语言教学中去,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唤起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进而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三、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掌握英语文化的基本知识,注意中西文化差异。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点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一)词汇文化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上。
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
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4a dog一词时,要告诉学生,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如果用英语说汉语中的“走狗”为running dog,这是不对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西方人把狗视为朋友,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 tired.在中国人眼里狗则是一个贬义词,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常被用:“狗腿子”,“狗头军师”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又如在教授old一词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二)礼仪文化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信仰、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即文化不同,所以带来不同文化的语言有很多。
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6bunit5 the seasons时,有一篇阅读理解,不相识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就谈论天气,这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英国人见面寒暄聊天的开场白中,十之八九是从天气开始谈起,而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对方:你吃了吗?”学生一脸茫然。
接着,我对学生适时地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快,在英国北部更是明显,这会儿还是大晴天,下一刻可能就刮风下雨,阴晴不定的天气永远是个好话题。
而中国是一个粮食大国,“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人见面会问“你吃了吗?”同时中国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家,所以有时会问一些比较隐私的问题,表示对你的关心。
在教授牛津英语6a unit2 ben’s birthday一课时,我为班上即将过生日的同学举办了一个birthday party,当她收到同学们送的礼物时,我就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接受礼物的差异,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打开礼物,且说:“让你破费了”等;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
”(三) 节日文化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
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每逢这样的节日,我都会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文化。
例如,在教学christmas一课时,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圣诞歌曲,介绍christmas tree的来历,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美丽的圣诞树和丰富的圣诞活动,尽量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刻体验圣诞节文化。
同时,我还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
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 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四) 色彩文化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
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
在教授牛津英语颜色一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绿茶是green tea, 那红茶怎么说?”有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red tea.”当我揭示答案是“black tea”时,学生都傻眼了,怎么会这样呢?接着,我介绍了几种颜色在中西方的不同象征意义。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它也象征顺利、成功,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
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