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53.00 KB
- 文档页数:4
四部触诊实验报告四部触诊实验报告引言:触诊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手指或手掌对患者身体进行触摸和按压,以了解其内部状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四部不同的触诊实验,探究触诊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
实验一:腹部触诊腹部触诊是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质地等信息。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触诊患者的腹部,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器官边缘和质地,如肝脏的光滑和硬度、脾脏的柔软等。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腹部的肿块、肿瘤等异常情况,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实验二:心脏触诊心脏触诊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触诊胸骨左缘和心尖区,可以感受到心脏的搏动和心脏瓣膜的运动情况。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心脏的杂音、心包摩擦音等异常情况,为心脏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实验三:甲状腺触诊甲状腺触诊是评估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触诊颈部的甲状腺,可以感受到甲状腺的大小、质地和结节等情况。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甲状腺的肿大、结节等异常情况,为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实验四:淋巴结触诊淋巴结触诊是评估淋巴系统功能和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触诊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可以感受到淋巴结的大小、质地和敏感度等情况。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淋巴结的肿大、硬化等异常情况,为淋巴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结论:通过四部不同的触诊实验,我们了解到触诊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触诊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定位病变部位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然而,触诊也有其局限性,有些病变可能无法通过触诊来确定,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触诊和其他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触诊作为一种简便、无创且经济的检查方法,将继续在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报告------实验四:城市道路结构识别与网络分析
———以长春市为例姓名:张羽学号:11350146 时间:12月地点:外语楼北104 指导老师:杨立国
步骤:1、找出案例城市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2、将城市的各道路绘制成图,并标出功能中心
3、分析该城市网的结构并存在的问题
1、长春市道路类型表
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道路数量8 16 25 77
道路名称西安大路、
解放大路、
自由大路、
南湖大路、
(东、西南
北)四环路
(东、西、南、
北)环城路
人民大街、亚
泰大街、吉林
大路、青年路、
凯旋路等
皓月大路、
和平大街、
东风大街、
硅谷大街、
光谷大街
等
世纪大街、
重庆路、桂
林路、辽宁
路、临河街
开运街、红
旗街、同志
街等
道
路
类
型特
性
2、长春市道路网
2、长春市道路网识别分析
该城市的道路系统为环形放射式,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相互连接,,形成了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主干道四通八达,同时加以次干道和众多支路所构成的道路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路结构体系。
问题与不足:
1、没有形成纵横式的快速路、主干路道路系统。
2、火车站前长白路交通流量大,缺少次干道缓解交通压力。
实验四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电子二班 044 陈增贤一、实验目的1.掌握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数字信号传输过程。
2.掌握位同步信号抖动、帧同步信号错位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3.掌握位同步信号、帧同步信号在数字分接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1.用数字信源模块、数字终端模块、位同步模块及帧同步模块连成一个理想信道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使系统正常工作。
2.观察位同步信号抖动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3.观察帧同步信号错位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4.用示波器观察分接后的数据信号、用于数据分接的帧同步信号、位同步信号。
三、基本原理本实验要使用数字终端模块。
1. 数字终端模块工作原理:原理框图如图4-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4-2所示(见附录)。
它输入单极性非归零信号、位同步信号和帧同步信号,把两路数据信号从时分复用信号中分离出来,输出两路串行数据信号和两个8位的并行数据信号。
两个并行信号驱动16个发光二极管,左边8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第一路数据,右边8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第二路数据,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熄灭状态表示“0”。
两个串行数据信号码速率为数字源输出信号码速率的1/3。
延迟1延迟2整形延迟3FS-INBS-INS-INFD FD-7FD-15FD-8FD-16BD显示串/并变换串/并变换F2÷3并/串变换并/串变换D2B1F1D1SD-DBD显示B2图4-1 数字终端原理方框图延迟1、延迟2、延迟3、整形及÷3等5个单元可使串/并变换器和并/串变换器的输入信号SD 、位同步信号及帧同步信号满足正确的相位关系,如图4-3所示。
移位寄存器40174把FD 延迟7、8、15、16个码元周期,得到FD-7、FD-15、FD-8(即F1)和FD-16(即F2)等4个帧同步信号。
在FD-7及BD 的作用下,U65(4094)将第一路串行信号变成第一路8位并行信号,在FD-15和BD 作用下,U70(4094)将第二路串行信号变成第二路8位并行信号。
实验四宇宙线缪子飞行时间测量一、实验原理宇宙线缪子在穿过闪烁体时将沉积能量,从而产生信号。
缪子穿过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闪烁体产生的信号将会产生时间差,对这个时间差进行测量,再将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再次测量信号的时间差,将二者相减,就可以得到缪子飞过这段距离所用的飞行时间,进而得到缪子的速度。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按图示中的A图搭建设备,两块闪烁体上下分开一米左右,测量A情况时间分布。
2. 按图示中的B图搭建设备,两块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测量B情况时间分布,估计两组探测器的固有时间差和时间分辨。
3. 测量闪烁体的三维尺寸,及A图中两块闪烁体的间距。
三、实验结果与思考1、当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时:具体时间间隔记录如下:统计结果如下:统计直方图如下:2、当两个闪烁体相距1.11m时:具体时间间隔记录如下:统计结果如下:统计直方图如下:3、根据计算缪子射线的角度与其产生信号的时间差的关系大致为:t=(h/cosθ+h*tanθ)/v可得:cosθ=2*A*t/(A2*t2+1)(A=v/h)缪子的角分布为:I=I0*cos2θ故计数在不同时间差上的分布应该为:N=N0*(2*A*(t0-t)/(A2*(t-t0)2+1))2+N’用MATLAB中的cftool工具对两组数据进行拟合,可得:(1)当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时:A=0.2087N0=5.083N’=1.551t0=1.152(2)当两个闪烁体相距1.11m时:A=1.986N0=3.832N’=2.41t0=1.229对于两组数据,θ=0,也就是计数最大点所对应的时间差分别为:t1=-1/0.2087+1.152=-3.640nst2=-1/1.986+1.229=0.725ns故缪子的飞行时间为:dt=t2-t1=0.725+3.640=4.365ns飞行速度为:dh/dt=1.11/(4.365*10-9)=2.54*108m/s可见缪子的飞行速度较为接近光速。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2019. 4.30 实验成绩:实验四外部中断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外部中断原理;2.掌握数码管动态显示原理。
(二)设计要求1.使用外部中断0和外部中断1;2.在动态数码管上显示中断0次数,中断1用作次数清0,数码管采用74HC595驱动。
(三)实验原理1.中断:计算机执行主程序过程中,由于临时重要事件,需要暂停当前程序的运行,转到中断服务程序去处理临时事件,处理完后又返回原程序的断点处继续运行。
图1STC15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包含21个中断源,2个中断优先级,二级中断服务嵌套,中断允许寄存器IE、IE2和INT_CLKO控制中断允许。
中断优先级寄存器IP、IP2管理中断优先级。
同优先级中断同时提出中断请求时,由内部的查询逻辑确定响应次序。
中断请求源中的外部中断0(INT0)和外部中断1(INT1)详述如下:1)外部中断0(INT0):中断信号由P3.2引脚输入。
通过IT0来设置中断请求的触发方式。
当IT0为“1”时,外部中断0为下降沿触发;当IT0为“0”时,无论是上升沿还是下降沿,都会引发外部中断0.一旦输入信号有效,则置位IE0标志,向CPU申请终端。
2)外部中断1(INT1):中断信号由P3.3引脚输入。
通过IT1来设置中断请求的触发方式。
当IT1为“1”时,外部中断0为下降沿触发;当IT1为“0”时,无论是上升沿还是下降沿,都会引发外部中断0.一旦输入信号有效,则置位IE0标志,向CPU申请终端。
2.LED数码管是显示数字和字母的常见显示器件,由8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结构如图2:图2段码:a、b、c、d、e、f、g、dp段的二进制代码(a为最低位),控制显示字型。
位选:公共端com,控制数码管是否显示。
3.数码管动态显示原理:任何时刻只有一个数码管处于显示状态,单片机采用“扫描”方式控制各个数码管轮流显示,通常将所有数码管段码线的相应段并联在一起,由一个8位I/O 端口控制。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四:动态电路的时域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四:动态电路的时域仿真一.实验内容及要求1.使用Multisim仿真测试动态电路中常用的换路元件功能。
2.利用Multisim仿真分析动态电路。
二.实验要求1.掌握动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常用的换路元件功能。
2.掌握Multisim仿真分析动态电路的方法。
三.实验设备PC机、Multisim软件四.实验步骤1.使用Multisim编辑动态电路中的储能元件和换路元件:从元器件库中选择储能元件电容和电感,设置储能元件的参数;从元器件库中选择常用的换路元件,包括单刀单掷开关、单刀双掷开关、电流控制开关、电压控制开关、时间延迟开关,设置换路元件的参数。
(1)储能元件电容和电感的添加(2)放置开关1)单刀单掷开关2)单刀双掷开关3)电流控制开关4)电压控制开关5)时间延迟开关2.仿真测试时间延迟开关的功能:用Multisim绘制电路原理图1,使用菜单栏中的Simulate→Analyses→Transi ent analysis命令进行仿真,设置Starttime(TSTART)=0s和End time(TSTOP)=0.005s,观察并记录V(2)的变化曲线。
图1延迟开关功能测试仿真电路原理图(1)绘制电路原理图1如下:(2)设置Start time(TSTART)=0s和End time(TSTOP)=0.005s,观察并记录V(2)的变化曲线如下:3.仿真测试电压控制单刀双掷开关的功能:用Multisim 绘制电路原理图2,打开示波器,设置参数Timebase→Scale=50ms/Div,使用菜单栏中的Simulate→Run 命令进行仿真,使用菜单栏中的Simulate→Stop命令停止仿真,观察并记录示波器显示的信号波形。
图2电压控制单刀双掷开关功能测试仿真电路原理图(1)绘制电路原理图2如下图:(2)示波器设置参数XXX→Scale=50ms/Div,使用菜单栏中的Simulate→Run命令进行仿真,使用菜单栏中的Simulate→Stop命令停止仿真,观察并记录示波器显示的信号波形下图:4.动态电路的时域仿真:用Multisim绘制电路原理图3,使用菜单栏中的Simulate→Analyses→Transientanalysis命令进行仿真,设置Starttime(TSTART)=0s和Endtime(TSTOP)=0.01s,观察并记录V(3)的变化曲线;设置电容初值电压为5V,设置Transient analysis→XXX→User defined,进行仿真分析,观察并记录V(3)的变化曲线。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实验四霍尔效应篇一实验原理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型光开关的结构: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1埃=10-10米),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玻璃板的内表面涂有透明电极,电极的表面预先作了定向处理(可用软绒布朝一个方向摩擦,也可在电极表面涂取向剂),这样,液晶分子在透明电极表面就会躺倒在摩擦所形成的微沟槽里;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且上下电极上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
上下电极之间的那些液晶分子因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趋向于平行排列。
然而由于上下电极上液晶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所以从俯视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从上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逐步地、均匀地扭曲到下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整个扭曲了90度。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上述均匀扭曲排列起来的结构具有光波导的性质,即偏振光从上电极表面透过扭曲排列起来的液晶传播到下电极表面时,偏振方向会旋转90度。
取两张偏振片贴在玻璃的两面,P1的透光轴与上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P2的透光轴与下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于是P1和P2的透光轴相互正交。
在未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来自光源的'自然光经过偏振片P1后只剩下平行于透光轴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到达输出面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这时光的偏振面与P2的透光轴平行,因而有光通过。
在施加足够电压情况下(一般为1~2伏),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基片附近的液晶分子被基片“锚定”以外,其他液晶分子趋于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
于是原来的扭曲结构被破坏,成了均匀结构。
从P1透射出来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中传播时不再旋转,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到达下电极。
这时光的偏振方向与P2正交,因而光被关断。
由于上述光开关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让光透过,加上电场的时候光被关断,因此叫做常通型光开关,又叫做常白模式。
实验四 测量不确定度一、 实验目的测量不确定度是评定测量结果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掌握测量不确定的基本概念、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以及评定和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步骤。
二、实验原理(1)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变化的不肯定,是表征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的一个估计,是测量结果含有的一个参数,用以表示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2)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A 类评定:用统计法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u 等同于由系列观测值获得的标准差σ,即u=σ。
B 类评定:不用统计法评定,而是基于其他方法估计概率分布或分布假设来评定标准差并得到标准不确定度。
(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当测量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若干个不确定度分量时,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用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所得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表示。
在间接测量中,被测量Y 的估计值y 是由N 个其他量的测得值x1、x2……x n 的函数求得,即1,2,...,()n y f x x x =且各直接测的值x i 的测量标准不确定度为u xi ,它对被测量值影响的传递系数为/if x ∂∂则由x i 引起被测量y 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i xi if u u x ∂=∂而测量结果y 的不确定度u y 应是所有不确定度分量的合成,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来表征,计算公式为c u =ρij 为任意两个直接测量值x i 与x j 的相关系数。
若x i 、x j 的不确定度相互独立,即ρij =0,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可表示为c u =当ij ρ=1,且i fx ∂∂、j f x ∂∂同号,或ij ρ=-1,且ifx ∂∂、j f x ∂∂异号,则合成标准不确定计算公式可表示为1Nc xi i ifu u x =∂=∂∑若引起不确定度分量的各种因素与测量结果没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按A 类或B类评定方法来确定各不确定度分量u i的值,然后按照上述不确定度合成方法求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c(4)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步骤①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列出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的不确定度分量;②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并给出其数值u i和自由度νi;③分析所有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关性,确定各相关系数ρij;④求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及自由度ν;⑤若需要给出伸展不确定度,则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乘以包含因子k,得伸展不确定度U=ku c;⑥给出不确定度的最后报告,以规定的方式报告被测量的估计值y及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或伸展不确定度U,并说明它们的细节。
实验四捺印活体手印样本一、实验项目名称捺印活体手印样本二、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三、实验目的与要求(一)明确捺印手印样本的种类、要求和作用(二)掌握捺印手印样本的程序和操作方法(三)为分析指纹系统和花纹类型、识别手印特征提供样本四、实验原理捺印手印是以油墨作为媒介,使用一定的方法将油墨均匀涂染于手纹表面,在一定的动作条件下,将手纹形象地反映到一定规格的卡片纸上,从而获得手印样本。
五、实验环境痕迹检验实验室六、实验过程两人一组,互为捺印人和被捺印人,互相捺取对方的手印样本。
(一)捺印准备(二)三面捺印三面捺印——通过滚动手指,将手指正面、左面和右面的乳突纹线都完全印出。
(三)平面捺印七、实验总结(供参考)(1)被捺印人手要清洁。
(2)油墨要调均匀,不宜过厚过薄。
油墨沾取过一次后要重新滚铺油墨,不能重复沾取油墨。
(3)沾取油墨和捺印时用力要均匀,中途不可移动、停顿、重复或倒退,要一次完成。
(4)捺印次序必须按卡片定位进行。
(5)填写被捺印人姓名、性别、年龄、身高等情况。
实验五粉末显现手印一、实验项目名称(一)普通粉末显现无色汗液手印(二)磁性粉末显现无色汗液手印二、实验类型创新型实验三、实验目的与要求(一)了解常用粉末的种类、性能和适用范围(二)掌握粉末显现无色手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四、实验原理粉末显现潜手印是利用粉末与无色汗液手印之间的亲和力,将粉末附着在无色汗液手印上。
五、实验环境痕迹检验实验室六、实验过程(一)制作手印实验样本(二)运用蘸粉刷显法显现用软毛刷尖部蘸上一定量的粉未,沿着垂直物面从下向上直接扫动,发现手印纹线后,弹掉毛刷上的粉末,然后顺着纹线的流向刷显至纹线清晰为止。
此法适用于垂直物体上的手印显现。
此法适用于垂直物体上的手印显现。
(三)运用撒粉刷显法显现是用软毛刷尖部蘸上少量粉末,轻轻弹击刷柄,使粉末徐徐降落于物面上,待均匀地铺上一薄层时,再用毛刷尖部在物面轻轻扫动,发现手印纹线后,弹掉毛刷上的粉末,然后顺着纹线的流向刷显至纹线清晰为止。
软件112 李春阳 201100834207
1
实 验 四 数据窗口编程
一.实验目的
:
理解并掌握利用Visual C#进行数据库访问的基本过程,熟悉数据库访问控件的使用。
二.实验属性
:
设计性。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
:
装有Visual Studio和SQL Server的电脑。
四.实验要求
1. 预习利用Visual Studio的 ADO.NET进行数据库访问的方式。熟悉常用数据控件的使
用方法,如:DataSet控件、DataGridView控件、BindingSource控件、BindingNavigator
控件。
2. 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理解实验要求。
3. 实验中要求完成如下步骤:
(1) 建立工程,利用ADO.NET方式访问数据库中的表student,并实现查询、插入、删
除、更新的功能。界面设计如下图所示。其中利用DataGridView控件来浏览student表
中的记录,并用五个TextBox控件来与当前浏览记录同步。利用一个BindingNavigator
控件来对student表进行浏览控制,并实现插入、删除、修改等功能。按“退出”键时
退出程序。
(2)利用Connection对象和Command对象实现数据库的连接和简单查询。根据输入的学
号和课程号查询学生的成绩。
4. 实验后提交程序清单和实验报告。
第一步:建立工程,按照上图添加控件
软件112 李春阳 201100834207
2
第二步:利用dataGridView1连接数据库
软件112 李春阳 201100834207
3
第三步:对添加的控件编写代码实现数据查询
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String str = "server=PC-20121004GXTB\\SHILIESQL;database=test;Integrated
Security=SSPI";
SqlConnection con = new SqlConnection(str);
con.Open();
String str3 = " select Grade from SC where Sno= '" + textBox8.Text + "' and Cno= '" +
textBox7.Text + "' ";
SqlCommand cmd = new SqlCommand(str3, con);
textBox1.Text = cmd.ExecuteScalar().ToString();
con.Close();
}
软件112 李春阳 201100834207
4
总结
:对于这次试验,有一定的难度。我也是仅仅实现了3个功能。
但是这次的试验很重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我程序跟数据库的联系。做的时候,一会出现数据库问题,一
会出现不能宣示数据。这跟自己的熟练有关。而且有些知识还不是很透彻。通过自己查看书籍,慢慢解决
的,自己很高兴、
再接下来,自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