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7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1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2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3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科学实验报告单(1)
科学实验报告单(2)
科学实验报告单(3)
科学实验报告单(4)
科学实验报告单(6)
科学实验报告单(7)
科学实验报告单(8)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10分)时间;2017年5月16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用烘烤法检测小麦中的水分。
2、用燃烧法检测花生,小麦中的无机盐。
3、在白纸上挤压法检测脂肪。
4、用稀碘液检测淀粉
5、整理实验材料。
(2分)
实验现象;1、试管口部有水珠2、燃烧后剩下白色粉末物质
3、纸上有油迹
4、变蓝
实验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很多,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
实验结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无机盐、脂肪、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1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2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科学实验报告单(6)
科学实验报告单(7)
科学实验报告单(8)
科学实验报告单(9)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科学实验报告单(14)
科学实验报告单(16)
科学实验报告单(17)
科学实验报告单(18)
科学实验报告单(19)
科学实验报告单(20)
科学实验报告单(21)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10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辨别脂肪:(4分)
①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③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
2、辨别淀粉:(4分)
①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碘酒,观察现象。
②将碘酒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③淀粉遇碘会变蓝,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整理实验材料。
(2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土壤二、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差异。
三、实验材料1、土壤样本(黏土、壤土、砂土)2、放大镜3、玻璃杯4、搅拌棒5、水6、纸巾四、实验步骤(一)观察土壤的外观1、用肉眼观察三种土壤样本,记录它们的颜色、颗粒大小和质地。
黏土:颜色较深,颗粒细小,质地细腻。
壤土:颜色适中,颗粒大小适中,质地较为均匀。
砂土:颜色较浅,颗粒较大,质地粗糙。
(二)探究土壤的成分1、取少量土壤样本放在纸巾上,用手指按压,观察纸巾上的痕迹,判断土壤的湿度。
2、把土壤样本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搅拌,使土壤充分溶解在水中。
3、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最上面一层是漂浮的杂质和植物残体。
中间一层是较细的黏土颗粒。
最下面一层是较粗的砂粒。
(三)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渗水性1、准备三个相同的漏斗,分别在漏斗口铺上相同大小的滤网。
2、将三种土壤样本分别装入漏斗中,使其高度相同。
3、同时向三个漏斗中缓慢倒入等量的水,观察水渗出的速度和量。
砂土的渗水性最好,水渗出的速度最快,量最多。
壤土的渗水性适中。
黏土的渗水性最差,水渗出的速度最慢,量最少。
五、实验结果1、土壤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2、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颜色、颗粒大小、质地、湿度和渗水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六、实验结论1、黏土的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砂土的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壤土的保水性和透气性都比较适中,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型。
2、了解土壤的类型和特点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比如倒入的水的量要相同,土壤样本的高度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在观察土壤分层时,要耐心等待,让土壤充分沉淀。
八、实验拓展1、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如种植相同的植物种子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1、温度计的秘密(必做)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器材:保温杯(内装热水)、小烧杯(一个装有冷水)、水胀缩实验小瓶(由带塞针剂小药瓶、红色水、细饮料管构成,在管外套一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液面高度)、用与上面相同的方法组装的煤油胀缩实验小瓶、酒精胀缩实验小瓶。
试验方法:1、将水胀缩实验装置细管外的小胶圈调至液面位置。
首先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再将小瓶放入冷水,观察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2、学生汇报讨论: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3、做煤油、酒精胀缩实验。
4、学生汇报讨论。
实验结论:根据水、煤油、酒精有热胀冷缩性质,归纳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小药瓶要贴上标签,不要混用。
实验记录单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必做)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试验方法: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
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由于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原来垂下的气球就会竖立胀大。
把锥形瓶取出,随着瓶内空气冷却收缩,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如果能找到壁很薄的气球,光靠手掌提供的热量(双手握瓶),也能使气球竖立起来。
实验记录单3、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必做)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1.在木板上钉两个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实验记录单4、认识岩石(选做)实验名称:采集、观察岩石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铜钥匙、放大镜实验步骤: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及其重要性。
实验材料:若干绿色植物(如小草、绿叶等)、水、太阳光、放大镜、透明塑料袋。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绿色植物放在室内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它们适应环境。
2. 实验一:观察植物对光的反应a. 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阳光下,观察它们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b. 将另一盆绿色植物放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观察它们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c. 思考:为什么植物对光线有反应?它们需要光线做什么?3. 实验二: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a. 将一片绿叶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叶子的细胞结构。
用铅笔轻轻压碎叶子,将碎叶片放在透明塑料袋内。
b. 将透明塑料袋密封好,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c. 思考:为什么放在阳光下的叶子会产生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物质?4. 实验三: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a. 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b. 将另一盆绿色植物放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c. 思考:为什么植物在密闭环境中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植物对光线有反应。
在阳光下,植物会向光源方向弯曲;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植物的生长会受到限制。
这是因为植物需要光线进行光合作用。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放在阳光下的叶子会产生气泡。
这些气泡是氧气,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副产物。
这证明了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进行能量转化。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在密闭环境中,植物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因为它们无法获得足够的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使用。
而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植物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对光线有反应,需要光线进行光合作用。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单(3)科学实验报告单(4)科学实验报告单(5)篇二: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 :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 :气球、羊毛制品、木尺步骤 :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4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5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的情况,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以及不同种子发芽的特点。
三、实验材料绿豆种子、黄豆种子、玉米种子、培养皿、纸巾、水、遮光布四、实验步骤1、准备三个培养皿,在每个培养皿中铺上湿润的纸巾。
2、在第一个培养皿中放入适量的绿豆种子,第二个培养皿中放入黄豆种子,第三个培养皿中放入玉米种子。
3、给每个培养皿中的种子适量浇水,使纸巾保持湿润。
4、将第一个培养皿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第二个培养皿用遮光布遮住,放在阴暗的环境中,第三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室内。
5、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包括种子的膨胀、破皮、长出胚芽和胚根等。
五、实验现象及记录1、第一天绿豆种子:种子开始吸水膨胀,体积变大。
黄豆种子:有轻微的膨胀现象。
玉米种子:种子无明显变化。
2、第二天绿豆种子:部分种子破皮,露出白色的胚根。
黄豆种子:种子继续膨胀,有少数种子破皮。
玉米种子:种子开始吸水膨胀。
3、第三天绿豆种子:大部分种子都已破皮,胚根伸长。
黄豆种子:多数种子破皮,胚根开始生长。
玉米种子:种子膨胀明显,有个别种子露出胚根。
4、第四天绿豆种子:胚芽开始生长,种子长出嫩绿的芽。
黄豆种子:胚芽逐渐生长,芽体变长。
玉米种子:部分种子的胚根和胚芽都有所生长。
5、第五天绿豆种子:芽苗继续生长,叶子开始展开。
黄豆种子:芽苗生长良好,叶子逐渐形成。
玉米种子:多数种子的胚芽和胚根明显伸长。
6、第六天绿豆种子:叶子变得更绿,植株逐渐健壮。
黄豆种子:植株生长旺盛,叶子清晰可见。
玉米种子:部分植株已长出嫩绿的叶子。
7、第七天绿豆种子:植株高度增加,根系发达。
黄豆种子:形成完整的幼苗,具备根、茎、叶。
玉米种子:多数幼苗长出叶子,生长态势良好。
六、实验分析1、种子在吸水后会膨胀,这是因为种子吸收了水分,使种皮变软,为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2、不同种子的发芽时间和速度有所不同。
科学实验报告单(1)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体验静电现象实验目的: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实验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摩擦后的塑料梳子吸上了。
实验结论:梳子摩擦后吸上了轻小物体,说明梳子摩擦后产生了。
科学实验报告单(2)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短路的现象及其危害,学会检查电路装置,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异同。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
实验结论:科学实验报告单(3)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连接带灯座的电路实验目的: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器材: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若干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实验注意事项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科学实验报告单(4)四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连接串联电路实验目的:会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串联电路;会选择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若干根。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4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5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6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械: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结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结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察看现象。
2、导线连结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察看现象。
3、导线连结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察看现象。
4、整理器械。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结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资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 1 个、导线 2 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头各连结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结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立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结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械。
5、整理器械。
:一段和一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名称:路器目的:制作一个路器,而且清除路中的故障器械:一个由 2 个灯泡、灯座、 1 池、池盒接成的出故障的路,一个“ 路器”。
操作步:1、装一个“ 路器”。
用池、小珠、制作一个路器;2、先再用路器路中所生的故障,3、出故障原由,而且采纳替法把路从头接亮。
:路器能出路故障。
四、名称:体和体目的:哪些物体是体,哪些物体是体资料:木片、塑料片、回形、匙、板、橡皮、布、、玻璃、笔、、、片、陶瓷⋯⋯,1 个路器。
步:1、从以上物件中 6 种。
2、路器。
3、每种物件,察象:使小灯泡光,明被的资料简单;小灯泡不光,明被的资料不简单(注意要重复)。
4、能出体、体的观点,并将被物件正确的分体和体两。
5、整理器械。
:在我取的资猜中,片、匙⋯是体;条、木片⋯是体。
五、名称做个小开关目的知道开关能够用来接或断开路器械小木、、曲、小灯泡、小灯座、池盒、池、等步 1、、小木板、回形装好开关。
2、把开关接到路中。
温度计的秘密
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保温杯(内装热水)、小烧杯(一个装有冷水)、水胀缩实验小瓶(由带塞针剂小药瓶、红色水、细饮料管构成,在管外套一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液面高度)、用与上面相同的方法组装的煤油胀缩实验小瓶、酒精胀缩实验小瓶。
实验结论:根据水、煤油、酒精有热胀冷缩性质,归纳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小药瓶要贴上标签,不要混用。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
试验方法: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
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由于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原来垂下的气球就会竖立胀大。
把锥形瓶取出,随着瓶内空气冷却收缩,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如果能找到壁很薄的气球,光靠手掌提供的热量(双手握瓶),也能使气球竖立起来。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
实验方法:1.在木板上钉两个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
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
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实验记录单
4、认识岩石
实验名称: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铜钥匙、放大镜
实验现象及结论:
花岗岩,花斑状,很硬块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
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较软,薄层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
石灰岩,青灰色或褐色,较硬,颗粒状结构,遇盐酸冒泡。
大理岩,纯白色或有花纹,较软,颗粒状结构,遇盐酸冒泡。
实验记录单
做个岩石百宝箱实验名称: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
实验步骤: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
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做标本。
实验记录单
岩石的风化
实验名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
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实验记录单
小孔成像
【实验名称】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中发现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的像,并且像是倒立的。
附:
实验记录单
玩镜子
实验名称:凹面镜里的颠倒世界
实验材料:凹面镜、大卡纸、桌子
实验步骤:
1.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凹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
2.把卡纸放在凹面镜的斜对面(可以选取几本书或支架使卡纸立起来),调整凹面镜与卡
纸的位置,我们将在卡纸上看到窗户清晰倒立的影像。
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分析:光线落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由于凹面镜不能像平面镜那样呈现水平面,因此
所有的反射光线组成的影像与入射光线的影像刚好相反,落在卡纸上就形成颠倒的影像。
实验记录单
玩镜子
实验名称:自制万花筒
制作材料:三个大小一样的方形镜子、万能胶、硬纸片、剪刀、三角形的透明塑料袋、彩色小纸屑、透明描图纸。
制作步骤:
1.用万能胶把三个镜子组成上下中空的三棱镜,镜面朝里。
2.用剪刀在硬纸片的中央剪成一个小孔,然后将硬纸片贴在三棱柱一端。
3.将透明塑料袋剪成三角形,大小与三棱镜底部三角形面积一致。
将准备好彩色小纸屑放
到透明塑料上,蒙上一片透明描图纸,封好口。
4.将装有彩纸的透明塑料安装在三棱柱的另一端口,注意让描图纸一面朝外。
为了防止漏
光,可以找一张不透明的硬纸卷成圆筒,把镜子和装有彩色纸屑的透明塑料的侧面包住,这样一个万花筒就算大功告成了。
对着光线,透过小孔,慢慢转动万花筒,镜片不断反射出图案。
观看里面非常漂亮的图案,摇一摇,再看,又是另外一幅漂亮的图案,真是妙不可言。
实验分析:根据镜子的成像原理,把万花筒的底部朝向明亮处的时候,光线就会从半透明的描图纸透过去,照在彩色的碎纸上。
透明塑料中的彩色纸屑被三角形的镜子反射形成影像,三面镜子互相反射,能多次成像,这些图案规则对称,每一次转动万花筒,彩纸在透明塑料纸中的排列就不一样,所以在镜子中反复形成的图案也不一样,美不胜收。
实验记录单
15.筷子“折”了(必做实验)
实验名称:消失的硬币
实验材料:硬币、一个杯口比底大的玻璃杯
实验分析:光从空气经玻璃杯底进入水里的时候会发生折射,使得大部分光线以很大的入射角射向杯子的侧壁。
而一部分反射的光线又折回水中,从杯口射出,因此从杯子的侧面看不到硬币。
当杯底和硬币之间沾有水以后,硬币射出的光线从水中穿过杯底在进入杯子里的水中。
这时杯底可以看成是一块平板玻璃,光线通过它的时候方向不变。
硬币射出的光线到达杯子的侧壁时,一部分光线入射角并不很大,不能满足全反射条件,这些光线从侧壁上投射出来使你能看到杯底下的硬币。
实验记录单
筷子“折”了
实验名称:光的折射实验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杯、白色的薄纸、剪刀、尺子、彩笔、手电筒、水。
实验分析:倒入水后,光点的位置会偏移,原因是倒入水后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注意手电筒的光线不要垂直射入,否则不会发生偏折。
实验记录单
《变色陀螺》
实验名称:变色陀螺实验
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光的色散知识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白纸板、彩笔、铅笔、剪刀
实验过程:
1、把白纸板剪成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盘,用彩笔按太阳光谱画出鲜艳的色彩。
2、把圆盘贴在用纸板做的半截线轴上,中间插入半截铅笔,让它旋转。
3、这时你会发现,陀螺像中了魔法一样,所有的色彩均消失不见了,整个圆盘变成了灰白色。
实验结果:陀螺上的所有的色彩均消失不见了,整个圆盘变成了灰白色。
实验分析:圆盘上的色彩和太阳光谱一致。
圆盘旋转时,我们的眼睛在瞬间分别接受了各种色彩,但由于眼睛的视觉暂留效应,不可能跟上如此飞速变化的色彩,所以大脑传递的信息,就是白色和浅灰色。
实验记录单
《苹果为什么落地》
实验名称:模拟苹果落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苹果落地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细线、小木块、皮球、毽子、橡皮、钩码、火柴等
实验过程:
1、一根细线拴住一个钩码,吊在铁架台上,用火柴把细线烧断,钩码会落回地面。
2、用手托住一个木块,松手,木块会落到地面上。
3、用手拍皮球,球弹起很高,但总会落回地面。
实验结果:这些物体都会落回地面,说明这些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实验记录单
《测量重力》
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测力计实验
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测力计、钩码、各种被测物体
实验过程:
1、使用测力计之前要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处。
2、用右手握住测力计的提环,让测力计竖直垂下,然后在挂钩处挂上重物(钩码),把重物提起。
注意不能让挂钩的上部卡住测力计的底板,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读数时,重物必须悬空,让视线与指针相平。
3、每个测力计都标有允许测量的最大数值,测力时不可超过这个最大数值,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4、不用刻度已损坏的弹簧测力计。
5、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实验记录单。